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聊城市颐中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2-07-08 浏览次数:4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2高二下·聊城月考)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处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我们整日感觉所学东西不够用。最典型的状态就是,打开一本书,却总是读了一半放在那里,然后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另一本;面对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我们突然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把注意力放在哪里;想要和时间赛跑,却又力不从心……

    知识焦虑的实质是信息焦虑。面对海量信息时,人们往往目不暇接,难以全部吸收或只能浅层次地吸收,从而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恐慌。面对大量且复杂的信息,人们可能会为了获得所需信息而盲目索取和接收,结果成了被动的信息接受者,陷入盲目跟风的状态。另外,任何一种知识和学问都有其成熟的内在体系,当前市场上提供的“干货”虽简化了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步骤和痛苦,但是如果人们想要掌握知识,就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认知学习。很可能短时间内知识量爆棚,但只是假象,并且还会加剧知识焦虑。

    求知欲使人类渴望把更多非我的东西转变成自我的东西,这符合人类进步的需要。但现代社会非我的知识无限浩大,仅仅依靠个人的记忆和能力,很难全部遍及。因此,对知识的渴求和有限的时间精力就成了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从而催生出一些不时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负面情绪。当我们的求知欲越来越强,但身边的媒体或其他手段难以让我们触及所需时,焦虑情绪就会出现。特别是现在的新中产阶级,他们普遍存在工作超载、职业倦怠和发展困惑等问题,总担心自己缺乏竞争力,于是对知识的焦虑情绪愈发严重。

    逐渐增多的求知欲只是知识焦虑产生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当下信息环境的复杂多样。当前,信息生产的主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消费者。在人人都参与信息生产的过程中,信息的真实性正日益受到挑战,我们无法保证每个人的信息都是真实准确的。此外,网络上的一些二次生产和传播也会影响一手信息的真实性,使得整个信息环境真假混杂。在此环境中,我们要想获得真实准确的信息,就需要耗费比之前更多的精力。

    知识焦虑会使我们非理性地索取信息,并且浅层化地吸收。为了克服信息不足造成的恐慌和焦虑,人们可能会人云亦云,成为失去思考能力的追随者。此外,知识焦虑也会影响我们对知识的深层次吸收,导致一些人只是一味地寻找了解,但对每条信息都没有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更掌握不了知识的精髓。在茫茫的知识大海里,我们无法正确定位自己应该学什么,一旦有专门性的、分类化的、带有总论性质的知识服务产品出现,我们就有可能为之付费。

    (摘编自匡文波《“知识焦虑”缘何而生》)

    材料二:

    费孝通先生认为,面临快速的环境变迁或社会转型,人们会产生“更为迫切的心态秩序的危机”。知识焦虑或许就是这种危机的最直观显露:既有的信息知识获取秩序受到新媒体的挑战,新秩序又远未建立,信息自由状况远超人们的预见与把控,陌生感使得生活于其间的个人或群体变得无所适从。但西方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通过深入研究发现,种种产生于适应新形势的“现实性焦虑",虽是人类对某种外部危险本能的知觉反应,但人们也能够进行积极战斗或逃避危险。这一成果让我们感到:一方面,面对网络信息泛化、知识爆棚这样一些无法预料、不可控制的情境,知识焦虑固然是一种令人不快的心理必然;但另一方面,变迁也为变化提供了可能,焦虑对个体生存未必都是消极的,它也会激发一些有益的自我保护行为。

    作为一种科技进化的产物,网络社会的知识焦虑绝不代表必然的被动回避,相反,它很可能会带动社会整体认知的提升。不论是选择或提升,都是具有进化意义的人类适应性行为。发现问题、消除危险,首要的是拨开附着于其上的过度功利性诉求和个体永无穷尽的攀比心态,靠近知识焦虑的最初体验,而后才能深刻洞察信息化对于成长的新要求,还原出知识焦虑对于数字化生存和发展的积极意义。

    知识焦虑亦可激发我们对精确知识的兴趣,进一步培养我们如剑如炬般的锐利眼光。当信息如潮水一般袭来,哪些是真知,哪些更有价值,就需要我们不断调动过往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理性认识和科学方法审慎地展开分析,从而将发掘、判断、理解的能力推向新的高度,打造更智慧、更强大的自己。

    信息碎片化引起的知识焦虑,也有助于激活我们资源开放共享、协同学习的团队活力。目前,维基百科、知乎问答、百度云盘等花样迭出的动态共享数据库,正在日益推进人工智能与智力的匹配,正趋向完善地服务于我们的知识诉求和个性化需求。以点对点对话、知识转述、视听文学等为样态的知识付费,也有待于打破狭隘的市场交易思维局限,真正解决碎片化知识积累和效益等问题,提高知识拥有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分享速率,加快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开放性转化,实现人类知识生产与使用的深度创新。

    (摘编自孟威《知识焦虑如何转化为学习动力》)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网络环境中的知识焦虑,有个人分析、处理信息能力不足的原因,也与环境因素相关。 B . 现在的新中产阶级因其较高的求知欲以及竞争力的不足,对知识的焦虑情绪愈发严重。 C . 在当下复杂多样的信息环境中,人们找寻真实准确且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变得更困难。 D . 把知识焦虑变为动力,需拨开附着于其上的过度功利性诉求和个体永无穷尽的攀比心。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容易盲目跟风,轻信网络上的知识速成品,致使知识量爆棚却加剧了焦虑。 B . 费孝通和弗洛伊德的理论可以从社会和心理角度对知识焦虑做出深层解释,并提供积极建议。 C . 从长远来看,只要人们不被动回避问题,网络社会的知识焦虑就能带动社会整体认知的提升。 D . 动态共享数据库以及多样态的知识付费,都是当下人们创新知识生产与使用的有效探索行为。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知识焦虑”表现的一项是(    )
      A . 在各类APP信息接收与解读过程中,人们很难专注于某一条信息,持续分心并且害怕错过。 B . 一位网络工程师在某一流大学学有所成之后,因不断涌现的“新知识”而成为“考证狂人”。 C . 四川绵阳七十岁的李启君奶奶坚持五年,圆梦大学,她表示若身体允许,还想当作家写小说。 D . 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比如用锅,昨天有专家说铁锅好,今日又有专家说铝锅好,人们无所适从。
    4. (4) 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证严密,请简要说明两则材料的论证结构有何不同。
    5. (5) 武汉一位大学生,大学期间在付费知识产品上的花费过万,但“买课如山倒,学习如抽丝”,这些课程都没有坚持上到最后。请结合材料剖析其中的原因并给出建议。
  • 2. (2022高二下·聊城月考) 现代文阅读Ⅱ

    解  密

    麦家

    日伪时期,杭州西子湖畔的裘庄里,一夜之间,突然囚禁了金生火、吴志国、白小年、李宁玉、顾小梦等五位军事要员。据密报,五人中有一人是代号为“老鬼”的地下党。特务处长王田香配合日本上司肥原,须在五天内揪出“老鬼”,攻破其地下组织。

    张司令认定吴志国是老鬼,可吴志国拿着枪指自己的脑子赌咒发誓指认译电员李宁玉,“难道是我误入歧途?”肥原有点坐立不安起来。

    肥原准备跟李宁玉过过招。

    雨过天晴,东楼的小草湿漉漉的,绿得发亮。肥原进门,看见李宁玉坐在阳台上,跷着二郎腿,好像挺享受的。走近,才发现她在画画。

    李宁玉画的是山坡上的两棵无名野树。肥原看她画得有些样子,夸奖道:“不错嘛,看来你真学过画画。”

    李宁玉不抬头,继续画:“这下你更有理由怀疑我在偷练吴志国的字了。”

    肥原一时不明白她说的:“为什么?”

    李宁玉随手在树下画了株小草,解释道:“因为写字和画画都是线条艺术,我能临摹山水,临摹个字就更容易了。”

    肥原笑:“然后你要告诉我,如果你是老鬼,在盗用吴部长的字传情报,你就不会在我面前暴露你会画画是不是?”

    李宁玉停下笔,没理他,进房间,躺靠在床边,继续画。

    肥原跟到房间:“我想问你个问题,李宁玉,你家里有几个人?”李宁玉不理他,他又继续说,“你是不是老鬼明天晚上就见分晓,如果是,现在承认,我只拿你一个人问罪,否则我要灭你全家,一个不剩,包括两个孩子。”

    李宁玉没抬眼:“明天你就会知道,我不是老鬼。”

    肥原有些没趣,正好王田香上来说有事情报告,便出了东楼。

    “那就打吧,”王田香讨好地说,“有些人就是不识相的。”

    ……

    挨打后的李宁玉头破血流,话都说不清,却还嘴硬,要肥原再打:“打……把我打死……你不打死我……我上军事法庭告你……你逼供,我要告你……他们都是证人……”

    肥原冷笑着说:“你告我?去军事法庭告?你以为你是什么人!我打死你就像打死一条狗,没人管得了!”

    李宁玉听了这话,目光一滞,转眼间,河流决堤,声泪俱下,“我是一条狗啊,……我是一条狗啊,让我去死吧……”说着挣扎着爬起来,一头往墙上撞去,把现场的人都吓呆!

    李宁玉撞墙没死,可第二天,李宁玉死了,是吃毒药死的。这在她的遗言中有明确交代。

    李宁玉留下的遗言共有两份,分别给张司令以及她的丈夫。遗言内容如下:

    尊敬的张司令:一年前,在我接受译电科科长重任时,组织上发给我这颗剧毒药丸,我深知,当我掌握的秘密面临威胁,我应一无犹疑地吞下这颗药丸。今日我吞下这颗药丸,绝非因秘密遭受威胁,实属我个人的忠诚遭到深深质疑。肥原怀疑我是共匪,视我辈如蝇狗,我深痛之。知我者莫如您,我一生只求忠心报国,今死有余恨!切望司令明冤。

    您忠诚的部下李宁玉

    良明吾夫:原谅我的不辞而别。我执行公务急病而亡,当属因公殉职,         死而无憾。只念孩子年幼,于心不忍。我忍病作画一幅,寄望他们能在你的培     育下,成树成材,福禄一生。我在西天保佑你们。

    小宁

    肥原和王田香把李宁玉的所有遗物找出来,集中在一起:笔记本、钢笔、发夹、口红、扎头巾、一幅素描画。画已经完成,画的是两棵不知名的树,粗壮,挺拔,并排而立,地面上长满一溜小草,还题有一句话:牛儿、小玉,妈妈希望你们要做大树,不要做小草。

    画很简单,用单线勾勒,没有一处色块。树下的小草长长的一排,高矮不等,一半在地面下,一半在地面上,疏密有度又无度,看上去画得非常不经心,多数是一笔带过。但肥原仍担心画里面藏字,正面看,反面看,对着灯光看,用放大镜看。总之,每一样东西,都一一细致地检查,确信无疑后方纳为遗物,派人交给她丈夫。

    肥原又怀疑起自己来,但不管怎么样,等晚上进城的抓捕行动抓了人,他就知道谁是老鬼了。

    可晚上他没有抓到人:老K、老虎、老鬼……一个都没有,影子都没有。眼前只有一座空荡荡的黑院子,像刚从黑地里长出来,一切都还没开始

    其实是结束了

    (有删改)

    【注】①译电员:战场上熟知摩斯密码等密码通信手段的关键战斗人员。

    1. (1)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宁玉当着肥原的面镇定自若地画着画,是为了表现她多才多艺,丰富人物形象。 B . 肥原辱骂她像狗一样,李宁玉受到如此的人格侮辱,痛苦不已,故而以自杀明志。 C . 在给丈夫的遗言中,李宁玉说自己是因病殉职,只是为了让丈夫不至于过度悲伤。 D . 肥原实施抓捕时扑了个空,暗示地下工作者已经得到通知转移的消息,反应迅速。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画波浪线处的环境描写虽着墨不多,但画面清淡明净,与后文几处提到李宁玉画的小草形成照应。 B . 肥原在找“老鬼”的过程中一再自我怀疑,在王田香的建议下才对李宁玉用刑,说明他毫无主见。 C . 小说详细交代了李宁玉的遗言、遗物及其素描画的内容,给紧张的敌我斗争的故事带来一丝温情。 D . 本文体现了中国传统小说以情节致胜的特点,在敌我双方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人物神秘,情节悬疑。
    3. (3) 请根据文本内容,判断李宁玉是不是“老鬼”,并说明理由。
    4. (4) 请结合文本,分别说明结尾两处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二、诗文阅读(24分)
  • 3. (2022高二下·聊城月考) 文言文阅读

    论时政

    张居正

    臣闻今之宗室古之侯王其所好尚皆百姓之观瞻风俗之移易所系臣伏睹祖训观国朝之所以待宗室者亲礼甚隆而防范亦密。乃今一、二宗藩,不思师法祖训,制节谨度,以承天休,而舍侯王之尊,竞求真人之号,招集方术之人,惑民耳目。斯皆外求亲媚于主上,以张其势,而内实奸贪淫虐,陵轿有司 , 以纵其欲。不早少创之,使屡得志,则尾大之势成。所谓宗室骄恣者此也。

    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养之素则不乏,使之器则得宜。今国家于人材,素未尝留意以蓄养之,而使之又不当其器。今朝廷济济,虽不可谓无人,然亦岂无抱异才而隐伏者乎?亦岂无罹微玷而永废者乎?臣愚以为诸非贪婪至无行者,尽可随才任使。况又有卓卓可录者,而皆使之槁项黄截,以终其身,甚可惜也,吏安得不乏!所谓庶官瘰旷者此也。

    守令者亲民之吏也,守令之贤否,监司廉之,监司之取舍,铨衡断之。迩来考课不严,守令之于监司,奔走承顺而已,簿书期会为急务,承望风旨为精敏,贿多者阶崇,巧宦者秩进。以此成风,正直之道塞,势利之俗成,民之利病,俗之污隆,孰有留意于此者乎?所谓吏治因循者此也。

    夷狄之患,虽自古有之,然守备素具,外侮不能侵也。今虏骄日久,还来尤甚,或当宣大,或入内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顷者陛下赫然发奋,激厉将士,云中之战,遂大克捷,此振作之效也。然法曰:“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所谓边备未修者此也。

    天地生财,自有定数,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今大官之供,岁累巨万,中贵征索,溪壑难盈,司农屡屡告乏。语曰:“三寸之管而无当,不可满也。”今天下非特三寸而已。所谓财用大匮者此也。

    五者之弊非一日矣,伏愿陛下览否泰之原,通上下之志,广开献纳之门,然后以此五者分职而责成之,则人人思效其所长,而积弊除矣,何五者之足患乎?

    (节选自《张太岳集》)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臣闻今之宗室/古之侯王其所好/尚皆百姓之观瞻/风俗之移易所系/臣伏睹祖训观国/朝之所以待/宗室者亲礼甚隆/而防范亦密 B . 臣闻今之宗室/古之侯王/其所好尚/皆百姓之观瞻/风俗之移易所系/臣伏睹祖训/观国朝之所以待宗室者/亲礼甚隆/而防范亦密 C . 臣闻今之宗室/古之侯王/其所好尚/皆百姓之观/瞻风俗之移易所系/臣伏睹祖训观国/朝之所以待宗室者/亲礼甚隆/而防范亦密 D . 臣闻今之宗室/古之侯王其所好/尚皆百姓之观/瞻风俗之移易所系/臣伏睹祖训/观国朝之所以待/宗室者亲礼甚隆/而防范亦密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疏,指分条陈述。疏也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自己对某件事情的意见的一种文体,又被称为“奏疏”或“奏议”。 B . 有司,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有司为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下文的吏、庶官也指一般官员。 C . 簿书,指官署中记录财务或文书的簿册;期会,指在规定的期限内实施政令。在本文中簿书期会泛指地方公务。 D . 夷狄,泛指除华夏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夷,指我国古代东方的少数民族;狄、虏、匈奴、百越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认为朝廷以前对宗室讲礼节又有提防,现在有些宗室沉迷道术,欺上瞒下,朝廷应该削减修正他们。 B . 作者认为朝廷应该唯才是举,不问人才的出身、经历以及品行,这样才不至于使人才衣衫单薄、孤苦终老。 C . 作者认为当朝官僚之风盛行,监督机制流于形式,为官者趋炎附势、不务正业,致使世风日下,危害极大。 D . 对于边疆战事,外敌时来犯我,以此获利,作者认为应对的关键在于我朝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昂扬的斗志。
    4. (4) 2021年5月,在中国社科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本文中的一句话,借此希望广大院士关心和培养青年人才,为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机会。请据此推断习总书记引用的是本文中的哪一句话。(    )
      A . 不早少创之,使屡得志,则尾大之势成 B . 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 C . 养之素则不乏,使之器则得宜 D . 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
  • 4. (2022高二下·聊城月考) 诗歌阅读Ⅰ

    望夫石

    明·许炯

    劝君莫种柳,不如荆棘树。日日送人行,不解留人住。

    劝君莫喜鹊,鹊不及慈鸦。时时惊妾梦,误报客还家。

    柳条枯尽鹊声息,慈鸦夜夜啼荆棘。万里征夫望不归,新妇山头化为石。

    化为石,几春秋。风中怨,雨中愁。征夫若有归来日,石不能言心亦休。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柳”谐音“留”,却不知留住行人,让人增添相思之苦,思妇因此感叹“莫种柳”。 B . 鹊鸣悦耳原本令人喜爱,思妇却觉得分外的聒噪而心绪纷乱,于是劝人“莫喜鹊”。 C . 柳不及荆棘,鹊鸣不及鸦啼,这种异乎常情的取舍,反映了思妇内心深处的愁怨。 D . “万里”“几春秋”分别写距离之遥与时间之久,“风”“雨”兼写环境与人的心情。
    2. (2) 下列诗句都写了“梦”,其中所梦见的内容与本诗中“妾梦”最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昨日梦君归,贱妾下鸣机。(萧淑妃《夜梦》) B . 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杜牧《秋梦》) C .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D .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 5. (2022高二下·聊城月考) 诗歌阅读Ⅱ

    再 别 康 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 (1) 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 . 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 . 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先是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 . 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2. (2) 对这首诗艺术特色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本诗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的秀丽风光。在形式上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体现诗歌的建筑美,体现新月派的诗歌主张。 B . 诗歌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优美的节奏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着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C . 诗中比喻用得颇为精到,如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D . 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以动衬静,表现画面的静态美。
三、课内检测(21分)
  • 6. (2022高二下·聊城月考) 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1)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2. (2)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3. (3)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 7. (2022高二下·聊城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鲍照的《拟行路难》中“”两句将其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2. (2)     杜甫在《客至》中用“”两句写客至之后的情形,描绘主人待客之间、家境之贫。
    3. (3)     李密在《陈情表》中,“”两句以乌鸦反哺为喻,写出了自己希望奉养祖母终老的愿望。
    4. (4)     《登快阁》中实写辽远阔大之景的语句是“”。
    5. (5)     《临安春雨初霁》中“”两句用讽喻手法表明诗人罢官闲居山阴之“闲”。
四、语言表达(20分)
  • 8. (2022高二下·聊城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难度很大,______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量庞大、种类丰富、缤纷多彩,______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存在,如何保护较难把握,______没有前人经验可资借鉴。面对这项充满挑战的工作,我们______要在系统保护和修复涵养上下功夫,______要加快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需要专业人才,没有专业人才就无法做到科学保护传承。(乙)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量很大,相比较而言人才远远不足。(丙)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要深刻认识人才的重要性,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这就需要加强学科建设,积极培育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才。(丁)应当认识到,源源不断地、有计划地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不仅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的需要,还能建设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力量。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因为    而        而且     既        也 B . 由于    并且      而且     既然      就 C . 因为    而        尤其     既然      就 D . 由于    并且      尤其     既        也
    2. (2) 如果将下面的内容插入原文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学科优势的大学可以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等课程,大力培养一支奋发有为的保护传承生力军。

      A . B . C . D .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源源不断地、有计划地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不仅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的需要,还能建设一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力量。 B . 有计划地、源源不断地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不仅能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的需要,还能建设一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力量。 C . 有计划地、源源不断地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不仅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的目标,还能建设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力量。 D . 源源不断地、有计划地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不仅能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的需要,还能建设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力量。
  • 9. (2022高二下·聊城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Ⅱ

    在我国传统手工染色技术中,靛蓝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荀子《劝学》中所说的“青”__,而“蓝”则是指蓼蓝这类能提取靛蓝的植物。

    靛蓝属于吲哚类天然染料,__,对织物纤维更没有亲和力,常规的染色方法不能使其着色。这就需要先把靛蓝用水稀释,往染缸里加入石灰或其他碱性物质,再在染液中慢慢加入米酒或酒糟,让其中的微生物帮助染液发酵,将靛蓝变成蓝绿色的靛白。靛白再与碱性溶液发生反应,__。隐色体比靛蓝“乖巧”,不仅能溶于水,也更容易上染棉麻纤维。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捞出晾晒,在阳光和空气的作用下,黄绿色的隐色体经过氧化恢复成靛蓝,漂亮的蓝色就可以在织物上“重生”了。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意思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请用简洁的文字,概述用靛蓝染色的全过程,不超过50个字。
五、写作(60分)
  • 10. (2022高二下·聊城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察传》是《吕氏春秋》里的一篇。“察传”即明察传闻之意。文中认为,“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大意是,传闻不可以不审察,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则不如不听。所以对于听到的传闻,应遵循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慎重地审察、深思和验证,才能得到真实的情况。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