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帝室联姻概况
婚媾 | 人物 |
出后(皇帝联姻对象) | 济阳虞孟母(元帝后)、颖川庾文君(明帝后)、太原王穆之(哀帝后)、琅邪王神爱(安帝后) |
尚主(公主联姻对象) | 太原王禕之尚寻阳公主、琅邪王嘏尚鄱阳公主、王献之尚新安公主、谯国桓温尚明帝女南康公主、颖川荀羡尚寻阳公主、陈郡谢混尚孝武帝女晋陵(阳)公主 |
宗室婚 | 司马道子娶太原王国宝堂妹 |
材料一 唐代科举制度尚属形成时期,许多制度尚未完善。唐玄宗时宰相杨国忠之子杨喧举试明经,礼部侍郎达奚洵本不欲录取,但终因不敢得罪杨国忠而将杨喧取在高等。唐德宗时,宰相李实向礼部侍郎知贡举的权德舆推荐私人,要求录取,权德舆未能满足,李实乃开列名单责令录取,否则就要贬官。唐肃宗时,礼部侍郎杨绾甚至要求停罢进士、明经诸科,理由是经科举所选之士,“幼能进学,皆颂当代之诗,长能博文,不越诸家之集。遂相党与,用致虛声”。唐时对科举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考生自幼专心读书应举,而所学之内容却无益于事,“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
——摘编自屈超立《论科举制的政治功能——唐宋与明清的比较》
材料二 唐代科举中,举子在考试前的请托宣传和达官闻人的荐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并且形成了特有的“行卷”风气。据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载,“唐之举人以所业投献主司。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盖主司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唐代著名人物如韩愈、杜牧、皮日休等人都有“行卷”的经历,有些还成为科场和文坛佳话。如《南部新书》卷甲就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唐代的项斯一开始并不出名,于是就将自己的作品投献给了江西的杨敬之。杨敬之十分欣赏项斯的才华,还赠诗云:“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没过多久,项斯开始在长安声名远扬,第二年登进士第。
——摘编自胡可先《“座主”与“门生”——唐代科举与官场裙带关系》
材料一 汉武帝元狩二年,长城从令居修到了酒泉郡。元封元年,长城又从酒泉郡修到了玉门关,并建造了观察敌情的亭障。太初三年,又做居延塞以伸展至酒泉郡……所建亭障耸于高岗,起伏且错落。李广利调吏士数百在抡台及渠犁屯田,积蓄粮食,以供汉帝国使者之用。
——摘编自朱鸿《丝绸之路通鉴》
材料二 唐朝建立,正值突厥势力强盛。东突厥连年发兵,侵扰唐朝北部边地。一部分朝臣提出“请修古长城,发民乘堡障”,对此,唐太宗明确表示反对:“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贞观三年八月,唐太宗咚颉利可汗背信援助梁师都的地方割据政权为由,命李靖讨伐东突厥。贞观四年,唐军大胜突厥。
——摘编自冯雨晴《唐太宗安边政策与治理模式述论——以处理与东突厥、薛延陀政权关系为例》
材料一 北魏建国伊始,统治者对其他各族人民实行了残酷的高压政策。作为汉族人的冯太后,孝文帝在她的教育下也深受汉文化的熏陶。《魏书·咸阳王禧传》曾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孝文帝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新高潮。
——摘编自左颖《北魏孝文帝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基本态度是“降则抚之,叛则讨之”,也就是各少数民族只要不公开与唐对抗,就对其实行羁縻政策。反之,侵扰内地或对唐有严重威胁者,就用武力解决。唐太宗还举汉武帝的例子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敞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尽管这是唐太宗的自我欣赏,但它所反映的事实大体不错。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一 《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述了战国时的一次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