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南北朝时科举制度已经出现
②宋朝选官制度最为规范科学
③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
④选官制度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①古代文明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影响
②洪水方舟传说最早出现于两河流域
③三个传说或多或少有一些相似之处
④传说会随时代和地区不同而有差异
①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沉重打击了英军
②广州一带人民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
③天津、北京附近人民自发组织起来袭击侵略军
④刘永福黑旗军与义军一起,英勇抵抗外国侵略军
①二战时中国战场作用很大 ②中国军队牵制了大量日军
③日军已经很快攻占了印度 ④中国战场是东方的主战场
①企业对经营自主权的强烈渴望
②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③不断扩大增强企业活力的需要
④引进外资及其先进技术的需要
①大量欧洲的移民不断来到美洲
②指南针传入,推动新航路开辟
③食草动物在美洲得到大量繁殖
④玉米传入我国,导致垦荒增加
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 | |||||
年份 | 国家 | ||||
英国 | 美国 | 德国 | 法国 | 俄国 | |
1870年 | 22% | 8% | 13%① | 10% | ----- |
1913年 | 15% | 11% | 13% | 8% | 4% |
注①为1872年数据 |
①吸取第二次世界大战教训②社会主义阵营影响的扩大
③各国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④国际组织进行各方面协调
材料一 孔子卒后,《左传》等典籍记载,弟子将其故宅三间改作庙堂,岁时奉祀,为孔庙之始,属“因宅立庙”的家庙。《史记》记载,汉高祖“过鲁,以太牢祀焉”,开创皇帝到孔庙祭祀先河。汉武帝时,京城太学和地方郡县学开始祭孔,但此时学校中未设孔庙。东汉桓帝时,在孔庙设管理官吏,孔庙开始向“国庙”演变。
材料二 东晋时复兴儒学,南朝《宋书》载:东晋孝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选公卿二千石子弟为生,增造庙(孔庙)屋(太学)一百五十五间”。首次在太学里建置孔庙,将“庙”字置于“屋”前,以显其要。其空间布局按照《周礼》“左祖右社”的思想,建置为“左学右庙”,“庙学合一”的格局已经出现。目前南京的夫子庙即在东晋学宫旧址历经改建而成。
材料三 魏晋以后,在全国各地州县学里均设立孔庙,孔庙成为祭祀孔子与教育学生的重要场所。北魏从南齐夺得孔子故里后,献文帝立即派四朝元老汉臣高允代表皇帝到孔庙祭祀。孝文帝模仿汉制“立孔子庙于京师(平城)”,并亲赴鲁城(曲阜)孔庙祭祀,曾下诏:严令取消民间“求财求子消灾去病”的孔庙祭祀活动,重续了国家对孔庙的管理制度。
材料一 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近代中国历史和人民革命斗争发展的必然选择。大会概括了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关于解放农民的理论和政策,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根据地的理论与政策,关于建设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理论与政策等。
材料二 部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央委员会会议提出的主要任务简表
中共八大(1956年召开) 党的八大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召开) 全会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为指导,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
中共十四大(1992年召开) 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 |
中共十九大(2017年召开) 大会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大会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材料一 著名学者程汉大在《西方宪政史论》一书中,对英、法、美等国宪政进程进行了详细阐述。如下表所示是书中对三国宪政的部分表述。
① |
② |
③ |
他们还凭借理性进行前人未尝试过的大胆创建,构建了一套双重分权的复合式政治制度 |
虽然国家的外形没有任何改变,但权力的中央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国家主权无可挽回地转到了国会一边 |
就像一个对自己的作品(政体)永远难以满意的孩童,在海滩上一遍遍地、无休无止地用沙砾构筑他理想的城堡 |
材料二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德]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斯恩格斯文集》第九卷
14—17世纪,伴随着中、西方社会的变化,传统文学有了新突破。
中国古代市民文学形成于北宋,北宋时“坊郭户”单独列籍标志着市民阶层形成,市民文学也相应产生。宋元涌现出了小唱、话本、杂剧等市民文学,但此时多以说唱语体呈现。明清时期,市民文学成熟,人们转向对身边世态的关心,表现出自我意识的觉醒,出现了章回体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水浒传》塑造了来自市民商贾和社会底层,追求自由的好汉形象。明代的“三言”“二拍”短篇小说集,是市民文学的典型代表。作者生活在江南地区,将商人、小贩、工匠作为小说的主角,且主人公名字出现在篇目上的多达95%。小说人物追求男女平等、婚恋自由;商人不再是追逐名利、为富不仁的“贱商”,而是重情重义的“儒商”,不少人还由农、由仕改商。
西欧在中世纪时期兴起了以手工业和商业为核心的自治城市。随之出现了叙事诗、抒情诗、市民戏剧等市民文学。14世纪以来,意大利人热衷于古典文化,并以恢复希腊罗马文化为号召,创立符合资产阶级需求的新文化,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市民文学兴盛。但丁的叙事诗《神曲》用民族语言写成,对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形成和统一起了决定作用。彼特拉克的抒情诗《歌集》抨击教会,讴歌爱情,描写人的喜怒哀乐。薄伽丘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批判了教皇、贵族、僧侣的虚伪荒淫、贪婪专横。16、17世纪后,欧洲出现了市民文学的热潮,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把市民文学推向了高峰。《哈姆雷特》《李尔王》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观;《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的女主角都追求爱情、勇于牺牲、反抗教会和封建压迫。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14—17世纪市民文学的发展所折射出的中、西方时代特征。(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2015年6月3日 报道,这张地图根据美国麦肯锡全球研究 院的一项研究绘制,利用了英国经济学家 安格斯•麦迪森对历史上各国国内生产总 值(GDP)的估算数据。……在公元1000 年,中国和印度战全球经济总量的三分之 二。全球经济重心当时稳固地居于东方。 在保持了820年后,经济重心开始向欧洲 转移,之后又向北美转移。然而,在过去 几十年里,世界经济重心已迅速地拉回原 来的地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所预测, 到2025年,全球经济重心将向公元1000年 时那样回到远东,不过要向北偏移很多。 |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对公元1000年以来的世界经济重心的变化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