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

更新时间:2024-11-07 浏览次数:39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2高二下·鄠邑期末) 论述类文本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把文化提到如此的高度,把文化置于立国之本的地位。文艺本来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以最直接的方式反映文化内涵,塑造文化形象,并且以审美的方式积淀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当文化自信被赋予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时,它理应得到文艺化的表达,在这种表达中,文艺又自觉地成为文化自信的独特力量。

    其实,文艺表达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表达。古今中外的文艺史说明,只有具备了充分的文化含量的文艺作品才能成为经典,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但能够传承文化,将人类文明发扬光大,而且能够参与文化的创造。《诗经》只是一首首诗作?不是,它同时创造了诗经文化。《楚辞》只是一首首歌?不是,它同时也创造了楚辞文化。汉代的石雕是汉代磅礴大气的象征,而元四家的山水则是典型的文人隐逸文化的代表。这些经典都超越了有限的题材与主题,在文化层面创造价值,构建精神。

        文化的文艺表达主要是通过形象的塑造来达到的,文艺作品典型人物一定是具有文化内涵的,甚至是某一种文化的代表。人物形象的意义是丰富的,这丰富的形象意义常常包含了文化的内涵。《红楼梦》之所以伟大,主要就在于它塑造了众多成功而典型的人物形象。老舍的《茶馆》是一部人像展览式作品,作品将戏剧空间固定在一处茶馆,它是舞台,更是社会的缩影。一般来说,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差异就是文化的差异,人物之间的冲突就是文化间的冲突。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是近期文化自信相当鲜明的作品。剧中人物的冲突同时也是社会冲突与文化的冲突。

        文艺对文化的表达还会借助于文化的形式,或者,在表达中,会将文化抽象、晶化、积淀为审美形式,所以,在许多审美活动中,艺术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艺术是文化,文化就是艺术。贾平凹在长篇散文《秦腔》中说秦腔这一艺术形式“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贾平凹对秦腔的理解是深入到了文化,深入到了秦人的生活方式中的。五四运动以后出现的新诗,是诗歌形式的变化,也是中国文化的变化,所以,用白话文、写日常生活、诗体上趋于自由的新诗的诞生才被称为“一件大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化的变化总要在文艺中显现出来,如果不是消费、市场、技术等文化的发展,怎么可能会出现号称中国新“第五大发明”的网络文学?所以,优秀的文艺家总能走在文化的前列,又总是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在文化的表达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而文化一旦积淀为形式,就能超越内容的限制,以富有个性的特征得到广泛的传播。

    因此,说到底,文艺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在表现文化,文艺的繁荣一定是文化的繁荣,而文化的自信更是艺术创造的巨大推力。

    (摘编自汪政《文化自信与文艺创造》)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今中外的文艺史说明,成为经典的文艺作品都具备充分的文化含量,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但能够传承文化,而且能够参与文化的创造。 B . 在许多审美活动中,艺术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文艺表达会将文化抽象、晶化、积淀为审美形式。 C .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化的变化总要在文艺中显现出来,而文化的发展,也会促成新的文艺形式的诞生。 D . 文艺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艺的繁荣一定是文化的繁荣,而文化的自信更是艺术创造的巨大推力。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了引证法、例证法等,通过引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B . 文章善用问句进行论证,设问句与反问句的运用,既引发思考,又强化了论述的内容。 C . 文章论证语言严谨,“只有”“主要”“也”等词语的运用精准严密,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D . 文章从文化自信与文艺关系写起,又以文化自信与文艺创造作结,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经典文艺作品都会超越了有限的题材与主题,在文化层面创造价值,构建精神,如《诗经》不只是一首首诗作,它同时创造了诗经文化。 B . 文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是具有文化内涵的,并且是某一种文化的代表,《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就可以看作是中国早期启蒙文化的代表。 C . 贾平凹对秦腔的理解深入到了文化,他的长篇散文《秦腔》,将文化抽象为审美形式,给别人带来了美的享受。 D .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网络文学的产生不仅受人们的消费文化影响,也与数字网络技术这一文化要素的迅猛发展密切关联。
  • 2. (2022高二下·鄠邑期末)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当今是数字化的信息时代,阅读载体趋于多元化发展,网络小说、电子杂志、电子书等数字化阅读方式层出不穷,成为了和传统阅读并驾齐驱的阅读方式,如今几乎大部分经典畅销书籍都能在网络上找到其电子版本,甚至是有声图书,虽然目前纸质书籍并没有受到重创,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正如英国情报学家K.J.麦克格雷所指出的: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可以完全取代另外一种媒介,总的情形是相互补充并逐步统一起来以解决一个特定的交流问题。但毫无疑问,新的阅读方式已经分流了传统阅读的部分受众。

    (摘编自《当今国民阅读习惯与趋势探讨》)

    材料二:

    材料三:

        当今社会,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有时间读书似乎成了一种奢求。虽然精神食粮不再匮乏,各类书籍品种丰富,应有尽有,遗憾的是,如今我们却很难再见到人人都爱读书的场景。读书的习惯都去哪儿了,引人深思。

    “全民阅读”今年已是第五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建立了区域的阅读节、阅读月,开展了传统文化讲学、经典诵读、亲子阅读等主题阅读活动;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的50多种图书入选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的中国好书。全民阅读的倡导,能够让我们的老百姓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去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进而达到全民悦读。“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全民阅读更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把古代经典嵌在脑子里,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四: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他认为,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在叶圣陶先生看来,以“整本的书”为教材,“就学生方面说,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在中学阶段内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凭这能力,就可以随时随地读其他的书以及单篇短章。读整部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如此说来,改用整本的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

    (摘编搜狐网)

    材料五:

        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在制定重建家园计划时,仍留出专门资金用来推广阅读。“阅读是教育的基础”这一理念已成为全德国的共识。德国人非常注重阅读的娱乐功能,提倡快乐阅读,他们用书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阅读的兴趣,让孩子更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德国人更喜欢纸质图书,认为真正的阅读源于书,而非实时消息。他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而不是阅读那些无用的、八卦的、没有任何营养的花边消息。德国平均每个家庭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100多册。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以色列这个国家虽然很小,但在创新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以色列平均几千人就有一个公共图书馆。以色列有句老话:“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以色列人以此激励自己,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犹太人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犹太民族不仅涌现出的科学家多,而且拥有亿万家财的富贾巨商也居于世界各民族之前。在美国,屈指可数的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就占了一半之多。许多人把犹太民族称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的民族。

    (摘编自人民网)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信息时代,大部分经典畅销书都已有其电子版本,但仍有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数字化阅读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阅读方式。 B . 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多次倡导,希望能够让全社会更重视读书,让人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C . 苏轼认为阅读时不必追求所有的问题都弄懂,只就一个目标或问题进行探究,日积月累必有收获,他还强调读书应注重独立思考。 D . 犹太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这种学习精神让他们受益匪浅,美国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占多数与此不无关系。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各类书籍品种随时代发展而日益丰富,虽然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但绝大多数人的阅读方式还是以纸质图书为主。 B .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阅读有不同的选择,这与他们的人生阅历和生活需求有关,如00后的阅读就与学业关系较紧密。 C . 二战后德国人注重阅读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倡导快乐阅读。他们喜欢阅读纸质书籍,也喜欢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 D . 叶圣陶提倡的“整本书阅读”既能练习精读,又能练习速读,所以他强调学生在中学时专心只读几本书就能养成读书的能力。
    3. (3) 你觉得怎么样才能达到“全民阅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3. (2022高二下·鄠邑期末) 文学类文本阅读

    血灯

    孙方友

        吴公干是陈州城南小吴庄人,年幼读儒书,勤奋好学,成绩优异。但因家道贫寒,为让兄长吴公锦进开封武备学堂就读,自动辍学。十四岁投师学铁匠,学得一手好手艺,同时也养成了一种刚强勇敢的性格。他为人正直,主持正义,不随波逐流,敢于扶弱济贫,反对权贵,在陈州城内颇有威信。有一日,清政府地方官吏向铁匠铺勒索捐税,蛮不讲理,公干看不过,挺身而出,与之相争,几遭不幸。气愤之下,投军当兵,去了省城。

        那时候,已是1906年的春天。大概就是这年春天,吴公干的胞兄吴公锦被选送到日本东京留学,学习法政。同年,经人介绍加入同盟会。第二年,吴公锦从日本留学回国到开封创办“大河书社”,联络同盟会员及开明人士,积蓄革命力量,为推翻清王朝做准备。吴公干闻讯,弃军投之,在书社做招待。此间,他常与同盟会的领导人张仲瑞、刘积学、杜潜、程克等接触,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他以推翻清朝统治为己任,斗志极高。

        武昌起义一声炮响,河南同盟会积极响应,决定于12月22日夜举义,以放火鸣炮为号,分区出动。公锦公千二兄弟此时更是日夜奔忙,协助总司令联络开封民军和商学各界进步人士,并帮助部署兵力。不想在起义就要爆发之际,义军内巡防营统领柴德贵叛变,突遭汴军包围,起义失败,不少革命者惨遭杀害,吴氏二兄弟双双被捕入狱。

        12月23日,敌人开始审讯吴氏弟兄。他们先拉出公干,问他为何要反清复明?吴公干直言不讳,厉声回答:“我为革命而来,无所畏惧,朱元璋的天下,失之胡儿,即不还之朱家,也应还之汉人!”问官要把他推出斩首,他说:“革命党遍天下,杀之难,杀之尽更难!不杀革命党,革命党就不多!革命党不多,革命就不容易成功。革命党的血,就是灌溉自由的肥料!杀,是我求之不得的!”言毕,伸颈大呼:“杀,杀,杀!

        真可谓无所畏惧了!

        敌人需要的是怕死鬼,所以对此恨之入骨,最后想出一条毒计,把吴公锦也拉到刑场,对他们说:“你们兄弟二人,一奶同胞,如果谁先动手把谁杀了,谁就可以活命!”

        公锦和公千二人一听此言,禁不住仰天大笑,笑毕,兄弟俩深情地望着。吴公锦说:“兄弟,分别一夜,如别三秋,心想今生今世见不到你了,不想还有如此杀场之缘!”吴公干说:“哥,你我能有今天,算没白做兄弟一场!兄弟没啥盼,只盼来世你还当我哥!只是有一点,咱俩一死,苦了咱爹咱娘了!二老养儿不容易呀……”

        吴公锦叹了一口气,对弟弟说:“那咱就面朝南给爹娘叩几个响头吧!”

        言毕,兄弟俩双膝扎地,面朝陈州方向给爹娘“咚咚咚”叩了三个响头。

        兄弟俩再相望,都是一脸“红牡丹”。二人相视一笑,站了起来。

        哥说:“兄弟,你动手吧?”

        弟说:“哥,你动手吧?”

        ……敌人当然不允许他们磨磨蹭蹭,端来两盏灯,放在他们面前,先杀吴公锦,鲜血扑灭了一盏灯,再杀吴公干,鲜血扑灭了第二盏灯。兄弟俩的鲜血交叉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很大的红色“十”字架!……

        后来一位颇有名的画家以此景状创作了一幅油画,取名为《血灯》。

    (选自孙方友《陈州笔记》)

    文本二:

        孙方友之所以对小小说锲而不舍,植根于他对小小说深刻的文体意识。他是小小说的觉悟者。他早早地看到了小小说独有的文学功能与不可低估的独立价值。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规律和方法;一斑窥豹,滴水现太阳,更是文学反映世界的规律和方法。孙方友在小小说中看到了“大”。

        小小说聚焦焦点,放大细节,微型可编微,微型可显微。正如细胞解剖可成人类标本,地方邮票可成世界窗口。因其“寸铁杀人”的功能,小小说向为小说家族中的小精灵,为长、中、短篇所不可代替。如律诗之绝句,亦为文学史之一景观。

        就写作艺术而言,小小说更需要作家呕心沥血成为妙手。孙方友清醒地认识到小小说对作家实力、功力的挑战。小小说因其小而无法藏拙,无法兑水,不给粗疏留下空间,因其数量大又必须避免重复。因而不仅选材要刁钻,布局要出人意料,语言要像鸡汤一样有味道,一石三鸟,意趣横生,对细节精雕细刻,以一二动作或片言只语突显人物性格,笔简神肖,即事见人,着墨不多,而一代人物,百年风尚,历历如睹,最终在艺术长廊里留下人物的脚步声,让读者难以忘掉。

    (孙荪《卷帙浩繁的百姓列传一读孙方友<小镇人物>》)

    1. (1)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借鉴我国古代传记、笔记的手法,以简洁语言勾勒出吴公干勤奋好学、刚强勇敢的形象,为人物的命运埋下伏笔。 B . 小说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兄弟刑场意外相见,吴公锦谈吐文雅,符合他知识分子的身份,也体现出革命者的精神气质。 C . 小说先以大量笔墨平铺叙事,看似散漫,实为蓄势,这样当下文写到兄弟二人被捕、受审、受刑等内容时,情节才更有爆发力。 D . 小说夹叙夹议,表意自然,如“真可谓无所畏惧了”一句,言简意赅,高度赞美了吴公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2. (2) 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 (3) 文本二中评价孙方友的小小说“对细节精雕细刻,以一二动作或片言只语突显人物性格,笔简神肖”。文本一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请分别举例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2022高二下·鄠邑期末) 文言文阅读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煆豚 , 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孔子曰:“片 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日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篑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蕢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雁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①冠雄鸡,佩瑕豚:头戴雄鸡似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雁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B . 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雁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日/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C . 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雁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D . 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雁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 君子好勇无义则乱。              抟扶摇上者九万里。 B . 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风之积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C . 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     聋者无以乎钟鼓之声。 D . 子路曰:“君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子路喜欢逞勇斗力,性格直爽,曾经欺凌过孔子,孔子没有跟他计较,而是用礼乐诱导他。后来,子路做了孔子的学生。 B . 孔子很赞赏子路判决诉讼案件的能力,认为他有仁德,可以管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的赋税。 C . 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向孔子辞别时,孔子告诫他“恭以敬”“宽以正”“恭正以静”来治理蒲邑。 D . 卫出公时,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采邑之宰,蒉聩联合孔悝作乱。子羔劝子路离去,他没有听从,最后被蒉聩手下的人杀掉。
    4. (4)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②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 5. (2023高二上·鸡泽开学考) 古代诗歌阅读

    读  书

    陆游

    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读  书

    辛弃疾

    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注】①课:阅读。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陆诗思路清晰,前两句概括写读书的目的,后两句描写了灯下读书的情景。 B . 辛诗首句感慨是非不分、得失难明,这与作者在现实中理想屡屡碰壁有关。 C . 辛诗三、四句写即使读到书中古人写的有趣的情节,诗人也只能捶胸顿足。 D . 两首诗语言都浅显平易,描写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但浅中有深意。
    2. (2) 从这两首诗中可以获取哪些读书方面的启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 6. (2022高二下·鄠邑期末) 名篇名句默写

    ①好战必亡,然而忘战也必亡,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中写道“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句也有着类似的担忧。

    ②古人推崇“君子”之道,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君子“”,就能智慧明达,行为不会犯错:《论语•学而》中用一句“”表达君子面对对不了解自己的人也不生气的态度。

    ③“丝竹”是汉族传统民族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的统称,借指音乐。古诗文中有很多带有“丝竹”的句子,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2022高二下·鄠邑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人喜欢牡丹,说她 ______。我却喜欢梅花,喜欢她“凌寒独自开”的自信。客居海南,常听朋友说海南也有梅花,觉得有些诧异。朋友说,东山岭脚下的溪边村,是海南著名的三角梅风景旅游区,我便专程去看。

        三角梅有鲜红色、橙黄色、紫红色、乳白色等不同颜色,三朵小花聚生于三片红苞中。徜徉在三角梅基地,我竟发现有一株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汇集,艳丽异常,这是专门嫁接出来的特色。小鸟叽叽喳喳在三角梅上欢快地跳来飞去,人就沉浸在一片______之中。在花团锦簇的三角梅花海中,还有一座书香四溢的书屋,经常有一些书法家、画家聚集于此,______,尽展才情。

        离基地不远处有一座溪边客厅。这是一座颇具古风的凉亭式建筑,走进亭内,可见桌椅摆件都是古物。墙上、吧台旁,挂着斗笠、簸箕等传统农家工具,素旧拙朴,充溢着乡韵,勾起游人的乡愁。

        一座花香四溢的美丽乡村,一处凉风习习的古亭式客厅,一派静谧朴拙的宜人氛围,让,人清心、净心。三角梅的美,可谓秀美艳丽甚至婀娜动人,她只属于自己,也在我心中真真地美丽起来。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可增删词语,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3. (3) 文中面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修辞,请从“增文势”“广文义”两个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 8. (2022高二下·鄠邑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在火种欢迎仪式上,现场工作人员     , 然后用取得的火点燃北京冬奥会火炬。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火种灯的创意,源于被视作“中华第一灯”的西汉长信宫灯。火种灯造型轻巧华丽,设计巧妙环保。飞舞的红色丝带环绕火种灯的顶部,象征着拼搏的奥运激情;方圆嵌套象征天圆地方,金属光泽和晶莹剔透的玻璃形成对比,表达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契合。灯体使用环保材料再生铝合金,采用双层玻璃结构。整体打造出既有传统中国韵味,    

        长信宫灯出土于本届冬奥会赛区之一的河北,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河北博物院。历经2000多年,     , 但仍能体现出汉代鎏金工艺的高超水平。“长信”有永恒信念之意,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火种灯以此为创意,意在表达人们对光明和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根据文段内容和图片,以“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火种灯”为开头写一个单句,简述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火种灯的组成结构,不超过30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2022高二下·鄠邑期末)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逆”的解释为:①向着相反的方向。②迎接。

        材料二:2022年2月6日晚,在女足亚洲杯决赛中,中国队在0﹣2落后的局面下,不气馁、不急躁,迎难而上,最终追回并反超比分,以3﹣2战胜韩国队,再次夺得亚洲杯桂冠。

        材料三: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艰苦的条件下,全歼美军一个整团,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一举逆转了战场态势,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

        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涌现着大批“逆行者”,他们因责任与大爱逆行奉献,成为中国的最美身影。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逆向、逆行、逆战、逆转……

        阅读上面的材料后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