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更新时间:2022-09-13 浏览次数:113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
  • 1. 在黄河流域,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华县泉护村等遗址中,都发现了粟的皮壳。在半坡遗址中还发现了白菜和芥菜的籽种。在长江中下游,青莲岗、屈家岭、良渚等地的氏族部落已普遍栽种水稻。据此可知(   )
    A .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原始社会主要粮食产区 B . 我国在原始社会时期已普遍开始种植水稻 C . 我国原始农业发展呈现出种植区域化特征 D . 我国是最早具备完整农业生产能力的国家
  • 2. 1989年,在江西新干县发掘的商代大墓中,出土青铜器480余件,包括鼎、钺等礼乐重器,戈、矛、刀、剑寻常兵器以及农用工具铲、锸、耒、耜等:其中鼎30多件,农具17件,器表装饰有精美花纹。该发掘说明商代(   )
    A . 江西成为青铜铸造业中心 B . 青铜器普遍运用于生产中 C . 江南已有发达的青铜文化 D . 青铜铸造是最主要的部门
  • 3. 周成王即位后不久,纣王子武庚勾结周武王的弟管叔、蔡叔等发动叛乱,周公东征,诛杀武庚、管叔,平定了叛乱。《左传》载:“昔周公吊(吊:伤、叹息)二叔(此指管叔、蔡叔)之不咸(与贤通义),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反映了( )
    A . 分封制导致地方叛乱 B . 周初实行分封制的必要性 C . 周成王破坏了宗法制 D . 君主集权体制的严重隐患
  • 4. 史料记载,周厉王为了恢复王室实力,实行“专利”政策,取缔了贵族和公社成员在山林川泽之地开辟的私田,重新垄断山林川泽之利而受到了舆论指责。这说明西周晚期(   )
    A . 分封制已趋于瓦解 B . 土地国有观念已发生动摇 C . 土地私有得到公认 D . 统治者内部矛盾不可调和
  • 5. 春秋时期,周桓王、周顷王曾先后派人向鲁国“求车”、“求金”、“告饥”。齐桓公率七国诸侯共同拥戴周太子姬郑,使之顺利继位,即周襄王。这反映出当时(   )
    A . 等级制度名存实亡 B . 尊卑观念遭到破坏 C . 权力秩序受到冲击 D . 礼乐制度难以为继
  • 6.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普遍推行以“郡县为主,封君为辅”的地方管理形式。封君的封地不可世袭,由国君委派官员进行管理,封君也无权调动封地内的军队。据此可知,封君制度(   )
    A . 促进了郡县制度形成 B . 适应了现实政治需要 C . 维护了贵族等级秩序 D . 加剧了阶级内部矛盾
  • 7. 道家认为悟道必然伴随着德行的积累,而德行的积累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由近及远、从身到家,再到乡、邦国与天下的过程中进行,《道德经》载:“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这表明道家学说(   )
    A . 强调坚持个人独特的性格 B . 蕴含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C . 具有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D . 孕育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理念
  • 8. 春秋战国时期,东方各国的国君与庶人之间,分布着广大的中间阶层,有着明显的等级划分。而秦国国君之下卿大夫阶层不够强大,没有发展起可以和国君对抗的势力,这说明秦国变法成功主要得益于(   )
    A . 变法阻力的薄弱 B . 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C . 社会结构的优势 D . 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 9. 《秦律十八种.置吏律》记载:“官啬夫节(即)不存,令君子(有爵的人)毋(无)害者若令史守官,毋令官佐、史守。”这反映出秦朝( )
    A . 实行严刑峻法 B . 固化士农工商关系 C . 突出皇帝独尊 D . 重视地方吏治管控
  • 10. 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突出皇帝独尊地位,巩固了统一,把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下列措施能体现这一结论的是(   )
    A . 整顿吏治,重视儒学 B .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C . 广设仓库,开通运河 D . 设三公九卿,置郡县
  • 11. 秦汉时期,地方长官要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这些原始数据经核实后,朝廷会根据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也会根据结果编制财政预算。据此可知,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   )
    A . 具有农耕文明治理特点 B . 杜绝了吏治腐败 C . 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形成 D . 抑制了豪强地主
  • 12. (2022高二下·大庆期末) 在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秦朝还曾经向丽邑(今陕西临潼)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陕西淳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移民三万户。其做法旨在(    )
    A . 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 B . 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C . 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 D . 巩固国家政治统一
  • 13. 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代表皇帝巡行郡国。此后,刺史职权范围日益扩大。至东汉晚期,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行政权和领兵权。这一变化客观上(   )
    A . 导致了地方机构重叠 B . 扩大了中央监察范围 C . 助推了内轻外重局面 D . 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 14. 西汉初期,经济残破,百业待兴,统治者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   )

    ①崇尚黄老之学     

    ②崇尚董仲舒新儒学

    ③实行无为而治政策         

    ④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15. 据《汉书·西域传》可知,西域各国不论人口多寡、土地大小,均设译长,负责汉语与当地语言互译。最小的单桓国,仅有户27,口194,胜兵45,亦设有译长一人。译长的行政级别虽低,但“皆佩汉印绶”。据此可知,译长的设置(   )
    A . 推动了边疆和内地管理一体化 B . 化解了郡国二制并行的弊端 C . 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巩固 D . 实现了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
二、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统治者在创新政治体制上的具体举措并分析其影响。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形势图

    ——《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发兵征讨岭南地区。当时,秦军要进入岭南,最近的路线是穿过五岭。五岭的西端往南是漓江的发源地,往北是湘江的发源地,相距不远,所以从地形条件上看非常有利于渠道的开凿。秦始皇在详细了解了地形条件后决定在此打通水路。在秦始皇的亲自过问下,工匠们精心设计的天平、铧嘴、陡闸等设施让灵渠充分发挥了航运、防洪、分水等功能,它们均是中国水利史上创新,灵渠因此而诞生。自古绝无可能谋面的漓江和湘江就这样连接在一起。灵渠建成后秦始皇所做的第一件事并非用它来运送军粮,而是设南海郡、象郡、桂林郡,正式对该地区施行郡县制。此后,为了开发这一地区,秦始皇下令军队必须在此长期驻守,还发配数以十万计的戴罪之人到岭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即便在秦代之后,灵渠依然被用作粮饷运输和转运兵员的重要通道,是粤盐北运和湘米南运所依赖的水运通道。

    摘编自刘晓霞《秦始皇与古代运河灵渠考略》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出灵渠的位置。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修灵渠的有利因素和历史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