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2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2-06-14 浏览次数:67 类型:中考模拟
一、基础积累(共12分)
  • 1. (2022·金乡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山的烟云,也是黄山一绝。人们在高峰之上,如登仙界云宵,轻盈的云雾忽东忽西,一  上一下,若即若离,仿佛是山峦、峰石的恋人,难舍难分。黄山在一年中,竟有两百多天是沉浸  在云雾的怀抱里。淡淡云雾,澜翻絮涌,烟海千里,使黄山的千条泉流和万道山谷隐现在虚幻之中。                    云雾使黄山成了梦幻的艺术之宫。谁能设想亿万年前,那些熔融的岩浆,竟给我们凝固成这么一个人间仙境!

    然而,黄山的这一切,只有在旭日东升的时候,才显得格外娇娆。清晨,当四周还是一片漆黑的时候,游人们就起身,踏着晨露去看日出。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幸运地看到日出,如愿以偿。有不少人遇上了阴晦天气,就不无遗撼了。

    1. (1)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熔融      沉(jìn)     若即若离 B . 遗撼      阴(huì)    旭日东升 C . 云宵     山(luán)   难舍难分       D . 轻盈     娇(yáo)   人间仙境 
    2. (2) 在文中横线处填写一个句子,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云雾的飘舞,云雾的皎洁,特别是云雾的柔美,使黄山呈现出静中有动的美感。 B . 云雾的皎洁,云雾的柔美,特别是云雾的飘舞,使黄山呈现出静中有动的美感。 C . 由于云雾的皎洁,云雾的柔美,特别是云雾的飘舞,使黄山呈现出静中有动的美感。 D . 由于云雾的飘舞,云雾的柔美,特别是云雾的皎洁,使黄山呈现出静中有动的美感。
  • 2. (2022·金乡模拟)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光明小学开展了个《让阅读陪伴我成长》主题读书活动。 B . 新城区的立体斑马线视觉效果神奇:远远看去,仿佛个个长方体凸起在地面上。 C .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至今仍以戏剧、壁画、传说......等形式广泛传播。 D . 面对各种突发交通事故,没有经验的司机都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 3. (2023八下·永兴开学考)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现阶段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积极做好防疫工作是每个市民责无旁贷的责任。 B . 天气转暖,泉城公园的山茱萸竞相开放,灿若金霞,真是美轮美奂 C . 这台晚会的主持人无论是形象还是口才都差强人意 , 难怪观众怨声载道。 D . 在航天强国的道路上,中国航天人殚精竭虑 , 勇攀高峰,逐渐将梦想化作现实。
  • 4. (2022·金乡模拟)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城市绿道建设延伸的不仅是绿色的发展观念,更是绿色的活动空间。 B . 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成为“顶流”,源于其自身的“中国元素”密不可分。 C .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书人,关键在于是否有浓厚的阅读兴趣。 D . 随着第七季《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再次激发了大家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
  • 5. (2022·金乡模拟) 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诗词中的乐曲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后庭花”唱亡国之音,“折杨柳”叙离别之情。 B . 《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C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 D . 敬词和谦词在古汉语中很常见,“令堂”“家君”属于敬辞,“小女”“寒舍”属于谦辞。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 6. (2022·金乡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柱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乙]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  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罨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晋宣帝:指司马懿。②垂:将。③敕:下令。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痛心、遗憾 B . 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C . 由是感激。                                   感激:感谢 D .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                  效:这里是功效的意思
    2. (2) 下列句子中,加点“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亮屯阳平

      A .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王            B . 使人之所恶莫甚死者 C . 祗辱奴隶人之手                D . 三顾臣草庐之中
    3. (3) 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主要作用是表达君主对臣  子的忠诚和希望。 B . 甲文第一段运用对比手法从正反两个方面鲜明地阐述了“亲贤远佞”的必要性,正反对比发人深省,谆谆告诫意味深长。 C . 乙文诸葛亮能“意气自若”,是因为他认为可以和魏延前后夹击司马懿。 D . 甲文以叙事、抒情为主,融以议论,表现了诸葛亮的忠心耿耿;乙文以记叙为主,表现了诸葛  亮的大智大勇。
    4.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5. (5)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而 猥 见 势 弱 疑 其 有 伏 兵 于 是 引 军 北 趣 山

  • 7. (2022·金乡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注释】①灸:艾制,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②翛xiāo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③桑榆: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比喻晚年。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是唱和诗,既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自我表达,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B . 衰老是这首诗的核心话题,诗人认为,老年固然有可感伤的一面,但也有可欣喜的一面。 C . 诗人将老年与青年对比,觉得老了也有很多优点,克服对衰老的忧愁便觉得自由自在。 D . 本诗由失落转为豁达,伤感转为振奋,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情感变化相同。
    2. (2) 诗的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颇有哲理,请简要分析。
  • 8. (2022·金乡模拟) 诗文积累
    1. (1) 采菊东篱下,。(陶渊明《饮酒》(其五))
    2. (2)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 (3) 正是江南好风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 (4) 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渔家傲》)
    5. (5) 陆游在《游山西村》中,以景物描写蕴含丰富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6. (6) 在《已亥杂诗(其五)》中,龚自珍以“落花”自喻,表达自己虽然辞官却仍关心国家命运的诗句是:
三、语言运用(4分)
  • 9. (2022·金乡模拟) 阅读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A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赵氏慌忙揩揩眼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得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总人看A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 (1) 以上文段选自《儒林外史》,作者是,A处的人物是 
    2. (2) 这段文字主要是采用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A的形象的?表现了A怎样的性格特征?
四、现代文阅读(24分)
  • 10. (2022·金乡模拟)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

    盲盒背后的“上瘾密码”

    ①“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巧克力)是什么味道。”电影《阿甘正传》中的这句经典台词,如今也适用于形容当下年轻人追捧各种育金的行为。对于我国的“80后”“90后”来说,儿时的扭蛋机、干脆面里的卡片和小玩具,就是那个年代的盲金。为什么盲盒总能收获一代代年轻人的喜爱?

    ②这要先从我们的大脑说起。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奖赏机制”,大脑通过释放更多的多巴胺来奖励某些意料之外的行为。研究证明,大脑对意料之外的奖赏释放的多巴胺比意料之中的奖赏释放的多三至四倍。实验人员发现,在猴子预期只能喝到一口果汁的情况下,给它喝两口果汁,多巴胺便会增加;但是如果重复给它喝两口果汁,多巴胺又会趋于平稳。这个实验意味着分泌到大脑中的多巴胺并不取决于果汁的绝对量,而在于有多少果汁是意料之外的。大脑之所以会这样突然释放额外的多巴胺,是为了让大脑对新奇的、具有潜在重要性的刺激分配更多的注意力。对于抽盲盒而言,你事先并不知道得到的是哪一款,假如你意外得到了一款非常喜欢的手办,那么大脑就会释放更多的多巴胺来奖励这个行为。

    ③但是抽盲盒又是如何让人上瘾的呢?这同样和多巴胺有关。

    ④在多巴胺的作用下,人类通常对不可预见的事件有一种预测的成瘾性。当我们精心研究后,会认为自己发现了某种“规律”,例如感觉在某个时间段、某个地区出现某种盲盒的概率很大。在你迫不及待地拆开盲盒后,如果正好印证了你发现的“规律”-你得到了某个稀缺的“隐藏款”,这时就会获得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只要这件事让你足够高兴,多巴胺就会对某些图像、声音形成永久性的提示。当你看到商家有新出的盲盒时,甚至只是听到拆开包装的声音,你当初的愉快情景就会再现于你眼前,在多巴胺的推动下,你就会忍不住再次出手购买。

    ⑤这种对预测成瘾的本能,同样源自人类的远古历史,这种识别和解释简单模式的能力,帮助我们的祖先度过了危险无处不在的狩猎阶段,让他们找到食物和住所,学会根据时令种植庄稼并得以延续。我们的大脑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对模式的期望,是因为自然界中的很多事物的确是遵循某种规律的,如闪电出现之后雷声便会如约而至,大雪也常常预示着丰年的到来。然而很多事情并不存在规律,比如彩票的中奖号码、股票的涨跌、盲盒的好坏,但是我们的大脑却不习惯“随机”,通过多巴胺的助推,大脑会积极寻找规律,再现从前愉快的一幕,这就是所谓的“瘾”。

    ⑥对意外收获的期待,对寻找规律的渴望,这些都是我们的本能。因此,这件事情本身并不存在对和错,就看发生在哪里。每一本不期而遇的好书就是一件盲盒,我们会在书中遇见一个全新的世界;通过望远镜探索星空,发现未知的行星让我们兴奋不已……这一切都是源于我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是不停地花钱买盲盒,对新奇的网络游戏着迷,却会让我们走向事情糟糕的一面。

    1. (1) 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按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说明了盲盒令人上瘾的原因。 B . 开头以《阿甘正传》台词引出了当下年轻人追捧盲盒的行为,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 . 当你掌握了拆取盲盒的规律,多巴胺就会对某些图像、声音形成暂时性的提示。 D . 对意外收获的期待,对寻找规律的渴望,人类的这些本能对生活有利有弊。
    2. (2) 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研究证明,大脑对意料之外的奖赏释放的多巴胺比意料之中的奖赏释放的多三至四倍。

    3. (3) 阅读第④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在多巴胺的作用下,人类通常对不可预见的事件有一种预测的成瘾性。

  • 11. (2022·金乡模拟)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

    父亲和我的时代

    ①父亲很爱干净,干活后回到家,总倒上半盆水,洗头发和脸。为了省钱,他总是用洗衣粉,说洗衣粉洗得干净。但自从母亲去世后,刚五十出头的他顿时变得像被海浪冲到沙滩上的泡沫,不再用洗衣粉洗头发了,衣服脏了也不再换洗,整个人黑乎乎脏兮兮的,看上去比六十岁的人都老。

    ②突然一天,父亲让我给他买了部智能手机。过了段日子,父亲又让我加他的微信,帮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视频。视频里父亲在施肥,他穿着褪了色的蓝色中山装,头上脸上都是土,不多的头发被风扬起,上面沾着碎草屑。父亲捧着一捧黑乎乎的肥,用我们老家的方言说:“这是纯天然的羊粪,我们的农产品不用化肥、不打农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父亲的样子很认真,像背课文的小学生。因为他的认真,方言听起来特别生硬、难听。看架势,他要卖啥农产品了。

    ③父亲竟要做微商了,我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想起微信圈里被我屏蔽掉的那些卖东西的朋友,做微商一定很难。而且我的老家除了些粮食,没啥特别的东西,谁买呢?再一想到父亲邋遢的样子,如果被朋友们看到……我便没有帮他转发,想过段时间,父亲或许会知难而退。他不适合干这个。

    ④没想到到了晚上,父亲在微信里问我:“怎么没有看到你转发的视频?”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父亲,便索性装作没看见他的信息,想糊弄过去。但是第二天一早,刚打开手机,就窜出父亲的微信。他还是问怎么没有看到我转发的视频。没办法搪塞了,想到父亲的执拗,便不情愿地转发了。

    ⑤很快,下面跟了些五花八门的评论,但没有一点要买东西的迹象,甚至还有亲戚语重心长地劝我别让父亲种地了,让我把他接到城里。我后悔转发这条视频,一条都没有去回复。结果到了傍晚,父亲的微信又来了,这次他是来批评我的。他说朋友圈要互动,你不回复别人的留言,人家就不会给你点赞、留言了。我好奇父亲怎么知道我没有给别人回复,结果发现老家的那些同学和亲戚们居然都是父亲的微信好友,而且他们每个人都转发了父亲的视频。父亲在每一个人转的视频下都点了赞,还说谢谢。看着父亲邋里邋遢的样子出现在一个又一个熟人的朋友圈中,我脸有些发烫。

    ⑥过了几天,父亲很认真地说需要帮他一个忙。我对父亲的电话已经有些头疼了,果然,父亲让我把他拉进我的微信朋友群。这怎么可能,我一口回绝了父亲,但心里却多了几分不安。

    ⑦芒种过后十多天,父亲又发来他的视频。他在锄草。这次他脱下长衫了,却换了件穿过很多年的湖蓝色半袖衫,当初那鲜亮的湖蓝早已褪去,变得发灰,像湖水被大面积污染了。父亲满脸的胡子和头发连在一起,像从草堆里长出来的一棵最高的草。我气愤给父亲买了那么多件新衣服他不穿,却总是让我转发他邋里邋遢样子的视频,便索性关掉了朋友圈。

    ⑧转眼间到了九月份,天气渐渐凉下来,几个研修班的同学聊天时说想买点小米,我忽然想到有次父亲好像谈到在种什么“羊粪小米”,便给他们看了父亲的朋友圈,但没有说这是谁。父亲记日记一样,在朋友圈里记录着谷子成长的过程。几天过去,已经冒出一截儿。然后父亲锄草、施肥,施的是羊粪肥。长出谷穗了,刚开始手指头肚那么大,慢慢变成狗尾巴那么大。突然长出虫子了,父亲对着镜头说:    “我们不打农药。”他每天用小刷子蘸着烟蒂泡的水刷谷穗,好半天才刷完一只,刷的时候,父亲的脸拼命往上凑。我知道他眼花,看不清那些小虫子。他抬起头来的时候,脸上沾着黑一道绿一道的植物汁液。谷子地一眼望不到尽头。

    ⑨同学们没有把视频看完就敲定了买父亲的小米,五斤、十斤下了订单。结果没几天,一位西藏的朋友给我打电话埋怨我介绍的米贵还不好喝。父亲得知后,又给朋友寄了三斤小米和三瓶矿泉水。一用矿泉水熬上粥,朋友就来告诉我好喝。

    ⑩我心里叹服父亲能想到这么个点子,后来也没再关掉朋友圈,每天悄悄看父亲发的内容。渐渐的,父亲的朋友圈居然不光发视频了,还发一些配着文字的图片。这些图片和视频不一样,拍得极其漂亮,文字也很煽情。每天几乎还有这样的内容:今天开始发货了,不多,一共两单。今天的货很多,十二单……父亲的微信成了影响着我心情的“天气预报”。看着父亲日益丰满的朋友圈,我觉得以前的视野太狭隘了,而父亲他们,我认为远远落后于这个时代的人们,竟然跟着时代奔跑。

    11 国庆节我回去见到父亲,发现他居然变了。还是穿着旧衣服,但没有那么多土和污渍了;胡子刮过不久,露着整齐的花白的胡子碴;头发好像刚洗过,飘着久违的洗衣粉的清香。

    (选自《人民文学》,作者杨遥,文章有删改)

    1. (1) 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父亲和我”之间的故事。

      ②父亲让我把他拉入朋友群,我一口回绝了他;

      ④父亲巧妙证明了小米好喝,我每天悄悄看他发的内容。

    2. (2)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中加点词语。

      但是第二天一早,刚打开手机,就出父亲的微信。

      ②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

      他每天用小刷子蘸着烟蒂泡的水刷谷穗,好半天才刷完一只,刷的时候,父亲的脸拼命往上凑。

    3. (3)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⑩段画线句“看着父亲日益丰满的朋友圈,我觉得以前的视野太狭隘了,而父亲他们,我认为远远落后于这个时代的人们,竟然跟着时代奔跑”的理解。
    4. (4) 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父亲外貌的变化,并分析其在文章结构或内容方面的作用。
五、写作(40分)
  • 12. (2022·金乡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教育家罗家伦先生曾提出成为“强者”的三个基本条件:最野蛮的身体,最文明的头脑,不可征服的精神。而鲁迅先生却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海明威则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你对上述材料有何感触?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注意要辩证地看问题。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③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