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岳阳县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66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3分×24=72分)
  • 1. (2021高三上·岳阳月考) 中国古代农业文化,包括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两大系统。下图是战国和秦汉时期北部地区农牧界线分布图,导致图中农牧界线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农耕生产方式的变革 B . 民族交融程度的加深 C . 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 D . 经济重心南移的推动
  • 2. (2021高三上·岳阳月考) 下图是四川出土的东汉“酒肆”画像砖。据图2推断,东汉时期(   )

    A . 城市生活丰富多彩 B . 商人社会地位提升 C . 粮食产量显著提高 D . 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 3. (2021高三上·岳阳月考) 据记载,康熙年间江南大旱,米价由每升七文涨至二十四文。雍正、乾隆时期连岁丰稔,每升十四五文为常价。北方的麦价同样呈现成倍上涨之势。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经济作物的推广 B . 赋役制度的改革 C . 白银的大量流入 D . 人口的迅速膨胀
  • 4. (2021高三上·岳阳月考) 元明清以来的省制,河北指黄河以北,河南指黄河以南,山西指太行山以西,湖南与湖北指以洞庭湖为南北之界等。这样划分政区界有利于(   )
    A . 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B . 农业生产和抵御自然灾害 C . 区域政治文化的趋同 D . 维系地方政权的独立自主
  • 5. (2021高三上·岳阳月考) 从唐朝到宋朝,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五省书院由13个增加到19个,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五省书院由26个增加到564个,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 经济格局的变化 C . 科举制度的改革 D . 儒学地位的强化
  • 6. (2021高三上·岳阳月考) 两汉时期丝织品的价格呈现出较大的波动,如帛每匹最低的年份为300钱,最高的年份为802钱。但无论价格如何波动,都比春秋时期相应种类的丝织品价格低很多。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汉代(   )
    A . 商业政策的调整 B . 民间手工业居主导地位 C . 丝织技术的提升 D . 海外市场的需求量增大
  • 7. (2021高三上·岳阳月考) 明中叶,松江府,小农以织布为家庭副业,日成一匹投入市场的棉布竟是“日以万计”,所以当时有“买不尽的松江布”的谚语。据此可知,当时的松江(   )
    A . 农产品市场化在加快 B . 家庭手工业商品化的发展 C . 私营手工业规模扩大 D .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强化
  • 8. (2021高三上·岳阳月考)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市场上流通的大宗商品以盐、铁为主,而宋代市场流通的大宗商品构成以粮食、茶叶、纺织品、食盐等为主。这表明宋代(   )
    A . 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B . 手工业出现了技术革新 C . 放弃主流经济政策 D . 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
  • 9. (2021高三上·岳阳月考) 宋律规定,租佃契约到期,租佃关系结束,农民可以另租土地,地主可以另佃;契约未到期,禁止佃户逃离,也不允许地主私自处置佃农,不得随意撤佃。材料表明宋代(   )
    A . 农民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B . 立法保护小农土地所有权 C . 租佃关系是主要经营方式 D . 地主和佃户存在依存关系
  • 10. (2024高二下·辽源开学考) 明代赋役改革体现了货币税取代实物税、徭役以银代役、人头税向财产税转化三大进步趋向,清代则在此基础上彻底废止了人头税。据此可知,明清赋役改革(   )
    A . 根本上提高了农民社会地位 B . 促进了信用货币推广 C . 顺应了社会经济转型的要求 D . 消除了人口隐匿现象
  • 11. (2021高三上·岳阳月考) 明代一把日本刀在日本的售价稳定在1千文左右,第一次朝贡时,日本贡刀3千把,明政府给价每把5千文。第六次时日本贡刀3.7万把,明政府不需要那么多,法律又规定“民间不得私有兵器”,最后政府只好以每把1800文的价格全部买下。这反映出(   )
    A . 朝贡贸易体制具有特殊性 B . 市场需求影响贸易规模 C . 明朝的武器生产比较落后 D . 民间贸易发展已被切断
  • 12. (2021高三上·岳阳月考) 表11600年运入欧洲的部分商品数据表

    经好望角

    经地中海

    胡椒

    100~200磅

    300~400万磅

    丁香、靛蓝、肉豆等

    35~65万磅

    70~100万磅

    ——据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传统商路受阻引发欧洲的商业危机 B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 . 亚洲各国成为欧洲列强的原料产地 D . 欧亚贸易格局处于转型之中
  • 13. (2021高三上·岳阳月考) 新航路开辟后,随着国际市场的开拓,大西洋沿岸地区“手工工场不论在哪一生产部门出现后,几个月内就使成千上万个封建手工业行会或独立的小手工业破产”。材料表明(   )
    A . 欧洲迅速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 B . 新航路开辟造成西欧国家实力衰退 C . 价格革命已经深入手工业部门 D . 商业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 14. (2021高三上·岳阳月考) 18世纪80年代的英国,人们穿的棉布马甲超过了羊毛和亚麻布马甲,围巾的质地变化也呈现这种趋势。1730年前英国没有棉袜出现,而18世纪80年代毛绒袜和棉袜的比例是1:4。促进上述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
    A . 资本主义工业生产过剩 B . 人民消费观念的变化 C . 生产组织形式得以更新 D .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 15. (2021高三上·岳阳月考) 下表本质上反映了(   )

    表:欧美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1851年)

    国家

    总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

    城市人口(%)

    英国

    约1800

    48%

    52%

    法国

    约3600

    75%

    25%

    俄国

    5900

    93%

    7%

    美国

    2300

    87%

    13%

    中国

    约43200

    89%

    11%

    A . 各国人口数量相差较大 B . 宗主国与半殖民国家的巨大反差 C . 中国农村人口远超他国 D . 工业文明对城市化巨大推动作用
  • 16. (2021高三上·岳阳月考) 下图所示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纺织车间》,当时,大量妇女被雇佣。该图反映了(   )

    A . 女性成为工业化的重要力量 B . 工业革命导致阶级分化 C . 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明显提升 D . 男尊女卑观念逐渐淡化
  • 17. (2021高三上·岳阳月考) 德国、法国的对华贸易曾长期假手伦敦,“德国厂家常不知道他的料子从英国往哪儿运,而中国买主则把德国毛料当作地道英国货。”这种状况到1870年代以后逐步被打破,主要因素为(   )
    A . 贸易中心的转移 B . 科技革命的作用 C . 英国海军的衰落 D . 殖民霸主的易位
  • 18. (2024高三上·湖南月考) 早在工业革命准备时期,普鲁士政府就组织了技术委员会,颁布了《专利法》,还派遣工商局长到英国参观学习。19世纪30年代末,普鲁士政府制定了《铁路法》,以加强对铁路建设的统一规划,政府还直接投资修建铁路。这反映了德国工业革命(   ) 
    A . 开始了计划经济尝试 B . 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C . 深受国家政权的干预 D . 完善了德国法律体系
  • 19. (2021高三上·岳阳月考) 下图为晚清时期中国茶叶出口量和内销量占总量的变化示意图,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 . 中国茶叶生产仍然缺乏竞争力 B . 中国茶叶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 C . 中国茶叶的竞争力大幅度提高 D . 中国在外贸中的优势越来越大
  • 20. (2021高三上·岳阳月考) 图:清末中国机械进口趋势(单位:元)

    据上图可知,当时中国(   )

    A . 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 B . 工业化具备一定基础 C . 机械进口被列强控制 D . 政府主导工业化进程
  • 21. (2021高三上·岳阳月考) 1954年,有学者对中国23个省的15432个农户进行了调查,平均每户占有耕畜0.64头,犁0.54部,贫农直接用于购买生产工具的费用为3.5元,中农是7.6元。这一现象可以说明新中国(   )
    A . 土地改革运动未取得成效 B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C .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必然性 D . 照搬苏联农业模式弊端显现
  • 22. (2021高二上·重庆开学考) 陈云1979年3月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提纲手稿中“市场经济”的用语在收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82年出版)时改为“市场调节”。但在1995年《陈云文选》再版时又根据作者的意见,重新改回“市场经济”。这一用词的变化,说明(   )
    A . 对于“计划”“市场”两种经济的认识逐渐走向成熟 B . 中共十四大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C . 中共十五大对所有制结构的理论指导深化了认识 D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的成果体现
  • 23. (2021高三上·岳阳月考) 1949年,可口可乐被视为“资本主义”离开中国;1978年12月13日,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市场;但1982年1月30日,商业部通电全国,立即停止内销可口可乐;1983年,卫生部门又提出:“可口可乐含有咖啡因,不符合卫生要求”。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人们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质疑 B . 国家制定政策保护本国汽水产品 C . 受国内外因素影响下的传统认知 D . 中美关系恶化加深中美贸易矛盾
  • 24. (2021高三上·岳阳月考) 比较左图和右图,出现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

    左图:80年代的上海陆家嘴        右图:90年代的上海陆家嘴

    A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 . 改革开放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C . 入世谈判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D . 两极格局的解体推动全球化
二、非选择题(28分)
  • 25. (2021高三上·岳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年-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年-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增加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年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

    ——据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1995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多。目前,中国粮食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人均380公斤左右,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肉类产量41公斤、水产品21公斤、禽蛋14公斤、水果35公斤、蔬菜198公斤,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世界增产的谷物中,中国占31%的份额。

    ——据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粮食问题》(1996年)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成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发展粮食生产的特点。
  • 26. (2021高三上·岳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31830—1930年“世界”语料前5高频共现词丛表

    排序

    共现词频

    共现词

    1

    1593

    主义

    2

    1114

    革命

    3

    1056

    中国

    4

    981

    各国

    5

    863

    文明

    图8 1830—1930年世界语料前5高频共现词频率比对

    ——据邱伟云等《走向新世界:数字人文视野下中国近代“世界”概念的形成与演变》整理

    根据表3、图8中的相关信息,从1830年至1930年“世界”语料前5高频词中任选一词或多词,指出其对近代中国走向新世界的价值,并根据所学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