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辽源市五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3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 1. (2022高一下·辽源期末)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象征义专指那些用象征的手法派生出来的意义,有的附着在词语的宣示义(诗歌借助语言明确传达给读者的意义)上,有的并不在词语上,而在整个句子之中或整篇诗歌之中。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象征义是很常见的。在那些题为《咏怀》《感遇》的作品里,尤其是如此。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庾信的《拟咏怀》二十七首,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便是这类作品中的名篇。在这些诗里,取作象征的事物相当广泛,而表现的内容多半是政治的感慨,或伤时,或忧生,或言志,或讥刺。如阮籍《咏怀》中“西方有佳人”一首,以不能与佳人交接象征理想不能实现。陈子昂《感遇》中“兰若生春夏”一首,以兰若的摇落象征盛年易逝,壮志难酬。张九龄《感遇》中“江南有丹橘”一首,以丹橘经冬不凋象征自己的坚贞的品格。这些诗都是含蓄深沉、意义丰富的佳作。李白、杜甫的一些诗,虽然不以《感遇》《咏怀》为题,但是也以象征的手法抒写政治的感慨,实际上也属于这一类。如李白《古风》中的“桃李开东园”,“美人出南国”,杜甫的《客从》《病橘》等。这类作品构成中国古典诗歌优良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象征义有两个特点:一、用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象征抽象的意义;二、用客观的事物象征主观心理和情绪。例如:以松菊象征高洁,以美人香草象征理想,等等。有些词语由于反复使用,已经有了固定的公认的象征义,如:

    “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本是写实,陶家庭院东边有一道篱笆,篱下种着菊花。因为陶渊明是一位著名的隐士,他又特别喜欢菊花,在诗里屡次咏菊,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所以连带着“东篱”这个词便有了一种象征的意义。一提“东篱”,就让人想起那种远离尘俗的、洁身自好的品格。因为“东篱”有了这种象征意义,后人写诗的时候写到篱笆,便常常说“东篱”,似乎“西篱”“南篱”“北篱”,都缺乏诗意了。如刘眘虚的《九日送人》:“从来菊花节,早已醉东篱。”苏轼的《戏章质夫寄酒不至》:“漫绕东篱嗅落英。”李清照的《醉花阴·九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除了公认的象征义,还有属于个人的象征义,这是诗人临时创造出来的,带有强烈个性色彩的。如陶渊明诗中屡次出现的“归鸟”象征着他自己的归隐。王士禛的名作《秋柳》组诗,其一以南京白下门的秋柳寄托故国之思,“他日差池春燕影,祗今憔悴晚烟痕”的秋柳,遂亦具有象征的意义。这类象征义都是诗人自己的创造,因为个性色彩很浓,所以比较难懂。李商隐的诗因为较多地用了这种个人的象征,所以显得朦胧。

    个人的象征义如果得到普遍的理解和运用,可以转化为公认的象征义。汉班婕妤《怨歌行》,以被弃的秋扇为象征,抒写了遭人玩弄而终被遗弃的妇女的悲愁。本是班婕妤个人创造的象征,后来已成为公认的了。

    公认的象征义的建立依赖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象征习惯。例如,以鵩鸟象征不祥,以杜鹃象征悲哀,就具有中国的特色。前者源自汉贾谊《鵩鸟赋》,其序曰:“谊为长沙王傅三年,有鵩鸟飞入谊舍,止于坐隅。鵩似鸮,不祥鸟也。”《西京杂记》也说:“贾谊在长沙,鵩鸟集其承尘而鸣,长沙俗以为鵩至人家,主人当死。”后者源自古蜀帝杜宇化为杜鹃的故事,见汉扬雄《蜀王本纪》、晋左思《蜀都赋》、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等书。可见鵩鸟、杜鹃的象征意义由来已久,深深地植根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象征义》)

    材料二: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选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三:

    关于意象,我下的界定是“表意之象”。给“意象”下这么个界定,是为了突出其表意的功能,这“意”当是指诗人的诗性生命体验。换句话说,作为诗歌的意象,必须内含诗人的情感体验;不能显示情感体验之“象”,就够不上称作“意象”。眼下有一个相当普遍的倾向,就是把意象等同于诗中表名物之词语,其实是不恰当的。诗中所用的词,有不少是表具体名物之词,如蓝天、白云等,它会在我们脑海里唤起某种想象的,但通常只能算表象,不是意象。举个简单例子。王维的两句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总共包含几个意象?我想大部分人会回答说,有四个意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确,这四个词语都能成“象”,但究竟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意”呢?孤立开来看,大漠,指广阔无垠的沙漠,或可引发多种联想,但自身却没有确定的意向;孤烟,指一缕狼烟,也同样看不出诗人的感受。必须将“大漠”与“孤烟直”合成整幅图景:在一望无际的漠野间,直直地升腾起一股狼烟,方能将诗人行经边塞时所体验到的那种空旷、荒凉、寂静、燥热无风乃至边塞示警的独特情味生动地传达出来,这才成为意象。同样道理,长河、落日单独看亦只是表象,必须连成画面在奔腾不息地流向天际的大河上方,一轮浑圆的太阳正徐徐下沉,绚烂壮丽的景观效果始得以展现。总之,意象不单有象,且一定要表意,要能确切地传达诗人的独特体验,才能起到为抒情服务的作用。

    (选自陈伯海《<意象艺术与唐诗>序》)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商隐的诗因为都运用了个人的象征,没得到普遍的理解和运用,所以显得朦胧难懂。 B . “木”暗示着落叶与枯黄,是由于木有着“木头”“木板”等的影子,令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的颜色和质感,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C . 界定意象是“表意之象”,是为了突出其表意的功能,突出诗人的诗性生命体验。 D . 表名物的词语,必须融入诗境并传达出独特的情味才能成为意象。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语言的象征义和暗示性意义,讲的都是意象的语境义,所依角度也一样。 B . 诗人临时创造出的象征义,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没有得到普遍的理解和运用,是不具有审美价值的。 C . 读者可以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外在形象特点,充分联想,来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D . “大漠”“孤烟”如果能引发读者多种联想,就能成为意象,能起到为抒情服务的目的。
    3. (3) 下列各项诗句中所运用的象征义,不符合公认象征义的一项是(  )
      A .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阮籍) B .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 C .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 D . 嫩箨香苞初出林,于陵论价重如金。(李商隐)
    4. (4) 三则材料都在谈“古诗意象”问题,请简要概括,它们分别侧重阐述了什么内容?
  • 2. (2022高一下·辽源期末) 现代文阅读II

    文本一:

    长明灯

    鲁迅

    春阴的下午,吉光屯唯一的茶馆子里的空气又有些紧张了,人们的耳朵里,仿佛还留着一种微细沉实的声息——“熄掉它罢!”

    “还是这样么?”三角脸的拿起茶碗,问。

    “听说,还是这样,”方头说,“还是尽说‘熄掉它熄掉它’。眼光也越加发闪了。见鬼!这是一个大害,我们倒应该想个法子来除掉他!”

    “我们上县去,送他忤逆!”阔亭捏了拳头,在桌上一击,慷慨地说。

    “不成。要送忤逆,须是他的父母,母舅……”方头说。

    “可惜他只有一个伯父……”阔亭立刻颓唐了。

    “老年人不都说么:这灯还是梁武帝点起的,一直传下来,没有熄过。他这么胡闹,什么意思?……”胖脸的庄七光放开喉咙嚷起来。

    “我想还不如用老法子骗他一骗。”灰五婶说,她是本店的主人兼工人。

    “什么老法子?”庄七光诧异地问。

    “他不是先就发过一回疯么,和现在一模一样。他那时也还年青哩;他的老子也就有些疯的。听说:有一天他的祖父带他进社庙去,教他拜社老爷,瘟将军,王灵官老爷,他硬不拜,跑了出来。从此便有些怪,一见人总和他们商量吹熄正殿上的长明灯,后来他自己要去吹。幸亏我家死鬼那时还在,想了一个法:将长明灯用厚棉被一围,漆漆黑黑地,领他去看,说是已经吹熄了。”

    阔亭愤愤地说:“这样的东西,打死了就完了!”

    “那怎么行?”她吃惊地看着他,连忙摇手道,“他的祖父不是捏过印靶子①的么?”

    阔亭们立刻面面相觑。

    灰五婶接着说:“后来就好了的!不知道怎么又疯了起来。午后他就走过这里,一定又上庙里去了。那灯不是梁五弟点起来的么?不是说,那灯一灭,这里就要变海,我们就都要变泥鳅么?你们快去和四爷②商量商量罢,要不……”

    几个人决定还是先到庙前去看一看。

    他也还如平常一样,黄的方脸和蓝布破大衫,只在浓眉底下的大而且长的眼睛中,略带些异样的光闪,看人就许多工夫不眨眼,并且总含着悲愤疑惧的神情。短的头发上粘着两片稻草叶,那该是孩子暗暗地从背后给他放上去的。

    “你干什么?”三角脸终于走上一步,诘问了。

    “我叫老黑开门,”他低声,温和地说,“就因为那一盏灯必须吹熄。你看,三头六臂的蓝脸,三只眼睛,长帽,牛头和猪牙齿,都应该吹熄……吹熄。”

    一个赤膊孩子擎起玩弄着的苇子,对他瞄准着,将樱桃似的小口一张,道:“吧!”

    “你还是回去罢!倘不,你的伯伯会打断你的骨头!灯么,我替你吹。你过几天来看就知道。”阔亭大声说。

    他两眼更发出闪闪的光来,钉一般看定阔亭的眼,使阔亭的眼光赶紧辟易了。

    “你吹?”他嘲笑似的微笑,但接着就坚定地说,“不能!不要你们。我自己去熄,此刻去熄!我只能姑且这么办。我先来这么办,容易些。”他说着,一面就转过身去竭力地推庙门。

    “不成!你没法开!”

    “那么,就用别的法子来。”他转脸向他们一瞥,沉静地说。

    “哼,看你有什么别的法。”

    “我放火。”

    他闪烁着狂热的眼光,在地上,在空中,在人身上,迅速地搜查,仿佛想要寻火。

    方头和阔亭在几家的大门里穿梭一通之后,吉光屯全局顿然扰动了。许多人的耳朵里,心里,都有了一个可怕的声音:“放火!”全屯的空气紧张起来,凡有感得这紧张的人们,都很不安,仿佛自己就要变成泥鳅,天下从此毁灭。

    这事件的中枢,不久就凑在四爷的客厅上了。坐在首座上的是年高德韶的郭老娃,脸上已经皱得如风干的香橙,捋着白胡须。

    “是么,”四爷也捋着上唇的花白的鲇鱼须,却悠悠然,仿佛全不在意模样,说,“这也是他父亲的报应呵。他自己在世的时候,不就是不相信菩萨么?我那时就和他不合,可是一点也奈何他不得。现在,叫我还有什么法?”

    “如果真是烧将起来……”方头抢着说。

    “真是拖累煞人!”四爷将手在桌上轻轻一拍,“这种子孙,真该死呵!唉!”

    方头说,“我们得赶紧想法子。我想……”

    “我想:倒不如姑且将他关起来。”

    “我是天天盼望他好起来,”四爷缓缓地说,“可是他这疯病总不好。也不是不好,是他自己不要好。无法可想,就照这一位所说似的关起来,免得害人。”

    “那自然,”阔亭感动的说,“可是,房子……”

    “庙里就没有闲房?……”四爷慢腾腾地问道。

    “有!”阔亭恍然道,“有!进大门的西边那一间就空着,又只有一个小方窗,粗木直栅的,决计挖不开。好极了!”

    未到黄昏时分,天下已经泰平,或者竟是全都忘却了,人们的脸上不特已不紧张,并且早褪尽了先前的喜悦的痕迹。在庙前,人们的足迹自然比平日多,但不久也就稀少了。吃过了晚饭,还有几个孩子跑到庙里去游戏。

    “我放火!”

    孩子们都吃惊,立时记起他来,一齐注视西厢房,又看见一只手扳着木栅,一只手撕着木皮,其间有两只眼睛闪闪地发亮。

    沉默只一瞬间,癞头疮忽而发一声喊,拔步就跑;其余的也都笑着嚷着跑出去了。赤膊的还将苇子向后一指,从喘吁吁的樱桃似的小嘴唇里吐出清脆的一声道:“吧!”

    从此完全静寂了,暮色下来,绿莹莹的长明灯更其分明地照出神殿,神龛,而且照到院子,照到木栅里的昏暗。

    孩子们跑出庙外也就立定,牵着手,慢慢地向自己的家走去,都笑吟吟地,合唱着随口编派的歌:

    “白篷船,对岸歇一歇。此刻熄,自己熄。戏文唱一出。我放火!哈哈哈!”

    (有删改)

    [注]①捏过印靶子,即过去做过朝廷正式任命的官。②四爷,“疯子”的伯父。

    文本二:

    “矛盾冲突”一词在现实中是指面对同一事件,人与人之间出现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同时又对对方的看法持反对意见。高尔基曾表示:“在有着鲜明人物的那些地方,必定存在着矛盾冲突。”在文学作品中,“矛盾冲突”则是用来展现人物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特殊艺术形式。“矛盾冲突”是形成人物个性的基础,能够塑造具有冲击力的人物性格,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

    (选自李宗刚《文本的张力与历史的合力》)

    1. (1) 下列对文本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小说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以对话的形式交代了长明灯的来历、灯对吉光屯人的意义、疯子要灭灯,以及人们盘算对付疯子等几件事。 B . 作者以将“梁武帝”误说成为“梁五弟”的灰五婶,来影射那些不明真相却人云亦云的人,具有讽刺意味。 C . 小说中,吉光屯的小孩多次出现,捉弄疯子,给他头上放稻草叶,拿苇子瞄准他,甚至随口编歌取笑他,其主要作用是表现孩子们的好奇任性。 D . 社庙正殿上安置的长明灯是封建社会时期君权与神权的产物。屯民们心中的“长明灯”象征着封建社会残留的精神文化,造成吉光屯居民的愚昧迷信、落后无知、精神麻木。
    2. (2)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小说标题“长明灯”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吉光屯的人们愚昧保守的思想,同时也是文章的行文线索。 B . 作者运用外貌、语言、神态、心理、细节等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去刻画主人公“疯子”,使其形象突出,饱满鲜明。 C . 这篇小说具有一种冷色调,冷静的叙述之下显示出“看/被看”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体现了鲁迅小说忧愤深广的特点。 D . 小说以第三视角讲述吉光屯所发生的一切,整体叙述凝练单纯。从小说的情节设置来看,主要情节场面扣人心弦,如茶馆的紧张,庙门前的紧张等。
    3. (3) 请简要概括《祝福》中的“我”与本文主人公“疯子”形象的异同。
    4. (4) 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分析文本一中体现出哪些矛盾冲突,并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二、古诗文阅读(43分)
  • 3. (2022高一下·辽源期末) 文言文阅读

    牧,牧之,善属文。第进士 , 复举贤良方正。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擢监察御吏,移疾分司东都,以弟耾病弃官。复为宣州团练判官,拜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是时,刘从谏守泽路,何进滔据魏博,颇骄蹇不循法度。牧追咎长庆以来朝廷措置术,复失山东。钜封剧镇,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累迁左补阙、史馆修撰,改膳部员外郎。宰相李德裕素奇其才。会昌中,黠戛斯破回鹘,回鹘种落溃入漠南,牧说德裕不如遂取之,以为:“两汉伐虏常以秋冬当匈奴劲弓折胶重马免乳与之相校故败多胜少今若以仲夏发幽、并突骑及酒泉兵,出其意外,一举无类矣。”德裕善之。

    会刘稹拒命,诏诸镇兵讨之,牧复移书于德裕,以“河阳西北去天井关强百里,用万人为垒,窒其口,深壁勿与战。成德军世与昭义为敌,王元达思一雪以自奋,然不能长驱径捣上党,其必取者在西面。今若以忠式、武宁两军益青州精甲五千、宣润弩手二千,道绛而入,不数月必覆贼巢。昭义之食,尽仰山东,常日节度使率留食邢州,山西兵单少,可乘虚袭取。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俄而泽潞平,略如牧策。历黄、池、睦三州刺史,入为司勋员外郎,常兼史职。改吏部 , 复乞为湖州刺史。逾年,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

    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少与李甘、李中敏、宋邧善,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牧亦以疏直,时无右援者。从兄悰更历将相,而牧困踬不自振,颇怏怏不平。卒,年五十。初,牧梦人告曰:“尔应名毕。”复梦书“皎皎白驹”字,或曰“过隙也”。俄而炊甑裂,牧曰:“不祥也。”乃自为墓志,悉取所为文章焚之。牧于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

    (节选自《新唐书》)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汉伐虏/常以秋冬/当匈奴劲弓折胶/重马免乳/与之相校/故败多胜少 B . 两汉伐虏常以秋冬/当匈奴劲弓/折胶重马免乳/与之相校/故败多胜少 C . 两汉伐虏/常以秋冬/当匈奴劲弓折胶重/马免乳/与之相校/故败多胜少 D . 两汉伐虏常以秋冬/当匈奴劲弓折胶重/马免乳/与之相校/故败多胜少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字一般是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所取,《礼记》上说:“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古人自称称名,称人称字。名和字往往有着意义上的关联,比如杜牧的名和字。 B . 进士,隋唐始设进士科。清朝时,会试录取者为贡士,再经殿试后,及第者皆称进士,且分为三甲,其中一甲赐进士出身。 C . 移疾,即移病,指古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 D . 吏部,是古代主管官员的官署。“吏”指文职官员。东汉始置吏曹,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杜牧对藩镇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认为朝廷长庆年间以来对藩镇处置不当,他反对藩王世袭,认为朝廷不能轻率任命,这都是国家大计。 B . 杜牧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会昌年间,回鹘族部落溃退进大漠南部,杜牧劝说李德裕马上攻取,并分析了两汉和匈奴作战败多胜少的原因。 C . 杜牧为人刚直,不拘小节。敢于纵论天下大事,善于剖析利弊。他还博古通今,长于决断成败,李甘等人比不上他。 D . 杜牧临死之前,由于在梦境中蒸饭的饭甑裂开,感觉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墓志铭写就,搜罗自己所撰文章,对火焚之。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若以仲夏发幽、并突骑及酒泉兵,出其意外,一举无类矣。

      ②牧亦以疏直,时无右援者。从兄悰更历将相,而牧困踬不自振,颇怏怏不平。

    5. (5) 杜牧对军事有独到的思考,通过他对李德裕的两次军事建议,概括杜牧的军事见解。
  • 4. (2022高一下·辽源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

    金陵怀古(其一)

    王安石

    霸主①孤身取二江②,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③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④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注]①霸主:指在金陵开创基业、取得霸权的历朝开国君主。②二江:宋代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的简称,是建都金陵诸国的主要统辖区域。③东府:指东晋简文帝的丞相,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府第。④麦秀:即《麦秀歌》,为殷朝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运用对比手法,揭示建都金陵的诸国兴亡相继,创业艰辛但难守成的历史现象,引发怀古之情。 B . 颔联冷静分析首联所提的历史现象的原因,所表达之意与欧阳修所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极为相似。 C . 颈联以虚实结合的手法述说南朝旧事,那金陵城东府城如今只剩下几间佛寺了。如今这十里秦淮,依旧画舫不断,但无人再唱《后庭花》。 D . 尾联用典,借“黍离”“麦秀”表达昔盛今衰的悲叹,但作者也认为这千百年来亡国更替是很常见的现象。
    2. (2) 本诗与王安石的词《桂枝香·金陵怀古》虽内容相似,但作者对金陵的感怀略有不同。试分析本诗与《桂枝香·金陵怀古》下阙表达的观点有何异同。
  • 5. (2022高一下·辽源期末) 名句名篇默写
    1. (1)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吾与点也”的生活方式是在暮春时节穿着春季的衣服,“”,然后唱着歌儿高高兴兴回家去。
    2. (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能表现孔子“循循然善诱人”,利于弟子们畅所欲言的句子:
    3. (3) 对六国灭亡的原因,不同作家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唐朝人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提出“”,他们就能抵挡秦国的进攻,从反面指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宋代苏洵在《六国论》中则认为六国破灭之道是“”。
    4. (4) 杜牧《阿房宫赋》中“”一句从视觉的角度写焚烧香草时的景象,“”一句则从听觉的角度写宫车经过时的巨大声响。
    5. (5) 苏洵《六国论》借古讽今,指出凭借偌大的大宋王朝,如果“”,那又在六国之下。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吊古伤今,指出面对六朝灭亡史实,不以此为鉴,凭高对此,枉自感叹“”。
    6. (6) 《六国论》中表现六国先祖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是:
    7. (7) 杜甫《登岳阳楼》一诗中“”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烟波浩渺、气象恢宏。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2022高一下·辽源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________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________、别无他虑的心态。《红楼梦》里最________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转;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________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   ),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寥寥数笔  心花怒放  能言善语  无可非议 B . 三言两语  心悦意肯  能言善辩  无可非议 C . 寥寥数笔  心悦意肯  能言善语  无庸争议 D . 三言两语  心花怒放  能言善辩  无庸争议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不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是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 B . 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 C . 这不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是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都有诗的素质。 D . 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都有诗的素质,而且它里面有许多诗。
    3. (3)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B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C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D .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 7. (2022高一下·辽源期末)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异乎三子者之(才能)           有百姓者(如果) B . 至此乎(同“盍”,何,怎么)      失其所(结交) C . 烟视媚行(徐行)                      至今强(社会安定) D . 乎欲绝(头撞地)                    赂秦耶(全都)
  • 8. (2022高一下·辽源期末) 《红楼梦》中有许多诗词,曹雪芹根据书中不同人物形象写出不同风格的诗词。其中“淡极始知花更艳”“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为人所称颂,请问这三句是哪三人吟诵的?(  )
    A . 贾探春   史湘云   林黛玉 B . 林黛玉   史湘云   妙玉 C . 薛宝钗   妙玉     林黛玉 D . 薛宝钗   史湘云   林黛玉
  • 9. (2022高一下·辽源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鲁迅评《红楼梦》说:“其要点在于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

    英国小说家福斯特曾在其文艺批评著作《小说面面观》中,将人物分为扁平和圆形两种,扁平人物性格刻画比较单调,人物好人就好到底,坏人就十恶不赦,可以说是类型人物,给人印象鲜明强烈,而圆形人物性格复杂,更能使小说逼真。两者相辅相成,可以表现出人生的复杂真相。

    请写出《红楼梦》里刘姥姥的圆形人物性格特征,写出两种相对的性格特征,并分别举例概述。

四、作文(60分)
  • 10. (2022高一下·辽源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虎步奔腾开胜景,春风浩荡续新篇。文博场馆里过大年,非遗大集上买年货,新年俗里的“老味道”醇厚绵延;各地春晚舞台、大小剧场国风国潮大放异彩,彰显传统文化永恒魅力,为中华古韵注入青春活力;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演绎“中国式浪漫”,让八方来客领略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味道……

    对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