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6 散步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散步》同步...

更新时间:2022-07-15 浏览次数:65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
  • 1. 下列注音和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分歧( qí )   委曲( qu )   鱼塘( táng )    熬 ( áo ) 过 B . 拆散( chāi )   散步( sàn )   温馨( xīn )    嫩 ( nèng ) C . 粼粼( lín ) 蹲下来( dūn ) 毕竟( jìn ) 水波( bō ) D . 稳当( wěn )   责任( zé )   习惯( guàn )    铺 着( pū)
  • 2. 下列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 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照相师一再告诉我,要尽量放自然些。 B .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这篇文章从头到尾他都仔细看过了。 C . 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 她对这里的生活还不习惯 D . 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始终不明白他这话是什么意思
  •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犯罪手段,公民个体也应该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防范。 B . 漫步于风光旖旎的半山公园,皎洁的月光和悠扬的歌声从远处传来。 C .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她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D . 杨绛先生将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
  •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的母亲又敖过了一个严冬。 B .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扑着 , 有的浓,有的淡。 C . 后来发生了分岐: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D .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 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他们双方的意见存在很大分歧 , 从而导致谈判一度被迫中止。 B . 这的确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能够让你从此安下心来专心学习。 C . 晚餐后,一家人就各忙各的了:爸爸打开了电脑,妈妈在追剧,我则埋头写作业,我们各得其所 , 互不干扰。 D . 学习如长途跋涉,不怕慢就怕站 , 只要你能坚持不懈,终有一天你会实现自己的目标。
  • 6.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B . “快回来!”他一边追一边喊,“前面的路被堵上了!” C . 让每一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我们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D . 历史正剧往往庄重严整,因为它倾向于真实再现,历史传奇常常灵动丰盈,因为它有较多理想色彩。
  • 7. 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散步》的作者是莫怀戚,体裁是散文,运用了“小中见大”的表现手法。 B . 《散步》一文对景物描写着墨不多,仅有两处,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为“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C . 课文记叙的同时穿插议论,以议论为主,揭示中心。 D . 课文通过散步这一件小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二、阅读理解
  • 8. 课内阅读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 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⑥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⑦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 (1) 课文以“散步”为题有何作用?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事件。 B . 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C . 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各种细节贯穿起来,是全文的一个线索。 D . 以散步这么一个小事情吸引读者,创设了一定的悬念。
    2. (2) 选文第①段从记叙的要素看,交代了散步的
    3. (3) 下边的文字是从选文中抽出来的,联系选文内容,放在哪儿最合适呢?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4. (4)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下列词句的意思。

      ①“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字用得很好,请简要说说好在哪里。

      ②对选文第③段中“强壮”“高大”该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意说一说。

      ③为什么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把你的理解说一说。

      ④下面两句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我说:“走大路。”

      (母亲)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5. (5) 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②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从描写手法的角度)

    6. (6) 阅读第⑦段,具体说说作者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 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黑发底下

    简 默

        ①父亲如书,我是他的再版。从头到脚,我们神奇地保持一致,像是隔着上下三十年的同一个人。

        ②我们都顶着一头坚硬的黑发,它仿佛含有铁质,根根向上,挺立如戟。抬手轻轻拍打,会发出稠密结实的“嘭嘭”声,像电流穿透掌心击中身体。在我们个体生命的海拔上,它高高在上,乌黑茂盛,像潜藏在大地深处的煤一样不说话,我们在它底下日复一日地生活着。

        ③小时候,我们一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到星期五,天麻麻亮,父亲就独自一人趟着露水,一根扁担挑起两只箩筐,走上弯弯山道,到几十里外的深山里去挑煤来烧。傍晚踏着夕阳,挑了满满两箩筐煤回家,正赶上吃晚饭。母亲给他准备一只杏儿大小的杯子,盛满酒,父亲端起酒,贴近唇边轻抿一下,仿佛浑身的困乏与疲惫就被这杯酒解除了。母亲就在这时瞥见了他黑发中躲来躲去的几根白发,惊呼道:“哎呀,你都有白头发了。”说着,她拨开发丝,小心翼翼地拔下,摊到父亲掌中。

        ④那白发寥寥几根,躺在父亲掌心,枕着纵横的掌纹,银光闪亮,像是会发光的羽毛。

        ⑤南方的冬夜沉静如石,落入幽深漆黑的古井中,漫长而冷清地守望黎明。天难得地飘起了雪,越飘越大,压在银杏枝头,不时可以听见树枝清脆的断裂声。狭窄的厨房里,头顶一豆灯光,炭炉傍墙站立,烧壶沉默不语,散发淡淡的热量。我们一家围炉取暖。父亲注视着我和弟弟,就像牧人盯着两只可爱的羊羔羔,问道:“你俩谁给我拔白头发?一根一分钱。”正在打瞌睡的我们顿时来精神了,抢着拔。

        ⑥父亲的白发不多,稀稀疏疏地像微薄的雪花撒入广袤的黑土地,倏忽拧身捉迷藏似的躲了起来,在灯下实在不容易寻找到。每拔到一根,我们都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溅起一片响亮的欢呼。一晚上下来,收获并不多。

        ⑦然而,明明头天晚上拔光了,可是,过了一夜,父亲的白发又蹿出了一些,似乎拔的速度总也撵不上蹿的速度。一到晚上,无所事事的我们还是乐意给父亲拔白头发,我们只是觉得自己长大了,父亲坐着,我们站着,我们与父亲一样高了。一个个冷寂无聊的冬夜很快蹑手蹑脚地溜走了,我和弟弟同时分享着一个心照不宣而又自鸣得意的秘密。

        ⑧等我们都上学了,父亲不再叫我们拔白头发了。生活的困窘和难以排遣的忧愁日渐沉重地压迫着他,他的白发越生越多,几乎占据了“半壁河山”,一眼望去,触目惊心。我想他除了怕耽误我们的功课外,可能连他自己都泄气了,听任那些白发喧嚣地恣肆疯长。

        ⑨后来,父亲被病魔缠身,惊心动魄的手术后,就是不停地吃药、打针,各种治疗。有时候父亲斜靠在病床上,双眼微闭,我觉得他仿佛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坐在那里,用手轻轻地拍拍头发,发出“嘭嘭”的声音,这声音把一切嘈杂和烦恼都给隔离了开来。但是,事与愿违,他的头发很快就掉光了,露出了空荡荡的头皮,一根不剩地失去了他无比珍爱的头发,他不得不戴上帽子。不知道为什么,我竟觉得掉了头发的父亲是丢了羽毛的孔雀或凤凰,在人群间有些落寞。

        ⑩有一天,我忽然提起儿时拔白头发的事,父亲一愣,马上孩子似的笑了,瘦削的脸颊上猛地腾起了两片火烧云,沉浸在对往事的愉悦回忆中,良久,才慢悠悠地说:“那时,你俩真淘气,老是拔了黑发糊弄我。”

        ⑪秘密像包袱被父亲轻描淡写地抖开,我有些无地自容。在岁月面前,一天天变老的父亲曾束手无策,试图借助剔除白发来抗拒生命的一次次落雪,赶在大雪封山以前挽留住某些悄悄远行的记忆,这很像一个农夫靠铲掉杂草来保护庄稼的成长。可我们顽皮的行为却在加速岁月流逝的脚步,我们以帮凶和同谋的身份与父亲鲜明对立。

        ⑫今天这个日子,在父亲积雪一样飞速消融的生命海拔上,我多么想为他种下一头黑发,让他重新骄傲地穿过人群,像煤被阳光点燃。

        ⑬但岁月如流水,匆匆逝去,不舍昼夜,无法回头。

    (有删改)

    1. (1) 说说文章标题“黑发底下”的含义。
    2. (2) 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我竟觉得掉了头发的父亲是了羽毛的孔雀或凤凰,在人群间有些落寞”(从加点字的角度)

      ②南方的冬夜沉静如石,落入幽深漆黑的古井中,漫长而冷清地守望黎明。天难得地飘起了雪,越飘越大,压在银杏枝头,不时可以听见树枝清脆的断裂声。(从描写的角度)

      ③父亲的白发不多,稀稀疏疏地像微薄的雪花撒入广袤的黑土地,倏忽拧身捉迷藏似的躲了起来,在灯下实在不容易寻找到。(从修辞的角度)

    3. (3) 找出文中与第⑦段“我和弟弟同时分享着一个心照不宣而又自鸣得意的秘密”中“秘密”相照应的句子。
    4. (4)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和作用。
三、语言表达
  • 10. 仿照下面已有句子的句式,再仿写一个句子。

    如果你是一粒种子,亲情就是土壤,为你提供生长必要的养分;如果你是一株小草,亲情就是大树,为你张开挡风遮雨的长臂;

  • 11. (2016四川甘孜阿坝中考)请观察下面这幅图画,按要求完成题目。

    1. (1) 用简洁连贯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不超过80字。
    2. (2) 简要写出这幅图画的寓意。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