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目的 | 试剂 | |
A | 除去苯中少量的苯酚 | 浓溴水 |
B | 验证蔗糖水解产生还原性糖 | 蔗糖溶液、稀硫酸、蒸馏水、pH试纸、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 |
C | 实验室制备乙烯 | 浓硫酸、乙醇、碎瓷片 |
D | 检验中的溴元素 | NaOH溶液、溶液 |
事实 | 解释 | |
A | 石墨晶体中横向与纵向的导电性不同 | 晶体性质表现自范性 |
B | CH4与NH3分子的空间构型不同 | 二者中心原子杂化轨道类型不同 |
C | H2O的热稳定性比H2S强 | H2O分子间形成氢键,而H2S分子间没有形成氢键 |
D | 向盛有硫酸铜蓝色溶液的试管里加入过量氨水,得到深蓝色溶液 | NH3与Cu2+间的配位键比H2O与Cu2+间的配位键强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①氨水中的微粒存在的化学键有(填标号)。
A.极性键 B.非极性键 C.氢键 D.键 E.键
②中配体是,所含元素中电负性最大的非金属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
③中含mol 键。
物质名称 | 相对分子质量 | 颜色、状态 | 溶解性 | 沸点/℃ | 毒性 |
苯乙腈 | 117 | 无色油状液体,密度比水大 | 难溶于水,溶于醇 | 233.5 | 有毒,受热易分解产生有毒气体 |
氯化苄 | 126.5 | 无色或微黄色的透明液体 | 微溶于水,混溶于乙醇 | 179.4 | 有毒 |
氰化钠 | 49 | 白色结晶颗粒或粉末 | 易溶于水 | 1496 | 剧毒 |
二甲胺 | 45 | 无色气体,高浓度时有类似氨的气味 | 易溶于水,溶于乙醇 | 6.9 | 有毒 |
反应原理:(氯化苄)+NaCN (苯以腈)+NaCl
主要装置:
实验步骤:①向仪器a中加入氯化苄25.3g,缓慢加入适量二甲胺水溶液,放入磁子搅拌。
②安装好球形冷凝管、恒压漏斗及温度计,开启冷凝水,并对仪器a进行加热至90℃。
③向恒压漏斗中加入30%氰化钠水溶液49.0g。
④控制滴加速度与反应温度,使反应在90±5℃下进行。
⑤滴加结束后,加热回流20小时。
⑥反应结束并冷却至室温后,向混合物中加100mL水,洗涤,分液。
⑦往得到的粗产品中加入无水颗粒,静置片刻,倒入蒸馏烧瓶中,弃去 , 进行减压(2700Pa)蒸馏,收集115~125℃馏分,得到产品无色透明液体22.3g。
回答下列问题:
①M属于芳香族化合物。
②M能与饱和溶液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