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重用贤能,励精图治 ②稳定政局,发展经济
③崇尚奢靡,对外征战 ④重视文教,注重吏治
史实1:北方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史实2:唐朝许多重要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史实3: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蔬菜种子、茶叶、丝绸等物品。 |
关内、京畿 | 河北 | 淮南 | 江南东、江南西 | |
前期 | 22.5 | 57 | 7 | 41 |
后期 | 24 | 3 | 12 | 101 |
①加重了民众的赋役负担
②加剧了各民族间的军事冲突
③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④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 [北宋]刘挚《忠肃集》 |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
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数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 梁启超《王安石传》 |
1.灭掉南宋政权,完成统一 2.中书省是中央的中枢机构 3.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 |
① | 转轮排字盘;王祯《农书》 |
② | 定窑孩儿枕;《梦溪笔谈》 |
③ | 天水放马滩纸质地图 |
④ | 《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 |
文物序号:——————
某历史研究小组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历史书籍,搜集到以下材料,并对材料进行了研究。
材料一:①唐太宗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减轻民众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②唐玄宗非常重视兴修水利,多次下令在全国各地修建水利工程。
③至贞观八、九年,颇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卷七
④忆昔开元全盛日,小巴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二:占城稻是出产于中南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以其原产地在今越南中向部的占成得名。“(占城)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北宋初年首先传入中国福建地区。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1年),因江淮、两浙地区遇旱少水,遣使到福建取占城稻,多达三万斛,分别在长江、淮河以及两浙地区推广,并命转运使张贴榜文加以推广。
——摘编自《文物宋元史》
材料三:
材料四:
材料一:辽朝取得了燕、云十六州,随即把幽州(今北京)作为陪都——南京。来自宋朝统治区的各种商品先要运到这里,而北方草原牧区的各类产品也都在这里集中交换。南京的南面通过宋辽榷场保持“互市”,北面通过榆关路、松亭关、古北口路和石门关路等驿道,和高丽、西夏乃至西域地区保持商业联系。南京市场上,铜钱广泛流通,铜钱除少量自铸外,大部分自北宋流入。由于经济的发达,南京成了辽朝主要的财赋供应地。
——摘编自《北京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中国古代都城建制多“择中立都”“择中立官”。金灭北宋后,金统治者认为“燕京乃天地之中”“仪礼之所”,1151年在辽南京城基础上模仿北宋汴京城的格局营建金中都,1153年徒都于此。中都仿北宋都城形制,由外郭城、皇城和宫城组成,皇城位于外郭城之内中部偏西,宫城位于皇城中部,形成“三重城”格局,新建城市采用了开放式的街道。大朝正殿-大安殿位于宫城中央,以此为基点,向南依次为大安门、应天门等,构成金中都中轴线。“国之制度,强慕华风,往往不遗余力”。
——摘编自刘庆柱《古代都城考古揭示出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
材料三:古代北京凭借着发达的运河、海运和陆路交通体系,既沟通了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又连接着蒙古草原、东北大地。北京地区作为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民族的过渡地区,是两种文化的融汇之地。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沟通,才进一步发展与巩固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与统一。元代以大都作为首都,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一个重大步骤。明、清迁都北京,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治稳定和国家统一。元明清以来,随着统一王朝的建立与发展,北京地区进一步成长为中国统一政权的都城所在。
——摘编自高福美《古都北京建都过程考论》
结论1:辽代南京是唯一的都城。
结论2:辽代南京是商品交易中心。
结论3:辽代南京是北方的交通枢纽。
结论4:辽代南京是宋辽榷场最重要组成部分。
结论5:辽代南京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