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2-05-16 浏览次数:82 类型:期中考试
一、基础。(24分)
  • 1.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1) 挑兮达兮,。(《子衿》)
    2. (2) ,往来翕忽。(柳宗元《小石潭记》)
    3. (3)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
    4. (4) 《诗经·关雎》首章借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以兴起淑女陪君子联想的诗句是:
    5. (5) 补充默写完整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 (1) 那种熙熙然庭院的jìng mù(),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2. (2) 如果一只主红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jiān mò( )。
    3. (3)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o shēng nì jì(  )。
    4. (4) 当它jiá rán ér zhǐ(  )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面对纷繁冗杂的信息,这个高水平的团队非常出色地完成了工作。 B . 他俩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幸亏小李从中斡旋 , 才得以缓和。 C . 汕头六月的天气周而复始:有时骄阳似火,热浪扑人;有时乌云密布,暴雨浇城。 D . 在世界杯羽毛球女子双打决赛中,中国队的两位姑娘配合得天衣无缝 , 获得冠军。
  • 4. 下列病句修改错误的一项是(       )
    A . “孝”文化,尽管是中国人的根文化,也塑造着每个人的 精神气质。(将“尽管”改为“不仅”) B . 学校组织防震逃生演练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师生熟知灾害预警信号和应急疏散方法。(去掉“目的”或“为了”) C . 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把“提升”改为“提高”,或把“素养”改为“能力”) D . 中国梦不仅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而且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将“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和“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互换位置)
  • 5.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雁”是古诗词中常见的吟咏对象,往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鸿雁传书或以鸿雁比游子,抒发思乡怀亲之情的,如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也有以鸿雁喻漂泊的人生际遇的,如杜甫的“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苏轼的“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还有以鸿雁翱翔天际喻自由的精神境界的,如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另外,古诗词中大雁还有爱情专一、团结忠诚的象征意味。总之,“雁”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1. (1) 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内容,不超过30字。
    2. (2) 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

      展翼 寄乡愁离情 孤雁 抒凌云壮志 鸿鹄 鸣天

二、阅读(46分)
  • 6. 阅读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间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鸣犬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节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 甫:刚刚     ③ 洵:确实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仿佛若有光( )

      未果,病终( )

      便还家( )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3. (3)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屋舍俨       见四野禾油油 B . 大惊   不知有汉 C . 中往来种作   丈夫方担粪灌园 D . 率妻子邑人来此境     哀转久
    4. (4) 请用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间 有 豆 棚 瓜 架 又 有 树 数 株 郁 郁 然 儿 女 啼 笑 鸡 鸣 犬 吠

    5. (5) 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社会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 7. 阅读

    “冠”之礼法知多少

    曹保顺

    ①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比如“衣冠楚楚”“怒发冲冠”“桂冠”“夺冠”等。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

    ②《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周代的“冠礼”,是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空庙里主持的成年礼,仪式上还要请来宾为他取“字”。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iàn)(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

    ③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释名》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士人指的是贵族,庶人指的是百姓。《晋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可见,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据《左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

    ④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时不拘戴冠之礼,但碰到耿直而敢于进谏的都尉汲黯却不敢随随便便。有一次,武帝接见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奏事,武帝便急忙躲进帐中不敢见他。可见,“冠”具有庄严正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亵渎。

    ⑤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周礼》记载,从君王到大夫,随着爵位、官职的由高到低,冠上的丝带、玉饰和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上的差异。人们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僭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据《左传》记载,子臧因为戴了不合身份的“鹬冠”,终被诱杀。

    ⑥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如田猎或征伐戴“皮弁”,祭祀戴“爵弁”,等等。这些做法形成惯制,又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法规。据《左传》记载,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惠子,两人穿戴整齐应召前来,卫献公却跑到园囿里去射大雁,迟迟不见他们。孙、宁两人去找献公,献公没有按照礼法摘去打猎戴的皮弁就同他们说起话来,结果两人大怒,进而谋反。

    ⑦综上所说,可知古代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戴不戴“冠”以及戴什么样的“冠”,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须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义则定以“冠”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

    1. (1) 选文②至⑥段从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古代贵族男子方能戴冠、五方面依次介绍了古人要遵循的“冠”之礼法。(要求:依据选文内容填空,每空不多于10个字)
    2. (2)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冠”是古代礼制的一种象征,古人戴冠要遵循相关的礼法,一旦戴上“冠”,人们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约束。 B . 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加冠时先戴赤黑色的平顶冠,再戴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戴用黑麻布做的冠。 C . 选文中第③段“‘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一句中的“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 . 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总形式,并使用大量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客观地介绍了“冠”之礼法的相关知识。
    3. (3) 请联系选文内容,探究下面的材料,写出关于“冠”探究结果。

      【材料一】古代行冠礼时的祝辞:“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大意是:在吉日里,给你加“冠”。望你抛弃少儿的玩性,追求美好的品德。

      【材料二】终军是西汉人,他在弱冠之年(古代男子行冠礼时,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向汉武帝主动请缨,愿擒缚南越王而归,平定南方边境。

      【材料三】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已经成年,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

  • 8. 阅读

    相背而行

    陈 敏

    ①儿子在前,孙子在后,母亲在儿孙中间走着。是从医院回家的路上。

    ②儿子抱怨:“妈,这次你尝到滋味了吧,一次感冒就花了600元,这要你卖多少双鞋垫才能赚回来?你这是给自己找苦吃,给儿孙丢面子。需要钱我给你就是,何必整天待在风雨里卖那些没人待见的鞋垫?晚上熬到半夜,看看你的那双手,跟老鹰爪子有啥区别?”

    母亲不吱声,默默地跟着走

           ④母亲年轻时,当过村长,她一辈子争强好胜。父亲去世后,她一个人过着,不用晚辈们照顾,也从不用晚辈们的钱。晚辈们逢年过节给她的零花钱,她都攒着,等攒得差不多了,找个由头给他们送回去。她微笑而去,含笑而归,离开后,那些他们送给她的钱会整齐地放在他们的茶几上或枕头下。如今,母亲渐渐老去,她的衰老和她的爱好一样重,儿女对她的疼爱和亏欠一样多。

    ⑤母亲曾经有很多爱好,她剪纸、绣花、做花馍,还能画画,样样在行,是村里有名的“巧娘”。到了晚年,她将所有的爱好合并成一项:纳鞋垫。

           ⑥母亲虽腿脚不大灵便,但耳聪目明,身板依旧硬朗。

           ⑦夜里,灯光昏暗,母亲纳好鞋垫四周的边沿;白天,在充足的光线下,于针脚空出的地方绣上一朵花,或牡丹,或玫瑰,或海棠,有时候也绣“百年好合”“莲年有余”“竹报平安”等吉祥图案,或十二生肖。她不太灵活的手绣出的图案惟妙惟肖。

    ⑧如今,热衷于手工鞋垫的人并不多,但只要她往街角一坐,每天都能卖出四五双。当然,他们买鞋垫并非全都用来垫脚,有些人只是喜欢她绣在鞋垫中央的那些花儿、猫儿、老虎、小猪等图案。他们明白,传统的手工艺如今已不再多见,买下来做个藏品也并非不是件好事。为此,母亲的鞋垫只能愉悦为数不多的人。但母亲却从不放弃,无论酷暑严寒、春夏秋冬,她天天摆摊于西街桥头的拐角处,她一针一线绣出的花儿也只为过往行人中有慧眼的少数人绽放。

    ⑨这个冬季,冷空气频频来袭,母亲染了风寒。这次,风寒来势凶猛,让她不得不去镇子里的诊所挂吊瓶。几天吊瓶挂下来,好几张大票子哗啦一下就没了,心疼呀!她终于答应儿子,准备歇工几天,安生一段时日,享受一下现世的安稳与宁静。不过,在开始享清福之前,她说她得将手头上剩余的垫子卖完,不多,大概还有三十来双。

    ⑩儿子得知消息时,心里一轻,母亲终于肯停下来了。只要母亲身体好,冬天不感冒,不生病,就是他做儿子的天大的福分。他妥协了一步,同意母亲的想法和做法。第二天,母亲的鞋垫摊前来了好几个少年,这个买一双,那个买两双。第三天,少年们又来买,母亲的鞋垫两天内便销售一空。

          ⑫母亲脸上荡漾着不曾有过的欣喜。一周不到,收获了500元,成了她卖鞋垫以来最大的一笔收入。

          ⑬“我的鞋垫全卖完了,是被一帮我孙子般大小的孩子买去的。他们说,要拿这些鞋垫做展品,还说是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下,我可有前途了,我得加班加点,多赶制一些出来!你瞧,我的感冒一下子全好了,一点儿也不咳嗽了,腿脚都灵便了,身子轻快多了!”母亲敲着自己的脑袋,兴奋地对进门看望她的儿子说。

          ⑭成功的喜悦激励着母亲,她的双眸闪闪发光,脸笑出了一朵花,像极了她鞋垫子上绣的花儿

          ⑮儿子和孙子共同设计的那套“计谋”似乎根本没有被母亲识破,儿孙俩对自己的弄巧成拙哭笑不得,但最终还是笑出了声。
          ⑯儿子终于改变了对母亲的态度。或许,人们对她手艺的珍视和需求才是支撑她活下去的希望吧!

         
    .⑰儿子没有再阻止母亲卖鞋垫,而是在母亲常待的西街桥头的拐角处,撑起了一顶户外伞,一顶防风遮雨的火红色的户外伞。

    1. (1) 请简要概括能体现母亲“争强好胜”的表现。
    2. (2) 根据要求回答。

      ①下面是小玲同学标注的朗读心得,你同意她的理解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母亲不吱声,默默地跟着走。(批注:朗读时声音应平静,语速稍快,重音在“走”字)

      ②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她的双眸闪闪发光,脸笑出了一朵花,像极了她鞋垫子上绣的花儿。

    3. (3) 在小组谈论时,有同学觉得第⑯段其实是多余的,可以删去。请谈谈你的意见及理由。
    4. (4) 选文的标题耐人寻味,请联系全文简析其含义及妙处。
三、作文(50分)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那一片乐土是理想的生活,那一场腰鼓是民俗的赞歌,那一个灯笼是家国的情怀, 那一只大雁是生命的思索;那一段青春是岁月驻留的痕迹;那一抹微笑是慰藉,令你温暖如春;那一缕阳光有温度,激励你不断前行…人生的旅途中,总有很多美好的记忆值得我们悉心珍藏。

    题目:请将“那一  ▲  ”补充完整,并以此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不少于600字。③不抄袭,不套作,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④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人名。

四、附加题(10分)
  • 10.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㈠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

    ㈡亲爱的爸爸妈妈:真想不到能在香港和你们通电话,你们的声音口气,和以前一点没有分别,我好像见到你们一样。当时我心里的激动、辛酸,是欢喜又悲伤,真是非言语所能表达。……

    我一天比一天体会到小时候爸爸说的“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我在艺术上的成绩、缺点,和我成绩、缺点是分不开的;也有的是做人的缺点在艺术上倒是好处,譬如“不失赤子之心”。其实我自己认为尽管用到做人上面难些,常常上当,我也宁可如此。

    东南亚有我特有的听众,许多都是从来没有听过西方音乐的,可是我可以清清楚楚的感觉到,他们尽管是门外汉,可是他们的感受力和直觉强得很,我敢说我的音乐透入他们的内心比西方一般最世故的听众更深。我这次最强烈的印象就是这一点。我觉得我有特殊的任务,有几个西方艺术家有这种与听众的精神沟通的体会呢?这并不是我的天才,而是要归功于我的东方的根。西方人的整个人生观是对抗性的,人和自然对抗,人和人对抗,艺术家和听众也对抗。最成功的也只有用一种用个性去强迫区中接受他所给的东西。我们的观点完全相反,我们是要化的,因为化了所以能忘我,忘我所以能合一,和音乐合一,和听众合一,音乐、音乐家、听众都合一。……而我们的诗词,画,甚至建筑,或者是章回小说,哪一样不是horizontal[水平式]呢,总而言之,不是要形似,不是要把眼前的弄得好像显微镜里照着那么清楚,而是要看到远处,看到那无穷无尽的远景,不是死的,局部的,完全的,而是活的,发展的,永远不完全所以才是真完全。

    1. (1) 选文来自《傅雷家书》,信中有对儿子生活的引导,更多的是艺术与人生的谈论、教育。

      选文㈠,在儿子面临挫折时候告诉他要“” (用选文中句子回答);选文㈡,傅聪已经成长为父亲傅雷所期望的: 是一个“”的艺术家(根据文意回答)。

    2. (2) 《傅雷家书》中,不仅是傅雷写给儿子信的爱子之情,傅聪写给父母的信也浸透着真挚的情感,选文㈡中表达了傅聪哪些方面的情感?
    3. (3) 《傅雷家书》是苦心孤诣的教子篇。在傅聪长大成材的道路上,作为父亲的傅雷,从哪些方面给予儿子悉心指导?请结合选文内容或原著具体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