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 | 国家 | |||
甲 | 乙 | 丙 | 丁 | |
1870—1913 | 2.44 | 1.9 | 3.94 | 2.83 |
1913—1950 | 2.21 | 1.19 | 2.84 | 0.3 |
1950—1973 | 9.29 | 2.93 | 3.93 | 5.68 |
1973—1998 | 2.97 | 2 | 2.99 | 1.76 |
年代 |
农业税收入 |
工商杂税收入 |
其他收入 |
总收入 |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
1849 |
3281 万两 |
77% |
969 万两 |
23% |
4250 万两 |
100% |
||
1885 |
3071 万两 |
40% |
3923 万两 |
51% |
714 万两 |
9% |
7708 万两 |
100% |
美国 | 德国 | 英国 | 法国 | 日本 | 世界 | |
工业下降 | 46.2% | 40.6% | 28.4% | 16.5% | 8.4% | 1/3 |
外贸缩减 | 70% | 69.1% | 50% | 48% | 50% | 2/3 |
失业人数 | 1700万 | 600万 | 近300万 | 85万 | 300万 | 3000万 |
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直接用于说明( )
选项 | 史实 | 推论 |
A | 1946 年,英国工党执政后,先后颁布了《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保 健服务法》,把健康保险和失业保障覆盖范围扩大到全体国民 | 英国建立了完善的社 会福利制度 |
B | 1883 年德国政府先后颁布《健康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养老 法》等 | 德国最早建成了福利 国家 |
C | 1953—1973 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 美国 3.5%,英国 3.0%,法国 5.2%,联邦德国 5.9%,日本 9.8% | 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摆脱了经 济危机 |
D | 1946 年,戴高乐临时政府正式颁布大规模实行国有化的法令。煤炭、 运输、电力、保险公司和包括法兰西在内的大银行都实行国有化 | 实行国有化是国家干 预的方式之一 |
材料一:1547 年 ,意大利热那亚湾的里窝那宣布为自由港,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以“自由港”命名的特殊经济区域。18-19 世纪英国占领直布罗陀、香港岛等地后, 均先后宣布这些地方为自由港。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区还有德国的不莱梅、法国的敦克尔克等地。进入到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中期 , 出口加工区在世界范围出现并且迅速发展。许多国家划出特定区域土地作为自由加工区,专供外资厂商开展出口加工业务。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以来 , 是世界经济特区向科学化和综合化发展的新时期。许多出口加工区在转型升级,向技术知识密集型发展。其中较有影响的有: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三角研究园”、日本的“技术城”特别开发区等。中国 80 年代创办的深圳等经济特区都是大面积综合性的经济特区。 此外还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伊朗等国也建立了综合性经济特区。
——摘编自钟坚《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态势及其经验》
材料二:1979 年 4 月,广东省委负责人向中央领导同志提出兴办出口加工区、推进改革开放的建议。
同年 7 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先行一步”,并试办出口特区。1980 年 8 月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等地设置经济特区,明确要求发挥经济特区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作用。 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
——摘编自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古代农业作物种植情况简表
先秦时期 |
秦汉时期 |
魏晋隋唐时期 |
宋元时期 |
明清时期 |
黍、粟、稷、稻、粱、菽(大豆)等后世俗称“五谷”都己种 植。黄河流域种植黍和粟,江淮以南地区主要种植水稻。(粟、水稻和大豆的最早种植地) |
北方地区小麦的推广和南方水稻品种不断优化;胡瓜 (西瓜)胡萝 卜、核桃、芝麻、石榴、葡萄等作物种植。 |
形成南稻北麦种植格 局;南方地区大规模种植茶树,西北地区种植棉花。 |
占城(越南)稻种植,经济作物茶叶、棉花种植区域不断扩大 |
高产农作物甘 署玉米、土豆和经济作物烟草、花生、茶叶、棉花广泛种植, 形成专业生产区城。 |
——摘编整理自周跃《试谈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及其历史演变》
从表格中要取至少两项信息,围绕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分析说明,(明确写出论题,分析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材料
中国著名实业家范旭东生于 1883 年,曾就学日本,专学化工。1914 年,他与几位同事集资 5 万元, 于天津塘沽办起久大盐厂,生产精盐,那时老百姓叫它“洋盐”。这是范旭东等人从事中国化学工业的起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 1917 年,范旭东等又集资在天津塘沽创办永利铔厂。所产“红三角”牌纯碱与洋碱公司相争,长达二十年之久。20 世纪 30 年代, 范旭东又决定兴建永利铔厂,厂址选在南京长江北岸的卸甲甸。当时,这里是一片荒无人烟的芦苇滩,永利碱厂在 1934 年 7 月破土动工。1937 年 2
月生产了中国第一批硫酸铵,日产硫酸铵 150 吨,硝酸 40 吨,填补了我国基础化工业的空白,永利铔厂建立后,卸甲甸一带被称为大厂镇。……日军进行南京,永利铔厂沦陷。范旭东摆脱了敌人的威逼和利 诱,毅然率领全部技术人员西进入川,永利铔厂的一些主要设备被日军拆运到日本。
——摘编自陈安吉主编《名人与南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