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古典诗词——这语言和思维的极致表达,是人类情感最为重要的传达渠道和“储存器”。李白之高蹈豪放,杜甫之沉郁顿挫,苏轼之澄明旷达,李商隐之错彩绮丽,王维之淡远蕴藉……每一个语言里的诗人,都在以自己的一人一身探索着人性情感表达的独特方式,以惊心动魄的历险精神拓宽着人类感受的疆域边界。
诗人对于独特山川风物中的情感表达,几乎形成了那“数学般精确”的唯一而又广泛共鸣的“情感表达式”。思念故乡之夜,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我们绕不开的诗句;面对冬日怀人的傍晚,白居易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言自语式的问语,是我们心头一次次泛起的惆怅;亲人生死阴阳两隔,“不思量,自难忘”的短句,会自然在心头徘徊。作为中华儿女的一员,这些诗词歌赋的句子和句子之中,隐藏着文化血脉最牢靠的基因密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整体情感珍宝,被一代又一代诗人收纳珍藏在诗词歌赋的“情感储存器”中。
崔颢和李白关于黄鹤楼的题诗佳话,是一个极具阐释学意义的“中华诗词”表达范式。一个诗人,怀揣汉语之笔登陆某处,面对千古景色,秉持汉语工具,穷尽诗家才情,吟哦出的是“一曲定乾坤”的极致表达。这样的表达一旦被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定格,在同一个千年尺度传统之中的李白,便在这样的景色面前发出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慨叹。这是一句欣喜莫名的慨叹,也是千载传统中“诗人同在”的相惜和温暖。
这是一个以中华汉语为传统的数千年持续涌流的记忆长河,所有的诗人都在这长河中储存最为珍贵的诗句,所有操持同一种语言的读者都在以自己的阅读,复活着千古沉浮的诗句,以每一代的阅读,擦拭、打磨、照亮着灿若星河、砥柱中流的诗篇诗句。每一个中国人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文化血脉,每一个诗人在这里追寻、恢复到“无名”而又永恒的“中华诗人”的神圣而谦卑的状态。
这些璀璨闪耀的诗句诗篇,是我们借以认出自己“我是谁”的“文化身份证”。这些诗篇连接的,是那个无数人、无限时间共同汇聚起的“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储存宝库。随着全球华人的脚步拓展,无论华夏儿女散落在何处,只要凭借着“床前明月光”的诗句,都会找到汉语节奏之下的“低头思故乡”。一代代人都会在低头寻得的“故乡”,和那个巨大而深厚的民族记忆相连。
古典诗词凭借这千载汇聚的灵魂和精神,使得我们找到自己身体记忆里的文化血脉,确认我们语言镜鉴中的精神面容,从而与我们自己,以及遥远的亲人们恍如梦寐、秉烛相认。
(摘编自杨少波著《古典诗词与文化血脉》)
材料二
风骨与气韵,来自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的是文章内容和文辞方面明朗、刚健的风度。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有“风骨篇”。风骨,彰显内容的坚韧本质;气韵,反映文辞的感染力。气韵衬托风骨的劲健,风骨支撑气韵的光华。
风骨之气度,莫过于观照岁月的能量,中国古典诗词对岁月的描写是最具亲和力的。建安“三曹”之曹操慨叹“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初唐王勃诵“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而盛唐王之涣则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宋代李清照叹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些人生,或庄或谐,或爱或恨,或疏或痴,它们在风骨之内,气度之上,演绎出中国美学精神“蕴藉隽永”的意味。南宋词人蒋捷作《虞美人,听雨》,用观雨的心境将“少年、壮年、而今”和盘托出,突出了人生——这位高明工匠一一雕刻出的岁月力量。岁月如雨,时光亦醉。痴于“醉”的,莫过于“谪仙人”李白。他的《客中作》,以酒告慰时光。李白酒入诗肠,狂歌“不知何处是他乡”。几百年后,苏轼作答“此心安处是吾乡”。在与时光对峙的人生中,诗词是唯一的安慰。这岁月的“沉著之致”积淀了风骨,凸显了气象。
风骨之韵味,莫过于古人对“物”的执着。刘勰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古人写物,其旨在“物我两忘”。王国维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即便是不起眼的花草,相对诗词作者而言也仿佛具有“明心见性”的品质。南宋诗人陆游,晚年隐居山阴乡村,寒冬中偶见梅花怒放,兴之所致提笔作《卜算子•咏梅》。他虽没写一朵“梅”,没着一枝“花”,但读后却有幽咽的暗香扑鼻。“物”的淡雅之外,亦有浓郁气韵弥漫在诗词世界。“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的牡丹如此;“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李贺的美酒如是,就连柳永的“别恨”也浓得化不开——“杨柳岸,晓风残月”。古人观照“物”、珍视“物”的思想意度,是古人对“诗性”的自解,信手而出,奇崛有致。
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与西方哲学饱满的逻辑思维相反,它始终带着深深的隐秀色彩,内力隽秀,外显圆融,这是中国哲学以“道”为核心的“言有尽意无穷”。而最终,它落实到了“意蕴无穷”的艺术气质上,其效果就是“不在场的出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风骨气韵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编自张向荣著《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怀念红狐
刘志成
那一年我家耕种的那块荒地离家足有二十里,我和爹锄了一天地往回赶时,就看见了那只叼走我家一只鸡的红狐在不远的沙丘上站着,眨着水漉漉的两只菱形眼默默地望着我们。我的心腾地起了一团火。
红狐的出现是十天前的一个月夜里。那天,我猛然间听见鸡窝里响起了几声惊恐的咕咕声。我还没反应过来,就见一团红艳艳的火团在眼前掠过,蹿上院墙,①箭一样地消失在茫茫的夜色里。我走到鸡窝边,见地上洒了一滩扎眼的血。黄鼠狼叼鸡了,妈!是只红色的黄鼠狼,我说。那是狐,娃。母亲用充满无奈的声音纠正了我的错误。那只老母鸡原打算卖了给娃攒学费的,母亲唉声叹气的声音混着爹响响的抽烟声飘出屋来,让我暗恨自己怎么当时就没手脚麻利点儿逮住那家伙。
偷鸡贼,我今天非逮住你不可。我气恼地跑了过去。红狐冷冷地看着我,一动也不动,待我快到眼前,才倏地一蹿,不紧不慢地逃,不时还悠闲地回头瞅瞅爹那儿。娃你追不到那家伙,不要白费力气了!爹大声喊。果然,红狐跑上另一个沙丘尖后,就在我的视线里消失了。我沮丧地坐下正大口大口地喘着气,见红狐却在原来引诱我的那个沙丘上站着,水灵灵的眼睛一眨一眨地望着爹。我恼火地站起,向狐追了过去。狐双腿一跃,向我迎面闪过,蹿到爹身边,似要挑逗爹去追,见爹不理,长嚎着在我们周围绕着圏子。娃你不要追了,这畜生的窝就在附近,说不准还能扒一窝狐崽子哩。
果然,我们在附近发现了一个洞口。爹把耳朵贴在洞口听,很快就听见了不均匀的呼吸声。红狐见我们用小锄往外扒土,长嚎着蹲在十多步外,双眼流下泪来,乞求地望着我们,很快,我们就看见了四只狐崽,圆乎乎的蜷成一团像小绒球。把狐崽子拿回喂上些日子卖了,够我们娃好几年的学费哩,爹掩不住喜悦。我用布衫襟子捧起它们的时候,明显感到它们在颤抖。
红狐一路尾随着我们,凄凉地干嚎着,引得我布衫襟子上的四只小狐崽也哀鸣不止。我赶了它几次它都赶不走,直到快进村时,它才站定,干嚎着望着我们,引得村中的狗也狺狺不止。我的心一软,站定就要央爹放下狐崽,忽然想起那只预备我学费的花母鸡来,遂把心一横向红狐狠狠吐了一口唾沫,转头追上了爹。不久,我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学到麻雀妈妈为救护小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时,我不禁有眼泪划落双颊,混着鼻涕一起淌下了嘴角,而其他同学却一脸的轻松。我暗暗庆幸自己遭遇了红狐,才在童稚的无忧无虑中辨别出一种特殊的味道 ………
那时,四只狐崽只有一个多月,没有断奶。母亲用玉米面糊糊每天喂它们,间或也到邻居家讨些羊奶给它们改善一下伙食。我这才明白红狐原来偷鸡是为了这四个小狐崽子。我越来越喜欢这四只狐崽,常逗着它们玩。这种人狐和谐相处的局面刚刚维持了不久,一个月光朗朗的半夜里,院里突然响起了长嚎声。我扒在窗子上向院中一看,只见那只红狐昂着头站着长嚎。屋里的四只小狐也哀鸣起来,屋里屋外的狐叫声凄凉地响成一片,引得村子里的狗也汪汪地叫了起来。红狐仿佛没听见狺狺的犬声,长嚎着立在门扇上,用爪不停地抓着门。我心里酸楚楚的,跳下地,拉开门,狐退到了院中,哀鸣着伏下前腿。我发现红狐已比那日见时痩了许多,双目黯然无神,表情呆滞地望着我们,眼角隐隐有泪痕。嗓子已嘶哑,发出一种揪心的声音。母亲抱了四只狐崽,轻轻放到了大门外,红狐迫不及待地叼起狐崽,看了看我们,便飞快地蹿出,②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中。
很多年后,红狐哀痛的叫声还清晰地回响在我的耳边,轻轻地触到了我的记忆,让我变得伤怀不已。我曾经试着将那份感动讲给一些城市的朋友分享,但他们一脸漠然,我知道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已经走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
(选自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有删改)
王叔英,字原采,黄岩人。洪武中,与杨大中、叶见泰、方孝孺、林右并征至。叔英固辞归。二十年以荐为仙居训导,改德安教授。
迁汉阳知县,多惠政。岁旱,绝食以祷,立应。建文时,召为翰林修撰。上《资治八策》,归曰:“务问学、谨好恶、辨邪正、纳谏诤、审才否、慎刑罚、明利害、定法制。”又曰:“太祖除奸剔秽,抑强锄梗,如医去病,如农去草。去病急或伤体肤,去草严或伤禾稼。病去则宜调燮其血气,草去则宜培养其根苗。”帝嘉纳之。
燕兵至淮,奉诏募兵。行至广德,京城不守。会齐泰来奔叔英谓泰贰心欲执之泰告以故乃相持恸哭共图后举已知事不可为沐浴更衣冠书绝命词,藏衣裾间,自经于元妙观银杏树下。天台道士盛希年葬之城西五里。燕王称帝,陈瑛簿录其家。妻金氏自经死,二女下锦衣狱,赴井死。
叔英与孝孺友善,以道义相切劘,建文初;孝孺欲行井田。叔英贻书曰:“凡人有才固难,能用其才尤难。子房于汉高,能用其才者也;贾谊于汉文,不能用其才者也。子房察高帝可行而言,故高帝用之,一时受其利。虽亲如樊、郦,信如平、勃,任如萧、曹,莫得间焉。贾生不察而易言,且言之太过,故绛、灌之属得以短之。方今明良相值,千载一时。但事有行于古,亦可行于今者,夏时周冕之类是也。有行于古,不可行于今者,井田封建之类是也。可行者行,则人之从之也易,而民乐其利。难行而行,则从之也难,而民受其患。”时井田虽不行,然孝孺卒用《周官》更易制度,无济实事,为燕王藉口。论者服叔英之识,而惜孝孺不能用其言也。
时御史古田林英亦在广德募兵,知事无济,再拜自经。妻宋氏下狱,亦自经死。
(节选自《明史·王叔英传》)
①去病急或伤体肤,去草严或伤禾稼。病去则宜调燮其血气,草去则宜培养其根苗。
②贾生不察而易言,且言之太过,故绛、灌之属得以短之。
夷门歌注
王维
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
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
公子为赢停驷马,执轡愈恭意愈下。
亥为屠肆鼓刀人,赢乃夷门抱关者。
非但慷慨献良谋,意气兼将身命酬。
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注:本诗创作于王维青年时期。
天刚擦黑,村民们坐在村口的亭子里、溪边的石凳上,拉家常、说年成——稻子又熟了!
走过门前溪,前面是一片三百多亩的水稻田,似乎比秋天还要大的稻田。夜的薄幕缓缓展开,成片的稻叶吹着松软风,护着青黄穗,带着整片田野,这边摇过来,那边晃过去。摇摇晃晃的稻田成了乡夜里最动人的一部分。
稻田上空弥漫的是清清淡淡、让人安宁的稻香。稻香,它不仅是单纯的谷粒的香,而且是伴着泥土的芬芳、溪水的甘洌,带着阳光的明媚和清风的馨甜。稻香也是养育我们的第一缕香。从乡村走来的人,记忆总是停留在那一道田垄上;从乡村走来的人,记忆总是停留在那一缕稻香上。
稻香飘过溪,弥漫在静谧的村庄上空,煨熟了一村的睡眠。
一天,朋友到我家中做客,我择柿子椒的时候,突然钻出一条青虫,胖如蚕豆,背上还长着簇簇黑刺。我下意识地将半个柿子椒像着了火的手榴弹扔出老远。后来才想起特别怕虫的朋友,未曾听到她惊呼,该不是吓得晕厥过去了吧?回头寻她,只见她神态自若地看着我,淡淡说,一条小虫,①_。 我比刚才看到虫子还愕然地说,啊,你居然不怕虫子了?
朋友说别急,听我慢慢说。有一天,我抱着女儿上公园,突然她说,妈妈……头……她说着,把一缕东西从我的发上摘下,托在手里。我定睛一看,魂飞天外一条五彩斑斓的虫子,在女儿的小手内,显得狰狞万分。我第一个反应是要像以往一样昏倒,但是我倒不下去,因为我抱着我的孩子。第二个反应是想撕肝裂胆地叫一声。但我立即想到,万万叫不得。我一喊,②。于是我假装很开心地咧着嘴 ,把这只虫子捏在手心……后来那只虫子慢慢地爬远了,女儿还对它扬扬小手,说:“……”我抱起女儿,半天一步都没有走动。朋友说完,好久好久,厨房里寂静无声……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