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入学摸底考试试卷(新高考...

更新时间:2022-08-29 浏览次数:56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2高一上·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青年节日礼仪文化教育对传承中华文明的价值

    王立平

    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表征,节日礼仪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挖掘、整理和传承传统节日礼仪对于中华文明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青年一代是一个国家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中坚力量,他们展现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水平。因此,当前要牢牢抓住青年一代文化观形成的关键期和特征,充分利用传统节日这个重要契机对广大青年进行礼仪文化教育,从而使中华文明得到更好更持久的传承。

    ②对青年进行节日礼仪文化教育,有利于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

    ③我们的青年一代之所以会追捧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的节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西方节日成功地提炼并向人们传递了代表这些节日的精神标识,如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象征爱情、感恩、圣洁等寓意,迎合了青年一代渴望爱情、追求时尚的心理,受到广大青年群体的青睐。但实际上,现在年轻人热捧的很多“洋节”在我国不仅早已有之,而且历史更悠久。比如情人节,中国不仅很多少数民族有其特有的情人节,而且更有各民族共同传承了两三千年的中华“七夕”节。大部分中华传统节日以丰富的传奇故事和充满诗情画意的礼仪为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和鲜明的精神标识。

    ④因此,我们要在广大青年群体中强化对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且历史悠久的节日礼仪文化的教育,包括用青年人喜欢的方式对这些节日发展的历史、蕴含的文化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以强化这些节日所蕴含的精神标识。如通过春节时贴春联、祭祀、守岁压岁、舞龙灯,清明节扫墓祭祖,端午节赛龙舟、插艾叶、包粽子,中秋节赏月、做月饼等一系列节日礼仪活动,使青年一代深切地感受到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⑤对青年进行节日礼仪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的文化自信。

    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广大青年与祖辈们的“代沟”日渐拉大,部分青少年群体对独具特色的民俗形式和节日礼仪较为陌生,导致节日文化难以在青年一代心中生根发芽,过节也往往停留于“回家吃饭”“拿红包”等表面形式上,这对中华文明的传承是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青年一代进行节日礼仪文化教育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⑦而礼仪作为文明的一种重要的外在表征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规范水准和文明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让青年人广泛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节日礼仪活动中,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用潜移默化的礼仪教育真正让中华民族优秀的节日文化和精神在青年一代中入脑入心,使青年一代进一步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我们倡导节日礼仪文化的教育不是固守旧俗,而是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守正创新,积极构建富有新时代特征的节俗节庆礼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我国传统节日礼仪要赢得青年一代的认同和广泛参与,就要努力使传统节日礼仪契合青年人的现代文化审美观念,契合现代人生活和追求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大青年群体从内心接受我国传统节日礼仪文化,使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真正落到实处。

    ⑧对青年进行节日礼仪文化教育,有利于厚植中华文明传承的沃土。

    ⑨节日礼仪文化教育为青年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和有效的形式,因为节日一方面具有重复性的特征,即通过年复一年的重复的、潜移默化的节日礼仪活动的参与,广大青年群体心中很容易形成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观念。另一方面,节日礼仪文化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形式,与正规的学校教育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它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但却让人们在过节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受到了教育。同时,节日礼仪文化教育又是一种仪式感教育,通过仪式让青年一代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价值。随着节日礼仪程序的依次进行,仪式承载的节日文化内涵也逐层得到了展示,年轻人的心灵也真切地参与到了节日审美过程中。

    ⑩通过这种看似繁琐的节日礼仪活动,年轻人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了有效的彰显和传承。传统节日也在一系列的仪式活动中变得庄重且有意义,无形中为年轻人的生活也增添了趣味和价值。同时,年轻人在这些活动中也可能领略到生活的美好、对生命的虔诚甚至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通过一系列这样重复性的、潜移默化的节日礼仪文化教育,青年一代心中才容易培植深厚的中华文明传承的沃土,从而为中华文明的接续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选自“光明网”,2021年1月31日,有删改)

    1.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下列关于文章的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 我们的青年一代之所以会追捧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的节日,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些西方节日成功地提炼并向人们传递了代表这些节日的精神标识。 B .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青年一代进行节日礼仪文化教育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中的“这种情况”指青少年崇尚西方节日。 C . 因为节日礼仪文化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形式,所以节日礼仪文化教育为青年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和有效的形式。 D . 如果传统节日礼仪不契合青年人的现代文化审美观念,不契合现代人生活和追求的标准,那么我国传统节日礼仪很难赢得青年一代人的认同和广泛参与。
    3. (3) 指出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子所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 (4) 请写出文本的论证思路。
    5. (5) 对青年进行节日礼仪文化教育,除了上文提及的传统文化节日及方式外,你还知道哪些?请举几个例子说明。
  • 2. (2022高一上·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儿子的鱼

    [加拿大]P·帕金斯

    我环顾四周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14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跑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差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

    看到鱼跃出水面时,我吃惊得合不拢嘴。“钓到了一只王鲑,个头不小。”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相当罕见的品种。”

    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孩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我知道一旦鲑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到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窜去,鲑鱼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去靠拢。15分钟过去了,孩子开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远处,我也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鱼竿。冰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筒防水靴的边缘,王鲑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

    一秒钟后,孩子从河里冒出头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紧紧抓住鱼竿不放。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保罗抓起渔网向那孩子走去。

    “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

    保罗点点头,站在河岸上,手里拿着渔网。

    不远的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淹没在水中。这时候鲑鱼突然改变方向,径直窜入那片灌木丛里。我们都预备着听到鱼线崩断时刺耳的响声。然而,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鲑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

    我们三个大人都呆住了。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声中。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鲑鱼被逮住了。他把枯树枝拨向一边,男孩紧抱着来之不易的鲑鱼从树丛里倒着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栗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14公斤重的王鲑。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

    孩子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孩子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粗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称称鲑鱼到底有多重。孩子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1. (1) 下面关于“儿子的鱼”的相关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儿子的鱼”表明了“儿子”特别的劳动付出。 B . “儿子的鱼”体现了“儿子”的韧性以及毅力。 C . “儿子的鱼”标志着“儿子”正坚持独立成长。 D . “儿子的鱼”意味着“父亲”并没有参与其中。
    2. (2) 下面对文章关联人物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我”作为人物之一与叙述人称,让小说更显得真实亲切。 B . 伙伴“保罗”这一人物形象于串联情节中升华了小说主题。 C . “儿子”身上的冷静与自信折射出“父亲”平素对他的影响。 D . “父亲”为数不多的言语表明了他对儿子的独特的教育方式。
    3. (3) 请按小说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4. (4) 请用一组合适的关键词,揭示小说中“父亲”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2高一上·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文本一:

    水陆草木之花,可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 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文本二: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 , 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予夏季倚此为命者,其可人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芙蕖》,有删改)

    【注释】①葩:花。②芙蕖(qú):即荷花,又称菡萏(hàn dàn)、芙蓉、莲花等。③迨(dài):及,等到。

    1. (1) 对文本二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B . 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C . 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D . 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 “可爱者甚蕃”与“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中的“爱”含义相同。 B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中的“而”用法相同。 C . “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中的“秋”含义相同。 D . “及花之既谢”与“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中的“谢”含义相同。
    3. (3) 古代汉字意蕴丰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说文解字注》“盖大叶骇人,故谓之荷”与“自荷钱出水之日”中“荷”的意思相同。 B . 《说文解字》“莲,芙蕖之实也”与“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中“莲”的所指相同。 C . 《说文解字》“菡也,实为菡萏,未发为菡萏”与“迨至菡萏成花”中的“菡萏”意思相同。 D . 《尔雅》:“芙蓉之含敷蒲也。”李时珍也说芙蓉是“敷布容艳之意”,所以常用“出水芙蓉”来形容天然艳丽的年轻女子。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②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

    5. (5) 两则文本都写了“莲”,但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4. (2022高一上·镇江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问题。

    【甲】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甲词“狂”字既是词人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更是词人内在感情的高度概括。词的上片叙写了此次出猎的情况,下片抒发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B . 甲词“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C . 乙词紧扣“春愁”二字,写景抒情,曲径通幽,词末交代了“春愁”的原因,苦中求乐,情深志坚。 D . 两首词各有一个词语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基调,甲词是“狂”,乙词是“愁”。
    2. (2) 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而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这两首词在风格上有很大差异。请结合词的内容,说说两首词在艺术风格上的不同之处。
  • 5. (2022高一上·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对那些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物,我们可以用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名句“”来赞美。
    2. (2) 《行路难》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的句子是:“”。
    3. (3) 《醉翁亭记》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2高一上·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新学期开学,伴随的是学校教室的打扫和布置。②2022年开学前两天,某地多家家政公司接到了来自学生家长的订单。③这些订单,都是学生家长预约钟点工到学校做教室卫生的。对于这件事,网友们进行了一场辨论。④有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⑤也有人说,假期开学打扫教室的要求很高,边边角角都要打扫一遍,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存在困难……

    材料二: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对我国教育方针进行了全面阐述。②习总书记在教育方针中强调劳动教育,“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③这一阐述,丰富了教育方针的内涵。

    材料三:

    日本教育大纲规定,小学从五年级起开设家庭课。家庭课是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的必修课,有系统的教科书和相关实践用材,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家庭生活与家人、家常饭菜的炊事基础、舒适的衣服与家居、身边的消费生活与环境。俄罗斯于1993年重新制定了劳动课教学大纲,大纲对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其中针对初中学生的课程内容有:设备材料与机器零部件的加工、家政技术、缝纫、食品加工、手工艺制作等。

    1. (1) 针对材料一中“雇人打扫教室”一事,某班同学准备以“该不该雇人打扫教室”为辩题,进行一场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应该雇人打扫教室”。假如你是反方辩手,请陈述你的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至少说出两点理由)。
    2. (2) 请你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给“雇人打扫教室”的家长发一条短信,对他们进行劝阻。要求:短信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30个字。
    3. (3) 材料一、材料二中,分别有一处标点使用不规范,请找出句子序号并改正。
  • 7. (2022高一上·镇江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每当我们在媒体上看到老坛酸菜的广告时,爽滑劲道的面条,总让人垂涎欲滴。但自从被2022年3·15晚会曝光后,老坛酸菜不仅下架了相关产品,还发布了道歉声明,称辜付了消费者的信任。作为老坛酸菜的代言人,因被曝光了一段其早年为老坛酸菜拍摄代言广告时边吃边吐的视频而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这段视频经网上传播后,该代言人的形象一落千丈,人设崩塌。好在广告拍摄方及时清:代言人吐面的原因是多次拍摄吃面导致胃部不适造成的。最终,网友们的批评指责才渐渐地被制。

    1. (1) 有同学认为画横线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 “辜付”应写为“辜负” B . “舆论”应写为“與论” C . “澄清”的“澄”应读为“chén” D . “遏制”的“遏”应读为“jié”
    2. (2) 根据语境,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修改。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一上·开学考) 阅读下面材料,请任选一个任务,写一篇作文。

    材料一:

    从河南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好评如潮到河南卫视《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等节日晚会持续“出圈”,传统器物、建筑、服饰、节俗、诗词之美经由创新表达,让古老与“新”“潮”水乳交融,绽放出了无与伦比的魅力。

    材料二:

    关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鲁迅先生认为应区别对待,“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在继承时应有思考,有辨别,有方法,如此才能有所创新。

    任务一: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距离我们也并不遥远,它就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触手可及、触目可见、触耳可闻。你肯定有过很多与传统接触的瞬间。请以“与传统结缘”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任务二:关于如何对待传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等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综合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