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西省临汾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09-11 浏览次数:71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聚落群既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区;既有埋葬一般人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这表明良渚文化(   )
    A . 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B . 正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C . 已形成君主专制国家 D . 已存在社会不平等现象
  • 2.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汉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上述两项措施的共同点是(   )
    A . 以加强中央集权制为目标 B . 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C . 试图通过分封来巩固统治 D . 推动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发展
  • 3.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英国学者罗伯茨在《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中写道:“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是(   )
    A . 男耕女织 B . 精耕细作 C . 自给自足 D . 小农经济
  • 4.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对下栏材料所反映的主张解读准确的是(    )

    A . 老子将万物本原归结为“道” B . 孔子主张“性本善”“有教无类” C . 法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 D . 荀子从人性出发,主张隆礼重法
  • 5. (2022高一上·北京期中) 春秋战国500多年的斗争与融合为后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诸多条件。以下符合上述条件的有(   )

    ①中原周边的戎狄蛮夷产生认同观念,融入华夏族

    ②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③各地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④北方各诸侯国为抵御匈奴族南下在北部修筑长城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6.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人物

    时  间

    主要内容

    商鞅

    秦孝公时期

    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

    邹忌

    齐威王时期

    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进谏

    李悝

    魏文侯时期

    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颁布《法经》

    吴起

    楚悼王时期

    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度,裁减冗官,选贤任能

    A . 变法以实行土地私有制为中心 B . 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政治 C . 变法旨在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 D . 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
  • 7.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    )
    A . 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 B . 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 C . 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 D . 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命
  • 8.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下列史实与它属于同一时期的是(   )
    A . “文景之治” B . “光武中兴” C . “贞观之治” D . “开元盛世”
  • 9.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下图所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朝代正确的是(   )

    A . 郡县制    秦 B . 郡国并行    西汉 C . 分封制    西周 D . 行省制    元
  • 10.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
    A .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 .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 . 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D . 经济的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 11.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秦代始创传国玉玺。东汉学者蔡邕说:“玺者,印也。印者,信也。”东晋皇帝南渡时,几代皇帝没有传国玉玺,被嘲讽为“白板天子”。这反映出(    )

    A . 秦代传国玉玺的价值贵重 B . 君权神授的观念深入人心 C . 宗法观念强调嫡长子继承 D . 儒家的正统观念影响深远
  • 12.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地图包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必备工具。如图反映的社会状况出现于(    )

    A . 西汉 B . 西晋 C . 唐朝 D . 北宋
  • 13.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三国志》记载:“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据此可知(   )
    A . 国家分裂阻碍对外贸易的发展 B . 曹魏政权中断了与西域的联系 C . 西域依然是东西方交往的桥梁 D . 西域诸国与中原交往仍很频繁
  • 14.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有学者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实现了北魏统治由“武治”向“文治”的转变。北魏太和八年 (484年)六月,仿照汉制,下令:“置官班禄,行之尚矣。”这一诏令的推行 ( )
    A . 取缔了特权阶层 B . 阻碍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C . 加快了社会流动 D . 加速鲜卑族封建化进程
  • 15.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展现了吐蕃赞普派使节禄东赞入唐求见唐太宗的场景。其反映唐朝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

    A . 通过互派使者维护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B . 采用册封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朝 C . 凭借先进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 D . 以经济交流为主加强唐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 16.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是唐朝的统治手段之一,首领被封为渤海郡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A . 靺鞨粟末部 B . 吐蕃 C . 东突厥 D . 回纥
  • 17.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在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或举人,就有机会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这反映出科举制(    )

    A . 造成了官员队伍的分化 B . 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 C . 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等级 D . 使儒学统治地位得到巩固
  • 18.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属官中书舍人各拟意见,再由中书令即宰相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经门下省,由其属官给事中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诏书才算合法。”由此可知,这种做法(    )
    A . 提高了政府执行力度 B . 剥夺了宰相权力 C . 减少了决策的随意性 D . 废除了君主专制
  • 19.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对此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

    A . 魏晋时期开始实施该赋税制度 B . 以庸代役利于保证农时 C . 国家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 . 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税
  • 20.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以下科技发明成果,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是(   )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③《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④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基本成熟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21. (2022高一上·北京期中)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
    A . 兼收并蓄 B . 风格单一 C . 反映市民生活 D . 固守传统
  • 22.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下图是北京某学校小张同学做的中国古代一个历史朝代的权力分配示意图,但不小心破损了一部分。请根据所学判断这是(   )

    A . 汉代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B . 隋唐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C . 宋代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D . 宋代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 23.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A .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 .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C . 专制皇权得到加强 D . 相权对皇权形成制约
  • 24. 他忧国忧民,勇于担当,用雷厉风行的改革给萎靡因循的北宋中期政坛注入一股强烈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这里的他(   )
    A . 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B . 变法得到广大人民和上层官僚的支持 C . 进行改革实现了北宋的富国强兵 D . 通过改革实现了“兵农合一”的募兵制
  • 25.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下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   )

    A . 辽、西夏、金 B . 西夏、北宋、辽 C . 金、辽、北宋 D . 金、西夏、南宋
  • 26.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金史》记载:“(金太祖说):‘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金之色白,完颜部色尚白。’于是国号大金。”史籍所述两个少数民族政权( )
    A . 都创立兵农合一的制度 B . 政权建立后其封建化进程加快 C . 长期与北宋政权对峙 D . 都兴起于辽河上游
  • 27.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   )
    A .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 使地方保有较大权力 C . 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 . 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
  • 28.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
    A .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坊市制度已被打破 C . 地方政府权力扩大 D . 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 29.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元代建立初期就面临着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分离的难题,如何将丰裕的物资运往大都,是统治者面临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元代采取的举措是(   )
    A . 修运河,开海运 B . 迁国都,促生产 C . 修驿道,设驿站 D . 迁人口,兴农业
  • 30.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运用唯物史观,解释图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 铁器牛耕出现 B . 隋唐大运河的开凿 C . 经济重心南移 D .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 31.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后人评价“有元一代制度,莫善于历”,其杰出贡献者是(   )
    A . 沈括 B . 毕昇 C . 郭守敬 D . 王祯
  • 32. 北宋理学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思想(   )
    A . 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B . 确立了儒学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 C . 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D . 明确了获得万物之“理”的方法
  • 33.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朱熹)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材去也!”材料反映出元政府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其目的在于(   )
    A . 明经、进士科尊崇儒学 B . 发挥儒学在巩固社会秩序和树立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 C . 通过采取差别对待的民族政策,保障蒙古贵族的利益 D . 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 34. 以下是某同学做的历史课堂笔记,该笔记的主题应是(  )

    措施

    目的

    废中书省和宰相、权分六部

    皇帝独揽大权

    设内阁

    协助皇帝决策

    设特务机构

    严密控制臣民、法外行事

    ……

    ……

    A . 明太祖加强皇权 B . 明朝的君相关系 C . 明成祖加强皇权 D . 明朝的皇权强化
  • 35.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讲话,称“15 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   )
    A . 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 B . 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海航技术的高超 C .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 D . 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
  • 36. 下图反映了清朝奏折制度的流程。它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

    ①减轻废除宰相后皇帝倍增的工作压力

    ②成为了解下情、商讨政务的重要渠道

    ③强化对官僚的控制,权力向皇帝集中

    ④禁锢士人思想,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37.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下表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时间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公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年(乾隆十八年)

    1.84

    约4902

    4.00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

    2.86

    约5071

    2.66

    1812年(嘉庆十七年)

    3.34

    约5260

    2.36

    1851年(咸丰元年)

    4.32

    约5042

    1.75

    A . 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 B . 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 C . 高产作物传入养活了更多人口 D . 人口急剧增长使人地矛盾日益显露
  • 38.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如图是我国某时期台湾地区的地图,它可以佐证(   )

    A . 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B . 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C . 清康熙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D .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侵占台湾
  • 39.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明朝中期,某位思想家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这位思想家是(   )
    A . 王守仁 B . 陆九渊 C . 黄宗羲 D . 顾炎武
  • 40.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每经历一次全国性农民起义之后,新建王朝在总体上说来都比前一个王朝有所进步,社会生产力有所提高。这可以用来说明历史上的农民起义(   )
    A . 造成了皇朝的易姓换代 B . 推动了王朝政策的调整 C . 推动了国家的重新统一 D . 建立了农民的革命政权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 41.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政治治理

    材料一: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荫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为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至南北朝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并分析元代对地方治理措施产生的积极作用。
  • 42.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化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全国越来越需要南方的供给。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用于航海。宋朝在沿海海港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这样海外丝绸贸易出现进一步繁荣。当时的海港因此而繁荣起来,以扬州、泉州和广州为最,这也促使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地区大力发展蚕丝生产。

    ——摘编自刘治娟著《丝绸的历史: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彩带》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 (2) 依据材料二,说明宋代海路丝绸贸易兴盛的原因。
  • 43.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材料一: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明朝末年,有记载的英国最早来华的商人,通过一位懂得中葡语言的通事(注:翻译人员),与中国人打交道。清朝前期,朝廷实施了特色的对外政策,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的窗口。在对华贸易中,英国的对华贸易需求旺盛,欧洲其他国家风尘莫及。双方的语言交流逐渐成为热门话题。18世纪上半叶,广州英语开始“稳步而迅速地取代澳门葡语而成为中外贸易不可替代的国际通用语”。从l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广州英语在中国南方口岸发挥着贸易通用语的主导作用。以汉字注音的广州英语词汇读奉和手册商务英语教材纷纷出现。如《红毛买卖通用鬼话》《通商指南》、《华英贸易字汇》等。

    ——莫再树《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考镜》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分析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东地区“外语”变化与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