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铜合金 ②铁合金 ③铝合金 ④钛合金
选项 | 括号内的物质是杂质 | 除杂方法 |
A | NaCl溶液(NaNO3) |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蒸发结晶 |
B | CaCO3(CaO) |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过滤 |
C | NaOH溶液(Na2CO3) | 加入适量的CaCl2溶液、过滤 |
D | NaCl溶液(CuCl2) | 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过滤 |
⒈④和⑤发挥作用的场所都是小肠
⒉①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⒊②和③都只含一种酶,但酶的种类不同
⒋X表示大肠,是a、b、c被吸收的主要场所
回答下列问题:
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甲、乙两处应填入的离子符号分别为。
实验次数 |
斜面倾角0 |
物块重GN |
沿斜面拉力FN |
拉力F与物体重力G的比值 |
1 |
30° |
5.0 |
4.2 |
0.84 |
2 |
30° |
3.0 |
2.5 |
0.83 |
3 |
45° |
3.0 |
2.8 |
0.93 |
4 |
45° |
5.0 |
4.6 |
0.92 |
猜想1:没有发生复分解反应,溶液中有MgCl2 , 即Mg2+和Cl-同时存在溶液中。
猜想2:试管②中发生了复分解反应,溶液中无MgCl2。
老师提示SO42-会对Cl-的检验有干扰,需要先除去,小明根据老师的提示和自己的猜想提出了以下实验方案。
[设计方案]
温馨提示:A.发芽玉米的提取液中含有淀粉酶;B.斐林试剂在加热条件下与淀粉的消化产物(麦芽糖)会产生砖红色沉淀。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一:如表所示操作。
甲组 |
乙组 |
丙组 |
|
左试管加入淀粉液 |
2毫升 |
2毫升 |
2毫升 |
右试管加入提取液 |
1毫升 |
1毫升 |
1毫升 |
水浴温度 |
20℃ |
50℃ |
80℃ |
水浴时间 |
10分钟 |
10分钟 |
10分钟 |
步骤二:把提取液分别倒入同一烧杯的左试管中,摇匀后在原温度下再维持5分钟。
步骤三:分别向各试管加入1毫升斐林试剂,并置于50-60℃水浴中1分钟,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甲和乙组都出现砖红色沉淀,且乙组比甲组的颜色更明显,丙组无砖红色沉淀。
Ca(HCO3)2【反应式:CaCO3+CO2+H2O=Ca(HCO)2】联想到实验室检验CO2时,是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长时间往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呢?他决定用小烧杯盛装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
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溶液中会有什么溶质?
【查阅资料】
⑴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时,NaOH与CO2反应生成Na2CO3;
⑵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O2+H2O= 2NaHCO3;
⑶碳酸氢盐都能溶于水,BaCO3难溶于水且是白色固体;
⑷Na2CO3、NaHCO3的溶液呈碱性、BaCl2呈中性;
⑸NaHCO3与盐酸能反应,与BaCl2不能反应。
【提出猜想】
⑴溶质有NaOH、Na2CO3; ⑵溶质为Na2CO3;
⑶溶质是(填化学式); ⑷溶质全部是NaHCO3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用试管取少量小烧杯中反应后的溶液,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
溶液变红色 |
该溶液显碱性 |
②将小烧杯中反应后剩下的溶液进行称量,然后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 |
猜想(4)不成立 |
|
③取步骤②静置后的上层清液,滴入稀盐酸 |
有气泡冒出 |
猜想(1)和(2)不成立 |
【得出结论】猜想(3)成立
【讨论交流】实验步骤①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的目的是。
【反思应用】如果向澄清石灰水中不断通入二氧化碳会看到。
求
资料①CH4+4CuO4Cu+CO2+2H2O;CuO+COCu+CO2 ②CH4不与碱溶液、浓硫酸发生反应。
小张设计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装置 |
原来总质量/克 |
完全吸收气体后总质量/克 |
增加的质量/克 |
装置E |
115.2 |
118.8 |
|
装置F |
111.5 |
11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