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重点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2-07-31 浏览次数:6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 1. (2022高二下·朝阳期末)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及中国古代小说,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其故事性。毕竟,一般中国人看小说的目的,大多是在看“情节”,“情调”则一向被忽视。基于此,学界对古代小说与史传传统之间的渊源关系探讨得比较深入,而对其与诗骚传统的关联则缺乏足够重视。小说要讲故事当然离不开叙事,然而与西方所强调的“客观”叙事不同,中国古代文人则多崇尚“主观”叙事。中国古代小说不止承袭了史传叙事传统,还根植于诗骚抒情传统。

    谈诗骚抒情传统自然要关注楚骚传统。最早将楚骚传统引入叙事文学领域的是司马迁、班固等史家。《史记》《汉书》等在叙事写人时,经常以骚体歌赋来渲染悲剧气氛,酝酿凄怆情调。《史记》等史传作品通过穿插骚体歌赋所取得的良好艺术效果,对古代小说产生了显著示范效应。唐传奇与《聊斋》成为文言小说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都充分吸取了楚骚传统之真髓,具有强烈抒情色彩及艺术感染力。《红楼梦》成为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所包含的多重悲剧意蕴使读者深感“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与曹雪芹对楚骚传统的成功借鉴密不可分。

    古代小说中的诗词虽不乏意在抒情写意者,但多数还是用于情节建构或发表议论等,而且其中很多是作者炫才意识的产物;相对而言,经楚骚传统浸润的小说往往以作者自我为中心,其抒情性与文人性尤为突出,故事性与娱乐性却相对弱化。尤其那些浸润楚骚传统很深的小说,它们往往不以曲折跌宕的情节取胜,而是刻意渲染一种情绪,以主观情绪的起伏来自然而然地安排结构。

    当然,楚骚传统对古代小说抒情性的影响应予以辨证看待。首先,小说家以骚体歌赋为叙事写人渲染悲剧氛围,营造感伤情境,使小说不至枯寂乏味,像《红楼梦》《花月痕》等小说都属于这种情况。其次,穿插楚歌与否并非衡量小说是否具有抒情性的唯一标准,有些小说中虽无骚体歌赋,但作者将楚骚传统内化为“诗心”而照样赋予其小说以浓郁抒情性,这在《聊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再次,有的小说穿插楚歌,并不意味着具有强烈抒情性,如明代中篇传奇小说,其作者主要出于炫才目的而非抒情需要才插入一些楚歌。说到底,小说家是否具有“诗心”并将之运化于叙事写人之中,才是决定小说抒情色彩浓淡的因素。

    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从整体而言是“抒情传统”,致力于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的陈世骧认为:《诗经》和《楚辞》,作为中国文学传统的源头,把叙事和抒情两项要素结合起来,只是两要素之主从或有差异。自此,中国文学创作的主要航道确定下来了,尽管往后这个传统不断发展与扩张。”以穿插的骚体歌赋为视角,可以充分认识到抒情性是中国古代小说富于民族特色的文体特征之一。

    (摘编自陈才训《楚骚传统与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性》)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偏重小说“故事性”的阅读习惯,使学界不够重视古代小说与诗骚传统的关联研究。 B . 《红楼梦》的创作成功借鉴楚骚传统,增强作品的抒情性,使读者感受到多重意蕴。 C . 古代小说中运用楚歌,未必能够增加小说的抒情色彩,有些只是满足作者炫才之需。 D . 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将叙事与抒情结合,穿插骚体歌赋,使其抒情性富有民族特色。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基于中西方对小说的认知,提出中国古代小说根植于诗骚抒情传统的论断。 B . 文章举唐传奇与《聊斋》之例,旨在论证楚骚传统很早就被引入叙事文学领域。 C . 文章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突出经楚骚传统浸润的小说更具有抒情性和文人性。 D . 文章第四段从三个方面审视楚骚传统对古代小说抒情性的影响,具有思辨意味。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重新审视中国古代小说与诗骚抒情传统之间的密切关系,有独到的学术眼光。 B . 有人认为,“一个真正的小说家同样具有诗人的气质”,这与本文理念不谋而合, C . 《聊斋》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是因为作者拥有“诗心”,并能将之运化于作品中。 D . 古代史传叙事传统与诗骚抒情传统的交汇融合,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
  • 2. (2022高二下·朝阳期末) 实用类文本阅读

    温儒敏:读书其实是“很个人”的事

    中华读书报:作为部编本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总主编,您为教师和学生编选、推荐书目,关于读书的著作也出版了很多。您怎么看待阅读?

    温儒敏:读书其实是个人的事情,要读什么书,怎么读,是根据自己的愿望、功用与兴趣去决定的。真正的爱书者,他们把读书作为像吃饭睡觉一样的生活方式。他们也有事功的阅读,但更乐于自由的阅读,或者说私密的阅读。金圣叹所言“雪夜围炉读禁书”,就是“私密阅读”特有的享受吧,那真是读书的妙境。周作人也说过,书房是不可示人的,因为一看你读些什么,就知道斤两了。这有点幽默,但读书的确是“很个人”甚至私密的事情。

    不过对于学生来说,开个书单,推荐一些经典,有些引导,也有必要,只是不宜强制。孩子也有他们的“私密”,应容许有阅读的自由。中小学语文课会指定学生接触某些经典,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凡是书单指定的,孩子不一定喜欢。经典与学生有隔膜,本来就不容易读,若又当作任务,有种种外加的“规定动作”,甚至处处指向考试,那就煞风景了。

    既然“读书其实是个人的事”,即使指定阅读范围,也还是要给学生一些选择的空间,容许读一些“闲书”。

    人各有各的爱好,并非所有人都爱读书的。而真正的爱书人,不会随波逐流,不是哪些书走红就读哪些,他们选书总是有自己的喜好,有独立的眼光,阅读对他们是一种观望世界、涵养性情、安放灵魂的方式。

    中华读书报:问题是现在的孩子作业太多,没有时间读书。您上中学后还能有那么多自由的阅读吗?

    温儒敏:作业太多的确是个问题,所以现在要“双减”。不过可以设想,即使不布置作业,孩子就有时间读书吗?不见得。孩子嘛,精力无限,兴趣就是动力。没有兴趣,做什么都是拖延症。现在的孩子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大,但他们还是比父辈幸福多了。若要比较,那时物质匮乏,没有现在那么多机会和诱惑,比较单纯,读书也就有较多的时间和自由。时代不同,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苦恼。

    中华读书报:您是怎么喜欢上文学的?

    温儒敏:大约上初中时,我开始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诗歌,像普希金、莱蒙托夫、拜伦、雪莱、聂鲁达、惠特曼,等等,都找来读。我还是艾青的粉丝,给自己起了个笔名“艾琳”。我自己也模仿着写诗,给《少年时代》《红领巾》等少儿杂志投稿。正是自由阅读充实了我的灵魂,伴随我挺过了艰难的饥饿年代。

    高中我就离开小镇上的家,到县城上学了。那时高中生不多,上大学的更少,我参加高考的1964年,全国才几十万考生,录取率也非常低。我的备考不是刷题(也找不到往年的考题),而是拓宽视野,读一些比较深的书。如王力的《古代汉语》、杨伯峻的《文言语法》,都过了一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也选读了部分。这些阅读的目的是为了高考,却又不限于应考,毫无疑问对于我读写能力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因为读书有兴趣了,一天不读就不习惯,我高中时期的阅读面是比较广的。不光读文学,也读其他方面的书,如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史之类。

    高中时期,我对于书的确有种崇仰之心,还喜欢读一些自己不太懂的书,读外国的书,理论的书,甚至还读过康德,读过天文学。天文学对我影响大,改变了我的时空观,甚至还想过要考南京大学天文学系。也不太懂,但高中生的我就有意找来读。这是什么心理?是一种“喜欢读书”的象征吧,一种上进的力。

    中华读书报:几十年与书为伴,反复读的书有哪些?

    温儒敏:鲁迅的书读得最多,这跟我从事文学史研究有关。一百多年来,对中国文化有最深入理解的,鲁迅是第一人。他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和思考,不是书斋里隔岸观火的学问,而是痛切的感受,是从生命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这和读一些学问家的概论和历史著作之类,是不一样的,功能和感觉都不一样。

    中华读书报:请您选择三本书到无人岛,您会选哪三本?

    温儒敏:到无人岛,多么艰难,如何活下去都有问题,怎么还读书?当然,在那样的情形下,我可能也会回想《红楼梦》中那些有关色空的哲理性的描写。

    (摘编自《中华读书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温儒敏先生之所以说读书其实是个人的事情,是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爱书者,更乐于自由的阅读。 B . 书单指定的学生不一定喜欢,中小学语文课指定学生接触某些经典,当作任务,常事与愿违。 C . 温儒敏先生也认为作业太多的确是个问题,虽然孩子精力无限,把阅读当作业学生会没兴趣。 D . 温儒敏先生深切体会到鲁迅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和思考是从生命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这是他几十年来反复阅读的原因之一。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访谈主持人聚焦中小学生阅读,结合现实与访谈对象的观点提问,将访谈引向深入。 B . 对主持人提出的问题,受访者会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面对现实做出明确的回答。 C . 此次访淡,不仅关注到了中小学生阅读的现实问题,也展现出一定的历史眼光和期待。 D . 在推进中小学生阅读过程中能否切实有效加以适当引导,是访谈双方都关心的问题。
    3. (3) 引导中小学生广泛阅读,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怎样的积极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3. (2022高二下·朝阳期末)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本一:

    出关(节选)

    鲁迅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胡胡的说:“我记性坏……”

    “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税收精义》曾拜访过先生……”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现在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到了关上,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

    “完了!”

    大家如大梦初醒。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不过仍须编讲义,因为他急于要出关,而出关,却须把讲义交卷。他看一眼面前的一大堆木札,似乎觉得更加不舒适了。

    然而他还是不动声色,静静的坐下去,写起来。回忆着昨天的话,想一想,写一句。那时眼镜还没有发明,他的老花眼睛细得好像一条线,很费力。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于是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

    老子再三称谢,收了口袋,和大家走下城楼,到得关口,还要牵着青牛走路;关尹喜竭力劝他上牛,逊让一番之后,终于也骑上去了。

    大家回到关上,好像却下了一副担子。“这就是稿子。”账房先生提起一串木札来,翻着,说,“字倒写得还干净。我看到市上去卖起来,一定会有人要的。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入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

    “这可只能怪您自己看错了人,”关尹喜笑道,“他那里会有恋爱故事呢?他压根儿就没有过恋爱。”

    “您怎么知道?”书记诧异的问。

    “这也只能怪您自己打了瞌睡,没有听到他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一有所爱,就不能无不爱,那里还能恋爱,敢恋爱?您看看您自己就是:现在只要看见一个大姑娘,不论好丑,就眼睛甜腻腻的都像是你自己的老婆。”

    “倘使他的话是对的,我们的头儿就得放下关官不做,这才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人……”书记说。

    窗外起了一阵风,括上黄尘来,遮得半天暗。关尹喜用袍袖子把案上的灰尘拂了一拂,提起两串木札来,放在堆着充公的盐和饽饽等类的架子上。

    (有删改)

    【注】①这篇小说改编自“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节选部分之前的情节是孔子两次问学于老子,第二次后老子便决定出关。鲁迅在《<出关>的“关”》中说道:“老子的西出函谷,为了孔子的几句话,并非我的发见或创造,是三十年前,在东京从太炎先生口头听来的,后来他写在《诸子学略说》中,但我也并不信为一定的事实。至于孔老相争,孔胜老败,却是我的意见:老,是尚柔的;‘儒者,柔也’,孔也尚柔,但孔以柔进取,而老却以柔退走。这关键,即在孔子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无大小,均不放松的实行者,老子则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一事不做,徒作大言的空谈家。要无所不为,就只好一无所为,因为一有所为,就有了界限,不能算是‘无不为’了。”

    ②1934年,国民党当局发动“新生活运动”,强调规矩和卫生。与此同时,当时的中国社会灾患四起、民不聊生。

    文本二:

    鲁迅在将“故事”新编时,有意颠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把英雄拉下神坛,让圣人回到生活,回归人的真实状态,这对普通人思考自身处境,寻找出路或许更具启发性。从这个意义上讲,鲁迅的确是不折不扣的人道主义作家。捷克学者普实克也曾评价道:“鲁迅的作品是一种极为杰出的典范,说明现代美学准则如何丰富了本国文学的传统原则,并产生了一种新的结合体。这种手法在鲁迅以其新的、现代手法处理历史题材的《故事新编》中反映出来。他以冷嘲热讽的幽默笔调剥去了历史人物的传统荣誉,扯掉了浪漫主义历史观加在他们头上的光圈,使他们脚踏实地,回到今天的世界上来。他把事实放在与之不相称的时代背景中去,使之脱离原来的历史环境,以便从新的角度来观察他们。”这种古今杂糅的创作带有一种先锋的味道,它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历史小说类似于编年体史书的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大可视作是新历史小说的前身。

    (摘编自陆赛《于斜日将堕之时》)

    1. (1)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出关》属于历史题材的小说。小说借着老子出函谷关的历史故事,而还现实世界之魂,来暗讽20世纪30年代的现实世界。 B . 老子不愿讲学,不愿编讲义,但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这实际上是鲁迅自己的写照,也体现了他对老子的爱惜和同情。 C . 小说以颠覆人物原型的方式,把传统观念里的老子描绘成呆头呆脑的形象,被迫狼狈出关,呈现出一种喜剧性的效果。 D . 鲁迅在《出关》中,通过把老子还原为生活人物的方法,揭示了老子无为哲学与现实的人的本性的矛盾,对我们全面理解老子具有启发意义。
    2. (2) 小说中关尹喜和书记等“小人物”,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请结合文本二,谈谈你对《出关》中古今杂糅创作手法的认识和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 4. (2022高二下·朝阳期末) 文言文阅读

    显德六年二月丁亥,开封府奏田税旧一十方二千余顷,今按行得羡田四万二千余顷,减三万八千顷。诸州行田使还,所奏羡田,减之仿此。淮南饥上命以米货之或曰民贫恐不能偿上曰民吾子也安有子倒悬而父不为之解哉安在责其必偿也四月乙未,大治水军,分命诸将水陆俱下,以韩通为陆路都部署,太祖皇帝为水路都部署。丁酉,上御龙舟沿流而北,舳舻相连数十里。己亥,至独流口,溯流而西。辛丑,至益津关,契丹守将终廷辉以城降。五月丙午,宴诸将于行 , 议取幽州,诸将以为:“陛下离京四十二日,兵不血刃,取燕南之地,此不世之功也。今虏骑皆聚幽州之北,未宜深入。”上不悦。是日,趣先锋都指挥使刘重进先发,据固安;上自至安阳水,命作桥,会日暮,还宿瓦桥,是日,上不豫而止。契丹主遣使者日驰七百里诣晋阳,命北汉主发兵挠周边。闻上南归,乃罢兵。南唐清源节度使留从效遣使入贡,请置进奏院于京师,直隶中朝,诏报曰:“江南近服,方务绥怀,卿久奉金陵 , 未可改图。若置邸上都,与彼抗衡,受而有之,罪在于朕。卿远修职贡,足表忠勤,勉事旧君,且宜如故。如此,则于卿笃始终之义,于朕尽柔远之宜,惟乃通方,谅达予意。”南唐主遣其子纪公李从善与钟谟俱入贡,上问谟曰:“江南亦治兵,修守备乎?”对曰:“既臣事大国,不敢复尔。”上曰:“不然。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然人生难期,至于后世,则事不可知。归语汝主:可及吾时完城郭,缮甲兵,据守要害,为子孙计。”谟归,以告南唐主。南唐主乃城金陵,凡诸州城之不完者葺之,戍兵少者益之。

    (选自《资治通鉴·后周纪五》,有删改)

    [注]①显德,后周世宗承袭太祖年号。②太祖皇帝,指宋太祖赵匡胤,时任后周军队将领。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淮南饥/上命以米贷之/或曰/民贫恐/不能偿/上曰/民吾子也/安有子倒悬而父不为之/解哉安在/责其必偿也/ B . 淮南饥/上命以米贷之/或曰/民贫恐/不能偿/上曰/民吾子也/安有子倒悬而父不为之解哉/安在责其必偿也/ C . 淮南饥/上命以米贷之/或曰/民贫/恐不能偿/上曰/民吾子也/安有子倒悬而父不为之/解哉安在/责其必偿也/ D . 淮南饥/上命以米贷之/或曰/民贫/恐不能偿/上曰/民吾子也/安有子倒悬而父不为之解哉/安在责其必偿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敕,告诫,吩咐;特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诏”“制”也可以指帝王的命令。 B . 舳舻,大船和小船,泛指船只,如苏轼《赤壁赋》中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C . 行宫,古代京城以外供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如《长恨歌》中的“行宫见月伤心色”。 D . 金陵,古邑名,六朝古都,历史上曾称“建业”“建康”等,今江苏省南京市。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开封府奏报核查得到多出的田地有四万二千余顷,世宗敕令减免部分土地的租税,各州多出的田地被减免,租税的比例仿照开封府。 B . 世宗大力整治水军,分别命令众将水、陆两路同时而下,世宗乘坐龙船沿着水流北上,到达独流口。后来世宗到达益津关,契丹守将率城投降。 C . 世宗在行宫宴请众将,商议夺取幽州,众将认为世宗离开京城日久,所以不宜继续作战。世宗坚持己见,后来因身体不适而停止进军。 D . 南唐君主的儿子纪公李从善与钟谟一道入朝进贡,钟谟回答世宗问话,说已臣事大国,不敢再操练军队进行战备,世宗不认可他的说法。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契丹主遣使者日驰七百里诣晋阳,命北汉主发兵挠周边。

      ②南唐主乃城金陵,凡诸州城之不完者葺之,戍兵少者益之。

  • 5. (2022高二下·朝阳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其五)

    杜甫

    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

    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

    注①:何将军,郑广文好友。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人与郑广文满怀兴致而来,初见“剩水”“残山”,心中难免有凄凉之感。 B . 颔联将“绿”“红”前置,句法灵动,突出了“折笋”“肥梅”给人的视觉冲击。 C . 第六句中的“金鱼”是何将军的配饰,“金鱼换酒”写出何将军好客及嗜酒豪兴。 D . 本诗中诗人山林做客显得放松随意,与《客至》中诗人因菜少酒陈略显歉意不同。
    2. (2) 明人汪瑷说尾联“见宾主相忘之乐”,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乐”的原因。
    1. (1) 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2. (2) 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描绘行人登攀蜀道时步履艰难、神情惶恐的句子是:“。”
    3. (3) 杜甫在《蜀相》中,用“”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功业。
    4. (4) 在柳永的《望海潮》中,“”两句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莲的歌声。
    5. (5) 杜甫在《客至》中巧妙以“”两句,写主客对饮,并招呼邻翁助兴,表达主人对客人的热情。
    6. (6) 归有光《项脊轩志》结尾的妙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其中归有光睹物思人、托物寓情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 7. (2022高二下·朝阳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I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年轻一代已开始接棒,如雕版印刷在直播平台上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观看,故宫文物变成_______的文创形象……随着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的广泛运用,年轻人关注非遗,渴望深入了解非遗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用_______的表现形式满足年轻受众的需求,可让非遗绽放迷人的光彩。非遗传承人应_______,了解年轻人的所思所想。一方面,在发扬与传播非遗文化的过程中,充分运用直播、短视频等形式,(     );另一方面,非遗元素与新国潮联动,通过增加个性化方案,贴近年轻人的审美品位。让非遗既能吸引年轻人参与互动,也能以_______的方式获得更广泛的受众。

    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开发利用。据统计显示,截止目前,我国已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认定了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相关部门认定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人,90后占比逐年增长,为非遗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匠心独具  千姿百态  身先士卒  耳熟能详 B . 匠心独具  丰富多彩  一马当先  喜闻乐见 C . 别出机杼  丰富多彩  身先士卒  耳熟能详 D . 别出机杼  千姿百态  一马当先  喜闻乐见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并通过新技术进行传承与展示 B . 新技术通过进行传承与展示,使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C . 通过新技术进行传承与展示,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D . 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是通过新技术进行传承与展示的结果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已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认定了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 B . 据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认定了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 C . 统计显示,截止目前,我国已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认定了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 D . 据统计,截止目前,我国已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认定了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
  • 8. (2022高二下·朝阳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Ⅱ

    科技工作者发明了利用细菌织布的方法。,不需用纱线和梭子,所用的原料竟是营养物质——葡萄糖和其他养料,科学家将这些织布原料移入菌种;在适宜的温度下,,每小时可以繁殖1亿个。这样,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每天可织出3~4厘米长的布来。当老的细菌“寿终正寝”后,便有新的细菌“前仆后继”接替这一织布工作,完成老细菌未竟的事业。,布就会源源不断地织出来。

    细菌织的布有很多优点,布的纤维长,结实牢固,比普通的布密得多。因为这种无棉纱的布是细菌织成的,所以最适宜作为医疗上的绷带。它能够使伤口形成一种与人的皮肤细胞组织相似的柔软的“皮肤”来,从而促使伤口愈合,疗效显著,很受医生的青睐。当然,“细菌工”所消耗的葡萄糖价格昂贵,要实现大规模的细菌织布还有一定因难。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2023高三上·鲁山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华传统文化既有饱满的内涵,也有丰富的形式,全方面塑造着中国人。近年来,以品牌为载体、以文化为语言的“国潮”蔚然成风,让国人以一种新的文化表达方式享有传统文化。遵孝悌之道,习儒雅之风,品典籍之美,成为无数代中国人传承文化的最美记忆。而如今,部分人认为传承文化就是沿袭旧服,谨遵旧规,似乎缺了必要的仪式感就不能传承文化。著名学者冯骥才曾指出“我们悠久的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许多文化精华,正被部分无知之人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招摇于市。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再滥加改造;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班级计划围绕“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展开讨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