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龙村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语文8月第...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2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 1. (2023高三上·五华月考)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关于语言经济学的由来,学界都普遍认为源于马尔沙克。他于1965年在致力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时揭示了语言的经济学性质,认为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效用、费用和收益等特性,遗憾的是他没有做出深入分析。而后许多经济学者借用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把语言引入经济活动中来,探讨作为人力资本的语言所具有的经济势能。国内的研究始于21世纪,也是继承和发展了西方研究的理论成果,但是缺乏深入研究,没有形成佢完整的体系。到底什么是语言经济学?它的范式和本体论基础是什么?这些都不是一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不过,学界对于它的研究对象问题已经有了基本的共识。

    对于语言本身产生、演变规律的研究,见诸语言学、考古学和社会学的文献相对较多,尤以语言学为主。语言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语言的内部要素(语音、词汇、语言)进行,特别强调遵循语言自身规律,把一切不属于它们研究对象的东西排除在外。而语言经济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把语言作为研究素材,用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分析。语言的形成、发展、传播、更新和消亡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人们的经济理性选择在此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因此,对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语言经济学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或借鉴。例如,借助经济学和博弈论中的均衡和最大化思想来探究复杂语言系统的生成演化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常规性”,并探讨语用行为中言语资源配置的均衡和优化问题。

    语言经济学的研究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语言产生、演变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这一研究可以归结为语言的作用或考者语言的经济势能,这也是语言经济学的时髦话题,目前这一方面的理论相对成熟。比如布里克利和艾米陈利用儿童移民的数据探讨了语言能力与工资收入分配的关系,格林测算出英语的强势地位可以帮助英国在欧洲获得较高收益。再比如拉齐尔、切尔以及德·斯旺关于语言趋同理论(语言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主题)的研究,是为国家的语言规划提供理论基础的;奇斯维克等提出语言的人力资本性质,是为一些移民国家制定语言政策提供支持的,美国的GRE、英国的雅思考试等就是受这些理论的影响。围绕着语言的学习、培训和信息化处理等形成的语言产业,它自身的发展规律、组织结构及其对经济的贡献度等等,都是语言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语言经济学发展至今不过50多年,作为一个迅速拓展的研究领地,它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现有的研究零散而杂乱。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语言经济势能的研究远远超过了对语言本身的研究。甚至在有些学者看来,前者都不属于真正的语言经济学研究。可以预见,在以后的研究中,语言学界和经济学界对于语言经济学的认识分歧还将长期存在,毕竟语言学和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相差太远。即使在经济学的框架内研究语言也会因经济理论的不同而产生迥然不同的结论,因为经济学囊括了太多的学派与内容。不过,语言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或许将会是语言经济学作为新兴领域最能彰显活力之处。

    (摘编自黄少安、张卫国、苏剑《语言经济学导论》)

    材料二:

    语言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边缘学科,它强调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来研究语言,这为我们研究新词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言语活动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定式,即言语的内部始终有一种力量——人的交际和表达的需要与人在生理上(体力上)和精神上(智力上)的自然惰性之间的基本冲突。人们总是在寻求更多、更新、更明确的语言单位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想法。在这个活动中,人要消耗体力、时间、精力,所以人们在不断寻求能够省力又能被人普遍接受的语言词汇。这就是法国语言学家马尔丁内提出的“语言经济学原则”。如:“‘拼养’孩子让人欢喜让人忧。”新词语“拼养”就适应了简洁、省时、省力的经济学原则,时下在年轻的父母中得以迅速流行。再如:“美国选民对恶炒‘中国话题’不感冒。”这里的时髦词语“中国话题”是指西方国家对崛起的中国是否对世界构成威胁的议论,其中隐含的是有些发达国家的某些政客在大选前利用媒体不断炒作“中国威胁论”而引起的一系列话题。

    新闻新词语在展示我们国家经济腾飞的同时,对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现代化的传媒技术手段如电视新闻、书籍、广播等传播着大量的新词语,扩展了人们的知识面,改变了人们的知识结构,开拓了人们的思考空间和鉴赏能力,提高了人们的思维想象力、创造力和生活热情。新词语传播的新的价值观念,使精英文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核心地位,引导人们追踪时代发展的步伐,从而改变明天的经济生活。现如今,大量流行的缩写新词语以其少量的符号表达了尽可能多的信息,适应了讲究速度和效率的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语言经济原则,并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对此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

    (摘编自潘锐《新词语的语言经济学效应》)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语言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国内对语言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对西方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借鉴,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B . 相比而言,语言经济学对语言经济势能的研究更感兴趣,远远超过了对语言本身的研究,并且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 C . “中国话题”是有些发达国家的某些政客利用媒体炒作出来的新词语,并没有体现马尔丁内提出的“语言经济学原则”。 D . 以少量的符号表达了尽可能多信息的缩写新词语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语言经济原则相一致,都讲究速度和效率。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马尔沙克揭示了语言的经济学性质,后世学者进一步丰富了相关理论,但对语言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本体论基础依然没有形成共识。 B . 布里克利、格林以及拉齐尔、切尔等人的研究都是围绕语言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展开,可以为国家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制订提供帮助。 C . 言语活动中人精神上的惰性决定了人们总是在寻求既省力又能被人普遍接受的语言来表现内心的想法,新词语就顺应了人的这一需求。 D . 新词语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证者,还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对我们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语言经济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 . 流行语的语义结构及其生成机制研究 B .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语言服务研究 C . 商务广告的语体特征及翻译策略研究 D . 语言因素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研究
    4.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语言经济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 2. (2023高三上·五华月考) 现代文阅读Ⅱ

    七里茶坊

    汪曾祺

    这天,我们收工特别早,下了大雪,好大的雪啊!

    这样的天,凡是爱喝酒的都应该喝两盅,可是上哪找酒呢?

    吃了莜面,看了一会书,坐了一会,想了一会心事,照例聊天。

    像往常一样,总是老乔开头。因为想喝酒,他就谈起云南的酒。市酒、开远杂果酒、杨林肥酒……

    “肥酒?酒还有肥瘦?”老刘问。

    “蒸酒的时候,上面吊着一大块肥肉,肥油一滴一滴地滴在酒里。”

    “像你们怀来的青梅煮酒?”

    “不像。那是烧酒,不是甜酒。”

    过了一会,又说:“有点……”

    接着,又谈起昆明的吃食。这老乔的记性真好,他可以从华山南路、正义路,一直到金碧路,数出一家一家大小饭馆,哪一家有什么名菜,说得非常详细。他说到金钱片腿、牛干巴、锅贴乌鱼……

    后来他又谈到昆明的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土枞。

    “鸡土枞?有咱这儿的口蘑好吃吗?”

    “各是各的味儿。”

    老乔说话的时候,小王一直似听不听,躺着,张眼看着房顶。忽然,他问我:

    “老汪,你一个月挣多少钱?”

    我下放的时候,曾经有人告诉我,不要告诉农民自己的工资数目,但是我跟小王认识不止一天了,我不想骗他,便老实说了。小王没有说话,还是张眼躺着。过了好一会,他看着房顶说:

    “你也是一个人,我也是一个人,为什么你就挣那么多?”他并没有要我回答,这问题也不好回答。

    沉默了一会。

    老刘说:“怨你爹没供你书。人家老汪是大学毕业!”

    老乔是个人情练达的人,他捉摸出小王为什么这两天老是发呆,为什么会提这样的问题,说:“小王,你收到一封什么信,拿来我看看。”

    前天三套大车来拉粪水的时候,给小王捎来一封寄到所里的信。

    事情是这样的:小王搞了一个对象。小王有个表姐,嫁到邻村李家。李家有个姑娘,和小王年貌相当,也是高小毕业。表姐就想给小姑子和表弟撮合撮合,写信让小王寄张照片去。照片寄到了,李家姑娘不满意。恰好李家姑娘的一个同学陈家姑娘来串门,她看了照片,对小王的表姐说:“晓得人家要俺不?”表姐跟陈家姑娘要了一张照片,寄给小王,小王满意。后来表姐带陈家姑娘到农科所来,两人当面相了一相,事情就算定了。农村的婚姻,往往就是这样简单,不像城里人有逛公园、看电影、写情书这一套。

    家姑娘的照片我们都见过,挺好看的,大眼睛,两条大辫子。

    小王收到的信是表姐寄来的,催他办事。说人家姑娘一天一天大了,等不起。那意思是,过了春节,再拖下去,恐怕要吹。

    小王发愁的是:春节他还办不成事!柴沟堡一带办喜事倒不尚铺张,但是一床里面三新的盖窝,一套花直贡呢的棉衣,一身灯芯绒裤袄、绒衣绒裤、皮鞋、尼龙袜子……总是要有的。陈家姑娘没有额外提什么要求,只希望要一支金星牌钢笔。这条件提得不俗,小王倒很喜欢。小王已经作了长期的储备,可是算来算去还差五六十块钱。

    老乔看完信,说:

    “就这个事吗?值得把你愁得直眉瞪眼的!叫老汪给你拿二十,我给你拿二十!”

    老刘说:“我给你拿上十块!现在就给!”说着从红布肚兜里摸出一张十圆的新票子。

    问题解决了,小王高兴了,活泼起来了。

    于是接着瞎聊。

    从云南的鸡土枞聊到内蒙的口蘑。说到口蘑,老刘可是个专家。黑片蘑、白蘑、青腿子……

    不知怎么又说到独石口。老刘说他走过的地方没有比独石口再冷的了,那是个风窝。

    “独石口我住过,冷!”老乔说,“那年我们在独石口吃了一洞子羊。”

    “一洞子羊?”小王很有兴趣了。

    “风太大了,公路边有一个涵洞,去避一会风。一看,涵洞里白糊糊的,都是羊。不知道是谁的羊,大概是被风赶到这里的,全冻死了。这倒好,这是个天然冷藏库!俺们想吃,就进去拖一只,吃了整整一个冬天!”

    老刘说:“肥羊肉炖口蘑,那叫香!四家子的莜面,比白面还白。坝上是个好地方。”

    话题转到了坝上。老乔、老刘轮流说,我和小王听着。老乔说:坝上地广人稀,只要收一季莜麦,吃不完。过去山东人到口外打把势卖艺,不收钱。散了场子,拿一个大海碗挨家要莜面,“给!”一给就是一海碗。说坝上没果子。怀来人赶一个小驴车,装一车山里红到坝上,下来时驴车换成了三套大马车,车上装着满满的莜面。坝上人吃肉不是论斤,而是放开肚子吃饱。他说坝上人看见坝下人吃肉,一小碗,都奇怪:“这吃个什么劲儿?”他说,他们要是看见江苏人、广东人炒菜:几根油菜,两三片肉,就更会奇怪了。

    老刘说:坝上地大,风大,雪大,雹子也大。

    老刘还说,坝上的山都是馒头样的山包。有一个山叫韭菜山,一山都是韭菜;还有一座芍药山,夏天满山的芍药花……老乔、老刘把坝上说得那样好,小王和我都觉得这是个奇妙的、美丽的天地。

    满山都是芍药花的山,这是一种什么景象?

    “咱们到韭菜山掐两把韭菜,拿盐腌腌,明天蘸莜面吃吧。”小王说。

    “见你的鬼!这会儿会有韭菜?满山大雪!——把钱收好了!”

    聊天虽然有趣,终有意兴阑珊的时候。天已经很黑了,房顶上的雪已经堆了四五寸厚了,摊开被窝,我们该睡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们”收工后吃莜面,看书,想心事,聊天,说明“我们”的生活很充实。 B . 小王对老乔的闲聊不感兴趣,就躺在那里似听非听的,只是张大眼睛看着房顶。 C . 老刘说小王的工资比“我”的低,是因为小王没有读书,暗示我们要好好读书。 D . “我们”的闲聊主要是围绕吃展开的,这与当时的生活境况相关,应该是可信的。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这天“我们”收工特别早、雪下得特别大开篇,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下文“我们”想喝酒可又无处买酒,只好聊酒的情节,巧妙地展开了故事。 B . 小说记叙人物对话,语句都非常简短,且口语化,语意也直接明了,这既契合对话场景的语言特点,也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 C . 小说用“过了一会”“接着”“后来”“话题转到了坝上”等词句,在形式上将看似闲散的情节自然而然地联结起来,使整个小说显得紧凑。 D . 小说结尾写“天已经很黑了”,说明聊天确实有趣,而写房顶上堆积了厚厚的雪,则既照应了开头,又交代了“我们该睡了”的原因。
    3. (3) 老乔讲坝上时,多次使用对比手法,这样可以达到什么效果?
    4. (4) 小说主要写“我们”天南地北地闲聊,为什么要详写小王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 3. (2023高三上·五华月考) 文言文阅读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

    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博学力行,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掾南安时,程珦通判军事,视其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敦颐每令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二程之学源流乎此矣。故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 颐惊异之,曰:“非从周茂叔来耶?”其善开发人类此。嘉定十三年,赐谥曰元公。淳祐元年,封汝南伯,从祀孔子庙庭。

    (节选自《宋史·周敦颐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故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 B . 故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 C . 故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 D . 故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手版,是大臣上朝时用以记事备忘的手持之物,《项脊轩志》中的“笏”即手版。 B . 提点,文中指官名,寓提举、检点之意,掌司法、刑狱等事;现代指提醒、指点。 C . 二程,即程颢和程颐,两人是宋明理学的鼻祖,后来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 D . 开发,文中指对人进行开导、启发,现代指对某一资源进行发掘开拓并加以利用。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周敦颐明察秋毫,深得百姓认可。任分宁主簿的时候,久未决断的案件经他审查,是非立判,人们对他交口称赞,认为周敦颐虽然年轻却老练果决。 B . 周敦颐执法公正,敢于据理力争。面对执法严苛的王逵,他毫不畏惧,坚决反对将未犯死罪者处以极刑,并且斥责王逵不配为官,终使其醒悟改判。 C . 周敦颐勤于政事,做事不惮劳苦。在任广东转运判官期间,对自己管辖的地区,即使是瘴气弥漫之所、险峻遥远之地,周敦颐也能够亲自巡视探察。 D . 周敦颐博学力行,学说影响深远。所著《太极图》探索天理根源和万物始终,《通书》则阐发太极内涵,义理博大精深,学说上承孔孟,下启学者。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

      ②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

    5. (5) 赵抃对待周敦颐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说明。
  • 4. (2023高三上·五华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中的“屠”字用得新奇,本意为屠杀,也可引申为消灭,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暑热的憎恨之深。 B . 颔联以夸张手法极写旱情的严重,人间江海将因暑旱而枯竭,天上银河也会因暑旱而干涸,寄情深挚。 C . 颈联实写远眺之景,望见高处昆仑神山有积雪,看到远处蓬莱仙岛有寒凉,皆可解热除旱,不禁心生羡慕。 D . 本诗用了反衬的手法,用“清风无力”来反衬暑热之甚,用昆仑蓬莱的清凉反衬暑热之苦,巧妙得当。
    2. (2) 刘克庄在其《后村诗话》中盛赞此诗“识度高远”。请你结合尾联,对刘克庄的这一说法作简要阐述。
  • 5. (2022高三上·五华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李密在《陈情表》中提到自己现在的境况,不过是一个身份低微的亡国俘虏,但是却“”,因此,他并不敢再奢求得到更高的官位。
    2. (2)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表达对逐客令的态度时说道,为君者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才可以战无不胜,而现在“”,只会让天下贤才裹足不前,不敢事秦。
    3. (3) 《木兰诗》中用“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细腻描写了木兰褪去戎装,对镜梳妆的场景,古代诗词中也经常会用女子照镜子这类梳妆打扮的动作描写来刻画女性形象,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三上·五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朔风在树枝上吹着冰冷的口哨,大雪给乡村房顶戴上洁白的雪帽,屋内散发出的暖气和炊烟,____ ,雪水流到房檐便快速冻结成根根晶莹剔透的冰溜子。雪封大地,农民说它是一地白面,孩子说它是一地白糖,青斗人说它是圣洁爱情,美术家说它是天然绝美的水彩画,作家说它是无与伦比的壮丽诗篇……皑皑白雪平滑如镜。狐狸留下一患串珍珠链似的圆溜溜的脚印;野兔留下姑娘衣服花边似的一圈圈梅花形趾印;还有大概是鼠类行走留下的点状印迹,活像落墨白纸上的一行行省略号。大雪,对飞禽走兽来说也许是一道绞索:飞禽难以见到压在雪下的食物,走兽在雪地上留下被追捕的线索。东北风在树林中奔跑,将零乱的枯草蹚倒,将零落的败叶卷上天空,唯有树木经年地挺立着,它走不了,躲不开,它脚踏实地,____ 从大地母亲那里汲取着力量,默默承受着雨雪风霜、冷热寒凉,逼迫自己适应,在适应中增强抵御的能力和生存的能力。

    1. (1) 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义中首亏作用相同且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参加国庆献礼的影片:《风暴》《青春之歌》等,也将在各大城市放映。 B . 晴空万里,阳光普照,微风和煦,空气清新:真是难得的好天气啊! C . 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一种是听别人说的。 D . 银装素裹:指冬天雪后一切景物都被银白色包裹的场景或美丽景色。
    2. (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狐狸、野兔、鼠类留下一行行圆溜溜、梅花状、点状的脚印。”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 7. (2023高三上·五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目前,中国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问题,睡不着、睡不好、睡不醒、不想睡……晚上熬夜似乎已成为公众生活的常态。调查显示,接近半数以上人群经常熬夜,每周有4天及以上晚于23点入睡,而在熬夜的原因中,____:一方面,时间大多被手机屏幕霸占,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娱乐来消磨时间;另一方面,迫于高强度的职场压力,熬夜工作。熬夜带来的健康问题也让很多人惴惴不安。大家的担忧既有“内在”方面,如免疫力下降、三高、猝死等;____,如脱发、皮肤变差、衰老和肥胖等。熬夜导致的健康损伤中,猝死、“三高”及心律加快等问题均与心脏问题相关,熬夜人群中45.3%的人担心会伤害心脏。健康的“健”,本义是强壮有力,也暗喻着律动。律,既是自然规律、生物节律,也包括____;我们应倡导全民规律作息、不熬夜的轻松哲学,不断唤醒和提升全社会对于睡眠健康的重视。

    1. (1) 以下四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晚上熬夜似乎巳成为公众生活的常态。 B . 调查显示,接近半数以上人群经常熬夜。 C . 猝死、“三高”及心律加快等问题均与心脏问题相关。 D . 不断唤醒和提升全社会对于睡眠健康的重视。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三上·五华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自己不爱,谁爱?”“要找到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来武装我们的人民;来塑造一代新青年;来创造一个崭新的国家!”“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以青春的精神不断改造自我。以青春的朝气,青春的理想,唤醒百年沉睡的旧中国,建立青春之中华。”

    电视剧《觉醒年代》中一句句经典台词,让一个个为中国之何去何从奔波的仁人志士的面孔,瞬时具象、清晰、丰富起来。

    今日之青年,昔日之青年,相隔百年对望,青春热血不改。在团日活动到来之际请你给“昔日之青年”写一封信,谈谈你对以上材料的感悟与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