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咸宁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07-26 浏览次数:3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2高一下·咸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公共性本是文学的天然属性,不管是创作,还是批评与研究。但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一系列概念、思维及其操作范式的规训下,我们逐渐把公共性剥离于自身。其中,“纯文学”“人文精神大讨论”“学院化”像是施加于当代文学的三次手术,这三种提法及其关联的一系列知识实践、意义生产已经将当代文学的公共性消解殆尽。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史进程来看,文学史的进程其实是强压在文学身上的诸多功能逐渐被卸载、被其他艺术门类和人文学科分担的过程,于是文学逐渐退居于现代社会的边缘地位。同时,那些本就与媒介技术关系紧密的艺术门类,自然会在知识传播、智力训练、审美愉悦等层面与文学发生竞争,并强势挤压文学的生存空间和意义辐射范围。在一个常态化的现代社会,文学居于文化结构的边缘位置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如何在边缘位置参与思想文化的多元竞争和对话,参与社会、历史、政治形态的整体建构,才是思考如何重建文学公共性的起点。

    然而,当文学公共性缺失的相关问题被提起时,我们总是把原因归结为外部因素的冲击和挤压。其中最常用的手法是,无限夸大、片面强调前述这些观念中所陈述的社会、历史、政治因素,并将其归结为环绕于所谓文学本体的外部势力。尽管我们或许还记得一些概念、思维产生的原始语境和复杂、丰富的意义层次,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一直走的是一条自我阉割、自我约束、自我提纯的窄化之路。于是,“纯文学”“人文精神大讨论”“学院化”这三种观念包含着自我反省意识、自我保护策略的历史判断,沦落为当代文学特别是当代文学研究和批评公共性缺失的遮羞布。

    (摘编自方岩《当代文学的公共性》)

    材料二:

    20世纪末,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作家过于关注私人领域,有效回避或远离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使文学承载的思想文化的引导功能变得越来越微弱,从而也使文学公共性不断萎缩和几近失语。

    文学是“人学”,应该坚持人的理想,站在人的立场上,关注社会现实,以人的价值、理想、精神对非人道的“物”抗争,对不合理的现实进行批判。文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丰富内涵,表现对人类精神、人性的深刻关怀,始终体现、凝结并发展着真、善、美;在意识形态领域内肩负着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和社会行为的示范者的重要使命。然而,当下中国一些文学作品却反其道大肆描写人所具有的动物本能及潜在的欲念,追求个人意识和极端私人化的自娱自乐,远离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和文学传统的“载道”功能。文学价值取向的种种偏差,迅速瓦解文学传统话语的权威,文学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

    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内容与形式是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中国古人倡导“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载道”和“言志”是“文”和“诗”存在的基础。无论是新乐府运动,还是古文运动,中国古代几次重大的诗文革新运动,都举着反形式追求、反靡丽文风的旗号。然而,在当下中国,许多作家脱离社会生活,缺少必要的生活积淀和独特的社会体验,他们的创作素材不得不靠报纸的社会新闻版内容或者影视碟片来填充,甚至靠凭空想象捏造;同时,许多人过于追求华丽的语言以及纯形式的文学艺术。文学内容供给的缺位,导致中国当下文学的“皮囊化”。

    目前,社会一些“黄、赌、毒”作品的出现,既严重冲击了出版业的市场秩序,也毁损了文学的声誉。其中有人为原因,但更多是制度缺陷造成的。长期以来,我们对作品的评估、监管和治理的法律或机制特别缺乏,一定程度上滋生或助长了这种文学乱象。

    中国文学艺术源远流长,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不断积淀、总结、提炼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优秀的文学传统精神。然而,在当下中国文学中,这种精神却被亵渎了。有些作家长期脱离或无法审视当代现实,忽视对民生、社会的深层关怀;他们缺乏历史穿透力和人性洞察力,沉迷于自我历史回忆,或以自然主义和失败主义的态度面对现实,把人生之恶绝对化、主题化,让人们不断浸泡在苦难、痛苦、仇恨、压抑、凶恶、畸形、污秽或变态的情感状态之中;面对市场化,他们放弃了文学特有的审美理想和独立原则,以迎合畸形的社会需求为写作目标,不仅让文学蒙羞,也加速了文学的边缘化。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形式,文学公共性的基本使命就是改革、形塑人的主体结构和情感意志,促使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甚至精神关系发生历史变革,谋求建立一种新的存在秩序与社会关系结构。目前中国应当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实现向文学公共性本位的回归。

    (摘编自蔡清辉《当代中国文学公共性的缺失与重构》)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公共性,但我国有一段时期因各种思潮影响削弱了这种属性。 B . 常态化的现代社会中,文学会受到其他艺术门类的挤压而自然处于文化结构的边缘位置。 C . 当代人在认识文学公共性缺失的相关问题时,都会将其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统一起来。 D . 文学公共性是一种意识形态,使命重大,我们理应通过改革,让文学公共性回归本位。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们重建文学公共性的终极目的是要参与思想文化的多元竞争和对话,参与社会、历史、政治形态的整体建构。 B . “纯文学”“人文精神大讨论”等观念蒙蔽了当代文学研究和批评公共性的缺失,原因是其具有自我反省意识。 C . 文学来自生活,应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可惜当下有些人只注重形式的优美,忽视了内容的真实与丰富。 D . 当下中国文学中,出现了许多亵渎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精神的事情,其中尤以沉迷于自我历史回忆这种现象为甚。
    3.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文学的公共性价值”的一项是(    )
      A . 我国古代文人倡导在进行文学创作时要“文以载道”“诗以言志”。 B . 孔子将文学的作用归纳为兴、观、群、怨,后人主张将其介人公共事务。 C . 唐代白居易、元稹等人共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 . 司空图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来形容某些诗作具有镜花水月的韵味。
    4. (4) 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中国当代文学的公共性在不断萎缩。请结合材料,从文学创作者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 2. (2022高一下·咸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普里希别耶夫中士

    [俄]契诃夫

    “普里希别耶夫中士!你被指控于今年九月三日出言冒犯并动手殴打了本县警察日金、村长阿利亚波夫、乡村警察叶菲莫夫,并且前三人是在执行公务时受到侮辱的。你承认自己有罪吗?”

    普里希别耶夫,一个满脸皱纹和肉刺的迟伍中士,手贴裤缝立正,操起沙哑而低沉的嗓子,回答时咬清每一个字,像发布命令似的:

    “长官,调解法官先生!当然,根据法律条款,法院有理由要求双方陈述当时的各种情况。有罪的不是我,而是另外那些人。整个事件是由一具死尸引起的,三号那一天,我同老婆安菲莎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走着,一看——河岸上聚了一大堆各式各样的人。我请问:老百姓有什么权利在这地方集会?难道律书上写着,老百姓可以成群结伙走动的?我喊了一声:散开!开始推开众人,要他们回家去,还下令乡村警察揪住他们的脖领,把他们轰走……”

    “对不起,要知道你既不是本县警察,也不是村长,难道你管得着赶散人群这种事吗?”

    “他管不着,管不着!”审讯室里各个角落里的人齐声喊道,“他搅得人不得安生,大人!我们忍了他十五年了!自从他迟伍回乡,从那时起,弄得人简直想从村里逃走。”

    “正是这样,大人!”村长作证说,“全村人都在抱怨。真没法跟他在一起生活!前几天,他挨家挨户下令不许唱歌,不许点灯。他说,没有法律规定可以唱歌的。”

    “请等一下,待会儿您再提供证词,”调解法官打断他的话,“现在,让普里希别耶夫继续陈述。”

    中士操着哑嗓子说,“您,长官,刚才说到,赶散人群不关我的事。可要是民众闲事呢?哪一部法典里写着,可以放纵百姓,听其胡来的?我绝不许可,先生。要不是我赶散人群,给他们点厉害瞧瞧,谁又能挺身站出来?谁也不懂现行的规章秩序,可以这么说,长官,全村只有我一人知道,怎样对付普通老百姓,而且,长官,我什么都能弄懂。我不是庄稼汉,我是中士军官,迟役的军输给养员,在华沙当过差,还在司令部呢,先生。……所有的规章秩序我都知道,先生。可是庄稼汉都是粗人,啥也不懂,就应该听我的,因为——那也是为他们好。……可是本县警察日金满不在乎,只顾抽他的烟。他还说:“这人是谁,怎么跑来指手画脚的?”我就说:“既然你只知道站着,不管不问,可见你这个傻瓜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他说:“我昨天就把这事报告了县警察局长。”我请问:为什么报告县警察局长?根据哪部法典的哪一条?可是他,这个本县警察,光是听着笑。那些庄稼汉也一样。大家都笑,长官。我说,你们都呲牙咧嘴做什么,可是县警察开口了:“这类案子调解法官管不着。”我一听这话就冒火了。县警察,你是这么说的吧?”中士转身问县管察。

    “说过。”

    “我火冒三丈,长官,我甚至吓着了。我说:“你再说一遍,”他又重复了一遍……我跑到他跟前。我责问:“你怎么能这样说调解法官先生?你是本县警察,怎么反对官府?”我还说,“你知道吗?调解法官先生只要他愿意,凭你这句话就可以把你这个不可靠分子送交省宪兵队!你知道吗?凭你这些政治性言论调解法官先生可以把你发配到什么地方去?”可是村长说话了:“调解法官超出权限的事一样也做不来。他只能管管小事。”我就说:‘你怎么敢蔑视官府?嘿,你可别跟我开玩笑,否则,老弟,事情就不妙!”想当初我在华沙当过差,在男子中学当过门卫。那个时候,只要我一听到这类不成体统的话,我就朝大街上张望,看有没有宪兵。‘老总,’我喊,‘你上这儿来!’于是把事情原原本本都报告他。现如今在乡下你跟谁说去?我气愤极了。一想到如今的老百姓放肆得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不服从命令,我心里就有气,我抡起拳头……你要是见着蠢人不打他,那就昧了良心了。”

    “可是你要知道,这不关你的事!”

    “什么,先生?这怎么不关我的事?……有人胡作非为,还不关我的事!莫不是还要我去夸奖他们?刚才他们向您诉苦,说我禁止唱歌……这唱歌又有什么好处?他们放着正经事不干,就知道唱歌……如今还时兴晚上点着灯闲坐着。该睡觉了,他们却闲聊,还嘻嘻哈哈。这事我都记下来了,先生!”

    “你记下什么了?”

    “哪些人点灯闲坐着。”

    说罢,普里希别耶夫从衣袋里摸出一张油污的小纸片,戴上眼镜,念道:

    点灯闲坐的农民计有:伊凡·普罗霍罗夫,萨瓦·米基福罗夫,彼得罗夫。伊格纳特·斯韦尔乔克大搞妖术,他的老婆玛芙拉是巫婆,每天夜里跑出去挤人家的牛奶。

    “够了!”法官说完开始询问证人。

    普里希别耶夫把眼镜推到额头上,不胜惊讶地望着调解法官,显然这位法官并不站在他边。他那双瞪大的眼晴发亮,鼻子变得通红。他望着调解法官,望着证人,怎么也弄不明白,为什么审讯室里各个角落一片不满的埋怨声和压抑着的笑声。他更是弄不明白最后竟是这样的判决:拘禁一个月。

    “什么罪?”他大惑不解地摊开双手问,“我犯了哪条王法?”

    但有一点他是清楚的,那就是这世界变了,变得简直没法活下去了。种种阴暗、沮丧的念头困扰着他。但是,当他走出审讯室,看到一群乡民聚在一起谈论什么的时候,他积习难改,不由得手贴裤缝立正,操起沙哑的嗓子,生气地喊道:“平民百姓,散开!不准聚会!都给我回家去!”

    八五年十月五日(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普里希别耶夫中士将围观尸体的人群赶散,这是因为他认为律书上没有写着老百姓可以成群结伙走动。 B . 村里人都觉得真没法跟普里希别耶夫在一起生活,有的人甚至“想从村里逃走”,但他们还是忍了十五年。 C . 本县警察对普里希别耶夫说“这类案子调解法官管不浴”,村长对普里希别耶夫说“他只能管管小事”,本县警察和村长都蔑视官府。 D . 法官对普里希别耶夫说“够了!”,并开始询问证人,这表明了法官对普里希别耶夫的所作所为也厌烦了。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展开,在人物对话中既全面细致地描述主人公的形象又使故事的节奏变得更紧凑。 B . 小说注意前后照应,如前文有“在华沙当过差,还在司令部呢”,后文有“想当初我在华沙当过差,在男子中学当过门卫”与之照应。 C . “普里希别耶夫从衣袋里摸出一张油污的小纸片,戴上眼镜,念道……”这一情节的出现,进一步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D . 契词夫是一位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这篇小说同《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样,根本目的是嘲讽像“普里希别耶夫”和“别里科夫”这样的人。
    3. (3) “法律”"规定”“秩序”频频出现在普里希别耶夫的语言描写中,请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 (4) 有人说,小说到画线句“他更是弄不明白最后竟是这样的判决:拘禁一个月”结束即可。也有人认为,现在的结尾更好。你赞同前一种还是后一种观点?为什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2高一下·咸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上(唐太宗李世民)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

    冬十二月,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宜存形迹。”他日,征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

    二年春正月,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合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上谓黄门侍郎王圭曰:“开皇十四年大早,隋文帝不许赈给,而令百姓就食山东。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但使仓庚之积足以备凶年,其余何用哉!”

    二月,上谓侍臣曰:“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魏征曰:“此诚致治之要,愿陛下慎终如始则善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举诏 B . 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C . 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D . 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男,唐初指年满十六周岁,未满二十周岁的男子。 B . 敕,皇帝的诏书或命令,如《卖炭翁》中的“手把文书口称敕”。 C . 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表达礼节隆重。 D . 贞观,贞观是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是李世民的谥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太宗听从了封德彝征用中男为兵的建议,魏征却总认为这样不行,一连四次把征兵命令驳回去了,惹得唐太宗大怒。 B . 有人报告说魏征袒护他的亲戚,唐太宗让温彦博调查此事,温彦博虽查无实据,但认为魏征只是把袒护亲戚的形迹隐藏起来了。 C . 唐太宗和魏征探讨国君怎么做才称为贤明,怎么做就称为昏暗的问题,魏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以尧帝、舜帝与秦二世等为例进行了闸述。 D . 唐太宗虽然身处天子至高无上之位,却仍然小心谨慎,担心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合天意,不能满足臣民的期盼。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②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

    5. (5) 魏征为什么说自己不想做“忠臣”?请简要概括说明。
  • 4. (2022高一下·咸宁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晚次乐乡县①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②夜猿鸣。

    【注释】①本诗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乐乡县在先秦时属②噭:同“叫”。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日暮且孤征”一句以“孤征”承“日暮”,让人倍觉凄凉。 B . 本诗与诗人的《登幽州台歌》一样,以笔法粗犷、直抒胸臆见长。 C . 尾句“夜猿鸣”,直接拈出“夜”字回应篇首“日暮”,使全诗结构完整。 D . 前面六句诉诸视觉,最后一句则诉诸听觉,在画面之外又响起了声音。
    2. (2) 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
  • 5. (2022高一下·咸宁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桂枝香·金陵怀古》——词中,王安石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消逝,如今只剩眼前衰败的自然景象的两句是“。”
    2. (2) 杜甫《登岳阳楼》中,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的两句是“。”
    3. (3)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两句为过渡,巧妙地将对阿房宫的描写由整体外观转到内部的具体建筑。
三、语言文宇运用(20分)
  • 6. (2022高一下·咸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北京冬奥后,一则与体育相关的新闻引起热议: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管理的意见》,规定高校不得给高水平运动员单列推免名额或制定单独推免办法。

    体育冠军上名牌大学,已是如今的标配。有专家统计,国内高水平运动员至少有80%是大学生。今年的冬奥冠军任子威、武大靖等明星选手,刚拿到亚洲杯冠军的中国女足多名队员,还有东京奥运会的几十位冠军,他们不仅为国争光,也成为他们所在学校和班集体的荣耀。“和冠军同班”带给人的兴奋,本身就说明了大学招收体育人才的意义。高水平的体育精英,不仅为老师同学_________,也_________地影响了大学的文化氛围,更成为高校树立形象的金招牌。不论从哪个层面来看,高校欢迎冠军,都是多赢的好事。

    同时,运动员进高校符合公平标准,也自然成为人们一个考虑的问题。每年高考人数超过1000万,优秀运动员却避免了去挤独木桥。2021年,共有713名运动员获得保送上大学的推荐资格、清华、复旦、浙大等双一流大学均设有保送运动员录取名额。

    客观来说,体育本身就是竞争性很强的一个领域,能够在赛场上____________,已经证明了一个人的意志品质、规划力和竞争力,对运动员适当降低文化课门槛也是____________的。如果保证运动员在大学里也有相同的结业和推荐免试研究生标准,进一步做到公平合理,运动员上大学就能够得到社会典论更热烈的认可和欢迎。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增光添彩   潜移默化   出类拔萃   合情合理 B . 增砖添瓦   潜移默化   百里挑一   中规中矩 C . 增砖添瓦   耳漏目染   出类拔萃   中规中矩 D . 增光添彩   耳漏目染   百里挑一   合情合理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同时,运动员进高校符合公平标准,也自然成为人们考虑的一个问题 B . 同时,运动员进高校是否符合公平标准,也自然成为人们一个考虑的问题 C . 同时,运动员进高校是否符合公平标准,也自然成为人们考虑的一个问题 D . 同时,运动员进高校是否符合公平标准,也自然成为人们值得考虑的一个问题
    3. (3) 请用一段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要求语句通顺,不超过75个字。
  • 7. (2022高一下·咸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随着冰川成为热门科研课题,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关注冰川球苔。它们的栖息地范围有限,只有在冰岛等国的少数冰川上才能见到它们。    , 但是它们只要出现就一定是成群结队的。在冰川表面白色背景的映衬下、毛茸茸、鲜绿色的冰川球苔格外显眼,任何首次看到它们的科学家都会感到惊讶: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中,(    )

    科学家通过解剖发现,冰川球苔的核心一般是一颗岩石,苔藓围绕岩石生长成球状。因为,    , 所以球苔只存在于有碎石的冰川上。一些乘风旅行的苔藓孢子最终附着在冰川碎石上,并在其上生长。    ?冰川球苔向下坡移动时会捕捉风中的灰尘并吸收融水,长出越来越厚的苔藓,石块的上表面变得越来越圆润,并在风的吹动下翻动,这样一来,石块原本朝下的表面也有机会被苔藓孢子附着,整个石块就变得越来越接近球形,并更加容易在风力下滚动。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竟然会有如此鲜活的生命! B . 怎么会有如此鲜活的生命? C . 不可能会有如此鲜活的生命。 D . 鲜活的生命是不可能存在的。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一下·咸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学而》中记载了孔子的一句话:“无友不如己者。”有人将这句话解释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也就是要结交比自己贤能的人;有人将这句话解释为“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还有人将这句话解释为“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没有人是不如的”)。

    不同的解释代表了不同的择友观,你更认同哪一种观点呢?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