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期 | 作者 | 作品 | 主要内容 |
西汉初年 | 枚乘 | 《七发》 | 批判了统治阶级腐化享乐生活,倡导省俭 |
西汉中期 | 司马相如 | 《天子游猎赋》 | 描述了诸侯、天子的游猎盛况和宫苑的豪华壮丽,在赋的末尾,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惩奢劝俭的用意。 |
西汉末年 | 扬雄 | 《逐贫赋》 | 表达自己甘于贫困,鄙视“贫富苟得”的志趣 |
东汉末年 | 张衡 | 《二京赋》 | 强烈真切地指责统治阶级荒淫享乐生活 |
时间 | 人口(人) | 人均土地(亩/人) |
雍正十二年(1734年) | 27 355 462 | 32.54 |
乾隆十八年(1753年) | 102 750 000 | 6.89 |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 208 095 796 | 3.56 |
材料: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学者就开始运用“二重证据法”对夏文化进行探讨。几十年来,经过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和深入广泛的研讨,到20世纪末,学界基本形成共识,即认为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仅其上、下限稍有分歧),二里岗文化和殷墟文化是早商文化。随着新的14C测年数据的公布与西方学术观点的影响,目前,在中国学术界关于夏文化的探讨出现了新动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回归旧说,即二里头遗址西亳说,二里头文化前半是夏文化,是商文化。二是赞成西方学者长期以来的看法,认为不能随便指称某考古学文化为夏文化,不同意给二里头文化及其他文化贴上夏文化的标签。原因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像甲骨文那样可以确证考古学文化主人身份是夏的当时的文字材料。
——摘编自刘绪《夏文化探讨的现状与任务》
材料一: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在当时文人看来,词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地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材料一 宋辽西夏对峙时期,北宋的东京开封府是最大的商业中心,此外还有一些地区 性商业都会。这些大商业城市已完全突破坊和市的限制,商业活动也更为自由。在县城下面, 有许多镇市,城镇郊外的农村还有草市定期集市贸易。在南宋统治区内,商业以杭州为中心, 在长江流域及江南广大地区继续发展。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 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 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 商集贸性质市镇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朗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刘克、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是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史实
时间 |
史实 |
汉朝 |
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奉命出使大秦,到达了波斯湾。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东汉。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226年,大秦商人来到建业,西晋初年又派使者来到中国。波斯、大月氏的商人、使者不断来华。445年,波斯王朝遣使来华。佛教传入并不断发展,印度等国的僧侣来华传教。日本、朝鲜多次派使者来华。 |
唐朝 |
日本、朝鲜派遣唐使、留学生来唐朝。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日本,日本高僧空海长安求法。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定居。 |
宋朝 |
高丽政府遣使到宋朝搜求书籍。日僧寂昭、元灯等乘宋商船渡海入宋。明州城出现多处“波斯馆”“清真寺”。印刷术外传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广州、泉州城内居住着许多阿拉伯富商。 |
元朝 |
元初,高丽从中国购经籍一万多卷。元朝和日本两国僧人互相访问极为频繁,来华日僧仅知名者即达220余人。1299年,妙慈弘济大师把程朱理学传到日本,长期成为日本统治阶层的思想武器。马可·波罗来华。 |
明朝 |
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各国。华侨开发南洋地区。戚继光抗倭,援助朝鲜抗击日本。利玛窦来华传教,徐光启翻译了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中国人民反对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入侵。政府禁止沿海居民出海贸易。 |
清(1840年前) |
郑成功收复台湾,来华的传教士将西方的天文地理数学等介绍到中国也向本国广泛的介绍中国社会状况,中国人民抗击沙俄、英国、法国的入侵。仅留广州作为贸易出口。 |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任选一个角度,评述古代中国的对外交流。(要求:写明角度,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