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 默写内容 |
甲 | 半坡遗址位于黄河中游地区,属于仰韶文化时期 |
乙 | 河姆渡文化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父系氏族社会 |
丙 | 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
丁 | 与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同一时期的还有大汶口文化 |
公士 | 上造 | 警袅 | 不更 | 大夫 | 官大夫 | 公大夫 | 公乘 | 五大夫 | 左庶长 |
右庶长 | 左更 | 中更 | 右更 | 少上造 | 大上造 | 驷车庶长 | 大商长 | 关内侯 | 彻侯 |
诸侯国 | 地点 | 工程 |
魏国 | 太行山东部平原 | “引漳溉邺” |
魏国 | 贯通黄河.淮河 | 鸿沟 |
秦国 | 成都平原 | 都江堰 |
秦国 | 关中平原 | 郑国渠 |
东汉田庄经济 |
东汉田庄是由皇帝赏赐及土地兼并形成的,同时也是合经济关系和血缘关系于一体的社会组织。田庄大多是聚族而居的,依附的农民大多是豪强地主的亲族;田庄也吸纳部分流民,地主按规定把少量农民编成家兵护院。田庄内从事大量农业活动,生产的物品基本自给自足,少量拿去贩卖。田庄内宣扬儒学,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田庄实行分子继承(将土地分给庄园主各个儿子继承),可自由买卖,因此不太稳定。 |
典故 | 涉及人物 | 简介 |
“王右军” | 王羲之 | 王羲之系琅玮王氏子弟,凭借王氏在东晋王朝的影响力,曾出任右军将军 |
“寄奴(小儿)” | 刘裕 | 刘裕出身寒微,幼年丧母后,寄居在舅家,小名唤“寄奴”,东晋末年为将时,被同朝为官的宰相蔑称为“寄奴小儿” |
州名 | 开元年间(8世纪初)户数 | 元和年间(9世纪初)户数 |
襄州 | 36357 | 107207 |
苏州 | 68093 | 100808 |
鄂州 | 19190 | 38618 |
藩镇 | 首府今所在区域 | 节度使 |
幽州 | 今北京 | 卢龙节度使 |
单于都护府 | 今内蒙古 | 振武军节度使 |
夏州 | 今陕西 | 定难军(夏绥)节度使 |
灵州 | 今宁夏 | 朔方节度使 |
鄜州 | 今陕西 | 鄜坊节度使 |
凤翔府 | 今陕西 | 凤翔节度使 |
兴元府 | 今陕西 | 山南西道节度使 |
成都府 | 今四川 | 剑南西川节度使 |
襄州 | 今湖北 | 山南东道节度使 |
扬州 | 今江苏 | 淮南节度使 |
徐州 | 今江苏 | 武宁节度使 |
汴州 | 今河南 | 宣武节度使 |
青州 | 今山东 | 平卢节度使 |
沧州 | 今河北 | 横海节度使 |
镇州 | 今河北 | 成德节度使 |
魏州 | 今河北 | 魏博节度使 |
太原府 | 今山西 | 河东节度使 |
潞州 | 今山西 | 昭义节度使 |
材料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摘编自《论语》
材料二: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供给充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爷爷)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周)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劝化)西戎,遂王(称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表示依附)者三十有六国;荆(楚)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国),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摘编自《韩非子》
材料:汉武帝时期以后,黄河决溢频繁出现,及至西汉末年,黄河灾害几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究其原因,黄河河道日益紊乱是其中之一,而河道紊乱是无计划地围垦滩地所致。战国初建堤时,黄河下游两岸堤防相距五十里,河中有大片滩地“填淤肥美”,之后居民日盛,遂在河滩地上“耕田之”,“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大水时至漂没,则更起堤防以自救,稍去其城郭,排水泽而居之”。经过一段时间,河床中复淤出新滩,于是又在新围堤防之外,再圈筑一道新堤。至西汉后期,有的地方所筑围堤多达数重。由于盲目围垦,致使堤距宽窄不一,“狭者去水数百步,远者数里”,河道随之曲折多变,造成黄河频频泛滥。
——摘编自梁向明《汉代治黄述论》
阅读材料,从中得出一条历史启示,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简要说明。(要求:历史启示观点正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材料一:祖逖在西晋末年亲自率领乡党数百家避居江南,于313年请求皇帝交给他北伐的任务。可东首政府只给他很少的给养,不给兵员和器杖。祖逖就率领与他一道南移的人,从京口渡江,进屯准阴,铸造兵器,并招募了两千余人。317年,祖逖的北伐军进攻到河南、安徽一带;320年,又在汴水击溃了石勒的军队,北进到黄河沿岸。当祖逖准备进取河北时,晋元帝派遣戴若思来指挥北伐军并监视祖逖,祖逖因此忧愤而死。不久,曾为祖逖所收复的河南的大部分失土,又为石勒所攻陷。
材料二:桓温是随晋室南渡的豪族,他在平蜀之后,曾领导过三次北伐。公元354年,桓温率军四万从襄阳一直进军到蓝田,重兵围困长安,进军途中受到关中汉族百姓的欢迎。前秦采取了“坚壁清野”的策略,致使晋军给养不济,被迫于当年九月退兵。356年,桓温一度收复了洛阳,并上书皇帝,力请迁回故都(西晋时的首都),遭到皇帝漠视。不久,河南的大部分疆土又为鲜卑族的慕容氏所占。公元369年,桓温率领五万大军与鲜卑族慕容氏的大军激战于中原,获胜后北渡黄河,迫近前燕的都城,但又因为粮运不济而败退,收复的失土重新沦陷。此后,桓温再也没有北伐。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玻等编《东晋祖逖桓温北伐图说明》
材料一:705年年初,因政变下台的武则天被迫还位于唐中宗。唐中宗认为武则天传位给他是合法的传承。但以武三思为首的诸武势力与中宗的皇后韦氏逐渐联合起来,不到一年时间就控制了朝政。韦后一心想仿效武则天做女皇,其女安乐公主也想取代太子做“皇太女”。从前女性不能参与的南郊祀天活动,她公然以第二主祭人的身份跟随于皇帝之后祀天。710年,有大臣上书指责皇后和公主有悖伦常、干预国政、图危宗社,被韦后等人矫诏当殿扑杀。同年,个性懦弱的唐中宗也被其毒杀。韦后拥立中宗少子为帝,临朝称制。一时间“韦氏宜革唐命”的呼声甚嚣尘上。
材料二:唐玄宗继位后,宰相姚崇等人提出从反对酷吏政治和防止后宫外戚干政入手,解决武则天和唐中宗以来的弊政的措施,稳定了政局。史载,玄宗统治初年“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开元十三年,唐玄宗在泰山祭告天地:“米斗至十二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在武则天统治的半个世纪里,全国户口增长六成左右,据开元二十七年的统计,全国户口比武则天退位时又增加了27%。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岂之等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