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项 | 环境问题 | 防治措施 |
A | 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 控制污染物排放 |
B | 温室效应 |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
C | 酸雨 | 对燃煤预先进行脱硫处理 |
D | 臭氧空洞 | 禁止生产和使用含氯氟烃的制冷剂,洗洁剂等化学物质 |
口罩类型 |
①普通16层纱布口罩 |
②单层无纺布口罩 |
③N95专业口罩 |
过滤孔径 |
0.01厘米左右 |
0.01毫米左右 |
0.1微米左右 |
次数 |
ab棒在磁场中的运动情况 |
是否有感应电流 |
1 |
静止 |
无 |
2 |
沿磁场方向运动(不切割磁感线运动) |
无 |
3 |
切割磁感线运动 |
有 |
根据实验现象,初步得出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运动时,导体中才会产生感应电流。
编号 | KClO3质量/g | 加入物质 | 加入物质质量/g | 收集50mLO2所需时间/s |
实验1 | 5 | - | - | 171 |
实验2 | 5 | Fe2O3 | 0.5 | 58 |
实验3 | 5 | MnO2 | 0.5 | 49 |
实验4 | 5 | KCl | 0.5 | 154 |
请据此分析:
实验一:取两个相同的密闭玻璃罩,甲中放入点燃的蜡烛,乙中放入与甲相同的点燃的蜡烛和植物,并置于充足的光照下(如图甲、乙)。小敏根据图乙中的蜡烛燃烧时间比图甲中(选填“长”或“短”)的现象,得出植物可以产生氧气的结论。
实验二:在图甲、乙实验基础上,增加一组实验,与图乙实验器材相同,将蜡烛点燃和植物一起放入玻璃罩,并对玻璃罩进行处理,观察蜡烛燃烧情况并记录,得出结论:植物在光照条件下才能产生氧气。
实验三:用水绵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里,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一侧,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如图丙);
②将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如图丁)。
实验中使用好氧细菌的目的是指示产生的位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绿色植物产生氧气的场所。
材料二:1703年,施塔尔提出“ 燃素学说" ,其主要观点有:①燃素是组成物体的一种成分,一般条件下被禁锢在可燃物中:②燃素在可燃物燃烧时会分离出来,且燃素可穿透一切物质。
材料三:1756年,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他将金属铅装入容器后密封、称量.然后把容器放到火上加热,银白色的金属变成了灰黄色,待容器冷却后再次称量,发现容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罗蒙诺索夫对此的解释是:“容器里原来有一定量的空气,且容器中的空气质量减少多少,金属灰的质量就比金属增加多少,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后来,拉瓦锡等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定量实验,推翻了“燃素学说”,质量守恒定律得到公认。
方案一:在一株生长旺盛的蚕豆植株上选取一片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将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遇水会变红)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针将其固定,观察贴在叶片上、下表皮上的滤纸,哪一张先变色,哪一张的颜色深一些。
方案二:把新鲜的蚕豆叶片浸没在60℃左右的热水中,观察叶片两面的气泡数目。
方案三:取3株大小:来源相同、具有等量叶片的该植物嫩枝,按图丙所示方法处理。
①图丁中曲线 (选填 “Ⅰ”、“Ⅱ" 或“Ⅲ")代表装置 B的实验结果。
②如果将装置A放在阳光下,在图丁中画装置质量变化的曲线。
①a~b
②b~c
③c~d
④d~e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5 |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克 |
20 |
20 |
20 |
20 |
20 |
剩余固体的质量/克 |
8.0 |
6.0 |
4.0 |
2.5 |
2.5 |
回答下列问题:
水电解→可燃性气体积累→遇明火,气体燃烧→引燃整车
请写出以上原理中水电解的化学方程式 。
①当电流通过电磁铁时,电磁铁的下端是极。
②请说明“警示灯”能自动进行交替发光的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