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佛山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2-07-11 浏览次数:42 类型:期末考试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2高一下·佛山期末)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一部杰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因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并且形成一门学问——“红学”。

    《红楼梦》研究源远流长,虽然在历史上可以划分出几个时期,出现过几个高潮,诞生出几个流派,但是红学一直没有间断,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历史特色。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红学研究的主流依然是自胡适以来的考证派,以红学大师周汝昌、冯其庸为代表,以专家、教授、学者为骨干,几乎囊裹了红学研究的全部精英。翻开这一时期的《红楼梦学刊》,基本是他们的文章。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持反对意见的如戴不凡、欧阳建先生,虽然在观点上不一样,但其论证方式也是考证派一路。考证派确定了曹雪芹的著作权,以自传说代替其他假说,以写实说代替影射说,并试图从作者的有关史料来释解作品研究。其主要研究曹雪芹的家事,《红楼梦》的成书过程,《红楼梦》版本、作者,脂砚斋批语以及《红楼梦》诗词、典故、医药、典章等细节。

    其次是文本研究派,以台湾的余英时、香港的梅节、大陆的李希凡等为代表,近年来许多教授、研究生也都加入了这个行列。文本研究包括《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人物、诗词、文学比较、文化背景等。在这些方面也有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这与在几次红学研究会上大家的呼吁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就是异军突起的索隐派,索隐派的手法是把《红楼梦》中的故事看成是隐喻历史上的真事,真正使红学出现新高潮的正是索隐派的再次崛起。首先是霍国玲姐弟的《红楼解梦》,据说是找到了《红楼梦》的真谛。其次是土默热先生的《红楼梦》作者“洪升”说,无论在网络还是出版界,现在都很热。还有刘心武的“秦学(研究秦可卿)”,通过电视的传播和出版界的推波助澜,现在还方兴未艾。其他如南明说、石涛说、朱琏说等等不一而足,但尚未产生较大的影响。

    中国台湾学者蒋勋的《细说红楼梦》提倡“回归文本”的阅读。之前“百家讲坛”讲解《红楼梦》的时候,是一个人物一个人物介绍的,而且在介绍的时候加入了很多《红楼梦》小说中没有的东西。比如,刘心武在“百家讲坛”上曾经分析秦可卿可能是皇族之后,讲宝玉在进入她的房间以后看到的武则天的镜子,赵飞燕舞过的金盘等屋内装饰,说秦可卿屋子里装饰的都是暗示秦可卿皇家高贵的身份,从中又推演出许多关于秦可卿身世的揭秘。蒋勋先生说,他希望大家关注《红楼梦》的时候能更多地关注《红楼梦》文本本身。

    蒋勋先生在讲解的时候,把每一章回当作是一个短篇来讲解。蒋勋先生还分析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技巧,用词的精妙。《红楼梦》很多句子都很简短,简单几个字就把人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例如,宝玉“猴”在王夫人身上;“门子听说,方告了座,斜签着坐了”。蒋勋先生每次的讲解都是先读《红楼梦》文本,一边读,一边欣赏文本本身的精妙。《红楼梦》中出现了很多人物,各个人物的性格、阶层都有所不同。曹雪芹在描写每个不同的人物的时候,他都化身为人物本身,描写的时候也用贴近不同阶层的语言,作诗也是符合各个人物的文采、性格。所以蒋勋先生在讲解的时候经常说,你把前面的名字盖住,只通过语言,你就可以知道这是谁在讲话。曹雪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在描写每个人物的时候都没有加入自己的喜恶,他对每一个角色都怀着同情之心在描写。

    (摘编自《回归文本读〈红楼梦>:从蒋勋的细说〈红楼梦>说起》)

    材料二:

    许多人会问,《红楼梦》十二钗,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林语堂说:最喜欢探春,最不喜欢妙玉。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最喜欢”和“最不喜欢”。反复看了二三十次《红楼梦》,我不敢回答看起来这么简单的问题。

    探春是贾政的女儿、宝玉的妹妹。她的母亲赵姨娘,一个丫头出身的妾。因为卑微的出身,赵姨娘似乎总是愤愤不平,嫉妒他人,总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她也把这委屈转化成报复他人的恶毒言语或行为,连自己亲生的女儿探春也不例外。探春聪明,大器,极力想摆脱母亲卑贱的出身牵连,她努力为自己的生命开创出不同于母亲的格局。她处事公正不徇私,曾经在短时间内代理王熙凤管理家务,有条不紊,兴利除弊,展现了精明干练的管理才能。

    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重视个人突破环境限制的解放能力。林语堂一定喜欢探春,探春是他尊崇的生命典型。

    但是妙玉呢?妙玉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儿,因为家道败落,不得不出家为尼,她寄养在贾家的寺庙中,看来是修行,心中却积压着不可说的郁浊的苦闷。妙玉孤傲,看不起俗世的人,对乡下来的刘姥姥嗤之以鼻。她孤芳自赏,这样的性格,即使在今日,恐怕也很难有朋友,在世俗社会,总是招人嫌怨。我们能够“不喜欢”妙玉吗?我们能够嘲笑妙玉吗?

    《红楼梦》的作者,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红楼梦》的作者引领我们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富有的,贫穷的;美的,丑的。

    宝玉也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种生命不同的处境,他对任何生命形式,都没有“不喜欢”,都没有恨,包括地位卑微的丫头、仆人。在他的心目中,她们都是应该被尊重的对象,都是可以被欣赏的。他在繁华的人间,看到芸芸众生,似乎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像自然中的一朵花,他没有比较,只有欣赏,只有欢喜与赞叹。

    多读几次《红楼梦》,回到现实人生,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原来也都在《红楼梦》中。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也不会再随便说:喜欢什么人,或不喜欢什么人。

    (摘编自《蒋勋细说<红楼梦>》)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红学”研究源远流长,一方面源于《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历史地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流派纷呈、研究者众多。 B . 考证派研究涉及版本学、“曹学”、文学等方面的考证,他们研究的观点、方法大同小异,代表人物有周汝昌、冯其庸等。 C . 林语堂最喜欢十二钗中的探春,是因为探春是他推崇的重视个人自由意志、努力为生命突破环境限制的生命典型。 D . 《红楼梦》中宝玉尊重每一个生命,在他的心目中,任何生命形式都没有区别,都应该被尊重、欣赏,欢喜与赞叹。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0世纪90年代之前,索隐派研究是红学研究的主流,后刘心武等人借助网络、电视和专著的出版,使式微的索隐派重新崛起。 B . 蒋勋提倡的“回归文本”的阅读,实际上是源于文本研究派一脉,《红楼梦》中的思想、艺术、人物、文学比较等是其研究的抓手。 C .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众人没有“嘲笑”,就像用“贤袭人”“慧紫鹃”表达对二人欣赏一样,因而他不可能不喜欢妙玉。 D . 《红楼梦》的意义在于读者能从多个阶层和多种生命形态之中,观照现实的生活,阅读自己的人生,从而获得一种仁爱与成熟。
    3. (3) 结合《红楼梦》,根据材料一中“只通过语言,你就可以知道这是谁在讲话”这一观点,下列对人物语言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老风流才好。”这是二进荣国府的刘姥姥自扮丑角,甘当“喜剧演员”,给大家带来了纯粹的欢乐。 B . “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听到袭人如此体贴的话,宝玉已将疼痛丢在九霄云外了。 C . “她是哪一门子的姥姥,直叫她是个‘母蝗虫’就是了。”宝钗评价黛玉这‘母蝗虫’三字,言简义丰,把昨天那些情景都表现出来了。 D . “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她。”可见妙玉清高孤傲,看不起俗世的人,对乡下来的刘姥姥嗤之以鼻。
    4. (4) 蒋勋提倡的回归文本阅读《红楼梦》,对读者来说有什么意义?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5. (5) 材料一认为“曹雪芹在描写每个人物的时候都没有加入自己的喜恶,他对每一个角色都怀着同情之心在描写”。请根据《红楼梦》中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具体分析曹雪芹对赵姨娘的“同情之心”。
  • 2. (2022高一下·佛山期末) 现代文阅读Ⅱ

    到山那边去

    那是一个初秋的傍晚,父亲指着基地宿舍对面的一座山,说:“我们到那山上去。”

    “可是那里有什么?”我嚼着嘴里残留的饭粒,含含糊糊地问。

    父亲沉吟片刻,又开口说:“山顶有一棵红色叶子的树,我们去看一下。”

    我抬眼望去,眼前都是山,山上都是树。我们在一条山谷的谷底,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出去,看到的只会是山。父亲说的那座山与我们的直线距离大约有五公里,算是其中比较低矮的一座,刚好正对着宿舍楼的大门。我用力去分辨,在一片深绿色的树丛中,隐约有一株叶子是暗红色的树,但是并不分明,因为大片裸露的泥土也是红色的,而且是一种鲜艳的赤红。

    我们越过门口的操场,两次。那是士兵们用来训练的地方,当初大概是用推土机把泥土推到四周,平出一块地来就算是操场。泥土沿着跑道堆了高高一圈,我们径直穿过操场,笔直地朝着那座山进发。途中我们两次翻过泥土夯成的围墙。那些土没有夯实,不断落入鞋子里,我们脱下鞋抖了两次,第二次抖鞋的时候,我发现鞋垫已经被泥土染成红色,而那座山依然那么遥远。

    经过一间变电站的小屋之后,我们很快就进入荒野。周围再没有人造建筑的痕迹,只有低矮的灌木和茂密的草丛,中间散落着大小不一的石头。我们每走一步,都会惊起蛰伏在草丛中的昆虫。有些蚱蜢体形很大,猛然跳起,扇动翅膀发出“沙沙”声,在空中一个急转就扎进远处的草丛,就像一团急速移动的灰雾。这时候我们很难继续保持直线行进,因为到处都有大片的鬼针草,只要经过就会被挂上一身种子,我们只好不断绕行。

    父亲说:“是牛。”我知道他的意思,这些鬼针草的种子是周围农民放牧时,自家牛羊从远处带来掉落在这里的。我们在这一段路上耗费了许多时间,始终低着头,不断在石头和鬼针草之间绕路。等到终于抬起头来,我们已经置身于山脚。

        此时天色依然明亮,足够我们找见隐藏在草丛里的小路。虽然所有的山看起来都荒无人烟,只有鸟和昆虫出入其间,但如果走到近前,就会发现山民在这些大山之间穿梭——或者放牧,或者赶集,又或者走亲访友。于是,在长草之下,隐藏着他们用脚走出来的小路。那些小路蜿蜒曲折,往往沿着山势向最为平缓的地方延伸——有时候他们会背着几十公斤重的背篓赶路,需要一条不那么陡峭的路,所以宁可在山上不断盘旋下降。从小路上也可以看出曾经走过的人性格如何,有些地方非常粗暴地出现一条快速下降的捷径,泥土因为鞋底的摩擦而留下一条深沟,直接通往更低处的山路,却也因此减少了一个转弯。

    我们在长草丛中沿着小路攀登,很快周围就都是比我高的树丛。由于看不见山顶的景象,我只有回头去看山脚下遥远的操场,据此大概猜测自己此刻所处的高度。树丛中非常安静,只有很小的虫子不断在面前横冲直撞。我跟在父亲身后,一步一步往上攀爬,看着深色的汗渍慢慢出现在他绿色的军衣背心上,然后朝着腰部扩散。我们身上散发出浓烈的汗味,吸引来的蚊子在我们头顶不断盘旋,直至变成一团黑色的烟云。父亲用刀砍了两根细而长的树枝,我们一边走,一边举着树枝在头顶不断做小幅晃动。树枝发出“呜呜”声,从蚊群中反复穿过,蚊子就像小雨点一样落下,落在衣服上会有轻微的“啪啪”声。黑色的烟云很快变淡散去,但是并没有什么用,因为蚊子还在不断从远处赶来。

        我们终于抵达山顶,那里只是一片平淡无奇的缓坡。既没有树丛,也没有长草,就是一片草坪而已,中间散落着牛粪,应该经常有牛群在这里休息。那棵红色的树在草坪的下缘,我们抵达时天色已经渐暗,但是,在夕阳下它红色的叶片仿佛正在燃烧,呈现出一种半透明的红。父亲说:“真的是漆树。”说完,他掐掉树叶的嫩芽,放在嘴里嚼,并且示意我也尝尝。

        漆树芽有一种苦涩的味道,没有回甜,也没有香气,只有植物的味道,我猜那就是漆树的滋味。我们家有漆树油,是用它的种子榨出来的油脂,按照本地风俗应该用它来炒鸡肉。我尝过,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这是我第一次吃漆树叶,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太阳在群山之间又落下去一些,山风四起,从这里看过去,群山仿佛落入粉色、金色、淡青色和黑色的重重帷幕之后,而我们正在没入彻底的黑,连漆树也渐渐失去红色而变成暗金色。我问:“我们来这里干什么?”父亲凝望远方,然后缓缓地回答:“看看。”

    我们就这样谁也不说话,嚼着嘴里的树叶,站在山顶看着太阳慢慢落下。在阳光照耀下,我们回到起点,蓦然回首,原来这就是世界最初的模样。

    (节选自《读者》,有删改)

    文本二

    自然,是生命的摇篮,是我们外在的家,也是我们心灵的归宿。

    但现代人通常从人类中心主义的角度来观察自然、理解自然、要求自然,将人类从自然中分隔出来,颠倒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于是看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对立与抗争,同时也遭遇着自身的精神危机。

    如果人类能够摒弃人类中心主义,超越种种利害关系的羁绊,以平等的目光审视自然,不执著于自我而回归自然,如此,不仅保护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守卫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这也要求我们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从而进入一种自然的境界,即走向一种自然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的创造之路,找到真正的心灵归宿。

    ——中大网校论文网2013年5月30日发表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开头仅用寥寥几笔就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加深读者的文本的印象与兴趣。 B . 文本一在描写山中景物的同时又穿插了“我和父亲”的状态,显得文本真实而有情感。 C . 文本一中对话内容极其少,但是发生对话时对推动文本情节与中心从模糊到凸显起了重要作用。 D . 文本二中“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理念在文本一中“我和父亲”到山的那边去得到体现。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中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树丛的矮到高也预示着文本情节的发展,中心主题的逐步彰显。 B . 文本一的情节没有波澜起伏,而是移步换景,简单而真实,同时也对自然观的描述更清晰。 C . 文本二是文本一的卷首语,那么这期杂志的主题可以是“回归自然”,也可以是“心灵归宿”。 D . 文本一末尾父亲的“看看”,简单的两个字,既能品出父亲此行的真实目的,又体现岁月的沧桑。
    3. (3) “我们就这样谁也不说话,嚼着嘴里的树叶,站在山顶看着太阳慢慢落下。”这句话作为选文结尾可谓是精妙之处突出,请你结合文本赏析此句话。
    4. (4) 有人评价文本“中心之凸显隐晦,情感之细腻到位,现实之情怀深悟”。请你结合本文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2高一下·佛山期末) 文言文阅读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县事。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时吴、会稽、丹杨多有伏匿,逊陈便宜,乞与幕焉。会稽山贼大帅潘临旧为所在毒害历年不禽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会丹杨贼帅费栈受曹公印绶,煽动山越 , 为做内应,权遣逊讨栈。栈支党多而往兵少,逊乃益施牙幢 , 分布鼓角,夜潜山谷间,鼓噪而前,应时破散,宿恶荡除。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逊对曰:“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权曰:“此诚长者之事。”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 , 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己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靡柯等首,破其四十余营。备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备大惭恚,曰:“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当御备时,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恃,不相听从。及至破备,计多出逊,诸将乃服。权闻之,曰:“君何以初不启诸将违节度者邪?”逊对曰:“受恩深重,任过其才。由此诸将或任腹心,或堪爪牙,或是功臣,皆国家所当与共克定大事者。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权大笑称善。备既往白帝,徐盛、潘璋、宋谦等各竞表言备必可禽,乞复攻之。权以问逊,逊与朱然、骆统以为“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无几,魏军果出。

     (选自《陆逊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会稽山贼大帅潘临/旧为所在毒害/历年不禽/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 B . 会稽山贼大帅潘临/旧为所在毒害/历年不禽/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 C . 会稽山贼大帅潘临/旧为所在/毒害历年不禽/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 D . 会稽山贼大帅潘临/旧为所在/毒害历年不禽/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领,兼任较低官职,在古汉语中表示“兼任”之意的常见词汇还有“兼”“判”等。 B . 山越,三国时期是对分布在东吴一带山区的越人的通称,因不服统治,常遭征剿。 C . 牙幢,即“牙旗”,天子或将军所立于军营前的大旗,因竿上以象牙为饰而得名。 D . 假节,与“持节”同义,古代君王派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文中指担任使臣。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陆逊关爱百姓,治理有方。他在辖地遭遇旱情之时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又对危害一方的贼人加以讨伐,使百姓安宁。 B . 陆逊胸襟宽广,为人磊落。会稽太守淳于式曾经上奏章弹劾陆逊愁扰百姓,而后来陆逊却在孙权面前称赞其是优秀官员。 C . 陆逊胸有谋略,相机而动。面对蜀军挑战,陆逊力排众议隐忍不出,挫败刘备计谋;待时机成熟,他采用火攻大获全胜。 D . 陆逊一心为国,格局甚高。诸将不听号令,陆逊顾全大局不与之计较,并劝谏孙权向蔺相如学习,保持团结,共谋国事。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

      ②备大惭恚,曰:“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

    5. (5) 通过这段内容,可以看出陆逊有哪些军事才能?请简要概括。
  • 4. (2022高一下·佛山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 轼

    其三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 , 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五

    未成小隐聊中隐 , 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注】①苏轼谪居杭州,在游览西湖时创作了五首诗。②会灵观,在东京汴梁。古代于孟秋之际以新收获的五谷祭祀祖先,然后尝食新谷。③小隐,隐居山林,晋王康琚《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④中隐,这里指做闲官。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乌菱白芡不论钱”,表明乌菱、白芡这些东西都是杭州西湖中的寻常之物。 B . 诗人想起在会灵观尝食新谷之事,还感慨被外放地方的自己需要保重身体。 C . “其五”一、二句化用典故,诗人“未成小隐”而做了官,就想先建功再赋闲。 D .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既写眼前的境遇,也有对过去的回忆。
    2. (2) 请结合“其五”全诗,简要分析“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思想情感。
  • 5. (2022高一下·佛山期末) 名篇名句默写
    1. (1) 《琵琶行》善于用形象的比喻来表现抽象的、难以感知的乐曲,“”写出了音乐的婉转流畅之感。
    2. (2)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古代文人游学、就任、流放、贬谪、漂泊多经留此地,为洞庭湖积淀了深层的文化内涵。如《念奴娇·过洞庭》中的“”,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描写洞庭湖的恢弘气象。
    3. (3) 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积极谏言献策。有直言进谏的,如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直言君王应当居安思危且“”;有借古讽今的,如苏洵在《六国论》中“”一句警戒君王莫要被久积的威势所胁迫。
    4. (4) 铺陈就是从不同角度进行浓墨重彩的陈述,产生文句上的形式美,表达上的激情美。如《阿房宫赋》中“”铺写阿房宫走廊曲折、屋檐高翘的景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2高一下·佛山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Ⅰ

    “我们应该做一件事,就是在林徽因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并获得美术学士学位100周年之际,补发她一个建筑学士学位,实现她的(   )。这是林徽因当年在宾大选修建筑系课程的成绩单。与今天不同的是,当年成绩单上的字母D,代表着她在这些课中得到了‘卓越’Distinguished的评价。”斯坦奈说。而林徽因的事例也让我们联想到许多当年的中国留学生。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板块在宾大建筑档案馆展出。这里保存着百年前中国留学生们的学籍信息、成绩单、作品设计图等,资料清晰完整,生动地讲述着他们当年的求学故事。他们回国后一方面在帮助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萌芽;另一方面在建造实践中探索西方设计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助力中西建筑(   ),为中国现代建筑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百年来,中国现代建筑在与国际对话和自身实践探索中不断发展。据此展开展览“与中国建筑叙述百年故事”的展览,展期100天。“这种中西对话和自身发展相结合的模式,仍在中国当代建筑中延续,表现为‘现代性’与‘本土性’的(   )与演变。这也是贯穿整个展览的主题。”林中杰说。作为策展人,林中杰、童明和李翔宁商议采用“对话”的视角布展,力求通过不同时代、不同创作所呈现的中西对话、世代对话以及同时代实践者之间的对话,讲述百年间建筑师们为探索具有中国特点的现代建筑表达所作的尝试和努力。

    “如今,韦茨曼设计学院700多名学生中,约有300名中国学生,说明我们与中国的联系更加密切了。”斯坦奈表示,宾大与中国高校,尤其是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联系密切。斯坦奈还说,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最(   )的环境问题,中国在减少碳排放、提倡建设“海绵城市”等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他期待能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与中国进行更多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全球生态城市和低碳建筑环境的建设,勾画未来美好蓝图。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素志 合二为一 交汇 为之紧迫 B . 夙愿 兼容并蓄 交汇 为之重要 C . 素志 兼容并蓄 交汇 为之紧迫 D . 夙愿 合二为一 交融 为之重要
    2. (2) 林徽因在文中文中的精神令人动容,请你选出下列表述这种动容的一句诗(    )
      A . 轩昊方同德,成康粗比肩 B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 .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
    3. (3) 文中三段各有一个主题,且主题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请你结合选文试分析主题与联系。
  • 7. (2022高一下·佛山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Ⅱ

    每个人可以说都有一个“人生观”,我是以先几十年的经验,提供几点意见,供大家思索参考。

    很多人认为个人主义是洪水猛兽,是可怕的,但我所说的是个平平常常,健全而无害的。干干脆脆的个人主义的出发点,不是来自西洋,就是完全来自中国。中国思想上具有健全的个人主义思想,可以与西洋思想互相印证。王安石是个一生自己刻苦,而替国家谋安全之道,为人民谋福利的人,当为非个人主义者。但从他的诗文可以找出他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为己的人生观。因为他曾将古代极端为我的杨朱与提倡兼爱的墨子相比,在文章中说:“为己,学者之本也,为人,学者之末也。学者之事必先为己为我,其为己有余,则天下事可以为人,不可不为人。”

    这就是说,一个人在最初的时候应该为自己,在为自己有余的时候,就该为别人,而且不可不为别人,犹如星河微弱,独亮其身;星河滚烫,照耀夜空。

    1. (1) 下列句子,对本文连接最为恰当的一句是(    )
      A . 干干脆脆的个人主义的出发点,不是来自西洋,也不是完全来自中国。 B . 干干脆脆的一个个人主义的出发点,不是来自西洋,也不是完全中国的。 C . 干干脆脆的个人主义的出发点,不是来自西洋的,但也不是完全中国的。 D . 干干脆脆的一个个人主义的出发点,不是来自西洋,就是来自中国的。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从三个角度分析其不同之处。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一下·佛山期末)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2年,太平天国在永安正式颁行冯云山在狱中创制的《太平天历》。

    1952年,中国土地改革,人民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022年,我国站在历史的新起点,看向远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准备。因此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对历史有着自己的看法,有着自己的理解。

        假设有一台时光机允许一封时空通信,你(何兆洋)代表2022年的青少年,有幸被邀请给1842年的清政府或1852年的太平天国领导阶层又或是1952的农民写一封信,请你结合自身感受与启示,合理选择三个主题中的一个并创作。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文体特征明显(符合书信体要求);语言流畅,书写清晰;字数不少于800字;不许透露真实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