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锦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4-11-07 浏览次数:29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商周时期,以祭祀先祖的宗庙为中心,国(族)人聚集而居,以全族中辈分最高、与直系祖先的血统关系最亲近的子弟构成王族,聚居于宗庙近旁的王宫区。所有同族人均居住在城邑之内,依照亲疏等级由宗庙中心散布到外围区域。这反映出(    )
    A . 宗法观念影响社会生活 B . 城邑布局体现皇权至上 C . 古代城市功能划分明显 D . 家族经济决定政治地位
  • 2. 战国时期,墨子提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李悝说“食有劳而禄有功”。这些主张共同体现了(    )
    A . 尚贤标准得到诸侯国的认可 B . 贵族垄断官制的局面被批判 C . 德才兼备的用人观开始出现 D . 思想领域出现了融合的现象
  • 3. (2022高二下·锦州期末) 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族谱系备受重视。从发掘的贵族墓葬墓志看,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族的贵族认同炎黄为先祖的远多于汉族。这反映出(    )
    A . 传统宗法门第观念被普遍接受 B . 各民族渴望国家统一愿望强烈 C . 少数民族政权完全接受汉族文化 D . 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
  • 4. (2022高二下·锦州期末) 下表是隋唐时期户数统计表(据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根据表格信息可以推知(    )

    隋唐时期户数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

    890多万户

    唐太宗贞观初年

    200多万户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

    380万户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

    918万户

    A . 隋炀帝时期户口数可能有夸大 B . 唐朝前期社会发展较为稳定 C . 户数增长与少数民族内迁的高潮有关 D . 两税法推动玄宗时户数激增
  • 5. (2022高二下·锦州期末) 科举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这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这表明科举制(    )
    A . 有利于形成新的价值取向 B . 排除了世家子弟的入仕 C . 有利于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D . 提升了社会的文化水平
  • 6. (2022高二下·锦州期末) 《中国农业史》称某一著作“最能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农耕水平,不仅是我国,也是全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最丰富的一部衣业科学知识集成,是我国农业遗产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著作应是(    )
    A . 《齐民要术》 B . 《神农本草经》 C . 《农书》 D . 《农政全书》
  • 7. (2022高二下·锦州期末) 曲宴是古代帝王赐宴的一种,其特别之处就在于无事而宴,参加的人员主要是宗室成员、外国使臣以及近密臣僚。下表为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的部分记载。这反映了宋朝(    )

    时期

    太祖朝

    太宗朝

    曲宴记载

    建隆二年,“宴刺史、统军、军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

    太平兴国九年,太宗“诏宰相、近臣赏花于后苑”

    乾德二年,“宴大将王全斌于崇德殿”

    雍熙二年,“诏辅臣、翰林、枢密直学士喜于后苑”

    开宝九年,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辞行前“宴于长春殿”

    淳化三年,太宗申近臣和馆阁学士登秘阁观书”,“赐从臣及直馆阁官饮”

    A . 边患问题得以解决 B .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 . 科举制度日益完善 D . 崇文抑武局面形成
  • 8. (2022高二下·锦州期末) 职官的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北面官负责管理草原游牧地区的部落事务,而南面官主要仿制唐朝制度设立,负责处理定居人口特别是汉族人的事务。这一创举出现于(    )
    A . B . C . D .
  • 9. (2022高二下·锦州期末) 下表反映了宋朝部分年份的财政收入情况。据此可知宋代(    )

    时间

    农业收入

    农业占比

    工商业收入

    工商业占比

    宋太宗至道三年

    2321

    65%

    1238

    35%

    宋熙宁十年

    2162

    30%

    4911

    70%

    A . 农民的负担减轻 B . 民营工商业居于主导地位 C . 商品经济的活跃 D .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10. (2022高二下·锦州期末) 宋朝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下列选项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B .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C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 存天理,则人欲灭
  • 11. (2022高二下·锦州期末) 明代,若遇四品以上大臣缺员,必由六部官员、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等共相计议,而后推荐,再经皇帝批准任用,称“廷推”。大臣们若未经廷推而是由皇帝特旨提拔的话,则深以为耻。据此可知,廷推制度(    )
    A . 有利于理性构建政治领导层 B . 标志着皇权专制达到了顶峰 C . 成为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工具 D . 致使科举的选官功能被削弱
  • 12. (2022高二下·锦州期末) “清朝前期,......的创设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又能提高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文中省略的是(    )
    A . 锦衣卫 B . 军机处 C . 内阁制度 D . 奏折制度
  • 13. (2022高二下·锦州期末) 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唐寅诗曰:“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业钱”。这表明当时(    )
    A . 士商关系倚仗金钱维系 B . 艺术家作品的商品化 C . 儒家传统偏见的强化 D . 文治天下局面的崩溃
  • 14. (2022高二下·锦州期末) 1840年,林则徐说:“诸夷中惟米利坚(美国)及佛兰西(法国)尚足与之(英国)抗衡......自英夷贸易断后,他国颇皆欣欣向荣。盖逐利者喜彼绌而此赢,怀忿者谓此荣而彼辱。此中控驭之法,似可以夷治夷,使其相间相暌。”林则徐意在( )
    A . 师夷长技以挽救统治危机 B . 采用闭关办法解决鸦片问题 C . 筹划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D . 利用列强间矛盾维护国家安全
  • 15. (2022高二下·锦州期末) 18世纪,清政府以“夷”称呼西方国家,如"英夷”、“法夷”等,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以“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称呼西方国家,“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上述变化(    )
    A . 表明中外各国实现平等交往 B . 反映中国国家主权遭到破坏 C . 体现了清政府主动学习西方 D . 折射出传统外交观念的转变
  • 16. (2022高二下·锦州期末) 《中华文明史》指出: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
    A . 挽救了民族危机 B . 改革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C .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 . 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 17. (2022高二下·锦州期末) 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发布《宣布满洲政府罪状檄》,揭露清政府借辫子来残杀民众的血腥行为。即使仍处在日本统治下的台湾同胞也自愿剪掉辫子,“表示自己是中华民国的公民,而不是清朝遗民,更不是日本国民”,更有甚者,当他们在剪辫时,还“鸣放爆竹”、“办酒宴”。这反映了当时(    )
    A . 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B . 日本暴行激起台湾民众不满 C . 南京临时政府推动习俗变革 D . 新政权强化民族意识和认同
  • 18. (2023高一下·肇州月考) 下列口号与历史事件对应正确的是(    )
    A . “扶清灭洋”——北伐战争 B . 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新文化运动 C .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护国运动 D . “打倒列强,除军阀”——五四运动
  • 19. (2022高二下·锦州期末)   1922年,中国共产党二大指出: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其有意义的。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 . 意识到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B . 实事求是进行革命策略调整 C . 确立独立领导民主革命 D . 总结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 20. (2022高二下·锦州期末)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村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作了报告并指出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本次会议的召开(    )
    A . 促使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B . 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C . 是我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 . 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 21. (2022高二下·锦州期末) 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搜集了以下图片。据此分析,该学习小组的研究主题是(    )

    A . 区域文化的相互影响 B . 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锋 C . 世界文化的丰富多样 D . 中华文化的辐射和传播
  • 22. 古印欧人的大迁移对欧亚大陆产生重要影响。古印欧人大迁移(   )
    A . 推动文明区交融与扩展 B . 迁移持续时间短,但涉及范围大 C . 奠定了罗马帝国的版图 D . 迫使大月氏西迁,建立贵霜帝国
  • 23. (2022高二下·上虞期中) 19世纪中叶后,美国随着疆界的不断扩张,新的领土的开发和利用,急需大批劳动力。外来移民迅速增加,形成了一股空前规模的移民潮。在这股移民潮中,大量华工从事的主要工作是(    )
    A . 开矿筑路 B . 金融证券 C . 建立牧场 D . 买办经商
  • 24. (2022高二下·锦州期末)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跨国公司把一种全新产品打入一个国家时,它面临的热战是如何在这个国家中创造--个新的市场。这就需要适应或改变消费者的偏好或口味,使他们接受这种产品。如果跨国公司成功了,它实际上是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全球性的经营环境。这说明跨国公司(    )
    A . 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 B . 促进了文化交流国际化 C . 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 D . 以文化创新为主要业务
  • 25. (2022高二下·锦州期末)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欧洲都笼罩在“没落”“衰败”的悲凉气氛中,许多学者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甚至掀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研究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学术组织机构也大量涌现,形成了19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潮。当时西方学者的做法意在(    )
    A . 弘扬中国优秀文化 B . 揭露欧洲文明的弊端 C . 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D . 反省重建欧洲的文明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 26. (2022高二下·锦州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罗马学校不是希腊学校的简单重复,而是要在罗马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希腊学校教育中有用的东西,使之为罗马的政治经济发展服务。罗马著名的教育家西塞罗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政论家而非教育家。帝国时期,国家逐步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国家教育行政管理制度。这一时期,皇帝独裁,不允许臣民以辩才干预时政。培养雄辩家的教学目标,也转变为培养官吏。罗马学校延续了许多希腊学校中开设的课程,但这些科目无不赋予浓厚的功利主义的色彩。算术用来训练人们在商业和贸易中精于计算;几何用来丈量土地和规划建筑设施等等。舞蹈、音乐等则成为副科或不予设置,被希腊人引以为豪的“哲学学校”在罗马则从未设立过。

    ——摘编自季美《浅论古罗马与中国汉代的学校教育》

    材料二:汉代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教育,官学自不待言,即使私学也要以儒家经典为讲授材料。儒家经典内容虽各有偏重之处,但均包含有伦理道德观念,贯穿着"德”的说教。通过对它们的学习,使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得到培养和训练,能够自觉地以伦理道德为准而行事,从而使封建统治秩序得到维护。汉武帝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创办中央官学,并要求地方官员建立地方官学,正式开始了官方教育事业。同时对私学亦采取鼓励政策,使其成为官学的补充,这种做法为后代统治者所承袭,终汉一代官学与私学并行不悖。

    ——摘编自郝建平《汉代教育特点论略》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罗马学校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教育发展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罗马教育相比汉代教育的不同之处,并分析汉代教育发展的原因。
  • 27. (2022高二下·锦州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12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30万人击败匈奴,取河南地,筑44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被带到游牧地区,牧地变为耕地,北方边境扩大。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50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

    ——摘编自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

    材料二:在元朝的行省中,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事务,包括边疆民族。“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朝令夕至,声闻毕达”。“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内地”。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元朝对吐蕃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在中央设置的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是帝师和宣政院。帝师是主管全国宗教事务的官员,一般情况下并不直接管理吐蕃事务,而是通过宣政院或向皇帝推荐吐蕃地方官的形式来实现。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清朝的治边方略大致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大权集中、小权分散,正确处理中央与边疆政府的关系,使之各得其所;二是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根据边疆蛮夷的特点分别施治,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三是对边疆蛮夷的,上层人物加强控制,“众建而分其势”,厚待边疆蛮夷上层人物,清朝上层还通过与蒙古王公贵族长期联姻来增进蒙古游牧势力的向心力;四是大胆进行改革,积极完善边疆治理制度。通过上述治边方略,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卓有成效。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积极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边疆治理卓有成效的原因。
  • 28. (2022高二下·锦州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具备领导革命的极优越条件,但领导权并不是天生的属于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共“三大”前后,党内普遍认为工人阶级尚未成为“独立的社会力量”,陈独秀提出要由国民党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不仅是他本人的看法,也代表了共产党人当时普遍的认识水平。1924年10月以后,由于实践提供的经验和共产国际的有关指示,党内开始讨论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并在1925年1月召开的“四大”上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必须参加民主革命,并取得领导地位。党的“八七”会议报告指出,党在今后的策略是独立领导工农阶级开展斗争。1928年,党的六大在正确分析了大革命失败后的政治经济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指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只有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地位,才能解决反帝反封建的两大任务。遵义会议后,这一宝贵认识逐渐成为全党的实际行动。

    材料二:(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党正确地坚持了自己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相对独立性,坚决同国民党争夺抗战的领导权,在稳固地领导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前提下,对民族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使自己的领导艺术更加成熟,终于在解放战争时期形成了包括全部革命阶级在内的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取得了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卫东《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确立的再思考》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中共对革命领导权问题的认识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中共在革命领导权问题上“领导艺术更加成熟”的具体表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