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 | P | F1 | ||
组合 | 雌 | 雄 | 雌 | 雄 |
① | 弯曲尾 | 正常尾 | 1/2弯曲尾,1/2正常尾 | 1/2弯曲尾,1/2正常尾 |
② | 弯曲尾 | 弯曲尾 | 全部弯曲尾 | 1/2弯曲尾,1/2正常尾 |
③ | 弯曲尾 | 正常尾 | 4/5弯曲尾,1/5正常尾 | 4/5弯曲尾,1/5正常尾 |
注:F1中雌雄个体数相同
杂交编号 | 杂交组合 | 子代表现型(株数) |
Ⅰ | F1×甲 | 有(199),无(602) |
Ⅱ | F1×乙 | 有(101),无(699) |
Ⅲ | F1×丙 | 无(795) |
注:“有”表示有成分R,“无”表示无成分R
用杂交Ⅰ子代中有成分R植株与杂交Ⅱ子代中有成分R植株杂交,理论上其后代中有成分R植株所占比例为( )
杂交组合 |
F2的表现形式及数量(株) |
|||
矮秆抗除草剂 |
矮秆不抗除草剂 |
高秆抗除草剂 |
高秆不抗除草剂 |
|
甲×乙 |
513 |
167 |
0 |
0 |
甲×丙 |
109 |
37 |
313 |
104 |
乙×丙 |
178 |
12 |
537 |
36 |
回答下列问题:
密码子序号 |
1…4…19 20…540 |
密码子表(部分): |
正常核苷酸序列 |
AUG…AAC…ACU UUA…UAG |
AUG:甲硫氨酸,起始密码子 |
突变①↓ |
||
突变后核苷酸序列 |
AUG…AAC…ACC UUA…UAG |
AAC:天冬酰胺 |
正常核苷酸序列 |
AUG…AAC…ACU UUA…UAG |
ACU、ACC:苏氨酸 |
突变②↓ |
||
突变后核苷酸序列 |
AUG…AAA…ACU UUA…UAG |
UUA:亮氨酸 |
正常核苷酸序列 |
AUG…AAC…ACU UUA…UAG |
AAA:赖氨酸 |
突变③↓ |
UAG、UGA:终止密码子 |
|
突变后核苷酸序列 |
AUG…AAC…ACU UGA…UAG |
…表示省略的、没有变化的碱基 |
回答下列问题:
①根据上述机制,补充籼稻×粳稻产生F1及F1自交获得F2的示意图,用以解释F结实率低的原因。
②为克服粗-粳杂种部分不育,研究者通过杂交、连续多代回交和筛选,培育出育性正常的籼-粳杂交种,过程如图2。通过图中虚线框内的连续多代回交,得到基因型A1A1B1B1的粳稻。若籼稻作为连续回交的亲本,则不能得到基因型A2A2B2B2的籼稻,原因是F1(A1A2B1B2)产生基因型为的配子不育。
③在产量低的甲品系水稻中发现了A、B基因的等位基因A3、B3(广亲和基因),含有广亲和基因的杂合子,雌雄配子均可育。请写出利用甲品系培育出育性正常的籼-粳杂交稻的流程。(用文字或图示作答均可)
杂交编号及亲体 |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
|
Ⅰ(红眼♀×白眼♂) |
F1 |
1红眼♂∶1红眼♀∶1白眼♂∶1白眼♀ |
Ⅱ(黑体红眼♀×灰体白眼♂) |
F1 |
1灰体红眼♂∶1灰体红眼♀∶1灰体白眼♂∶1灰体白眼♀ |
F2 |
6灰体红眼♂∶12灰体红眼♀∶18灰体白眼♂∶9 灰体白眼♀∶2黑体红眼♂∶4黑体红眼♀∶6黑体白眼♂∶3黑体白眼♀ |
注:F2由杂交Ⅱ中的F1随机交配产生
回答下列问题:
基因 |
基因的表达 产物(HMW) |
亲本 |
F1 |
育种目标 |
||
小偃6号 |
安农91168 |
强筋小麦 |
弱筋小麦 |
|||
A |
甲 |
+ |
+ |
+ |
+ |
- |
B1 |
乙 |
- |
+ |
+ |
- |
+ |
B2 |
丙 |
+ |
- |
+ |
+ |
- |
D1 |
丁 |
+ |
- |
+ |
- |
+ |
D2 |
戊 |
- |
+ |
+ |
+ |
- |
注:“+”表示有相应表达产物;“-”表示无相应表达产物
据表回答:
回答下列问题:
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 |
亲本 |
F1 |
F2 |
① |
甲×乙 |
1/4缺刻叶齿皮,1/4缺刻叶网皮 1/4全缘叶齿皮,1/4全缘叶网皮 |
/ |
② |
丙×丁 |
缺刻叶齿皮 |
9/16缺刻叶齿皮,3/16缺刻叶网皮 3/16全缘叶齿皮,1/16全缘叶网皮 |
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品系M(TsTs)×甲(Atsts)→F1中抗螟∶非抗螟约为1∶1 |
实验二:品系M(TsTs)×乙(Atsts)→F1中抗螟矮株∶非抗螟正常株高约为1∶1 |
|
|
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若该蝇是基因突变导致的,则该蝇的基因型为。
Ⅱ.若该蝇是亲本减数分裂过程中X染色体未分离导致的,则该蝇产生的配子为。
Ⅲ.检验该蝇产生的原因可用表现型为的果蝇与其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