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它的自然地理环境明显不同于古代东方。它的文明在古代世界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但一位历史学者说:“一个国家(古希腊)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却因本身的弱小被野蛮的强大的国家所灭。”
材料二:公元前1世纪,罗马执政官凯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贵族的时尚。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有学者认为,鉴赏西方古代建筑时,不要单纯、孤立地去探究是罗马式建筑还是哥特式建筑,把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严格地对立起来是不正确的。因为哥特式建筑是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的,在建筑的许多方面都会受到罗马式建筑的影响。
材料一:材料这条常规流行于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的某些国家和地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材料二:
查士丁尼及其法典
材料三: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消化进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
——摘编自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四:一本历史书中对某帝国有以下描述:“这帝国盛行伊斯兰教,商人拥有能在逆风中航行的商船,从非洲运来黑奴,从印度输入米、棉及蔗糖,从唐帝国进口丝绸,首都巴格达因此成为当时世界重要的大都会。”
材料一:农民逐渐获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土地集中成为趋势,14世纪后一些富裕农民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了租地农场。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马克思
材料二:(它)并非是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新生的资产阶级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必须首先在思想上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这个时期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及政治、哲学著作都鲜明地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三: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四:奴隶们聚集在等候区,在那里他们也许会等待几个月的时间,然后像货物一样被分装,开始了臭名昭著的中央航路之旅。即使是一个自由的水手,穿越大西洋的征途也是极其不舒适的……这一个备受折磨且常常是致命的旅程。
——摘编自[英]菲利普·德·索萨《极简海洋文明史》
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