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文件名称 |
1934年11月 |
红军总政治部发布《关于瑶、苗民族工作的原则指示》 |
1935年3月 |
红四方面军发布《告川西北藏彝民族书》《回民斗争纲领》 |
1935年5月 |
朱德在凉山颁发《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
1935年11月 |
李富春在贵州颁发《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 |
1936年5月 |
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发表《对回族人民的宣言》 |
进口商品的来源 | 英国1772-1773年 | 法国1772-1776年 | 荷兰1770-1779年 |
美洲 | 38% | 42% | 11% |
亚洲 | 16% | 5% | 14% |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的体育组织形态,是一种以群体体制为主的平民体育。例如,上流社会热衷于射行礼、投壶下棋等;中下层社会流行郊游、蹴鞠等;军中盛行武艺、角力等;医学家和养生者好导引行气养生之术等。中国古代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养成了向内,追求身心自我完善,不事竞争、注重养生、形体自娱的体育文化形态。
——摘编自陈祥奎《轴心时代的中国与希腊体育比较研究》
材料二:恶劣的环境练就了古希腊人自强奋斗、热烈追求、思变好动、敢于冒险的民族性格,由于对躯体的健美与力量的崇拜,他们通过运动来锻炼肌肉、强化体质,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
雅典和斯巴达等以城邦制度为支撑,通过国家的引导和组织,促使公民从童年到青年,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体育训练;城邦还通过定期举行运动会来推动体育运动的发展。在绝对平等规则的保障下,古希腊竞赛推崇通过个人能力来获取属于自己的荣耀。
——摘编自胡勇刚《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及深层意蕴下的竞技观》等
材料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和重视体育事业,始终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高度来引领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指出要把体育事业融
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在党的方针指导下,国家将公共卫生与体育进
行融合发展,用体育手段增强人民免疫,增强人民健康与幸福感,共筑全民小康社会。
——摘编自人民网《体育强则中国强!习近平为体育强国建设指明方向》等
材料:1886年12月,开平矿务局成立了开平运煤铁路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铁路公司。开平矿务局将铁路从胥各庄延展到芦台阎庄。1887年5月,胥各庄至阎庄(芦台)铁路竣工通车,共32.5公里,史称“开平铁路”。下图是1887年4月24日法国画报刊登的李鸿章参观天津芦台通车的场景。
——摘编自王倩《唐胥铁路与吴淞铁路》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材料:建国初期,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城乡分离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传统医疗保障制度的弊端显现,部分企业和地方开始探索对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1984年卫生部、财政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费医疗管理的通知》,开始了政府对传统公费医疗制度改革探索的新阶段。1985年起,石家庄政府在六个县、市开展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社会统筹试点。1989年,卫生部、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公费医疗管理办法的通知》,在公费医疗开支范围内对具体的13种自费项目进行了说明。1989至1997年间,国务院多次批准或转发《关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的意见》,不断推进医疗制度进行更大范围的试点。
——摘编自邹长青《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
材料:冷战期间,联合国总共只进行了13次维持和平行动,距国际局势的要求和广大会员国的期望都相差很远。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外部环境有了根本的改善。20世纪80年代末,美苏在安理会各项表决中的一致投票率超过了95%,两国动辄使用否决权相互对抗的情况开始成为历史。
全球各地受美苏操纵或支持的热点冲突纷纷降温,联合国继而担负起和平解决多年遣留问题的主要责任,并且得到了多数会员国的认可和支持。1988-1995年间,联合国共进行了24次维和行动,超过了前40年维和行动的总和。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职能和透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纳米比亚和柬埔寨,联合国直接负责组织和监督选举,并为完成这一任务接管了过渡时的部分行政权力。在马其顿,出现了第一支联合国进行预防性部署的维和部队,标志着联合国维和行动向预防冲突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方连庆等《国际关系史(战后卷)》
材料:刘知几(661~721年),字子玄,徐州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唐朝大臣、史学家。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进士及第,官至左散骑常侍等职,兼修国史。一生著述颇丰,特别是《史通》对唐朝前期的政治制度记述比较详细精准。
他认为历史学者的个体素养对历史书写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在《史通》中提出史学家应具备“史才、史学与史识”的“史学三长论”。他认为“史才”是作为一个历史学者必须具备的文字功底,最好是文字简洁、明晰、准确;“史学”是历史学者具备的博通古今的史实功底;“史识”是史学见识,即用正确的历史观作指导,才能写好历史论著。“三长”中以“史识”为最难,代表了史学家的见识水平。“史学三长论”后被清代历史学家章学诚发扬光大,并提出强调史学家应具备“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产生了很大影响。
——摘编自《中国史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