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康熙帝的御赐书法活动 |
康熙一十七年 | 赠王渔洋(入值南书房)石刻“清慎勤”三个大字,意为清正廉洁,慎行笃思,勤勉为政- |
康熙二十三年 | 东巡曲阜,拜谒孔庙,赐匾“万世师表”。 |
康熙二十五年 | 御书“学达性天”四字匾额,颁发至宋儒周敦颐、张载、程颖、程颐、朱熹柯堂及白鹿洞书院。 |
康熙三十四年 | 因其“遭遇耿逆之变,守节尽忠”,御书“忠贞炳日”匾额,悬挂于范承谟专祠。 |
康熙四十二年 | 御书《督抚箴》(督抚的戒规)一篇,赐巡抚李光地。 |
从上述材料可知清朝( )
材料一:由于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的出发点都不是“减税”而是“并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于传统社会里缺乏对于官僚阶层的有效制的,皇权是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力量,但是皇权相对于庞大臃肿的官僚阶层来说,所起到的作用极其有限。同时,老百姓没有任何议价权利,也普遍没有民主权利,必能导致官僚阶层的为所欲为。由于外来军事威胁不够大,君主也没有足够的动机去出让部分政治权力蛤蚋税人。
材料二:通过将正杂明暗诸税合并为简单的税种征收,同时下令不得再征他税,虽铭可以在短期内取得效果,却无法解决百姓负担过重的根本问题,尤其是从制度上约束政府和官员开征新税的权力从未被提及。正是由于“黄宗羲定律”的存在,才导致中囚古代赋税征收中存在诸多不法行为,官员们的额外索取更是不胜枚举。历史上的中国农业耕种技术有显著提升,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却并未见明显改善。
——摘编自倪玉平 《中国历史上为何存在“黄宗羲定律”》
材料一:在主要各家中,有法家对“贤”下了清楚的定义,他们以为“农、战”才是贤。儒家以为贤或德主要包括学识、行政能力与仁、义、正直、良心等道德。墨子之徒则以为贤或德应包括兼爱、非攻、节用及具有救民于匮乏和悲惨生活之中的宗教信念与使命。
材料二:崇祯元年进士刘之纶,原为四川贫农,常常要砍柴薪,拿到市场贩卖,以补足家用,他读书立志做圣人,铭刻“必为圣人”自鼓;清朝著名水师提督彭玉麟,他的父亲虽是一个没有土地的佃农,也知道穷人要显著改变社会地位,就必须要研究儒家经典;清朝时期贵州省的王觉莲,其父母欲其继家业为商贾,但他在五岁小小年纪便敢于违反父母意愿,自请读书。当一位富裕的商人之子资质不好,有时也会选一些好学的邻居孩子做未来的女婿,给予资助与经常的鼓励。
——摘编自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
材料一: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9卷,主题在于记述希波战争中希腊人的胜利,但其涉及的范围包括地中海地区、多瑙河外、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带,这大体上就是希腊人当时所知道的世界。司马迁所著《史记》,全书的主体是汉天子统治之下的中国,但其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却扩及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所知道的“天下”,这个“天下”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
——摘编于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中世纪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异教土壤都是应受天谴的,理应排斥在沐受神恩的世界之外。中古时期伊斯兰历史学家心目中的世界,实际是伊斯兰教传播所及的世界,其周围地区不过是这个世界的化外而已。到了18世纪,伏尔泰著《风教通议》时,废洪水创世之说,从他当时认为最远古的中国讲起,并把欧、亚、非、英几大洲的国家和民族都写入历史。
——摘编自吴于廑《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史卷》
表2中外文化交流简表
汉代 |
丝绸之路开通,中国丝绸、陶瓷等外传,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
唐朝 |
唐朝与大食发生战争,一批唐朝造纸工匠被大食俘虏,造纸术因而传入阿拉伯,随后又传入欧洲和北非。 |
明清时期 |
利玛窦等传教士来华,传播了天主教和西方的科学技术,徐光启参考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技论著,写成了《农政全书》; 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 法国1793年宪法所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及《人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宣言)都写入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分别定义为自由的道德界限和公民义务的原则。 |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以“文化交流”为主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