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综合质...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4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
  • 1. (2022高三上·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孔子了解人们追求财富的普遍心理,但是强调要以义取财;他理解财富增长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所以强调先富后教;他深悟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因此主张将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无论是追求财富、创造财富还是分配财富,孔子都力求将其框定于仁德与道义的范畴之中,体现了他对社会公正的期许。

    孔子认为追求财富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语出《论语·里仁》,以下只注篇名)。但是,当追求财富与坚守道义相矛盾时,孔子绝不会放弃道义。如果不能通过正当渠道获得财富、摆脱贫贱,那就宁肯不处富贵、不去贫贱。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常有人以此为依据来证明孔子“重义轻利”,其实,孔子“重义”确是事实,“轻利”的说法则值得商榷。他从不反对而且鼓励人们追求财富,只是当求利与道义不能两全时,他赞赏能坚守道义的君子,都视只知求取钱财而违背道义的小人。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孔子基于道义的财富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应是最贴切的表述。

    孔子理解财富增长既是民众对富足生活的期许,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所以强调先富后教。《论语》记载,孔子到卫国,感叹人口已经很多了。人力是创造财富的基础,孔子看到这点感到很欣慰。学生再有问他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孔子说“富之”。仅有基础是不够的,还要将人力资本的作用发挥出来,通过创造财富使民众富起来。“既富矣,又何加焉?”那么富起来之后呢?孔子说“教之”(《子路》)。生活富裕之后,可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孔子不是空谈仁德与道义,而是强调要务实社会的物质基础,先让人们过上好日子,再进一步通过教化达成谦逊守礼。

    孔子基于社会公正,反对贫富过于分化,强调要有合理的财富分配制度。“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如果财富分配不公、民众不能各得其所,不仅社会秩序不能安定,统治者也会有倾覆之患。在孔子看来,当时的统治者过多的贪欲,正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原因,也是社会不公正的结果。民众富足与国家富裕是一体两面:“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足?”(《颜渊》)民富才能国富,反之亦然。

    改革开放和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和社会财富快速增长、为全体人民提供了追求财富的机会,培育了全世界最大的中产阶层群体。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主要矛盾也通过财富分配和占有在某些方面有所体现。孔子财富观中蕴含的社会公正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社会公平正义相契合,可以启发我们正确看待和追求财富。与此同时,在财富分配方面,既考虑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更要采取有效举措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努力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摘编自刘宏伟《学界观点——孔子财富观的社会公正意蕴》)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孔子认为,基于社会公正,应该将财富观框定在仁德与道义的范畴中。 B . 孔子认为,获取财富时能否以义取财,是君子与小人的一个分野。 C . 孔子认为,人力是创造财富的基础,发挥人力资本可使民众富起来。 D . 孔子认为,合理的财富分配制度能缩小贫富差距,使民众各得其所。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第三段论述了孔子的先富后教观,强调物质基础是教化民众和社会文明的前提。 B . 作者基于孔子的财富观,主要论述了我国新时代社会现实中的公平正义问题。 C . 文章运用引用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周密而充分地论证了孔子的财富观。 D . 文章论证结构井然有序,先总论后分论,各分论点之间呈现出一种递进关系。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孔子重义尚利,认为“义”与“利”都是人性的本能,人不仅有逐利的冲动,也会有道德的萌动。 B . 孔子认为,只要抑制住统治者的贪欲,消除贫富分化,夯实社会物质基础,人们就会做到谦逊守礼。 C . 毛泽东的“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必将出现文化建设的高潮”的论断,合乎孔子“先富后教”的观点。 D . 孔子财富观中的社会公正理念,不能很好地为当今社会处理民众富足与国家富裕之间的关系提供借鉴。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2分)
  • 2. (2022高三上·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国外媒体报道,人类在下个世纪可能面临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崛起,这些机器人的智力可能超过人类。据霍金教授称,与其担心谁来控制人工智能的问题,人类更应该担心的是,人工智能到底愿不愿意受人类控制。他曾向人们发出警告: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人类的灭绝,可能在接下来的100年之内就将人类取而代之。他说道,我们的未来是一场不断增长的科技力量与人类使用科技的智慧之间的竞争。

    霍金和埃隆·马斯克共同签署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表示,人类不应任由人工智能发展,而不加以控制;如果不对智能机器严加控制,人类的前景可能会相当晦暗。

    人工智能潜在的好处是巨大的,但人类在研究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时,必须努力避免其可能导致的风险。例如,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可能导致数百万人失业。而从长期来说,一旦人工智能的智力超过了人类,它们就可能产生反抗,不按程序设定行事。我们的人工智能系统必须严格按照我们的想法行动。

    (摘编自《霍金:人工智能100年内取代人类》)

    材料二:

    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引发了人们的恐慌,但也有人认为它使人类摆脱劳动的束缚,由此人类将得到彻底的全面解放。那么,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

    从技术本质来说,人工智能无非也是人类的一种技术发明与创新。马克思认为各种技术从本质上来说无非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技术哲学的奠基人恩斯特·卡普认为人类的各种技术发明、创新都是对人类自身器官的模仿,是人体器官的投影。由此可以说,任何技术从其根源与本质来说都是对人体器官的模仿,目的都是代替人体器官,减轻人体器官在劳动中的艰辛程度。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本身,与过去的各种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既然技术的本质都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或投影,最终目的都是替代人类劳动,那么为什么人们对过去的各种技术习以为常,对人工智能技术却忧虑不安?在工具技术时代,各种工具仅仅取代了人类作为工具性的肢体;在机器技术时代,各类机器不但代替了人类的工具功能,而且还战胜了人类有限的体力。如果说工具和机器还仅仅取代人的体力劳动,那么智能机器则因为其快速的信息处理能力取代了人类的脑力劳动,这样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合二为一,人类的劳动功能被彻底取代。工具的出现,人类还可依仗体力和智力生存;当机器出现的时候,人类还可以依仗智力生存;而智能机器的出现,人类将会彻底被取代,人类无法从劳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再有,从历史来看,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或进步,总会有一部分人的劳动或工作被新技术所取代,因此不得不面临转型。这种转型对文化水平高、能力强的人群来说当然问题不大,但对文化水平偏低、适应能力较差的一类人来说并非易事。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必然会给大部分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在目前依然是按劳分配的体制下,失去了劳动机会也就失去了分配财富的机会,因此人们在人工智能大潮逐渐逼近之际就自然表现出不安和担忧。

    但是,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彻底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任何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都是减轻或取代人类劳动,让人类从以往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将工具、动力和智力三位一体,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决策、自动控制,独立完成各种复杂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人类不知疲倦地生产出巨大的财富,人类由此可以摆脱劳动对人类的长期束缚,有可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全面解放的梦想。不被劳动束缚的人类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从事过去想做而没有机会做的事情,人类可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挑战及其应对》)

    材料三:

    带有发动机的机器是人工体能技术的典型代表。人工体能技术在刚刚出现时,也引起了震恐效应。可以说,今天我们在人工智能的初级阶段之所以对人工智能存在恐惧,主要在于人们担心在人工智能超过人类智能时,人工智能会超出人的控制。这里且不说人工智能在高级阶段是否能具备真正的“智能”,即使真的超过了人类智能,就像目前的智能计算机在记忆、计算和图像识别能力上已经远超于人,但我们并未感到失去了对人工智能的支配。再借鉴人的体力和人工体能的关系来看,各种机械的“体能”早就替代并超越了人的体力,但人类并未因此认为已经不能支配人工体能技术了。可以说经历了初期的那些对机器的恐惧性感受和认知后,今天我们看到人类对于人工体能技术的态度日趋理性和冷静,这无疑也是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使用中我们将再度经历的认知提升。

    将来当人的一切工具性职能都被人工智能替代之后,人专司于如何使用和支配各种人工智能器具,甚至对人工智能的哪些功能需要开发,哪些功能不需要开发,抑或限制开发甚至禁止开发,将会达成透彻而成熟的认知,从而将“失控”的风险降到最低。人和智能机器的这种新的分工,正是保证无论多高端的人工智能器具都将受制于人的基础。人工体能和人工智能都是人工的技术,它们是否失控的问题,也是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

    (摘编自《从人工体能看人工智能》)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将来人工智能机器人智力会超过人类,霍金和埃隆·马斯克认为应该严加控制人工智能的发展。 B . 智能机器能取代人类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人类将无法从劳动过程中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C . 材料二阐释了材料一中霍金的观点,进一步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使人类实现全面解放的梦想。 D . 材料三认为人们对待人工智能技术会像对待人工体能技术一样理性和冷静,与材料二的观点一致。
    2.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马克思和恩斯特·卡普的观点告诉我们,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本质上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或投影。 B . 人工智能让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类由此有更多闲暇享受生活和全面发展。 C . 人工智能短期内会带来失业或转型问题,但从长期看人工智能会让人类无需工作,共享社会财富。 D . 人工智能技术利弊共存,在具体的研究和使用中人类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让人工智能受制于人。
    3. (3) 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说明应从哪些方面化解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担忧。
三、文学类阅读-双文本(14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受酷刑喊冤阎罗殿遭欺瞒转世白蹄驴

    莫言

    我的故事,从1950年1月1日讲起。在此之前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在阴曹地府里受尽了人间难以想象的酷刑。每次提审,我都会鸣冤叫屈。我身受酷刑而绝不改悔,挣得了一个硬汉子的名声。我知道许多鬼卒对我暗中钦佩,我也知道阎王老子对我不胜厌烦。为了让我认罪服输,他们使出了地狱酷刑中最歹毒的一招,将我扔到沸腾的油锅里,翻来覆去,像炸鸡一样炸了半个时辰,痛苦之状,难以言表。鬼卒还用叉子把我叉起来,高高举着,一步步走上通往大殿的台阶。鬼卒小心翼翼地将我安放在阎罗殿前的青石板上,跪下向阎王报告:

    “大王,炸好了。”

    我知道自己已经焦煳酥脆,只要轻轻一击,就会成为碎片。我听到从高高的大堂上,从那高高大堂上的辉煌烛光里,传下来阎王爷几近调侃的问话:

    “西门闹,你还闹吗?”

    “冤枉!”

    我喷吐着腥膻的油星子喊叫:冤枉!想我西门闹,在人世间三十年,热爱劳动,勤俭持家,修桥补路,乐善好施。高密东北乡的每座庙里,都有我捐钱重塑的神像;高密东北乡的每个穷人,都吃过我施舍的善粮。我家粮囤里的每粒粮食上,都沾着我的汗水;我家钱柜里的每个钢板上,都浸透了我的心血。我是靠劳动致富,用智慧发家。我自信平生没有干过亏心事。可是——我尖厉地嘶叫着——像我这样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大好人,竟被他们五花大绑着,推到桥头上,枪毙了!我不服,我冤枉,我请求你们放我回去,让我去当面问问那些人,我到底犯了什么罪?

    阎王与身边的判官低声交谈几句,然后一拍惊堂木,说:

    “好了,西门闹,知道你是冤枉的。世界上许多人该死,但却不死;许多人不该死,偏偏死了。这是本殿也无法改变的现实。现在本殿法外开恩,放你生还。”

    突然降临的大喜事,像一扇沉重的磨盘,几乎粉碎了我的身体。间王扔下一块朱红色的三角形令牌,用颇不耐烦的腔调说:

    “牛头马面,送他回去吧!”

    掖了令牌的那位鬼卒,搡了那个扯我胳膊的鬼卒一把,用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教训少不更事的毛头小子的口吻说:

    “你的脑子里灌水了吗?你的眼睛被秃鹫啄瞎了吗?你难道看不见他的身体已经像一根天津卫十八街的大麻花一样酥焦了吗?”

    在他的教训声中,那个年轻的鬼卒翻着白眼,茫然不知所措。掖令牌的鬼卒道:

    “还愣着干什么?去取驴血来啊!”

    那个鬼卒拍了一下脑袋,脸上出现恍然大悟般的表情。他转身跑下大堂,顷刻间便提来一只血污斑斑的木桶。

    他将木桶沉重地蹾在我的身边,使我的身体都受了震动。我嗅到了一股令人作呕的腥气;一股热烘烘的腥气,仿佛还带着驴的体温。一头被杀死的驴的身体在我脑海里一闪现便消逝了。持令牌的鬼卒从桶里抓起一只用猪的鬃毛捆扎成的刷子,蘸着黏稠的、暗红的血,往我头顶上一刷。那鬼卒如一位技艺高超、动作麻利的油漆匠,一刷子紧接着一刷子,将驴血涂遍了我的全身。到最后,他提起木桶,将其中剩余的,劈头浇下来。我感到生命在体内重新又汹涌澎湃了。我感到力量和勇气又回到了身上。没用他们扶持,我便站了起来。

    在两位蓝脸鬼卒挟持下,我们穿越了似乎永远都看不到尽头的幽暗隧道。

    终于走出隧道,然后登上高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伸出白胖细腻与她的年龄很不相称的手,从一只肮脏的铁锅里,用乌黑的木勺子,舀了一勺洋溢着馊臭气味的黑色液体,倒在一只涂满红釉的大碗里,鬼卒端起碗递到我面前,脸上浮现着显然是不怀好意的微笑,对我说:

    “喝了吧,喝了这碗汤,你就会把所有的痛苦烦恼和仇恨忘记。”

    我挥手打翻了碗,对鬼卒说:

    “不,我要把一切痛苦烦恼和仇恨牢记在心,否则我重返人间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我昂然下了高台……

    我家的大门虚掩着,从门缝里能看到院子里人影绰绰,难道她们知道我要回来吗?我对鬼差说:

    “二位兄弟,一路辛苦!”

    我看到鬼差蓝脸上的狡猾笑容,还没来得及思考这笑容的含义,他们就抓着我的胳膊猛力往前一送。我的眼前一片昏黄,就像沉没在水里一样,耳边突然响起了一个人欢快的喊叫声:

    “生下来了!”

    我睁开眼睛,看到自己浑身沾着黏液,躺在一头母驴的腚后。天哪!想不到读过私塾、识字解文、堂堂的乡绅西门闹,竟成了一匹四蹄雪白、嘴巴粉嫩的小驴子。

    选自《生死疲劳》(第一部——驴折腾,第一章)(有删改)

    文本二:

    创作于2005年的《生死疲劳》,是莫言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用莫言的话说,诺奖的评委主要是因为读完了这本书,才把这个殊荣授予了他。

    《生死疲劳》讲述了一个冤死的地主西门闹,在历经了六道轮回,依次投胎为驴、牛、猪、狗、猴和一个带着先天缺憾的大头婴儿的故事。故事主要以动物们的独特视角,来体悟和审视1950到2000这几十年间,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浪潮下,一个叫做高密的乡村,一次又一次发生着的变迁与改革。而引发这一次次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便是土地这个沉重却不可逾越的具体事物。通过对几代典型人物的刻画,生动地展示了中国社会所发生的汹涌澎湃的社会变革,和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执着和坚守,以及中国式农民的朴实、勤劳与坚韧。这是一部具有浓烈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巨著。然而这种独特的风格,却又带着浓烈的中国风韵味,它与传统的中国文化,特别是作者深受影响的乡土文化相融合。诸如作为本书主线的“六道轮回”,以及与此相关的诸多传说和民间故事的穿插引用,和具有浓烈地域特色的方言,都是本书的特色之一。另外,采用中国传统小说的章回体形式,更是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致敬与发扬。总之,在风格上,这是一本具有中国特质的《百年孤独》。

    摘自孙克艳《飘零而执着的人生之舟——读莫言<生死疲劳>有感》

    1. (1)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采用中国传统小说章回体,虽无“下回分解”这一说,但是结尾“我睁开眼睛……竟成了……小驴子”,对读者也有无限的吸引力。 B . 西门闹打翻孟婆汤、走下高台一段,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写出他想要与家人相聚,也为下文写他真的转世回到家里做了铺垫。 C . 小说语言幽默、诙谐、俏皮,成功化解了故事的沉重感,但读者在品读的过程中,却感受到了“笑中带泪,泪中含笑”的复杂情愫。 D . 小说运用了荒诞的笔法,通过写西门闹的转世轮回,反映了世事沧桑、社会变迁,给读者带来“满纸荒唐言,全为庄严事”的感受。
    2. (2) 文本一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概括说明。
    3. (3) 孙克艳说,这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质的《百年孤独》,足一部具有浓烈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巨著。请结合文本,谈谈本篇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
四、文言文阅读(20分)
  • 4. (2022高三上·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 , 即召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 , 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 B . 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 C . 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 D . 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举于乡: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明朝考中举人郎有做官的资格,省级考试,第一名为解元。 B . 服甫阕:甫,刚刚。服阕,守丧期满,近义词语还有:服毕、服除、终丧、终制、脱服。 C . 币:字形从“巾”,表示与布帛有关。本义为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这里泛指礼物。 D . 太仓:指粮仓,仓库名还有济农仓、广惠仓、常平仓。仓、廪、庾,放粮食;帑,放钱币。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杨廷和长得英俊潇洒,性格沉静稳重,周密而审慎,写文章简洁流畅有章法。研究广泛,心怀成为宰辅重臣的愿望。 B . 皇上在宣府打猎,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制旗帐迎接,杨廷和认为此要求不合皇帝身份,执意不从,皇上只好作罢。 C . 杨廷和苦口婆心劝谏皇帝不要听奸佞小人的话,要以祖宗大业为重,希望皇帝学习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的治政方法。 D . 杨廷和为国操劳,皇帝却率性而为。他多次请求退休,皇帝准许他退休之后很快就醒悟到杨廷和的功绩,无限感慨。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成现代汉语。

      ①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

      ②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遭官督织造。

五、古代诗歌阅读(9分)
  • 5. (2022高三上·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岳州观竞渡

    张说

    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

    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

    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

    齐歌迎孟姥①,独舞送阳侯②。

    鼓发南湖溠,标争西驿楼。

    并驱常诧速,非畏日光道。

    [注]①孟姥:传说中的船神。②阳侯:古传说中的波涛之神。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首五言排律描写生动,铺排有致,立体地再现了岳州竞渡的场面。 B . 第三联用两个典故,交待竞渡习俗的由来,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C . 诗人不畏热辣的阳光来现场观看竞渡,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情怀。 D . 本诗旨趣蓬勃向上,与王维《使至塞上》一样,也反映了盛唐气象。
    2. (2) 诗中“竞渡”活动兼具竞技性、观赏性和祭祀性。请各举一例简要分析。
六、情景默写(6分)
  • 6. (2022高三上·成都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孟子在《鱼我所欲也》说,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这种崇高的精神追求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民族的大义而前赴后继,死而无憾。
    2. (2) 杜牧《阿房宫赋》用夸张手法写出了阿房宫的恢宏气势,“覆压三百余里”一句写的是建筑占地之广,“”一句写的是建筑物数量之多;可惜“”,就成了一片焦土,秦王朝穷奢极欲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发人深省。
    3. (3) 用典是古代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比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这两句提到的两位历史人物都是三国时期的英雄,诗人借此表达对英雄的仰慕之情。
七、选择 简答(20分)
  • 7. (2022高三上·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创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和现实生活。作为“晚辈”的戏剧艺术,在东西方至少已有千年的历史。

    中国戏剧强调抒情、传神、整体美,其______的艺术风格,使观众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使艺术美得到最完美的体现。西方戏剧传统基本上就是一种文人传统,剧中主人公的思想与言行都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是理想化的人物,不仅性格开朗,富于才情,而且勇敢热情,富有时代特色。当然,戏剧艺术的实现不可能独往独来,也不可能______。一方面,它需要剧作家、导演、演员与观众的______创造。另一方面,戏剧要想超越时空的限制,则需要后来人的不断改编;新时代的戏剧若想征服观众,则必须突出戏剧的时代精神。这一过程的实现,最为关键的是调整戏剧主题精神与人们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的关系,这是戏剧艺术价值提升的过程。因此,戏剧必须时时改革,时时______。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3. (3)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晚辈”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 《窦娥冤》属于元杂剧中的“本色派”作品,说白凝练而又生动流畅,唱词优美而又节奏鲜明。 B . 《雷雨》通过展现周家这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所暗藏的污浊和腐朽,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 C . 哈姆莱特登台念“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台词时,奥菲利娅一直待在舞台上装作正在读书。 D . 然而,就那么几秒钟,当我把它放回池水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便突然冒了出来。
  • 8. (2022高三上·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筷子,古称“箸”,被看作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箸的出现,与当时热食、粒食、羹食的出现及陶制碗形盛食器的使用密切相关。明清时,民间将箸“呼为筷子”,筷子这个名称沿用到现在。今天,筷子是中国人的日常餐具之一,我们每天都要使用它。

    筷子虽为寻常之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筷子虽为寻常之物,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筷子通常方首圆足,既方便使用,也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朴素宇宙观。它多次出现在历代文人的文学作品中。元代周驰《咏箸》诗云:“正使遭谗口,何尝废直躬。”诗人托物言志,抒发了即使遭受谗毁也不舍弃正直品质的情怀。筷子在民俗、礼仪活动中的应用也很普遍。一些地方在举行婚礼时,长辈会以红绳系一双红筷送给新人,寓意是成双成对,生活快乐。

    1. (1) 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中存在的语言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A .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B .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C .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D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 (2) 筷子,中国传统餐具,广泛使用于东亚、东南亚等受儒家文化圈影响的国家,“筷子”与“刀叉”、“手抓”并称为世界三大主流的进食方式。结合上述材料和生活经验简要概括筷子的文化特点与价值意义。
八、材料作文(60分)
  • 9. (2022高三上·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有网友发文表示,在南京九华山公园玄奘寺地藏殿内,一排长生牌位竟然供奉着侵华日军战犯。此事一经曝光,迅速冲上热搜榜首。

    南京寺庙供奉日本战犯,这每一个字眼都刺痛着国人的心。侵华日军犯下了怎样的暴行,南京曾遭受了怎样的苦难,这是每个中国人都知晓的事,它是历史常识,更是民族记忆。它事关最深切的民族情感,容不得半点亵渎。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寺庙里那些刺眼的牌位,再一次提醒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和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行做斗争,依法严肃查处一切伤害民族感情行为。

    以上材料激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