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济宁市2022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44 类型:中考模拟
一、基础积累(12分)
  • 1. (2022·济宁模拟)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中国西部喀喇昆仑   ①   索的荒原海拔五千多米,极度缺氧,常年冰雪覆盖。就是在这人迹至的国土,卫国戍边的英雄们守信仰,用鲜血和生命与环境搏斗,与敌人战斗,决不后退一步。他们   ②   立于天地之间,与星辰为友、日月为伴,他们为国戍边,远离家人, 但精神是   ③   勃的、明亮的,他们领花上的星像烈的火苗,燃烧着、跳动着。

    1. (1) 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hān kè chì B . hǎn kè chì C . hǎn gé zhì D . hān gé zhì
    2. (2) 在语段横线处填上汉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萧       ②屹       ③蓬 B . ①萧       ②讫       ③蓬 C . ①箫       ②屹       ③篷 D . ①箫       ②讫       ③篷
  • 2. (2022·济宁模拟)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说,如果美方继续逆潮流而动,我们必将严阵以待 , 毅然亮剑。 B . 对足球领域屡禁不止的黑哨行为应当如何定性,社会各界人士意见统一,莫衷一是 C . 凡事在进行前都应有周密的计划,最好能瞻前顾后 , 设有备案,以免一有意外就无法补救。 D . 提到鬼斧神工的金字塔,风格独具的狮身人面像,千年不朽的木乃伊,人们就想到古埃及文明。
  • 3. (2022·金乡模拟)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城市绿道建设延伸的不仅是绿色的发展观念,更是绿色的活动空间。 B . 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成为“顶流”,源于其自身的“中国元素”密不可分。 C .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书人,关键在于是否有浓厚的阅读兴趣。 D . 随着第七季《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再次激发了大家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
  • 4. (2022·济宁模拟) 下面画线句中,标点符号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折柳送别的环节令观众们感叹:太浪漫了吧。“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在悠扬的《送别》的音乐中,舞蹈演员化身柳枝,其他演员手捧柳枝上场 B . 之所以选择柳枝,是因为柳树被赋予离别,思乡,悼古,清高,柔美等诸多意象,其中最经典的文学意象便是送别 C . 也是由于柳字发音同“留”,柳树就成为古人寄托相思之树,折柳也成为送别的重要仪式。因此, D . 折柳送别用中国式浪漫表达了对所有运动员的情感,希望和平友谊的心声随着柳枝传递出去
  • 5. (2022·济宁模拟)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均是我国古代文学游记类作品的经典之作,其作者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B . 英国作家凡尔纳自幼热爱海洋,向往远航探险。正是由于凡尔纳无限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海底两万里》才得以呈现在读者面前。 C . 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三大高峰。唐有大小李杜,宋有豪放派代表“苏辛”,元有四大家。 D . 《傅雷家书》首先强调的是如何做人的问题。傅雷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要有国家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 6. (2022·济宁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明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情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1.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黄发垂髫                       垂髫:指老人 B . 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C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走投无路的境地 D . 无论魏晋                       无论:不管
    2. (2)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屋舍俨                           见四野禾苗油油 B . 有良田美池桑竹属          余顾而慕 C . 不知有汉                       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D . 不足外人道也                 以此一家之中
    3. (3)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甲文对桃花源美丽、宁静、祥和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B . 乙文通过描写男人、女人、老人孩子活动的场景,表达了对农家和谐生活的向往之情。 C . 甲文写渔人进入桃源仙境的所见所闻,由近而远,由人及景,勾画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 D . 乙文作者羡慕农家人的生活场景,不由自主发出感叹,遗憾自己远远不如他们安适。
    4.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 (5)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盖 江 北 之 俗 妇 女 亦 耕 因 力 作 以 视 西 北 男 子 游 情 不 事生 产 者 其 俗 淘 美 矣。

  • 7. (2022·济宁模拟)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太白岭

    [宋]王安石

    太白巃嵷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释】①巃嵷(lóng s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 . 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 . 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 . 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 (2) 本诗颈联“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在写景手法上的妙处。
  • 8. (2022·济宁模拟) 古诗文默写
    1. (1) 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
    2. (2) ,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
    3. (3) ,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4. (4) 伤心秦汉经行处,。(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 (5) 夜色渐浓,杏花摇曳,短笛一声,不由让人想起陈与义《临江仙》中“”的诗句。
三、 语言运用(4分)
  • 9. (2022·济宁模拟)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在一次“读书的意义与价值”主题班会活动中,某小组提供了下面这幅漫画,请你完成后面的题目。

    1. (1) 请仔细观察,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画面内容。(80字左右)
    2. (2) 请概括漫画所蕴含的寓意。
四、现代文阅读(24分)
  • 10. (2022·济宁模拟)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

    在大运河的船头思接千古

    ①万万没有想到,在2020年8月19日,我竟有幸登上大运河的游船,在向往已久的大运河上游了一回。我们早上从济宁的码头登船,顺河南下,行了将近3个小时,行程100多公里,中午时分到了位于微山湖中央的南阳古镇。一路上,我一次又一次伫立船头,迎万里长风,观两岸风景;听水波新韵,发思古之情。

    ②最早,听祖父说,大运河是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的。他开凿运河是为了方便到江南掠夺财富,或到扬州、苏州、杭州等地游乐。在开凿大运河期间,隋朝统治者仅在河南就征集了上百万民工。不少民工一去不返,不是累死在工地上,就是病死在工地上。大运河最初留给我的认识是一条血泪之河、苦难之河。后来,随着阅历的增加和对一些历史知识的了解,我的看法有了变化。我国历史上之所以多次出现南北割据的局面,而很少出现过东西分立的情况,一个主要原因,是东西有长江、黄河、淮河等几条江河的贯通,南北则有几条江河的阻隔。运河的开通,打通了南北交通的命脉,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有开创性的重要意义,对国家的统一也功不可没。从这些意义上说,大运河是一条贯通之河、统一之河。

    ③对大运河知道得多了,我便产生了一个愿望──坐船到大运河上游一游。这次竟然梦想成真了,不但有机会坐船作运河之游,而且要游向远方,一游就是好几个钟头,这怎能不让人大喜过望!

    ④一上船,我就迫不及待地到船头的三角甲板上站着去了。天空中有一些薄云,阳光不能直射到甲板上,天气一点儿都不热。船行带风,风吹扬着我的头发,鼓动着我的衣襟,风里洋溢着清凉的水意。其实船开得并不是很快,声响也不大,静静的,给人以船在水面滑行的感觉。【甲】河水微微有些发蓝,河面上有浮萍的叶片和细碎的绿藻漂过。紫燕在水面掠来掠去,不时点一下水,点出一圈圈涟漪。在岸边飞行的还有白鹭,白鹭飞行时伸着长腿,边飞边发出歌吟般的鸣叫。河水丰盈,河面宽阔,岸边升腾着一些雾气。河两岸是不断移动的风景,有树林、庄稼、湿地,还有河汊子。河水淹到了柳树的半腰,我听见有蝉在树上鸣叫。【乙】岸边的浅水处,有穿红衣服的女子,用竹竿撑着小木船,像是在采摘菱角。有男子坐在岸边遮阳伞下,专注地在河里钓鱼。男子光着膀子,脖子上搭着一条白毛巾。有一条机船从对面开过来了,船上坐的有男人,也有女人。我还没看清船上装载的什么货物,船就开了过去。

    ⑤往事越千年,望着不断流向远方的逝水,我不知不觉间有些走神。两千多年来,那些满载着粮食、煤炭、绸缎、茶叶、美酒等货物的船只,在济宁过闸停留后,又装载上了厚重的儒家文化,南去北往。那些民工早就化为泥土,但他们所建的运河还存在着,流淌着,而且继续发挥着航运作用。眼前的运河又流淌成一条永恒之河、福泽后世之河。我仿佛看见,成千上万的民工在工地上挖河。他们穿着破旧的衣服,喘着粗气,全靠锨刨、背驮、肩挑,像成群结队的蚂蚁一样,一点一点从低处往高处搬土。不少人累得倒在泥水里,他们爬起来,撩起衣襟擦去汗水和泪水,再接着往上搬土。

    ⑥船继续南行,河面越来越宽阔。伴着丛生的芦苇、香蒲和大片的荷花,我们来到了南阳镇。它被称为“运河第一古镇”, 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康熙、乾隆皇帝曾多次在镇上驻跸,镇上留有皇粮店、清代钱庄、雕花戏台、皇帝下榻处等30多处古迹,2014年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镇上顺河成街,桥街相连,以船代步,渔舟唱晚,显示出“江北水乡”的神韵。

    ⑦遥想当年,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分别六下江南,大运河上船队浩荡,旌旗飘扬,那是一番多么壮观的景象!当然,他们反复下江南,并不仅是为了展示他们的威仪,更是巡视河务,加强漕运的需要。多少年过去,水已不是过去的水,船已不是过去的船,岸已不是过去的岸,但这条历史的长河还在续写着新的历史。

    ⑧下了船,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大运河堪称中华文明的瑰宝,流淌在中华大地上的史诗。不必讳言,随着铁路、公路和海运的不断发展和发达,运河作为我国内陆的水运航道之一,已退居交通运输的次要位置。但是,我们仍要大力保护、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因为运河文化体现着中国人民的开拓进取、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创造精神。

    (取材于刘庆邦的同名文章,有删改)

    1. (1) 文章首先写作者如愿坐上船游览大运河,回忆。然后写作者在大运河的船头思接千古的遐想:在济宁段观看大运河美景,遐想两千年来大运河的繁忙景象和民工开凿运河的情景;,遐想康乾两帝下江南巡视河务时的盛况。最后写作者在游览终点下船,认识到
    2. (2) 文章第④段【甲】【乙】两处画线句都很精彩,请你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3. (3) 文章第②段和第⑤段虽然都写到开凿运河的民工,但是作者对他们表现出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 11. (2022·济宁模拟)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

    从经典诗词中汲取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

    康震

    ①“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这些经典诗词章句让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缕缕暖意,还有磅礴的精神力量。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可以从中华经典诗词中汲取精神力量。

    ②中华经典诗词内容广泛、意象精美、韵律和谐、意境深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与伦理观念,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标识。千百年来,人们援引诗词鼓舞士气、提振信心、点亮生活、诗化人生。今天,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中华经典诗词可为人们提供人文关怀与精神力量。

    ③必胜的信念和信心,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重要前提。长期以来,中华经典诗词为中华民族攻坚克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毛泽东同志写长征,开篇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唐朝李白《行路难》说得好:“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骆宾王在《西京守岁》中写道:“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从经典诗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承不衰的必胜信念。信念坚定、信心十足,才能站稳脚跟,困难再大也无所畏惧。在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从未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拥有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面对疫情,我们要有必胜的信念;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暂时困难,我们也要有必胜的信念。

    ④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精神动力。从中华经典诗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比如写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看似柔弱的小草、竹子竟也刚毅坚卓、傲然不屈。像“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样的诗句,体现了顽强的战斗意志:越是艰苦卓绝,越是挺身向前,不战胜敌人决不罢休。当前,经过全国上下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努力,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此时,更加需要强化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有了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我们就能坚持不懈、赢得最终胜利。

    ⑤团结友爱、守望相助的手足情怀,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情感依托。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经过艰苦努力,付出巨大牺牲,终于取得积极成效。从医务工作者到居家老少,人人都是战士;从定点医院到社区街道,处处都是阵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诗词写出了中华民族的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也写出了中华儿女的责任与担当、牵挂与不舍、关爱与祝福。这些诗词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共情,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⑥积极的精神、乐观的心态、从容的气度,。这次疫情来势汹汹,防控阻击战任务重、时间长,对所有人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心理挑战。疫情病痛固然可怕,但恐惧绝望却要不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恐慌焦虑于事无补,从容淡定方能进退有据。滋养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经典诗词告诉我们:困难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挫折是暂时的,前进是永恒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越是在急难险重之时,越是要努力保持“青山不厌三杯酒,长日惟消一局棋”的恬淡心境,我们不仅要战胜病毒,更要成为身心健康的胜利者。只有这样,才能在“回首向来萧瑟处”时,感受到“山头斜照却相迎”的欣喜;才能无比欣慰地说:“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因命题需要有删改)

    1. (1) 联系全文,在第⑥段横线上填入合适内容,使语意连贯完整。
    2. (2)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第⑤段中划线部分的论点是什么?
    3. (3) 请简要梳理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4. (4) 文中大量引用诗文有什么好处?
五、写作(共40分)
  • 12. (2022·济宁模拟) “七一”勋章获得者,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给年轻人的一封信中写到:孩子们,你们需要有一个人生大目标,去帮助你走过那些痛苦的、坚持不下去的时刻。但大目标就像一座高山,需要长久地攀登。你还需要找到一条上山的“路”,在每天的日常里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一步步扎实地往上爬。爬着爬着,或许就走过了那一段黑暗的路,拨云见日。不要惧怕,人生的“寒冬”里带着必然的希望。

    请以“寒冬里的希望”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感情真挚,不得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请认真书写。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