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更新时间:2022-09-06 浏览次数:79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
  • 1. 明初只有两京乡试派翰林官任主考,各省聘明经公正的儒官、儒士担任,万历后,始定以翰林或科、部官派充。清初乡试主考官继承了明代选用京官的办法,一律由京官出任,每省任命正副考官各一人,后来改为一正三副,一直沿用到清末。主考官制度的变革(     )
    A .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B . 标志着官僚体制已经完全成熟 C . 有利于促进科举考试公平公正 D . 体现了君主专制权力极端加强
  • 2. 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     )
    A . 战乱影响商品经济发展 B . 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C . 北方农耕经济发展充分 D . 南方的赋税来源依赖商业
  • 3. 据成书于北朝时期的《洛阳伽蓝记》记载:“陈诸宝器,金瓶银瓮百余口,瓯檠盘盒称是。自余酒器,有水晶钵、玛瑙杯、玻璃碗、赤玉后数十枚,作工奇妙,中土所无,皆从西域而来。”在北朝一些世家大族的墓中也出土了西方造型的金银器皿,如山西大同北魏封和突墓出土的银高足杯(如下图所示)。据此可知,北朝时期(     )

    A . 中外交流十分频繁 B . 中西方存在经济交流 C . 官员的生活奢靡 D . 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多样
  • 4.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
    A . 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B . 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C .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 . 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 5. 下表所示为清代江南贡生的社会成分,据表可知,清代江南地区(     )

    人数

    直系三代出高级功名或相应官职

    直系三代仅出低级功名

    直系三代未出功名但生活于城市

    直系三代未出功名且生活于市镇

    直系三代未出功名且生活于农村

    家庭背景不详

    来自城市/市镇/农村

    578

    346(60%)

    200(34.6%)

    10(1.7%)

    10(1.7%)

    6(1%)

    6(1%)

    城市359/市镇141/农村48/(30人不详)

    A . 阶层固化倾向显著 B . 农民入仕受到限制 C . 察举机制注重公平 D . 城乡经济差距较大
  • 6. 南朝《宋书》记载刘宋时期“兵车勿用民不外劳(额外的劳役)役宽务简氓庶民众(繁息至余粮栖亩存积于田亩)户不夜扁(上门锁)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收获)则数郡忘饥。”以上史料描述的是江南地区(     )

    ①社会比较安定    ②经济得到发展    ③自然条件优越    ④民族交融加强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7. 孝文帝迁都洛阳那年开始开凿我国佛教石窟,少林寺(如下图)即是孝文帝为远道而来的印度高僧跋陀修建的。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 孝文帝个人只信仰佛教 B . 孝文帝特别喜欢汉族文化 C . 佛教在当时占主流地位 D . 孝文帝利用宗教加强统治
  • 8. 河南卫视春晚上的古典舞《唐宫夜宴》的大火,彰显了盛唐文化的繁荣,反映出大国文化的自信。从这支舞蹈中我们不难看出胡风的盛行。“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风盛行的现象主要反映(     )
    A . 文明交汇 B . 国力强盛 C . 交通便利 D . 中外交融
  • 9. 战国时期的赵国“易胡服,习骑射”,一举扭转了赵国被动挨打的局面;南北朝时期,北魏素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史称“斯文郁然,比隆周汉”。这两次改革的共同之处体现在(     )
    A . 源于争霸需要 B . 侧重移风易俗 C . 完成政权汉化 D . 实现富国强兵
  • 10.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中的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该制度使(     )
    A . 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结合 B . 选官制度更加合理完善 C . 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D . 地方得到了有效的管理
  • 11. 察举制在最初的操作过程中不试笔墨,民间评议对朝廷选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东汉阳嘉年间,左雄上言:“郡国孝廉,就是古时候的贡士。出来做官,就要协理风俗,宣扬教化,若是不学无术,那就一点用都没有。请自今以后,被举荐者都先去公府,儒生测试儒学经术,文吏测试行政文书。”帝从之,颁下郡国。阳嘉新制(   )
    A . 体现了汉代儒学独尊地位 B . 便于豪强地主把持政权 C . 蕴含向科举制演化的因子 D . 利于选拔实际有用人才
  • 12. (2022高二下·湛江期末) 三国魏明帝曾向屠肆(屠宰场)征收“牛肉小赋”,以增国库。北魏时肉类买卖兴盛,以致有的官员“前劳赐,有余肉百斤,卖之”(赏赐所得的肉自己吃不完就拿出去卖),肉食买卖是司空见惯之事。造成当时北方肉类市场繁盛的主要原因是(    )
    A . 人口迁移促进区域的开发 B . 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 C . 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的传入 D . 汉族饮食习惯发生巨变
  • 13. 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     )
    A . 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 . 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员选拔 C . 察举制依然是选官的主要方式 D . 门阀士族仍然有较大影响力
  • 14. 唐代的三省体制相当成熟,在一般情况下,皇帝不能越过三省直接发布“最高指示”。皇帝下达的诏令,原则上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表明(     )
    A . 唐朝时三省掌握了实际统治权 B . 唐朝皇帝被剥夺了最高决策权 C . 唐朝时君权与相权矛盾尖锐化 D . 唐朝皇帝的决策权受到了限制
  • 15. 魏晋南北朝时,寺院一方面有免税免役特权,另一方面又得到上至皇室下至庶民的赏赐或捐施,包括金银财货、绵绢丝絮、土地山川林泽等。出现“凡厥良沃,悉为僧有”“公私田宅,多为僧有”的状况,形成强大的寺院庄园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 土地兼并盛行 B . 儒家信仰体系已趋于崩塌 C . 中央集权弱化 D . 国家控制的经济资源受限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二代文化略同。文化既尔,政治亦然。故夏、殷(商)间政治与文物之变革,不似殷﹑周间之剧烈矣。殷、周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摘编自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唐代立国规模宏阔,其疆土,经济、文物,较之秦汉,似乎尚有过之而不及。论其政治,依然还是秦汉传统规模,王室与政府分立,君权与相权互济,但唐代的政府组织之详备严密,实为汉代所未有,此后宋、元、明、清四代,都尊奉为行政圭臬。魏晋以下的门第新贵族,在唐代渐渐地和平消失于无形。自唐后,中国社会再没有别一种新贵族之形成。故在唐代有两大趋势:一、由贵族阶级转移到平民社会。二、文化由宗教方面转移到日常人生。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相比商代有哪些重大变革。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代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别评价其影响。
  • 17. (2021高二下·长白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 

     材料二: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是什么。 
    2. (2)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表现。 
    3. (3) 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是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的?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文学,必溯源于诗经三百首……是有政府收集而流行在贵族社会的……魏晋南朝的诗人,多半出身于门第新贵族中……唐代诗人之多、诗学之盛,可以说超前绝后。全唐诗九百卷,凡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以平民的作家,而歌唱着平民生活下至种种情调与境界。

    中国艺术中最独特的而最重要的,厥为“书法”……(南北朝)南方擅长“帖书”,大体以行草为主,用毛笔写在纸或绢上,更普通的是当时人往来的书信;北方则擅长“碑帖”,是把字刻在石头上的,是一种较老的传统……多用于名山胜地、佛道大寺,或名臣贵族死后的墓志铭所用。……一到唐代,南帖北碑渐渐合流,但南方的风格,到底占了优势。

    秦汉时期的绘画大体还以壁画和刻石为主,应用在宫殿庙宇坟墓……一到唐代,仙、释、人物画逐渐转而为山水、花鸟,壁画和石刻渐转为纸幅尺素,在人们日常起居的堂屋与书房中悬挂起来。

    ——钱穆《中国古代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不同文明与文化相遇的时候,其中某一种处在发展较高阶段的文明与文化,可能对另一文化呈现倾斜式的“文化出超”

    ——何芳川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文学艺术发展所呈现的特点,并结合时代背景,归纳推动唐朝文学艺术走向繁荣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列举出唐朝时期中华“文化出超”影响日本的具体史实。
  • 19. 古代中国多元文化碰撞交流,沟通中外,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家争鸣虽原则上是各家发表自己的看法,批评别人的意见,但也包含了对其他学派某些思想的吸收。如荀子,虽以礼为思想核心,但也特别重法与推崇孔子,以致有人将其当作法家,还有人将其当儒家。

    ——选自孙景坛《百家争鸣新论》

    材料二  

    材料三   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又诏革衣服之制,改国姓为元氏姓,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争鸣”的主要认识。
    2. (2) 分别指出材料二甲骨文和《史记》的史料类型。材料一属于哪一类型?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作者所评述的历史事件的观点,并据此谈谈我们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
  • 20. (2022·邯郸二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凡选有文、武,文选吏部主之,武选兵部主之,皆为三铨,尚书、侍郎分主之。……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五品以上不试,上其名中书门下。六品以下始集而试,观其书、判;已试而铨,察其身、言;已铨而注,询其便利而拟。已注而唱,不厌者得反通其辞。三唱而不厌,听冬集。厌者为甲,上于(尚书)仆射,乃上门下省。给事中读之,黄门侍郎省之,侍中审之,然后以闻。主者受旨而奉行焉,谓之“奏受”。视品及流外,则判补。皆给以符,谓之告身。

    ——《新唐书·选举志》

    1. (1) 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官员铨选制度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代官员铨选制度简要评价。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