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6月学...

更新时间:2022-08-01 浏览次数:2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1. (2022高一下·农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西方一些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消费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

    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应当认识到,一些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摘编自刘焕明《“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文章出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经济全球化使地域文化不再相互隔离,促进了文化领域的交流互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互动促使人们开始寻找某些共同的文化价值和评判标准,文化全球化已成为一种趋势。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可以相互交织,但并非完全重合。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文化的交融也将成为一种趋势。但是,这并不能因此而否定文化的多元性现实。

    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但更多地包含着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它不可能是文化的彻底“西方化”,而是多种文化通过冲突和对话而形成新的文化格局。文化交流的过程,有人称之为文化的“濡化”,即任何两个不同文化的群体甲、乙发生接触时,甲可能从乙那里撷取文化要件,乙也可能从甲那里撷取文化要件,当这两个文化不断发生接触而扩散时,便是“濡化”。

    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文化全球化遇到不少问题。一些人认为,文化的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部分发达的西方国家强行推销自己的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以便在文化和思想上影响甚至同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但在具有强大内聚力的地域文化那里,西方文化并不容易占主导地位,地域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特质,决定了地域文化的非屈服性。文化全球化不可能、也无法淹没地域文化,反而更加有利于地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而且对地域文化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中国现代哲学家张岱年曾指出:新型世界文明的主要潮流,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对话、综合创新,从而创造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文明。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开始趋向全球化,但全球化并不代表着地域文化的消融,文化多元成为一种必然,当然,地域文化要想健康发展,不仅要坚守自我,也要积极吸收全球文化先进、科学的内容。

    (摘编自方浩范《对文化全球化与边缘文化的思考》,文章出自学术期刊《长白学刊》)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认为,“文化全球化不过是某些西方国家为了使自身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最大化而设计的骗局。 B . 材料一认为,各民族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是多元文化形成的因素。 C . 材料二中的“文化全球化并非指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消融,而是指通过冲突和对话形成新的文化格局。 D . 材料二认为,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文化。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年轻人乐于消费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食品,说明他们已经认可快餐文化,这冲击了本土的饮食文化。 B . 材料二中关于“文化殖民化”的论述,可以作为材料一中“文化全球化是个伪命题” 的有力证据。 C . 地域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特质,有利于其自身的创新和发展,也决定了地域文化不可能被全球文化淹没。 D . 两则材料均认可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认为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应积极进行对话与交流。
    3. (3) 下列不属于“文化濡化”现象的一项是(   )
      A . 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期,活跃于上海地区的“海派绘画借鉴唐宋传统技艺与西洋绘画艺术,对传统中国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 B . 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音乐、舞蹈、雕塑等也传至中国 C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梅兰芳在美国各大城市巡演,向西方人展示了精妙的中国京剧艺术,得到《纽约时报》首席乐曲评论家托马西尼的高度评价 D . 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动画电影《花木兰》,虽然对所有素材都采取了迪士尼特有的艺术加工方法,但配乐采用了中国多种音乐元素,且画面具有中国水墨画风格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方式。
    5. (5) 围绕“文化全球化”这一论题,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不同,为什么?
  • 2. (2022高一下·农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城里乡下

    刘平

    焉瓜两口子有一个梦想:在城里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很多农民工都有这个梦想。他们这个梦想是两年前萌发的,那时他们已经攒了5万元。焉瓜就对老婆翠玉说:“我们都努力挣钱,争取过几年在城里买一套房子。”翠玉说:“嗯,咱努力。”

    现在,他们有23万元了。焉瓜在建筑工地开塔吊,每个月可以挣6000元钱。翠玉在制衣厂上班,每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他们租住在一套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狭小拥挤,但每个月租金要1000元。为了实现梦想,焉瓜和翠玉结婚4年还没有要孩子,他们打算在城里买了房子后再要孩子。他们都认为,只有生活在城里,孩子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

    每个月存5000元钱,雷打不动。焉瓜原来抽8元一盒的烟,3天两盒,后来翠玉说:

    “不想买房子,你想咋抽就咋抽。”焉瓜一咬牙,就把烟戒了。

    焉瓜和翠玉开始往房产中介跑,买不起新房子,他们打算按揭一套二手房。家里老人一直在催他们要孩子,他们觉得该买房子了。

    掐算着手里的钱,又想买面积稍微大一点的,焉瓜和翠玉心里很纠结。后来他们终于看中了桂苑小区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6楼,电梯房,房主是姓李的老太太。小区附近有学校、超市,生活、娃娃读书都方便,可首付要32万。焉瓜嘴甜,说:“李阿姨!再少点?”老太太摇摇头:“这个价,已经很低了。” 琢磨了半天,焉瓜和翠玉商量出了一个办法——把老家的房子卖了!

    老家的房子带个小院子,5间青砖瓦房,篱笆墙上爬满牵牛花,院门口,有一颗大香椿树。每年春天,牵牛花开出白色小花,香椿发出嫩芽。老娘喜欢用香椿芽炒鸡蛋、煮苕菜,可好吃哩!焉瓜和翠玉进城后,老房子就老娘一个人住。焉瓜和翠玉商量,卖了老房子,就把老娘接到城里住,以后有孩子了,也有人带。

    焉瓜回去和老娘商量。老娘有些舍不得,但还是顺了焉瓜的想法。焉瓜用手机拍了一些小院子的照片发到网上,还专门拍了香椿树的照片。焉瓜把照片发到网上,标价15万元。焉瓜想,13万也卖。

    隔三岔五就有人打电话联系,高的出价八九万,低的,出价6万,因为价钱不合适,都没成。焉瓜知道他们不是真心要买,那个小院子怎么也值13万。“这些人,巴不得白送给他们。”翠玉说。

    焉瓜又接到一个男人的电话,出价11万,还提出明天去看看老房子,再最后定价钱。焉瓜感觉这个人好像是真心要买,约好时间,向工地请了假,第二天就早早回去等着了,3个人,一对中年夫妻,还有一个,竟然是桂苑小区那个房主李老太太。中年夫妻都喊李老太太“妈”。

    他们对小院子很满意,特别喜欢院门口那棵香椿树。一番讨价还价,他们出价13 万。一个月后,焉瓜和翠玉就拿到了桂苑小区那套房子的产权证。他们离开那套狭小拥挤的出租房,带着老娘搬进了繁花似锦的桂苑小区。而乡下那个熟悉的小院子,也成了别人养老的地方。

    那天晚上焉瓜和翠玉都很高兴,他们心里都有一种新鲜的归属感。老娘在厨房里正忙着做好吃的。焉瓜抚摸着鲜红的产权证,说:“我们是城里人啦?”翠玉应声道:“当然是城里人啦!” 在城里安住下来后,焉瓜和翠玉打算要孩子了。

    偶尔,焉瓜也会想起那个李老太太。他想,城里人咋会喜欢到乡下过日子呢?焉瓜很喜欢城里的日子。只是,焉瓜常常想起老家院门口那棵香椿树。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第16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焉瓜在买房的时候能跟妻子商量,卖老房子的时候又跟老娘商量。可见,焉瓜做事能够顾及妻子意见,考虑老娘感受,是个体贴又孝顺的人。 B . 翠玉对焉瓜说“不想买房子,你想咋抽就咋抽”,这句话表明:她希望丈夫焉瓜能够少抽烟,以便早点攒够钱在城里买上房子,成为真正的城里人。 C . 焉瓜两口子坚持“在城里买了房子再要孩子”,认为“只有在城里,孩子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是因为他们向往城里的生活,同时也说明他们有责任心。 D . 文中两次出现“好吃”。第一次是指老娘做的家乡菜好吃,充满思乡情怀;第二次是指焉瓜一家成为城里人时老娘做的好吃的食物,表现出他们一家的高兴。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第一段以平实的笔触交代了焉瓜两口子想要在城里买房子,这是小说的开端部分,同时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B . 小说中围绕买房子和卖房子使用了很多明确而具体的数字,这既使小说充满了真实感,又表现了以焉瓜为代表的农民工十分不易的生存处境。 C . 小说通过对“牵牛花、香椿树”等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乡村环境之美、生活之趣,也暗含着作者对焉瓜这样一味追求城里生活的人的委婉批判。 D . 以“城里乡下”为标题,体现了当今社会存在着的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也体现了城里人和乡下人的不同生活追求。
    3. (3) 小说中多次提到的“香椿树”,在情节方面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4. (4) 小说围绕以李老太太为代表的城里人和以焉瓜为代表的乡下人同时买房和卖房的故事展开,但小说却选择从焉瓜的角度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古诗文阅读(37 分)
  • 3. (2022高一下·农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恭,字孝伯。少有美誉,清操过人,自负才地高华,恒有宰辅之望。与王忱齐名友善。尝从其父自会稽至都,忱访之,见恭所坐六尺簟,忱谓其有余,因求之。恭辄以送焉,遂坐荐上。忱闻而大惊,恭曰:“吾平生无长物。”其简率如此。

    起家为佐著作郎,叹曰:“仕宦不为宰相,才志何足以骋!”因以疾辞。俄为秘书丞,转中书郎,未拜,遭父忧。服阕,除吏部郎。时陈郡袁悦之以倾巧事会稽王道子,恭言之于帝,遂诛之。道子尝集朝士,置酒于东府,尚书令谢石因醉为委巷之歌,恭正色曰:

    “居端右之重,集藩王之第,而肆淫声,欲令群下何所取则!”石深衔之。

    及帝崩,会稽王道子执政,宠昵王国宝,委以机权。恭每正色直言,道子深惮而忿之。及赴山陵,罢朝,叹曰:“榱栋虽新,便有《黍离》之叹矣。”时国宝从弟绪说国宝,因恭入觐相王,伏兵杀之,国宝不许。恭每言及时政,辄厉声色。道子知恭不可和协,王绪之说遂行,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遂还镇。临别,谓道子曰:“愿大王亲万机,纳直言,远郑声,放佞人。”辞色甚厉,故国宝等愈惧。以恭为安北将军,不拜。乃谋诛国宝,抗表京师曰:“后将军国宝得以姻戚频登显列,不能感恩效力,以报时施,而专宠肆威,将危社稷。先帝登遐,夜乃犯合叩扉,欲矫遗诏。赖皇太后聪明,相王神武,故逆谋不果。与其从弟王绪同党凶狡,共相扇动。此不忠不义之明白也。以臣忠诚,必亡身殉国,是以谮臣非一。赖先帝明鉴,浸润不行。昔赵鞅兴甲,诛君侧之恶,臣虽驽劣,敢忘斯义!”表至,内外戒严。国宝及绪惶惧不知所为,用王珣计,请解职。道子收国宝,赐死,斩绪于市,深谢愆失,恭乃还京口。

    恭性抗直,深存节义,读《左传》至“奉王命讨不庭”,每辍卷而叹。

    (节选自《晋书·王恭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 遂还镇 B . 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遂还镇 C . 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遂还镇 D . 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遂还镇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服阕,古代丧礼规定,父母死后守丧三年,期满除服,称为“服阕”。 B . 山陵,“山”“陵”都具有高大、雄伟的含义,于是便把君主的坟墓比喻为“山陵”。 C . 登遐,“遐”有“长久”的意思,登遐指登上帝位。 D . 黍离,《诗经》篇章,是历代文人感叹亡国触景生情常用的典故。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恭生活简朴,对待朋友热情。王忱看到王恭坐的凉席很好,想着王恭一定有多余的,就要了去,结果王恭因没有多余的竹席只能坐在草席上。 B . 王恭志向远大,任命官小不就。王恭开始做官的时候被任命为佐著作郎,他认为做官如果不是宰相一类的就不能施展才学,于是托病辞官。 C . 王恭为人正直,敢于斥责权贵。司马道子在东府宴请朝中大臣时,尚书令谢石借着酒劲唱了僻陋鄙俗的小曲,王恭训斥谢石放荡不羁。 D . 王恭心存节义,始终言行如一。王恭读到《左传》中的有关内容时感叹不已,对不能讨伐王国宝的过失表达深深的歉意后才回到京口。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国宝从弟绪说国宝,因恭入觐相王,伏兵杀之,国宝不许。

      ②以臣忠诚,必亡身殉国,是以谮臣非一。

    5. (5) 王恭谋划诛杀王宝国,上奏章揭露了王宝国哪些不忠不义的行径?
  • 4. (2022高一下·农安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赠赵伯鱼(节选) 韩驹①

    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一。

    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

    【注释】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  诀要或精义。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 B . 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 C . 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 D . 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2. (2) 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 5. (2022高一下·农安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1) 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既是描写实景实感,也可形容一种由困窘步入佳境的境界。
    2. (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3. (3)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着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

      坐》中,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是“”。

三、<h1 >夯实基础(18 分)</h1>
四、作文(60 分)
  • 12. (2022高一下·农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①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

    ——新时代领路人

    ②大家要有知识不足、本领不足、能力不足的紧迫感,自觉加强学习、加强实践,  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新时代领路人

    ③要增强学习本领,在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推动建设学习的大国。

    ——新时代领路人

    以上内容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选择其中的一项或两项内容,写一篇文章  来谈谈你的认知。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得抄袭或套作,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