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思想政治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天仙两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政治9月联考试...

更新时间:2022-07-28 浏览次数:27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1高二上·湖北月考)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指出∶“像唯心主义一样,唯物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而自从历史也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以后,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①唯物主义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具体科学知识  

    ②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③历史唯物主义完成了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认知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揭示了社会历史的本质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2. (2024高二上·唐山月考) 宋代著名哲学家张载认为,宇宙是由气构成的,是和谐共生的整体,其中的一切都与自己有直接的关系,他人与万物都是自己的同胞手足。基于对世界的这种理解,他主张人应该尊敬高年长者,抚育孤幼弱小,对宇宙大家庭及其成员尽自己的义务。张载的观点(   )

    ①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②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③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④体现了世界观影响做人做事的方法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3. (2021高二上·湖北月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诞生在一个半世纪之前,但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

    ①是“科学之科学”,可以推动时代进步

    ②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强大的物质力量

    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④揭示了整个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4. (2021高二上·湖北月考) 哲学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个对子”。下列选项中与“两个对子”对应正确的是   (   )

    ①形存神存——理主动静   

    ②掩耳盗铃——画饼充饥

    ③心外无物——唇齿相依   

    ④动不舍静——飞矢勿动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5. (2021高二上·湖北月考) 2021年7月12日,华为云盘古大模型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它具备强大的中文处理能力。以“明明明明明白白白喜欢他,但他就是不说”为例,“明明”既是一个人名又是一个形容词,断句复杂,但是盘古大模型能轻松回答“白白喜欢谁?”、“谁喜欢明明?”的问题。这表明( )

    ①盘古大模型的亮相说明其具有充分的能动创造性

    ②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客观规律的结果

    ③盘古语言文字处理能力只是人类智慧的物化,是对人类思维活动的模拟

    ④盘古大模型的语言文字处理能力体现出人的意识的能动性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 6. (2021高二上·湖北月考) 把奶油、糖、水、香精之类的东西混在一起,经过一番搅拌冷冻操作,做出的东西叫做冰激凌。如果在冰激凌里加点颜色,堆出一些形状,再弄点风花雪月的图案,就超越了冰激凌,叫做“情调”或者“文化”。冰激凌几块钱一桶,“情调”则要几十块钱一勺。由此可见(   )

    ①主观心理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   

    ②客观事物的属性取决于人主观情绪

    ③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 

    ④有的事物既可以是客观的又可以是主观的

    A . ②③ B . ①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7. (2021高二上·湖北月考) 2021年7月5日,全球首颗晨昏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三号E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风云三号E星的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将提升我国在气象预报预测、应对气候变化、环境生态监测、空间天气预警等应用层面的能力,完善我国现有气象业务观测体系,同时,将在社会经济、海洋动力、大气探测等研究领域有所应用。这表明(   )

    ①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造福人类

    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消除客观条件的制约

    ③卫星发射成功基于对规律的创造性认识和改造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卫星发射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8. (2021高二上·湖北月考) 针对长江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制定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以保障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制定实施长江保护法(   )

    ①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味着人类可以认识规律,创造规律

    ③表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与改造世界    

    ④表明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 9. (2021高二上·湖北月考) 发展农业科技要以农民需求为出发点,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农民。缺水是庄稼人最头疼的事,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中国农科院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开展节水品种试验,研发出了中麦9号等节水品种,亩产能达到1000多斤。这表明(   )

    ①坚持从实际出发是良种研发取得成功的必然要求

    ②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创造条件建立起新的有利联系

    ③农业科技创新理论创造出了农民需要的节水品种

    ④只有认识规律、创造规律,才能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0. (2023高二上·炎陵月考) 2021年1月12日,继成都之后,南昌“人造太阳”实验平台也实现了首次放电,这意味着中国人离“人造太阳”真的不远了。“人造太阳”是用来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一旦实施运用,未来人类将会摆脱对矿物能源的依赖。这告诉我们(   )

    ①“人造太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又有“人化”的特点

    ②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类摆脱客观条件的制约越来越成为可能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比自在事物的联系对人类自身的意义更大

    ④“人造太阳”是把自在事物的联系转化为人为事物的联系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1. (2021高二上·湖北月考) 2020年9月30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这一重大倡议。“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材料表明 ( )

    ①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把握联系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③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建立新的联系 

     ④必须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来综合认识事物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2. (2024高二上·玉林月考) 目前,浙江省正有序推进“整体智治”,即运用数字化思维和技术,全方位、系统性重塑党政机关治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流程,整体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绩效。这一举措是( )

    ①系统观念在党政机关治理中的创造性运用

    ②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步骤

    ③对以往治理模式和治理方法的辩证否定

    ④对系统优化方法的合理超越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3. (2021高二上·湖北月考) 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突破了传统的产业模式,有些是各种业态的相互交织,有些是全新的产业形态,原来侧重行业、产业及市场不同形态的监管体制的局限性日益突出,为此,我国提出了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之所以既“包容”又“审慎”,是因为新业态(    )

    ①体现了产业发展新动态,具有生命力 

    ②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具有不确定性

    ③是对传统产业模式的全盘否定和抛弃 

    ④将在新旧事物的融合贯通中实现飞跃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4. (2021高二上·湖北月考) 《说文解字》中说:“宀为屋也”;“豕为猪也”,两字合写为“家”字,说明有家就有猪,无猪不成家。后来经过演变,“家”的“猪圈”这一本义消失了,“人的住所”这个含义却保留了下来。随着社会发展,“家”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周代以男为家,以女为室,有家(夫)有室(妇),叫做“成家”;春秋战国时期,“家”又发展为学术流派,如儒家;后来,“家”又用来指有专门学问或技能的人,如作家。“家”的发展过程说明(   )


    ①事物发展具有前进性,并为社会意识所制约和支配

    ②人对家的认识会经历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

    ③新事物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④新生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人民利益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5. (2021高二上·湖北月考) 第二曲线理论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逃不开S型曲线(第一曲线),所以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另辟蹊径,一次次跃过那些由成功铺设的“陷阱”,力争在第一曲线到达巅峰之前,找到二次腾飞的第二曲线,并在第一曲线达到顶点前开始增长,才能实现永续增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第二曲线理论符合事物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趋势

    ②超越第一曲线,找到二次腾飞的第二曲线是一条辩证否定的道路

    ③在第一曲线实现量变的基础上,第二曲线促成了事物的质变

    ④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第二曲线理论指导人们避开曲折的过程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6. (2021高二上·湖北月考) 习近平总结澳门“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经验时指出,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坚持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维护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统一起来,意志坚定,从不为一时之曲折而动摇,从不为外部之干扰而迷惘……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自身更好发展。由此可知(    )

    ①坚定的意志是想问题、办事情的前提

    ②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③意识推动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勇敢面对挫折与考验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 17. (2021高二上·湖北月考) 2021年9月17日13时3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空间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看似水到渠成的每一步,背后则是一个个梦想与智慧、追求与勇气交织的故事。扎扎实实的每一步,背后是不甘人后、自立自强的进取精神。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巨大成就是对几代人艰苦拼搏的回报和勉励,也将激发我们对更广阔世界的想象、对更辽远深空的探索。

    结合材料,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能取得成功的原因。

  • 18. (2021高二上·湖北月考) 袁隆平为了实现“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以坚如磐石的意志不畏艰难、甘于奉献,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苦苦求索。上世纪60年代,袁隆平先后勘察了14万余株稻穗,经过数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彻底推翻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之后,袁隆平发明“三系法”釉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还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从此,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用勤劳和勇敢揭开了我国杂交水稻大面积制种、推广的序幕,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重大贡献。

    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知识,谈谈袁隆平是如何做到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的。

  • 19. (2021高二上·湖北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然而,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势在必行。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大中小学要设立劳动必修课程和劳动周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于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在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推动劳动教育回归课堂,有助于补齐、修复现有教育体系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并将从根本上改变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状,从而实现教育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1) 结合材料,运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知识,分析补齐劳动教育这一“短板”对构建全面培养的国民教育体系的作用。
    2. (2) 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请为学校劳动教育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 20. (2021高二上·湖北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震撼人心、催人奋进。总书记以豪迈的自信、激 昂的壮志,向世界发出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 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习近平还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就要顽强拼搏、不懈奋牛。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阐明在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我们如何做 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