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2-07-25 浏览次数:158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 1. (2023七下·广州期中) 下表是关于隋炀帝的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知隋炀帝(    )

    605年

    即位:一游江都;下诏营建东都洛阳;下令开凿大运河

    607年

    出洛阳游长安等地;下诏大修长城

    608年

    出塞巡长城

    609年

    出洛阳西巡,破吐谷浑

    610年

    二游江都

    612-614年

    连续三次攻打高句丽

    615年

    赴太原,巡北塞,在雁门被突厥围困

    616年

    三游江都

    A . 不问政事沉迷享乐 B . 励精图治巩固统一 C . 厉行节俭从善如流 D . 好大喜功不恤民力
  • 2. (2023七下·广州期中) 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国还有一项发明,不仅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还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材料中的“发明”指(    )
    A . 郡县制 B . 中央集权制 C . 科举制 D . 三省六部制
  • 3. (2022七下·天河期末) 某学者认为:“有人说隋炀帝是为了要游江南,所以役民为之开凿运河。要游江南,兼苟可到,坐等数年运河完成才出游,则需要很大的耐性!”这位学者意在(    )
    A . 驳斥开凿运河为游玩说 B . 维护隋炀帝的正面形象 C . 强调隋朝水路交通发达 D . 凸显大运河施工难度大
  • 4. (2022七下·天河期末) 史书记载,唐太宗将各州刺史、都督之姓名书在屏风(中国传统建筑物内部挡风用的一种家具)上,“坐卧恒看”。这体现了唐太宗(    )
    A . 爱好书法艺术 B . 善于网罗人才 C . 重视地方官员 D . 注重行政效率
  • 5. (2023七下·广州期中) 武则天针对官员考核规定,凡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则予以升奖,如“为政苛滥,户口流移”,则必加惩罚。这项规定(    )
    A . 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B . 改变了唐初的混乱局面 C . 使国家财政收入大增 D . 导致水土流失地力下降
  • 6. (2022七下·天河期末) 杜甫写了一首题为《忆昔》的诗,内容如下: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据此判断,他称赞的时代属于(    )
    A . 唐高祖统治期间 B . 唐太宗统治期间 C . 武则天统治期间 D . 唐玄宗统治期间
  • 7. (2022七下·天河期末) 下表是学者制作的《隋唐户口变迁表》,根据户数的增减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时代

    户数(万)

    口数(万)

    1户平均口数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

    890.7

    4601.9

    5.17

    唐高祖唐武德二年(619年)

    200余

    唐太宗贞观一三年(639年)

    312

    1325.2

    4.25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

    380

    武则天神龙元年(705年)

    615.6

    3714

    6.03

    唐玄宗天宝一四年(755年)

    891.4

    5291.9

    5.94

    唐代宗(唐肃宗之子)

    广德二年(764年)

    293.3

    1692.0

    5.79

    A . 古代数据统计错漏比较多 B . 隋朝治理成效超过唐初 C . 战乱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D . 开元末年唐朝由盛转衰
  • 8. (2022七下·天河期末) 据史书统计,唐高祖有19个女儿,其中7位嫁给少数民族人士;唐太宗有21个女儿,领回8位少数民族驸马;唐代369位宰相,至少23人是少数民族。这反映了唐代(    )
    A . 民族政策非常开明 B . 社会繁荣吸引移民 C .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D . 通过和亲巩固统治
  • 9. (2022七下·天河期末) “中原在军阀战祸连年中经历了近两百年,南方则大体上过着祥和静谧的日子。”这句话描述的时期是(    )
    A . 隋朝末年 B . 安史之乱 C . 五代十国 D . 北宋末年
  • 10. (2022七下·天河期末) 未太祖开国时全国禁军不足20万人,到他统治中期,兵额已增至37.58万人。此后逐年增多,到宋仁宗统治中期,70余年间,兵额增至125.9万人。这导致宋朝(    )
    A . 军事实力强大 B . 农民起义频繁 C . 放弃重文轻武 D . 财政负担沉重
  • 11. (2022七下·天河期末) 唐代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十余处,到宋徽宗时,这种城市全国增加到五十余个。这是主要因为宋代(    )
    A . 商业的兴盛 B . 建筑技术的进步 C . 疆域的扩大 D . 经济重心的南移
  • 12. (2022七下·天河期末) 史学家发现,以前攻读汉史必须手抄一部《汉书》才能开始,到了宋朝,典籍不为极少数门第世族所独享,普及于一般人士。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    )
    A . 科举制的产生 B . 印刷术的进步 C . 贫富差距缩小 D . 封建政府倡导
  • 13. (2022七下·天河期末) 北宋时的东京,皇帝出行仪卫森严,“甲马拥塞驰道,都人仅能于御盖下望一点赭袍”。但到了南宋临安,皇帝出行,却“今日近瞻,法驾不违于咫尺也”。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南宋(    )
    A . 临安城市治安较差 B . 城市日渐拥挤 C . 国力相对较为衰弱 D . 皇帝与民同乐
  • 14. (2022七下·天河期末) 有一位作家,生活在金末元初,多才多艺,了解人民疾苦,熟悉民间语言,又常与艺人交往,甚至亲自登台演出。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剧本,流传至今的有10多种。这位作家应该是(    )
    A . 李白 B . 苏轼 C . 关汉卿 D . 赵孟頫
  • 15. (2024七下·覃塘月考) 忽必烈说:“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由此可见,御史台的职责是(    )
    A . 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 B . 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 C . 负责全国的监察事务 D . 承担全国的医疗事务
  • 16. (2024七下·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期末) 元朝将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由中央直接管理,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在西域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其他地区设置10个行省。这反映了元朝的治理特点足(    )
    A . 因地制宜 B . 民族歧视 C . 中央集权 D . 整齐划一
  • 17. (2022七下·天河期末) “皇帝变成了他自己的宰相。这就使他自己肩上的工作址大大增加,这种情况对充满干劲的洪武帝来说也许是合意的,但对以后那些更冷漠的诸帝来说则并非如此。”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明初(    )
    A . 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B .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C . 建立内阁帮助皇帝理政 D . 设立锦衣卫和东厂监视官民
  • 18. (2022七下·天河期末) 自秦汉以来,汉赋、唐诗、宋词、唐宋散文、元曲等文学创作各领风骚。到了明代,小说、戏曲等大众文学流行起来。这是因为,明代(    )
    A . 西方文化的传入 B . 教育的大量普及 C . 科举考试的变化 D . 市民阶层的崛起
  • 19. (2022七下·天河期末) 明代未应星著《天工开物》,全书按“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分三编18个大类,把“五谷”放在第一类,把“珠玉”放在第十八类。这体现了作者(    )
    A . 以民生为本的人文情怀 B . 反对珠玉等奢侈消费 C . 根据物价水平进行编排 D . 忽视手工业生产技术
  • 20. (2022七下·天河期末) 1712年,朝鲜使者将《本草纲目》带回到朝鲜。朝鲜学者、医者纷纷对《本草纲目》进行注解与研究,撰述了许多新的医药图书。这说明(    )
    A .  中西交往促进医学发展 B . 印刷术尚未在朝鲜普及 C . 中国医学体系日益完善 D . 中国医学有一定影响力
  • 21. (2022七下·天河期末) 下列关于疆域的描述属于清朝前期的是(    )
    ①东极于海,西逾葱岭,北越大漠,南抵林邑 ②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③东起台湾、库页岛,西迄帕米尔、巴尔喀什湖,北及外兴安岭、萨彦岭,南达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 ④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A . B . C . D .
  • 22. (2022七下·天河期末) 康熙皇帝亲自领导传教士雷孝思、白晋等人组织实施全国经纬度和三角测量。测量结果证明地球为扁圆形,比欧洲类似成就早20多年。这反映了清前期(    )
    A . 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B . 科技取得一定进步 C . 科学仍然领先世界 D . 注重引进西方文化
  • 23. (2022七下·天河期末) 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中期,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这主要得益于湖广地区(    )
    A . 拼地的面积不断扩大 B . 大力兴修水利工程 C . 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 D . 政局稳定经济发展
  • 24. (2022七下·天河期末) 有一种艺术形式,在清朝中期以后逐步陷入因循守旧的境地,内容也多是逃避现实或歌功颂德。由于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逐渐走向衰落。这种艺术是(    )
    A . 杂剧 B . 昆曲 C . 京剧 D . 小说
  • 25. (2024·茂名模拟) 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世界各国的商人眼里,Canton(广州)这个名字,就是“财富”的同义词。很多人即使没听说过广州,也听说过Canton,甚至误以为Canton就是中国。这反映了清代(    )
    A . 闭关锁国政策下的特殊情形 B . 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C . 通过海外贸易展现大国风度 D . 积极与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6题14分,27题12分,28题14分,共40分)
  • 26. (2022七下·天河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图是辛向阳教授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疆域变化”等因素,绘制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部分)。

    ——改编自辛向阳《中国历代兴衰曲线图》

    1. (1) 阅读材料,写出曲线图中A处对应的朝代名称。根据材料,任选两个因素,结合史实说明其成就。
    2. (2) 在材料中任选一个朝代,简析其兴衰的原因。
    3. (3) 如果你来绘制“中国历代兴衰图”,你想添加什么因素?谈谈你的理由。
  • 27. (2022七下·天河期末) 我国古代都城既作为政治、军事中心又作为经济文化中心,境内各民族在这里集结、沟通、交流和融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都城城名、城址简表

    时    期

    城名

    城址

    备    注

    大兴

    陕西西安

    店(前期)

    长安

    店(后期)

    洛阳

    河南洛阳

    五代十国

    分裂状态

    北宋

    东京(汴染)

    河南开封

    辽曾定都内蒙古赤峰市等多地:

    西夏曾定都宁夏银川

    南宋

    临安

    浙江抗州

    金朝曾定都河南开封

    大都

    北京

    北京

    北京

    早期定都南京

    北京

    北京

    ——刘武君《中国历代都址变迁与国家经济重心转移》

    材料二:北京远离中国人口和生产的中心地区,易受游牧民族的侵害,严重依赖长江下游地区的产粮,但它却成为中国好几个政权的首都,实在是太令人惊奇了。这绝不能是巧合,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首都必须同时也是亚洲腹地非汉族地区的首都。游牧民族始终是中华帝国军事和政治的有机组成,结果中国的首都自然就要向边境移动了。

    ——【美】费正清《费正清中国史》

    材料三:

    ——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 (1) 阅读材料一,概括隋至清代中国都城的城址迁移的特点。
    2. (2)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迁都北京对于明朝的利弊。
    3. (3)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迁都北京的历史影响。
  • 28. (2022七下·天河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049年,范仲淹到杭州做官,考虑到苏州的宗族中尚有不知饥寒的成员,以俸禄购买良田,捐给范氏宗族作为公产,设立管理机构管理,称为“义庄”。范仲淹为义庄制定了“规矩”,大致如下:

    (一)宗族内部逐房计口给术,男女五岁以上每人每日白术一升(约略相当于每人一天的粮食消耗量):

    (二)每人每年冬衣布一,五岁以上十岁以下减半;

    (六)乡里、外姻、亲戚中有贫困、急难不能度日者,诸房商议核实,酌量济助;

    (七)年成半熟,必当椿留三年以上粮储,以备凶荒。

    ——多贺秋五郎编《宗谱研究》等

    材料二:范氏义庄有着严密的内部规范管理的措施,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承人不断完善补充旧有规定。旧规规定,管理人的长辈不得干涉义田事务,以致出现管理人带着外人开仓卖粮的粮事。于是到南宋时加一条:一旦管理人徇私,义庄成员可以揭发。由于宗族成员不断增加,而义田数量所增有限,难以为继,所以义庄逐渐向以救助族中之贫困成员为主转变。后世范氏子孙也对义庄屡有捐助,如清前期大同知府范瑶捐助田地1000亩。虽然朝代更迭,历经战乱,但子孙世守,前赴后继,承其志扩其业,一直到清朝宣统年间义庄依然有田5300亩,且运作良好,持续长达八百多年。

    ——陈来生《范仲淹义庄的依法管理对当今法制建设的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仲淹创立义庄的目的和功能。
    2. (2)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范氏义庄持续八百多年的原因。
    3. (3)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范氏义庄运作对于我国慈善事业的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