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文化并享用文化
②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挥积极作用
③人们的文化素养要通过社会生活来培养
④文化能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
①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③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以重大影响
④借助经济活动,进行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文化遗产是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
③文化保护能够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相融合
④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征
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守正创新,推陈出新
②实现教育方式的变革,不断丰富汉字的文化内涵
③对传统文化中陈旧的表达形式要进行创造性转化
④探索和创新文化表达方式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①扎根文化创新的源泉,回应社会实践的需求 ②增强文化创造的活力,创新文化的表达方式 ③创新文化传播的手段,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 ④创新文化的机制体制,立足群众的一切需要
①古稻田文化标志着中华文明进入文明时代
②该遗址对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实践中发展文化
④稻作农业的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①承载红色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源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③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
④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①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颓废、庸俗、低俗、媚俗文化
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④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①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囊括万物的综合性科学
②哲学的研究对象即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
③哲学把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④哲学从一般规律中概括和总结出各种具体规律
①哲学思想的产生,离不开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②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思考,是哲学思想的根源
③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为了适应哲学发展的需要
④哲学思想产生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①哲学能为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世界观、方法论指导
②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推动着哲学发展
③具体科学的发展需要真正的哲学为其指明正确方向
④科学家要有系统的哲学思想才能更好进行科学研究
①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阵营的依据
②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是人们认识世界或改造世界要解决的共同问题
④是区分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唯一标准
①水是万物的始基
②闭上眼睛,世上就没有悬崖
③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④万物都只在概念中运动
②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③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若从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②“五行相生相克演化了自然万物及其变化”
③“理也者,生物之本也;气也者,生物之具也”
④“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①“气者,理之依也”“形神论”
②“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理主动静”
③“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天不变,道亦不变”
④“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①第一次实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有机结合
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
③是科学基础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
④实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有机统一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③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候的容颜,可知谁愿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
④凡是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成豆苗
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②物质是运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
①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
②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③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①冰墩墩这一艺术形象与大熊猫原型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②冰墩墩这一艺术形象是对熊猫原型的描摹与真实再现
③冰墩墩这一艺术形象的创作实践离不开一定认识和观念的指导
④冰墩墩设计者对科技作用的充分认识促进了艺术创作的成功
①在“有我之境”中,创作者的情感决定“境”的生成
②在“无我之境”中,创作者的意识与“境”各自独立
③都是对物质的反映,都是创作者能动认识景物的成果
④都带有主观的色彩,都用艺术手法演绎了内心的思绪
①意识活动具有自主选择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③意识所反映内容的主观性
④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①意识的创造性能够赋予反映对象新特质
②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自觉选择性
③艺术个性是意识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结果
④艺术个性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①诗人大胆突破诗词创作固有规律而使该诗艺术力量感人至深
②荒园孤柳等景观元素是诗人独特审美思维必不可少的基础
③《杨柳枝词》是诗人主观自生的产物
④从枝条着手描写柳树的美姿体现了诗人意识的自觉选择性
①南水北调工程把水资源的远距离输送成为了现实
②从南水北调工程的决策到该工程的推进再到对该工程的新认识是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
③实践是检验南水北调工程的决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④南水北调的实践活动的水平取决于对该工程的认识程度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②不成功的实践也能促进认识发展
③认识受实践水平的限制 ④服务于实践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③认识运动的无限性,表明真理通过不断战胜谬误得到发展
④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①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历史的统一
②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真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④实践推动认识由直接经验向间接经验的跨越
2021年2月17日晚,《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名单出炉。
《感动中国》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从名单中,我们看到,他们或以济世为民之德,或以拼搏奉献之力,或以浩然爱国之气,践行着华夏儿女的初心使命。他们的感人事迹,再一次温暖着我们每个人,也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再一次向世人彰显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疫情中志愿服务、守护医护的快递员汪勇当选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2020年除夕,武汉快递员汪勇说服家人,赶到金银潭医院送护士回家。2020年1月25日到4月8日,他每天只睡4小时。一个人能力有限,就发动朋友圈,解决医护人员出行;为让医护随时吃上免费热饭,他又多方联络解决需求……颁奖词这样写到:没有人能百毒不侵,热血可以融化恐惧,没有人是生来的勇者,责任催促你重装上阵,八方统筹百般服务,你以凡人之力书写一段传奇。
结合材料并运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有关知识,说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感人事迹对我们成为时代新人的启示。
精准的气象预报是历届冬奥会成功举办的最重要条件之一。2022年北京冬奥会不同于往届气候条件及中小尺度天气特征,因此气象预报服务的关注重点也有所不同。为做好冬奥气象服务保障,项目观测研究团队抓住项目启动后首个冬季关键期,通过加密观测试验,揭示了山区风场如何受背景风场、地形作用、热力动力因素等条件影响的复杂机理。项目组改进了中国GRAPES全球及区域模式预报性能,初步构建了公里尺度集合预报系统,研发了基于GRAPES全球及区域模式的1-10天冬奥会定点气象预报产品及偏差订正产品。初步构建预报概念模型,研发提供积雪深度和雨雪相态客观预报产品,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的温、湿、风站点预报产品。其他相关研究成果已应用于“2022年冬奥预报制作系统”建设,效果良好。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特点及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知识,分析我国是如何取得气象预报水平的提高的。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这一科学论断首次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命题﹣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是丰富的、磅礴的、鲜活的,它包含着勇于开拓的首创精神、革故鼎新的突破精神、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不知疲倦的奋斗精神、善于借鉴的学习精神……40年砥砺前行,孕育了改革开放精神,也得益于改革开放精神。
材料二:改革开放是顺势而为、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开拓创新的实践探索。新时代改革开放面对很多新情况、新矛盾、新挑战,弘扬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我们就要不断与时俱进,继续大胆试、大胆闯,不怕犯错,同时要增强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改革开放没有完成时,只有不断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精神,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阅读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有关知识,分析新时代我们丰富和发展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的原因。
材料一: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近年来三大攻坚战之一。
某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陲,风景秀丽,四季如春,但基础产业薄弱,科技和教育事业都比较落后。根据这种情况,该地区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建立了绿色经济产业带和民族文化特色区,加大教育文化投入,提高人民文化素质,扶贫先扶“志”、“智”等。实践证明,这一战略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材料二:在中国发展壮阔历程中,走向共同富裕始终是温暖人心的目标。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中国奇迹之所以震撼人心,不仅在于规模和速度,更在于始终坚持共同富裕,让发展的阳光照进每个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