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第四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

更新时间:2022-09-14 浏览次数:66 类型:月考试卷
一、客观题(共60分,30小题,每题2分)
  • 1. (2024高三下·重庆市模拟) 在黄河流域,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华县泉护村等遗址中,都发现了粟的皮壳。在半坡遗址中还发现了白菜和芥菜的籽种。在长江中下游,青莲岗、屈家岭、良渚等地的氏族部落已普遍栽种水稻。据此可知(   )
    A .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原始社会主要粮食产区 B . 我国在原始社会时期已普遍开始种植水稻 C . 我国原始农业发展呈现出种植区域化特征 D . 我国是最早具备完整农业生产能力的国家
  • 2. (2022高三上·林口月考) 周王室与同姓诸侯或同姓侯之间,长曰“伯父”,少曰“叔父”;战国之后,将“父”与“兄”“老”“师”等词连缀,用于非血缘关系的长辈。“父”,这一称谓的泛化(   )
    A . 源于学在官府局面打破 B . 标志着宗法制度的瓦解 C . 利于不同社会群体团结 D . 反映父系社会逐渐形成
  • 3. (2022高三上·林口月考)   1975年陕西岐山出土了西周中期裘卫家族的一批青铜器,其中《三年卫》铭文记载了裘卫用价值百朋的物品,换回矩伯“十三田”土地之事,整个过程均有“三有司”参与。这一记载说明西周中期(    )
    A . 分封制度趋于崩溃 B . 土地私有制度已经确立 C . 该交易可信度不高 D . 旧有土地制度遭到破坏
  • 4. (2022高三上·林口月考) 《尚书·牧誓》记载,当年武王伐纣,在发起总攻前以“西土之人”统帅的身份,“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举行隆重的战前誓师动员大会:历数商纣“暴虐百姓”“奸宄商邑”的无道、失德行径,称自己的伐商之举是“惟恭行天之罚”。周武王此举意在(   )
    A . 依靠血缘宗法维护统治 B . 构建海内一统的理想蓝图 C . 借助天命实现政治认同 D . 消除社会底层的敌对情绪
  • 5. (2022高三上·林口月考) 从甲骨文形体图来看,德字左边是“彳”,表示行走。右边眼睛上有直线,表示“行正、目正”。发展为金文后,右边眼睛下加了一颗心,即要“心正”。这一变化主要说明(    )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A . 中国文字结构发展一脉相承 B . 早期社会行为规范逐渐发展 C . 儒家重德尚贤观点影响深远 D . 心理认同是华夏文明的内核
  • 6. (2022高三上·林口月考) 秦朝沿袭商鞅时代的法律,奖励军功:杀敌一人者赐爵一级,愿意做官的可以任五十石之官;杀敌二人者赐爵二级,愿意做官的可以任百石之官,由此出现大批军吏担任地方官员的现象。这一现象(    )
    A . 加强了秦朝政治管理军事化 B . 推动了秦代官僚政治的形成 C . 加速了秦对东方六国的兼并 D . 提高了秦朝的基层治理能力
  • 7. (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 公元前214年,人工运河灵渠凿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得以连接。随后,为保证四季通航,灵渠上建造了36座陡门——被誉为现代船闸之父。因其需要人工升降,遂诞生了守陡人群体——陡军(明代后有其确存记载,且他们主要负责官船通行)。陡军的存在(    )
    A . 加重了灵渠沿岸百姓的经济负担 B . 使长途贸易受到政府的严密控制 C . 凸显明代以来岭南地区商贸繁盛 D . 提升了中原王朝稳边控边的能力
  • 8. (2022高三上·林口月考) 汉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鉴于原有的五分钱轻小,改铸四铢钱,而且准许宠臣邓通、宗室吴王刘澡等自铸四铢钱,通行天下,以致“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这一做法(    )
    A . 致使市场上物价得以统一 B . 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 C . 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D . 造成多种材质的货币出现
  • 9. (2022高三上·林口月考) 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了很多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主张,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宣,”这些主张旨在(    )
    A . 促使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思想 B . 糅合儒道法思想捍卫君主统治 C . 把道家的道统变成封建的法统 D . 以外儒内法中和统治集团矛盾
  • 10. 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
    A . 体现以农为本 B . 服务于汉初战事 C . 意在藏富于民 D . 解决了财政危机
  • 11. 东晋时期,皇权受制于士族门阀,朝廷中重要官职均为门阀士族把持,庶人不能染指。至于左右朝政的六品以上的宰辅,更是完全由士族垄断。这反映出当时(   )
    A . 庶族地主不满生存现状 B . 士族成为权贵攀附对象 C . 门阀之间争夺核心权力 D . 社会阶层流动受到阻碍
  • 12. (2022高三上·林口月考) 东晋政权为笼络南渡聚族而居士民,在长江南北梁益诸州、荆襄一带,置侨州郡县安置侨人,保持其原来籍贯(如在京口设立南徐州),另立户籍,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不受当地政府管辖。这一政策( )
    A . 不利于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B . 标志着户籍制度的成熟 C . 形成了郡国并行的管理体系 D . 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 13. (2022高三上·林口月考) 衣冠南渡一词最早出自唐朝史学家刘知几《史通》“邑里”篇,指西晋末天下乱,中原政权南迁,中原士族相随南逃,避乱南方并落地生根的事件。该事件(   )
    A . 导致西晋政权灭亡,国家分裂 B . 促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 . 使中原出现“五胡乱华”局面 D . 滋养和提升了南方文化
  • 14. (2022高三上·林口月考) 魏晋时期,社会盛行“清谈”之风。“清谈”是相对于俗事之谈而言的,亦谓之“清言”。士族名流相遇,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不谈国事,不言民生,如有人谈及如何治理国家,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这体现了(   )
    A . 佛教思想大行其道 B . 专制主义空前强化 C . 儒学失去正统地位 D . 士族交往方式鲜明
  • 15. (2022高三上·林口月考) 下图是南北朝时期的青瓷莲花尊,作为陈设供器,其形制美观,制作精巧,瓷身装饰着飞天、忍冬、莲花、菩提等佛教题材纹饰。这反映出(   )

    A . 南青北白的制瓷系统业已形成 B . 南方的制瓷水平开始超过北方 C . 佛教文化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D . 政教合一成为南朝统治的基石
  • 16. (2024高二上·任丘月考) 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平定东突厥,将其内附部族安置在河东代州(今山西代县)地区。“内附诸蕃”缴纳赋税可纳银,亦可纳羊,按户等征收的银钱和羊,省称为“羊钱”。这一政策可以解读为,唐朝时期(    )
    A . 赋税征收以资产为标准 B .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削弱 C . 边疆与内地经济联系加强 D . 边疆治理重视当地实际
  • 17. (2022高三上·林口月考) 唐王朝因羁縻州区域广大,内部情况复杂,并不全面推行内地行政制度,但是原则上又要不同程度地推及统一的政治、制度、法律。这强调了唐代羁縻州制(   )
    A . 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性 B .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 C . 兼具特殊性与共同性 D . 实施有效的集权统治
  • 18. (2022高三上·林口月考) 白居易《重赋》中评价两税法:“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攫取)我以求宠,敛索(征敛勒索)无冬春。”材料表明(    )
    A . 两税法改变了征税标准 B . 两税法扩大了征税来源 C . 两税法增加了政府收入 D . 两税法加重了百姓负担
  • 19. (2022高三上·林口月考) 有史书记载,唐代科举考试的主考官是吏部考功郎中、员外或礼部侍郎。到了宋代,主考官则是临时差遣,年年不同、届届各异;还没有“权知贡举”,同时还建立了锁院制度,即考官受命之日,就直接到贡院封宿。唐宋科举考试的变化(    )
    A . 有利于保障吏治的清明与高效 B . 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制度实现了完善 C . 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D . 说明考试规则日趋严密利于选官公平
  • 20. (2022高三上·大庆期中) 魏晋时期的士族是指门阀贵族,但是到了唐朝后期,士族是指读书应举的布衣之家,或指进士出身的家族,也指公卿百官,虽然还没有一个非常确定的含义,但无论如何都不是用来指称魏晋时期的旧士族,也不是用来指称他们的后裔。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 科举制赋予士族新的内涵 B . 封建四民结构得以重建 C . 门阀政治退出了历史舞台 D . 九品中正制走向了衰落
  • 21. (2022高三上·林口月考) 苏轼指出:“方今天下……非有乱臣割据四分五裂之忧,而休养生息,常若不足于用。非有权臣专制擅作威福之弊,而上下不交,君臣不亲。非有四夷交侵边鄙不宁之灾,而中国皇皇,常有外忧。”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    )
    A . 对前代问题矫枉过正的结果 B . 崇文抑武方针造成兵力弱小 C . 机构重叠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D . 加强中央集权所产生的弊端
  • 22. (2022高三上·林口月考) 蒙古统治者特别注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随着帝国版图的确定,其四通八达的对内对外水陆交通体系也逐渐形成,直通往欧、亚、非三洲各国的陆路海路交通也达到了空前规模。蒙古帝国内外交通的发达(    )
    A . 为东西方交流创造便利条件 B . 有利于新航路的开辟 C . 有助于维护帝国的长久统一 D . 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 23. (2022高三上·林口月考) 开芳宴肇始于唐、发展于宋、鼎盛于金、至元代走向没落,它是丈夫想要表达对于妻子的钟情与爱意而举办一场宴饮。开芳宴也是宋金墓葬流行的装饰题材之一,多见于北宋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中小型墓葬内,反映了当时人们理想的家庭模式和正统的道德。此后契丹人和金人的墓室之中也出现“开芳宴”壁画。这一现象说明(    )
    A . 理学成为辽和金的官方哲学 B . 妇女冲破汉唐儒学束缚 C . 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D . 市民工商业者力量壮大
  • 24. (2022高三上·林口月考) 下图是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的对比图。元朝大运河在隋朝大运河的基础上截弯取直,缩短了航程,还开辟了沟通南北的海运航线。由此可推知,元朝(    )

    A . 黄河改道陆路联系受阻 B . 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 C . 元朝政府重视海防建设 D . 南北经济差距的扩大
  • 25. (2022高三上·林口月考) 宋朝政府颁布“刻书之式”,以律令条文规范书籍印刷出版,不按条文出版的书籍视为假货和盗版。南宋罗樾刊刻其师段昌武《从桂毛诗集解》一书,段昌武的侄儿诉状要求严惩。朝廷即发出公文要求当地官府“治罪罗樾”,并声言再有不守规约者,“追版劈毁,断罪施行。”南宋政府的这一行为(   )
    A . 蕴含着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B . 规范了雕版印刷业 C . 体现出对文化传播内容的控制 D . 加快了儒学的传播
  • 26. (2022高三上·林口月考) 宦官专权干政是明朝政治的主要特征之一,至明中后期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干政的范围逐渐渗透到政治、经济、司法、军事等各个领域,很大程度上掌控着国家命脉。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宦官专政致使封建王朝盛极必衰 B . 明代中央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C .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D . 明朝后期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 27. (2022高三上·林口月考) 下表所示为清初信奉理学思想的文官群体为皇帝进献的治国之策。清廷对这些主张的采纳(    )

    领域

    具体内容

    政治上

    改革弊政、整顿吏治(主要针对贪腐问题)

    经济上

    推行休养生息

    文化上

    敦行教化、兴办教育,移风易俗(整合了男子蓄辫、女子缠足等满汉习俗)

    A . 推动了统治权威和基层秩序的重塑 B . 巩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 . 结束了王朝更替所带来的动荡局面 D . 实现了各民族平等交往交融
  • 28. (2023高二下·威远月考) 康熙年间编纂《大清一统志》,要求各省以至县编撰地方志书。三藩战争后,台湾、金门、厦门等处“已属内地,请敕礼部,增入通志之内”,塞外地名“应察明编入一统志”。这些举措(    )
    A . 受到华夷之辨思想的影响 B . 体现满汉平等的观念 C . 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D . 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
  • 29. (2022高三上·林口月考) 元明清以前,“广东民贫,丰年尚有不足”不绝于记载。然而到了明清时期,广东的经济区位发生了深刻变化,雨热足、物种多、濒临沿海、境内交通水网丰富、海洋经济多元结构等诸多优势终于迸发式地发挥出来,一跃而崛起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区。这一变化主要缘于广东地区(    )
    A . 自然资源的丰富 B . 北方人口的南迁 C . 社会秩序的稳定 D . 对外贸易的发展
  • 30. (2022高三上·林口月考) 明末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记载道:“凡是徽州商人归家,外而宗族朋友,内而妻妾家属,只看你所得归来的利息多少为重轻。得利多的,尽皆爱敬趋奉;得利少的,尽皆轻薄鄙笑。”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    )
    A . 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 B . 社会阶层流动加速 C . 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D . 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二、主观题(共40分)
  • 31. (2022高三上·林口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南宋的太学和州县学多有名无实,朝廷只好转而支持民间或私人创办书院,以补官学之不足。自北宋初就名闻天下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在南宋中期相继复兴。之后,各地争相效法,纷纷建立书院,延聘名师硕儒,聚徒讲学。二十几年后,蔚然成风,呈鼎盛之势。南宋书院大部分集中分布在江南之地,以江西、湖南、浙江、福建为最多。特别是朱熹、陆九渊等一批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弟子都在江南地区讲学,遂使这些地区成为书院最发达之地。

    ——摘编自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

    材料二:清代新建的书院达781所,其中民办占9.65%,官办占78.74%,其他占11.61%。从道光年间到清末,传教士在中国创办90余所教会书院,分布在30多个城市。洋务运动后,书院“假西学为中学之助,即以中学穷西学之源”“西学自当以中学为本而提纲挈领”。在晚清重臣张之洞设立的经心、尊经、广雅等书院中,传统经史之学占主要地位,也逐渐传播西学。甲午战后,书院仍然固守传统教育模式,以经史之学为主,以培养科举人才为取向,落后于时代需要。1901年,清廷再次发布上谕,改书院为学堂。至此,书院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被学堂及新式学校所替代。

    ——摘编自韩凌燕《传统书院在近代的变革》等

    1.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南宋书院兴盛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书院与南宋书院相比呈现出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书院变革的历史影响。
  • 32. (2022高三上·林口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认为先王因为有善心,所以才实行仁政,仁政之所以是正确的、合理的,是因为它植根于人的本性中,是合乎人性的。他总结历史经验,发现桀纣之失民,实际上是失去了民心。反之,汤、武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顺从了天下民心。因此认为君主之行事,必须以民意为依归,认为民意即天意,若君主不能以人民意志为意志,人民可以把君主当作仇敌,起来推翻他。孟子希望国君能“贵德而尊士”,让“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广泛地招揽人才,达到“王天下”的目地。孟子还主张发展经济、轻徭薄赋,使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对人民施行教化,以达到王道。

    ——摘编自李秋华《孟子仁政思想初探》

    材料二:从唐立国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孟子的地位和以前一样处于不著不察之列,时人或言“周孔”或言“孔颜(颜回)”,孟子则少有人提及。韩愈是最先把孟子名字升到孔子之后的人,他认为孟子是唯一得到孔子“真传”的人。对于“杨、墨行,正道废”的乱局,孟子辞而辟之,开“辟异端”之先河,因此其功甚伟。因此,韩愈认为儒家的“道统”在孔子之后,则是由孟子来承继,孟子死后,则是“不得其传焉”。

    ——摘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述孟子“王道”政治思想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积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孟子地位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 33. (2022高三上·林口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文化是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下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大的统一都伴随着文化和思想观念上的整合创新。秦朝的统一,使秦与山东六国“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中国有了统一的文字,这对于中国文化的开拓和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尔后隋唐、明清文化中表现出的盛大恢宏气象,无一不蕴涵着深刻的整合创新精神。不同地域的文化被纳入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架构之后,原本分别存在于不同地域文化之中的各种文化“基因”(价值要素)仍继续存在,有的还被大力发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围绕“整合创新”,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史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鲜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