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仁怀市周林学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2-08-01 浏览次数:53 类型:期末考试
一、 积累与运用(30分)
  • 1. (2024八下·南昌期中)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这严峻的形势下,他没有表现出怅(wǎnɡ),而是积极去(wō)旋,当时的场景确实很震憾人心。 B . (yàn)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都消声匿迹了。于是,家乡又进入了风雪(zǎi)途的寒冬。 C . 他的瞳仁流露出亢奋的神情,似乎告诉我们他要冲破这闭(sè)的环境,挣脱这世俗的羁(bàn)。 D . 当我还在偏(bì)的山村工作的时候,父亲总是(zhǔ)咐我不要殆慢工作,宽慰我定会苦尽甘来。
  • 2. (2022八下·仁怀期末) 下面文段中加点词语的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从容求索,以至于诡计多端;多读而不求甚解 , 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然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 , 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

    A . 深思熟虑 B . 诡计多端 C . 不求甚解 D . 心花意乱
  • 3. (2022八下·仁怀期末) 文化积累。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在病榻上三年写成的。 B .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其中的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六义”。 C . 傅雷很关心儿子的生活与成长,他在信中谈及如何劳逸结合,如何正确理财等问题。 D . 韩愈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公权合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首。
  • 4. (2022八下·仁怀期末) 下列填入语段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为风、雅、颂三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 “颂”是祭祀乐歌,“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官廷乐歌。 B . “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颂”是祭祀乐歌,“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C .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颂”是祭祀乐歌。 D . “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 5. (2022八下·仁怀期末) 语言运用——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百度”“美团”“饿了么”,这三家外卖平台的全国日订单量大约在700万单左右。 B . 各级医院先后采用了互联网挂号、电话预约等办法,改善了医疗服务水平。 C . 广受好评的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但提高了大众对经典诗词的鉴赏水平,而且唤起了人们对经典诗词的回忆。 D . “上海合作组织”的倡议得到了各成员国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的交流领域不断扩大。
  • 6. (2022八下·仁怀期末) 班级开展“低碳生活在身边”综合实践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低碳生活”引发同学们的热议。下面四位同学的发言,偏离了议题的一项是(       )
    A . 甲:我认为“低碳生活”要节约用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淘米水洗菜、洗脚水冲马桶等。 B . 乙:我认为“低碳生活”要做到不污染环境,少用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等。 C . 丙:我认为“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在提倡健康生活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只是一种理想,还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 D . 我认为“低碳生活”要绿色出行,少开车,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或自行车。
  • 7. (2022八下·仁怀期末) 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①《蒹葭》:蒹葭萋萋,

    ②《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端居耻圣明。

    ③《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都寂,

    ④《北冥有鱼》:是鸟也,

    ⑤《送友人》:挥手自兹去,

    ⑥《卜算子·咏梅》: ,只有香如故。

    ⑦看到路旁尘土满面、两鬓斑白拾荒者的模样,我不禁联想起了《卖炭翁》中的诗句:

    ⑧当有离别,总会令人想起《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作者送别友人时旷达胸怀和真挚友情的诗句:

    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 , 。

二、现代文阅读(33分)
  • 8. (2022八下·仁怀期末) 听雨

    王继怀

    ①静坐在书桌前,窗外正下着雨。听着雨打篷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耳畔响起了儿时大山里的雨声,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

    ②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是经常下雨的。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幅水墨画。小溪里的水涨了,村子里池塘满了。雨后山间草木新,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一阵清风吹来,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

    ③微风细而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而中的这份惬意。母亲发现后,必教育我一番,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

    ④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老屋顶上的黛色瓦片,长满青苔的橡子,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都被山间云雾缭绕着。空中飘落着雨丝,活波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而的气息……

    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宋代大诗人陆游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时,伴着一盏昏灯,听着雨声,写下了“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愁”的诗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虞美人·听雨》中,“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写尽了他难以化解的愁思。

    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这位华侨是我的同乡,他得知我来到西班牙,特意到宾馆来找我,与我聊了很久。他说他到马德里已经20多年了,已经习惯了此地的气候水土、生活习俗,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已把马德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却愈来愈浓,只要有家乡人来马德里,他知道了都会来见一见,聊一聊。这位华侨说,他小时候在老家就特别喜欢听雨,有一年回老家正好碰上下雨,他就掏出手机录了一段雨声。回到马德里后,他常把这段在家乡录的雨声放给自己听,每次听着这富有节奏和勃律的雨声,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在老家听雨的那段难忘的时光,回到了万里之遥的故乡。

    ⑦在繁华的都市,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推开窗,听着雨声,那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今夜,我听的是而声,更是听来自家乡的浓浓乡愁。

    1. (1)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 文章开头“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触动了作者的情思,引发了作者的回忆和联想。 B . 第②段从视觉、嗅觉角度描绘了家乡雨后山村美景,充满了田园气息,宛如一幅水墨画,令人神往。 C . 第③段写“母亲必教育我一番”,但“我”会依然如故,认为母亲的教育很是多余,表现了“我”倔强的性格。 D . 第⑤段写古人听雨,极力赞美了古人对雨的热爱,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
    2. (2) 请结合语境,品析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芭蕉,雨房顶,雨田野,雨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

    3. (3) 请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听雨引发了作者的浓浓乡愁。
    4. (4) 作者想起了哪些和雨有关的故事?请结合文章③~⑥段的内容概括。
  • 9. (2022八下·仁怀期末) 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

    郭牧龙

    ①“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道德不仅是和谐社会秩序的基石,对个体而言,也是自我修为的价值彰显、人格魅力的美丽呈现。

    ②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个人品德修养,一直强调“修、齐、治、平”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求弘扬个人品德、磨砺个体品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推动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这一鲜明主张,充分反映了新时代对公民个人品德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为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明努力的方向。

    ③个人品德是公民个人在修养身心、规范举止方面的道德依循,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形成了由全体到个体、由外在到身心的完整道德链条。“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执着于爱国奉献,“隐‘功’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四肢和左眼的朱彦夫,几十年奋斗不止带领老百姓蹚出脱贫新路;“小巷总理”武荷香,把社区当成自己家,把社区居民当亲人……一个个榜样楷模,让人们感动于爱国奉献的家国大义,知晓了明礼遵规的文明法则,读懂了勤劳善良的奋斗之美,领略了宽厚正直的德性纯真,感受到自强自律的人格光辉。“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的背景衬托下反而更加美丽。”高尚的个人品德修养,足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

    ④“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德不孤”,首要在于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发乎真心地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有人说得好:“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才可以说他是有德的。”这提醒人们,锤炼个人品德,必须时时处处地提升,持久不懈地发力。一两件事上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值得点赞,一辈子崇德向善、践行道义更值得敬佩。让个人品德积累于一点一滴中,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善行义举必将蔚然成风。

    ⑤自律之外,他律不可忽视。实践表明,放任自流不是文明养成之道,一个社会整体文明素养的演进,往往都是依法治理、持续管理的结果。“醉驾入刑”,推动“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蔚然成风;立法强制垃圾分类,节约资源渐成文明时尚;以法治破解高铁“霸座”,无赖行径受到严惩……好品行、好风尚,既需要个体主动作为,也需要榜样引领示范,还需要法律法规的强力托底。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发挥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把道德导向贯穿法治建设全过程,方能以法治的力量维护道德、凝聚人心,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⑥“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道德建设能否成风化人,有赖于多做细致入微的实功,不务大而空泛的虚名。每一个小我点亮一盏明德惟馨的心灯,簇起一团崇德向善之火,成就以德兴国的中国力量,必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选自《兰州晚报,有删节》)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古及今,中华民族一直重视个人品德修养,其精髓一脉相承,其要求基本一致。 B . 文章从自律和他律两方面论述了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是采用了对比式结构。 C . 一个人做一两件善事还不值得称赞,一辈子崇德向善、践行道义才可说是有道德的。 D . 由好品行到好风尚,进而社会整体文明素养得以演进,这需要多种因素共同促成。
    2. (2) 本文在论述的过程中运用了例证法,请你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 (3) 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你认为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除自律和他律之外还有哪些途径?请试举两条。
  • 10. (2022八下·仁怀期末) 透视“打击网络谣言第一案”

    这把“火”灭得对

    2014年4月17日,备受关注的秦志晖(网名“秦火火”)诽谤、寻衅滋事一案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经审理查明,秦志晖利用信息网络,诽谤杨澜等多名公民,引发大量网民对杨澜等人的负面评价,相关信息累计被转发4 100余次;在“7.23”甬温线动车事故善后处理期间,秦志晖编造政府机关天价赔偿外籍乘客的信息并在网络上散布,被转发11 000次,评论3 300余次,不仅造成网络空间的混乱,也在现实社会引发不明真相的群众的不满,扰乱了政府机关的善后工作。法院认定,秦志晖的行为分别构成诽谤罪和寻衅滋事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三年。秦志晖当庭表示不上诉。

    此案是2013年全国公安机关集中开展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行动,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来,第一起依法公开审理的典型案件,被称为“打击网络谣言第一案”。

    看网络推手如何“忽悠”

    网络空间一旦有谣言产生,往往会引发大量网民“围观”、转发,甚至引起现实社会的恐慌和混乱,即使存在理性、质疑的声音,甚至有受害人“辟谣”,也往往被海量信息淹没。秦志晖、杨秀宇(网名“立二拆四”)等部分网络推手,正是利用网络传播特点,“把握”网民心理,掌握网络造谣“技巧”,扰乱正常网络秩序。网民常常被“忽悠”,觉得自己是“社会不公”的审判者,利用网络宣泄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情绪。

    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王四新将网络比喻为“一个露天的公共广场”。现实社会中,造谣诽谤可能会涉及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网络同样如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政策法制司新闻出版法规处处长杨颖说:“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但我国还存在法律宣传还不够深入、监管滞后等问题。”

    还网络一方“净土”

    2013年以来,多地警方陆续依法查处了一批有组织造谣传谣等违法犯罪案件,网络造谣传谣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有专家指出,网络谣言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依法严厉打击外,更需多管齐下,还网络一方“净土”。

    对于网站来说,应加强对网络谣言的审查和处理力度,当有证据证明特定信息确为虚假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将其从网站上撤下。王四新认为,网民应该具备“理性、客观”的态度,严格自律。他说:“网民个人要理性上网,不能随便站队、不负责任地转发。网络本身找资料很容易,有些消息该核实的要核实。随手转发、评论那些子虚乌有的信息,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王四新还表示,相关部门的信息公开也很重要,尤其是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信息公开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尽可能及时、准确地公开有关信息,消除网民疑虑。

    (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4月21日第5版,有删改)

    1. (1)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秦火火”案是2013年来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行动以来依法查处的第一起案件,因此,被称为“打击网络谣言第一案”。 B . 秦志晖编造“7·23”甬温线动车事故政府机关天价赔偿外籍乘客的信息并在网络上散布,是一种寻衅滋事行为。 C . 高考前夕,小王收到“十八中附近捡到李亚成高考准考证,好心人帮转,别误了孩子高考。电话:138 ****8131”的信息,随手就转发出去。他的这种行为是值得提倡的。 D . 网络空间的谣言引发大量网民“围观”、转发,甚至引起现实社会的恐慌和混乱,是因为没有理性、质疑的声音。
    2. (2) 中国有6.18亿网民,网络是人们查阅信息、发表言论的主渠道之一。近年来一些腐败分子的落网也表明网络在舆论监督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据此,也有人说,打击网络谣言是侵害言论自由的。对此观点,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阐述。
三、古诗文阅读(17分)
  • 11. (2022八下·仁怀期末) 文言文

    张 观 传

    张观,字思正,绛州绛县人。少谨愿好学,有乡曲名。徙澶州。河坏孙陈埽及浮梁,州人大恐,或观趋北原以避水患。观曰:“太守独去,如州民何。”乃躬率卒众增筑之,堤完,水亦退。徙郓州。旧法,京东通安邑盐,而濒海之地禁私煮。观上言:“利之所在,百姓趋之,虽日杀于市,恐不能止,请弛禁以便民。”岁免黥配者不可胜计。

    观性至孝。居业尝过洛,嘉其山川风物,曰:“吾得老于此足矣。”观于是买田宅、营林榭,以适其意。早起奉药、膳,然后出视事,未尝一日废也。趣尚恬旷,持廉少欲,平生书必为楷字,无一行草,其为人。仁宗飞白书“清”字赐观,赏其节。

    (节选自《宋史·张观传》)

    【注释】①澶州:地名,后文“郓州、北原”也是地名。②埽sào:用秫秸修成的堤坝。③私煮:私自煮盐。④黥qíng:古代在人犯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⑤居业:张观之父。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延(  )  寻()  类()以(

    2. (2)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①乃躬率卒众增筑之,堤完,水亦退。

      ②居业尝过洛,嘉其山川风物,曰:“吾得老于此足矣。”

    3. (3)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张观是个怎样的人?
  • 12. (2022八下·仁怀期末) 阅读

    采 桑 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 , 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①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②狼藉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③濛濛:今写为“蒙蒙”,指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④阑干:横斜,纵横交错。⑤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⑥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⑦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1. (1) 下列对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的上片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清幽淡远的暮春图。 B . 词的下片表现出游人去后环境之静谧,反衬此前湖上游乐的盛况。 C . 此词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 D . 词中辞藻华丽,多用修辞,采用细节描写,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2. (2)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10分)
  • 13. (2022八下·仁怀期末) 中国,一个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盛放在历史长河中的一朵瑰丽的文学奇葩。今天,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某中学八2班拟开展以“古诗苑漫步”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 (1) 【任务一】我国诗歌一直追求诗情画意,充满意境美,请你观察以下图画,说出诗句,并描绘画面。

      诗句:

      画面:

    2. (2) 【任务二】以古诗入歌词不仅能让歌词朗朗上口,更能丰富歌词的内容,增添意境美和文学性。以下歌词选自《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请说出至少两句歌词中化用的诗句。

      灼灼桃花凉,今生愈渐滚烫。一朵已放心上,足够三生三世背影成双。在水一方,凉凉夜色为你思念成河,化作春泥呵护着我。

    3. (3) 【任务三】请你选择一位你最喜欢的诗人,按照示例,用第一人称与他展开一段跨时空的对话。

      示例:李白,我读您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看到您的豪气;我读您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看到您的自信。您的天马行空的想象与充满浪漫色彩的诗作,融入我的心灵,给予我许多力量,谢谢您!

五、作文(60分)
  • 14. (2022八下·仁怀期末) 按下面要求作文。

    一位母亲拽回了准备闯红灯的女儿并严厉地批评了她;一个肉铺老板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卖良心肉、用公平秤;一名装修师傅时隔半月,又特地赶到客户家里补上忘掉的一颗螺丝钉……

    其实,在我们心目中,每个人最贵的东西都不一样,你心中的是什么呢?请以“人生最贵的是  ▲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少于7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