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语文课后培优练第四单元培优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2-07-31 浏览次数:29 类型:单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草蛇灰线”是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技法术语。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否定小说技法研究的状况依然存在,但“草蛇灰线”等技法术语进入了真正的研究之中,研究者已经注意到在小说评点中这一技法术语的价值。但是已有研究就材料而言,相对单一,谈不上全面深入,鉴此,本文拟作详细分析。

    据现有文献,“草蛇灰线”较早出现在唐代,唐人杨筠松撰堪舆书《撼龙经》已有提及。明人所撰《灵城精义》亦有记载:“气脉所以分别?凡脉之行必须敛而有脊,乃见草蛇灰线,形虽不甚露而未尝无形也。”可见,“草蛇灰线”的使用较早出于古代风水典籍,指山势(龙脉)似断非断、似连非连的态势。在诗文等文学领域,“草蛇灰线”较早出现于明末刘宗周《圣学宗要》,用以指“圣学”相传中的时断时续的态势,扩大了这一术语的运用领域。此外,诗论、散文批评、戏剧批评中也借鉴了这一术语。

    在小说批评中引入“草蛇灰线”一语可追溯至明代“戏笔主人”所撰的《<忠烈传>序》,他认为:“意则草蛇灰线,文则中矩中规,语则白日青天,声则晨钟暮鼓”。而金圣叹是最先在小说评点中较为广泛使用“草蛇灰线”这一技法术语的,翻检《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草蛇灰线”一词总共出现四次,形成了复杂而丰富的内涵。据此,我们从三方面对“草蛇灰线”在小说批评中的使用进行探讨。

    首先是作为“结构线索”的“草蛇灰线”。《红楼梦》第八回在写及宝钗与宝玉互赏佩玉之后,脂砚斋的夹批为:“余亦想见其物矣。前回中总用草蛇灰线写法,至此方细细写出,正是大关节处。”以“金玉”作为贯串上下文的线索;又如第二十六回正文叙及“林姑娘生的弱,时常他吃药,你就和他要来吃,也是一样。”其后有评语:“闲言中叙出黛玉之弱。草蛇灰线。”作为“结构线索”之“草蛇灰线”,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前文对同一物象有意无意地反复叙写,至后文关键处加以点破,从而显露出一条非常清晰的贯串线索,给人以出其不意的“蓦然阑珊”之美。

    而作为“伏笔”和“照应”的“草蛇灰线”法,在小说评点中更为普遍。毛氏父子在评点《三国志演义》中较早体现了此意蕴。在第二十一回叙及刘备得知公孙赞已死但不知赵子龙下落时,其后夹批写道:“不独玄德欲知其下落,即读者亦急欲知其下落,乃此处偏不叙明,直至后古城聚义时方才出现。叙事真有草蛇灰线之奇。”

    隐喻式“草蛇灰线”在批评家笔下并不多见,但它给小说批评带来的影响却是重大的。细究而言,“草蛇灰线”的隐喻象征意蕴实为古代所谓追求“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的演绎形态之一,它延续了在创作和批评中对“尚简用晦”之处加以不断指涉和发挥的传统。

    从上述各种用法来看,结构线索以及伏笔照应两种意蕴成为这一术语的主导内涵,隐喻象征仅为“草蛇灰线”意蕴的支流(正因如此,“草蛇灰线”在典型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批评中体现更为普遍,而在诸如结构较为松散的《儒林外史》中表现并不是很明显),而且前者着眼于艺术手法的体现,后者偏重于意蕴内涵的解读。此三者共存于“草蛇灰线”这一术语之下,更多的在于外在形态上的共通性(所谓“有意无意”和不露痕迹)而非实质内涵的等同性。

    (摘编自杨志平《论“草蛇灰线”与中国古代小说评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草蛇灰线”较早出现在古代风水典籍中,后成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较为常见的技法术语。 B . “草蛇灰线”被引入小说批评中可追溯至明代《〈忠烈传〉序》,书中认为它是指表意深刻、令人警觉。 C . “草蛇灰线”在金圣叹的评点中形成了复杂而丰富的内涵,这对本文的研究有一定的作用。 D . 隐喻式“草蛇灰线”虽给小说批评带来重大影响,但其实质与“草蛇灰线”的主导内涵不同。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开篇提出问题,其后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分析了“草蛇灰线”在古代小说评点中的使用。 B . 文章多次使用类比论证和道理论证分析小说批评中“草蛇灰线”的使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 . 文中第4段引脂砚斋点评《红楼梦》的内容,旨在阐明“草蛇灰线”能引发阅读兴趣的观点。 D . 文章第6段认为“草蛇灰线”与“春秋笔法”有关,肯定其具有指涉和发挥“尚简用晦”处的作用。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评点中不属于“草蛇灰线”在“结构线索”方面的表现的一项是(    )
      A . 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草蛇灰线,拽之通体俱动。 B . 起首点明“嗜琴”,后“学琴”,终以“琴声”,通篇以“琴”作草蛇灰线之法。 C . 脂砚斋评《红楼梦》中“元迎探惜”四春谐音为“原应叹息”,有草蛇灰线之妙。 D . 一僧一道在恰当的时间出现或隐形,宛如关节,草蛇灰线,贯穿全文。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如果说西医是以机械唯物论为指导,产生在工业文明基础上,以解剖学和化学为诊治手段,追求“个体精确”而相对割裂的实证医学;那么,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孕育的中医,它的哲学基础是朴素唯物论,它是产生在农耕文明基础上,以天人合一为基本轮廓,以阴阳五行为基本元素的,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同时相对“模糊”的系统医学。

    听起来很玄,尤其一听“阴阳五行”,有人就觉得太虚无缥缈,甚至感觉简直就是迷信。其实,阴阳五行是实实在在的朴素观念,是古人的宇宙观、认识论在人体医学上的典型的集中的反映。弄清楚了它,“神秘”的中医就变得明白如话了。

    古代中华文化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在阴、阳两种作用力催动下形成的,人也不例外。根据这个认识,人体的主要功能器官——心、肝、脾、肺、肾,分别对应属性是火、木、土、金、水,它们之间互相促进和滋养,又互相制约和把控;这些脏器及与之相关联的系统,又分别与身外的五方、五色、五味、五声等相对应;它们在阴阳二气催动下互相作用,构成人体内部和对外的“平衡”的生理机能。一旦人体某方面出现了对内对外的“失衡”,就是“生病”,必须借助外部事物,按阴阳互动和“五行生克”的规律进行调整,使之“恢复平衡”,平衡了就没病了。

    以肝为例:假如一个人肾阴虚了,肾属水,而肝属木,则“水不涵木”,肝得不到滋养,郁结了,肝阳上亢,就会产生头晕目眩、胸胁苦满等病症;脾胃属土,木克土,肝还会影响脾胃,导致腹痞、厌食,甚至面黄肌瘦;肝火升起之后,还会引爆心火,产生烦躁、失眠、舌红眼赤、小便黄等病症;心火发动之后,不可收拾,又会影响肺,产生干咳甚至咳血。

    这一系列变化如同多米诺骨牌,怎么治疗?“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本因在于肾阴不足,暂放一旁;眼下是肝气郁结,就疏肝利胆;是木侮脾土,就培土平肝消滞理湿(脾土忌湿);是风火相助(肝生风,心生火),就清心平肝;火克肺金,就降心火、清肺热。回过头来,再好好滋肾养阴,把肾调理好,免得产生系列连锁反应。

    那么,用什么药来调治?中医选用药物多为本草,配以少量的矿石和动物等。中医将这些药物按五行学说分别使有归属,叫作“归经”。如上所述肝胆郁结问题,青色、酸味的药物可入肝胆,但不是所有的青色、酸味药物都可用。这不仅是遵循“阴阳”观念,还涉及一个关键观念——将药性的寒、凉、平、温、热等“五气”,与其他功能需求结合,进行组合疗疾。比如,同是可以治疗肝胆有关疾病的中药,柴胡用来疏理肝气,芍药用来养血滋阴;板蓝根苦寒,用来泻肝胆实火,等等。医生可以将它们组成方剂,主次分明,分工明确,共同发挥作用。

    中医的这套阴阳五行学说以及本草等中药的归经、气性和功效,系统的生理学、医理学、脉理学、药理学等理论,还有一个个典型医案,靠一代代医家、药师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留在了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典籍里。而在具体临床中,每位中医医生运用其学识和经验,通过望、闻、问、切,完成对病症的分析判断和处方治疗。有人疑惑:中医治病,是不是靠经验瞎打瞎撞?了解中医的整套理论体系后,对于这类疑问就会释然了。

    其实,人类到今天,对人体医学的认识仍然在探索阶段。中医、西医只有联起手来,密切合作,才能用好现在这少得可怜的防病治病知识,去跟几乎是“不可知”的强大的病魔搏斗,为人类的健康发展而不懈努力。

    (摘编自黄扬略《中医:相对“模糊”的系统医学》)

    材料二: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认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对于坚持中西医并重、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实现创新突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

    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从几千年的发展来说,中华民族多次经历自然灾害、战争动乱和疾病瘟疫,却能一次又一次转危为安,人口得到增加,文明能够继承,不能不说中医药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医药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走向世界等方面大有可为。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文化独特的生理观、病理观、疾病防治观越来越显示出独特功能。当然,我们也应当承认,作为古代科学的中医也不是十分完美的。比如,中医在诊断方面(切脉、望色、闻声等)具有一定神秘性、主观性和模糊性,医生们要得到一致的客观检查结果几乎很难,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往往变数较多,传统中医——尤其那些名中医开方治病灵活多变、不墨守成规,这就使人很难理解与传承。为此,从理论到实践如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仍是一个时代课题。“运用多学科方法开展心藏神、气的防御作用等中医认识人体、认识生命现象的原创理论研究”非常必要。中医药或许有形而下的成分在内,但超越养生和医疗并基于实修实证而逐渐形成的中医哲学、中华哲学理念,对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意义重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大量身心健康养生的内容,其中有一部分可能远远超出了“中医”的范围,如果在现代科学基础上对其进行挖掘、创新,“中华医学”会走得更远、更高——不啻为医术的突破,更可能由于“医道”的飞跃,带来的是向“人的科学”文明的提升。

    (摘编自朱康有《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弘扬中医药文化》)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西医和中医有明显区别:西医以解剖学和化学为诊治手段,中医则全凭个人经验,采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 B . 心、肝、脾、肺、肾五大器官分属火、木、土、金、水五行,它们之间互相促进、制约,使人体机能保持内外平衡。 C . 中医会考虑药性的寒、凉、平、温、热,并结合其他功能需求用药,如泻肝胆实火,可用板蓝根,因其药性苦寒。 D . 开展中医认识人体、认识生命现象的原创理论研究,就可以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认真研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其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对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国医学能产生很大助力。 B . 深入了解中医的整套理论体系后,就不易对中医有“神秘”之感,也不会再认为中医治病纯靠经验瞎打

      瞎撞。

      C . 中华民族经历多次疾病疫情都能转危为安,中医药功不可没。中医药在新冠疫情的防治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D .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超出“中医”范围的关于身心健康养生的内容进行挖掘和创新,必将带来医术的突破。
    3. (3) 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采用这种论证方法。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小耗子

    (埃及)马哈姆德·台木尔

    她快满七岁了,谁见了她都以为她只有四岁。她身材瘦小,皮肤黝黑,看见她的人不知那是她皮肤的本色还是附在上面的脏垢,蓬在她头上的浓黑的卷发更映衬出她皮肤的黑来。她肢体孱弱,肩头瘦削;身上一条条的肋骨在那被人们雅量地称作长衫的破布片后面显露出来。什么时候人们问她:“你爸爸是谁,小姑娘?”她质朴而出于本能恐惧地回答:“我不知道。”

    如果她被问起:“你妈妈是谁?”她就会用手指搓着破衫的一角,一对无神的眼睛茫然地望着大街,嘟哝着:“我不知道。”

    也许她的回答引起询问者的好奇,想继续和她交谈下去,于是问她:“你住在哪儿?”她就会用干瘦的手指着一所被挤压在毗连的楼房之间的陈旧屋子,用单调的声音说道:“在那儿。”是的,就在那所屋子的最底层,这个小姑娘为自己营造了一个每晚栖息的固定住所……这是门后地下一个堆放垃圾的角落,只有在这里,她的身体才得到休息,才使自己孩童的想象力驰骋。

    小姑娘只是在深夜,当她做完了女主人吩咐的一切活计后才能得到休息。她的女主人是个骨瘦如柴的干瘪老太婆;真主没有给她好的品质,她性情乖戾,喜怒无常。

    小姑娘叫她做舅妈,老太婆把小姑娘叫做小耗子!这个称呼以后便为左邻右舍所接受,于是小姑娘从此就这样被叫着,后来她也习惯于回答这种呼叫。很快,她原来的名字就随着她的过去一道从她的记忆中消失了。

    她也像任何人一样有自己的过去吗?还是她生长在这里就像青苔生长在房子附近的脏水里一样?不过,所有这些和她有什么相干呢?她不是在那位老妪的庇护下得了糊口之食,不是也像其他人一样有自己的名字吗?这名字就是小耗子。为什么她的名字不叫小耗子呢?这名字为什么要使她恼怒呢?她并不讨厌这种动物,而且,自从她和一只与她共同居住在门后栖息地的小耗子建立了牢固的了解和感情之后,她还很同情它……任何感情都有缘由,任何了解都有开端。

    每天小姑娘做完压在身上的一切家务事,照例饱尝了老妇人的耳光、脚踢和谩骂……一到晚上,她就撒腿跑向自己那门后的角落。她从衣服里掏出一小块食物,把它摊在小耗子出没的地方,躺在破席上,她没有合眼,心里惴惴不安,支撑着不睡,聚精会神地等着。

    一会,一阵响声传到她耳里,她的心颤动了,那光滑的脑袋又显现在她面前,小心翼翼地嗅闻着,髭须来回摆动。不一会,小耗子就在它附近找到了食物,贪婪地啃啮着。小姑娘高兴地看着它,满怀兴奋和喜悦……

    一天早展,小姑娘照例守护在病人身旁,屋子里一阵嘈杂吵嚷,喊叫声、欢笑声传到她耳里,她仔细地观察和搜听着。小姑娘出于强烈的好奇,从楼梯口跑下来,看见一群人围在那里,老太婆女主人的话听得很清楚,她在说:“你咬坏了我的所有衣服,偷吃了我的所有食物……今天你终于逃不掉了,该死的东西!”一阵吱吱声传到小姑娘耳里,这声音对她来说是那么熟悉。吱吱声被一阵欢笑和嘈杂所淹没……小姑娘一阵颤抖,她快步跑到楼梯的尽头。这时人群已离开屋子走出胡同,关上了门。小姑娘躲在门后,从缝隙中向外窥望。她把门打开走了出去,围着老太婆女主人的人群正好闪开一个缺口,小姑娘走进缺口,看到女主人手上拿着一个笼子,里面一个黑色的东西在不停窜动,被笼子的丝栏关着跑不出去。姑娘一阵心慌,好像有一只铁掌压在脖子上,使她喘不过气来,她赶忙引颈翘望,仔细地注视着笼子,以便把事情弄得更明白。她挤过人群,朝着老太婆女主人走去,迎面立即看到一个细小的脑袋,两只闪亮的眼睛和摆动着的髭须,脑袋上的毛发蓬松着,满是血痕,几乎分辨不出样子来……小姑娘的目光和小耗子的目光相遇了。小姑娘注意到,小耗子停止了在丝栏后面的窜动,走过来望着她,她听见它大声的吱吱求救声,她猛地向笼子扑去。但是人群围着老太婆女主人,笼子从小姑娘眼前消失了,吱吱的求救声在令人窒息的空气中不断发出回响。

    老太婆的声音在说:“拿汽油来,给这个下贱东西身上点上火,把它放在胡同里,这才好看哩,孩子们!”孩子们一阵欢叫声。小姑娘站在屋门旁,浑身发抖,泪水从眼角里涌流下来。老太婆手里拿着汽油瓶,把油一滴滴地浇在小耗子身上。她一边点燃火柴一边喊道:“把所有房门都关上,不要叫耗子跑进去了,否则要引起火灾!”

    门都关上了……人群看见一个火球从笼子里跑出来,四顾仓皇。小姑娘站在门边看着火球,她的身体也像被火烧着一样,越烧越猛……小姑娘看见火球向房子跑来,她立即伸手推开房门,火球很快跑了进去,小姑娘随即跟了进去。老太婆女主人在大声地吼叫和咒骂,她跌跌撞撞地用尽力气推开门,她刚一进去,门就砰的一声锁上了。

    人群中一片惊恐,团团围在门旁,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舌头都僵在喉咙里说不出话来。人们异口同声地惊喊道:“大火烧着房子了!”

    一个身穿长袍的女人走上前说道:“小心,不要靠近房子……这是只受了惊的老鼠,它着了魔!”人们惊恐地议论着,房子里火越烧越大,从里面发出了可怖的求救声,但是没有一个人敢走上前去。

    大火在咆哮,噼啪声响彻天宇!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开端写人们问小姑娘的爸爸妈妈是谁,住什么地方,既向读者介绍了小姑娘的凄苦处境,也为下文写她与小耗子建立感情奠定基础。 B . 被小姑娘叫作舅妈的女主人是一个性情乖戾、喜怒无常的人,她经常欺负小姑娘,让小姑娘每天不停地劳作,甚至谩骂、踢打她。 C . 周围的人对小姑娘的冷漠,与小姑娘和小耗子的感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小人物的命运,作者视角独特、别具匠心。 D . 小姑娘身世凄惨、命途不幸,饱受生活煎熬,没有得到周围人的关爱。作者借此表达了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批判。
    2. (2) 小老鼠被捉后,小姑娘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
    3. (3) 小说在繁笔与简笔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结合作品相关内容分析其艺术效果。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理宗淳祐三年二月,以馀玠为兵部侍郎四川制置使。尝作长短句,谒淮东制置使赵葵。葵壮之,留置幕府,俾帅舟师,溯淮,入河,抵汴,所向有功,累推淮东制置副使。入对,言:“方今世胄之彦场屋之士田里之豪一或即戎即指之为粗人斥之为哙伍愿陛下视文武之士为一勿令偏有所重。偏则必至于激,文、武交激,非国之福。”帝曰:“卿人物议论,皆不寻常,可独当一面。”乃授四川宣谕使。至是,加制置使,知重庆府。

    玠至,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士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所在州郡,以礼遣之,高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才而任。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播州冉琎冉璞兄弟,有文武才,隐居中,前后阃帅辟召,皆不至。闻玠贤,兄弟相率诣谒。玠宾礼之,馆谷加厚。居数月,无所言,玠乃更辟别馆以处之,且常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去。如是又旬馀,请见玠,屏人曰:“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觉跃起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胜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玠大喜,遂不谋于众,密以其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诏以琎为承事郎,权发遣合州,璞为承务郎,通判州事,徙城之事,悉以任之。命下,一府皆喧然同辞以为不可。玠怒曰:“城成则蜀赖以安。不成,玠独坐之,诸君无预也。”

    秋七月,馀玠卒。蜀人莫不悲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馀玠守蜀》)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方今世胄之彦/场屋之士/田里之豪一/或即戎/即指之为粗人/斥之为哙伍/愿陛下视文武之士为一/勿令偏有所重 B . 方今世胄之彦/场屋之士/田里之豪/一或即戎/即指之为粗人/斥之为哙伍/愿陛下视文武之士为一/勿令偏有所重 C . 方今世胄之彦/场屋之士/田里之豪一/或即戎/即指之为粗人/斥之为哙伍/愿陛下视文武之士为一/勿令偏/有所重 D . 方今世胄之彦/场屋之士/田里之豪/一或即戎/即指之为粗人/斥之为哙伍/愿陛下视文武之士为一/勿令偏/有所重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爵,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B . 蛮,中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旧时也用以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被称为狄,西部被称为戎,东部被称为夷。 C . 阃帅,指中央最高军事统帅。《清史稿·礼志九》中提到:“至直省讲武,则以督、抚、提、镇为阃帅,岁季秋霜降日,校阅演武场。 D . 权,暂时代理官职。古代表示兼、代官职的还有领、摄、判、行、守、署等。其中领是本官兼低职;摄是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馀玠拜见赵葵,得到赵葵认可,被赵葵留下指挥军队,建立功绩,做了赵葵的副手。 B . 馀玠镇守蜀中,吸取诸葛亮的经验,广开言路,重用人才,贤名远播,收到了成效。 C . 在馀玠贤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慎思之后,提出在西蜀合理布防的策略。 D . 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馀玠甚以为然,于是将军队移至钓鱼山一带。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玠大喜,遂不谋于众,密以其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

      ②城成则蜀赖以安。不成,玠独坐之,诸君无预也。

  • 5. 古代诗歌阅读

    观于舍人壁画山水

    王季友

    野人宿在人家少,朝见此山谓山晓。

    半壁仍栖岭上云,开帘欲放湖中鸟。

    独坐长松是阿谁,再三招手起来迟。

    于公大笑向予说,小弟丹青能尔为[注]

    【注释】尔为:犹言如此。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句看似平淡,实则言简义丰,“野人”既是身份的自谦,又暗含了一种脱俗的品味。 B . “朝见此山谓山晓”中的“山晓”一词,构词法如同“春晓”,写山中黎明破晓之景。 C . 颈联描写一个独坐松下的人,他被壁画吸引,诗人再三招手示意,他才不舍地站起来。 D . 尾联于舍人的“大笑”,既有对“我”的逗趣之意,也有对自己高超画技的得意之情。
    2. (2) 钟惺在《唐诗归》中评价此诗“看他字字是真,却字字是画”,请结合此诗颔联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荀子在《劝学》中,用借助舆马而致千里、借助舟楫渡江河的例子,引出“”的观点。
    2. (2)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自己在浔阳终年不能欣赏到美妙的音乐,之后用“”两句突出琵琶女的演奏带来的与乡间音乐不同的艺术感受。
    3. (3) 《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表情包创意古已有之,例如中国古代戏曲的脸谱。脸谱是通行于剧场的表情符号。通常,红色绘制的脸谱表示忠义刚烈,黑色绘制表示正直勇猛,白色绘制往往作为奸臣的标记,如此等等。三尺戏台划分出的善与恶的道德阵营,观众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之中识别忠臣义士与奸贼小人的区别。道德褒贬与脸谱风格之间显而易见的呼应表明,古代戏曲擅长提炼与夸大角色的性格特征,进而归纳为某种相对固定的类型。这些角色代表了一个单纯而强烈的世界:是非分明,爱憎透彻,尽量祛除犹豫、妥协、矛盾、宽宥与谅解等暧昧的情感成分。

    相形之下,孵化表情包的那一部分网络文化无法适应如此刚烈的气质。          的痛斥,         的赴死,         的悲伤,         的离别,古代戏曲垂青的那些情节过于沉重,以至于不堪重负。如今的表情包是一种“软性”的符号,卡通柔和的表达更为适合这一代人的温情与宽容,令人开怀的幽默则显现了出色的智商与情商。人们喜欢轻松地发一个表情包:萌萌哒!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义无反顾   慷慨激昂   令人动容   撼人心魄 B . 慷慨激昂   义无反顾   撼人心魄   令人动容 C . 撼人心魄   慷慨激昂   令人动容   义无反顾 D . 慷慨激昂   令人动容   撼人心魄   义无反顾
    2. (2)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B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C .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D .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三尺戏台划分出的善与恶的道德阵营,观众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之中识别忠臣义士与奸贼小人。 B . 三尺戏台划分出了善与恶的道德阵营,让观众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之中识别忠臣义士与奸贼小人的区别。 C . 三尺戏台划分出的善与恶的道德阵营,让观众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之中识别忠臣义士与奸贼小人的区别。 D . 三尺戏台划分出了善与恶的道德阵营,观众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之中识别忠臣义士与奸贼小人。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土地,令人魂牵梦萦。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心中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 , 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1. (1)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一次追思“文化昆仑”钱钟书先生的活动中,清华大学(招生办)一位老师这样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还有两句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便是让我们心有所止,心在焉。钱先生学问做的如此出色,就是因为‘心在焉’”。但是看看我们周围,看看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请以“心要在焉,     ▲      ”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