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节选)
叶圣陶
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②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⑤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甲】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乙】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①第④段第1句“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中,“假山”和“池沼”的顺序可否颠倒?请结合内容说明原因。
②)请结合内容,谈谈你对第⑤段画曲线句中“寂寞”一词语意的理解。
示例: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分析: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苏州园林与我国大部分建筑进行比较,突出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征。
北京四合院
①四合院是北京的重要名片之一。它青砖灰瓦、玉阶丹楹、庭院方正、屋脊错落……承载着人们的情感、记忆,传递着历史和文化信息。
②北京的四合院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元代正式立都、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就已出现,历经明清两代的发展,基本形成如今的面貌。
③什么是四合院呢?在一个方正的区域内,由东、南、西、北房屋所围合的院落就叫四合院。按照四合院的规制可分为一进院、二进院、三进院、四进院等,更高规制的还有五进院。简单地说,一进院就是一个口字形,二进院是一个日字形,三进院就是目字形,以此类推。标准的四合院为三进院落,主要由宅门、影壁、倒座房、垂花门、正房、东西厢房、耳房、抄手游廊、后罩房等组成。建造按等级,可以向纵深发展,增加几进院落,或横向发展,增加平行的跨院。无论是皇家宫苑、王府官邸,还是商贾宅院、平民杂院等,都是四合院的规制,整座城市又像是大大小小四合院的聚合。
④四合院大门位置的设计很讲究。大门都不开在正中,除了是受当时思想的影响外,也是根据北京的地理环境设计的,大门开在东南角,是因为从东南方向吹来的是暖湿风,西北方向的墙高,是为了挡住凛冽的西北风,冬天太阳可照进室内,正房冬暖夏凉。
⑤四合院的布局遵从尊卑有序、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礼制传统,形成“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功能区分。四合院四面房屋各自独立,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女眷住内院,中间的庭院是户外活动的场所,外院则是客厅、门房和客房,女眷无故不会出内院,外人通常也不进内宅,正是所谓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大门进口或正房的对面通常还会设有一面影壁,这也使得外来人无法看清院内情况。四合院这种较为封闭式的住宅,有很强的私密性,人们各居其室,起居方便,也符合中国人含蓄的心理和伦理传统。
⑥四合院的宅门、雕饰等细节考究,显示着主人的社会身份和经济地位。最明显的莫过于等级分明、标志性强的宅门,“富”与“贵”一目了然。有品级的官宦宅为王府大门(细分为亲王府、郡王府、贝勒府、贝子府、镇国公府、辅国公府等)、广亮大门(广梁大门)、金柱大门。在《大清会典》中对府第房屋规制有着严格规定,如亲王府门“正门广五间,启门三,缭以崇垣,基高三尺”。而富人商贾所建的蛮子门、如意门,灰墙黛瓦,上面的装饰只要不僭越① , 则是丰俭由人,或精雕细琢,或简单质朴。如四合院门板上意蕴隽永的楹联,造型各异的门墩,门簪上或刻或画的祥瑞文字,以及在门楣装饰吉祥花木、文房博古、福禄寿喜、八宝八仙、瑞兽等砖雕。这些具有符号象征意义的吉祥图案,细微之处体现着民俗民风,直观地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追求的精神理念。
⑦四合院四面房屋各自独立,由转角处的游廊连接,从空中鸟瞰就像一个盒子,在这天圆地方的“盒子”中一家四世同堂,互不干扰,各自有独立空间,生活其乐融融。庭院中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充满生活气息。老舍在《正红旗下》中就曾这样描述四合院:“在夏天,我们的院里确比屋里体面,两棵枣树不管结枣与否,反正有些绿叶。顺着墙根自生自长的几棵草茉莉,今年特别茂盛……总起来说,我们院中颇不乏生趣。”可见,四合院成为北京人最为理想的居住环境。
⑧四合院见证过世事变迁,交织着显赫门庭的庄重威严与市井尘寰的烟火气息,潜隐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是北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载体。
注:[僭jiàn越]超越本分,冒着在上的人的名义或物品。
(取材于倪翀的文章)
北京四合院具有、规制多样、大门位置讲究、、、环境宜居的特点。
(一)梅兰竹菊图 |
(二)牡丹花开图 |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袁 越
①地球上绝大部分陆生动物都要睡觉,人类自然也不例外。但动物们为什么非得睡觉呢?睡眠的功能到底是什么?
②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睡眠似乎对动物的生存很不利。你想啊,动物睡觉时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极为迟钝,很容易被天敌抓住。如果有动物进化出不睡觉的能力,岂不是会比那些需要睡眠的动物更有生存优势?可惜这样的事例极为罕见,迄今为止尚未在陆生动物中发现过。
③曾经有人相信动物的睡眠需求是由阳光周期决定的,但后续研究发现,即使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洞穴中的动物也需要睡觉,这说明睡眠需求和光照周期无关。
④不管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硬挺着不睡觉的感觉是很糟糕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市的一位名叫兰迪·加德纳的高中生决定挑战一下不睡眠极限,在几位科学家的轮番监督下保持不睡眠长达7天零25分钟,创下了人类不睡觉最长的世界纪录。据说最后那几天他出现了严重的精神问题,具体表现为认知障碍、情绪失控和短期记忆力丧失等等,甚至还出现了幻觉。但是,结束试验之后他休息了两天就完全恢复了,此后好像也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这说明不睡觉造成的损伤似乎并不是永久性的,很容易恢复。
⑤按照这个思路,有些科学家认为,睡眠的主要作用可能就是清除脑神经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废物堆积过多当然不好,但如果堆积时间不长的话,只要通过补觉来清理一下,就能完全恢复原状。所以一个人偶尔熬个夜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有长时间睡眠不足才会对身体有害。
⑥那么,大脑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靠什么来清理呢?答案是脑脊液。这是一种像水一样清亮的液体,可以在脑组织和脊髓之间自由流动,其功能有点像清洁液,可以通过反复地冲洗将神经细胞产生的废物清理出去。脑脊液是如何冲进大脑开始“干活”的呢?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劳拉·路易斯博士通过实验证明,人类脑脊液的流动和睡眠状态密切相关。每当志愿者进入深度睡眠,脑脊液就会大量涌入脑组织,开始打扫卫生。
⑦为什么只有在深度睡眠时脑脊液才会流进脑组织中去呢?原来,脑神经在工作时需要消耗大量氧气,这些氧气是被血液带进来的。人在清醒时(以及在非深度睡眠时)脑神经一直持续放电,耗氧量居高不下,血液必须保持高速流动,并充满整个脑组织,这样才能保证脑神经的氧气供应。处于深度睡眠阶段时,脑神经元放电模式趋向一致,要么大家一起放电,要么集体同时休眠。当脑神经集体休眠时,耗氧量快速下降,血液流速降低25%左右,空出的部分则由脑脊液来填补。换句话说,人类大脑在深度睡眠时放慢了脑神经放电的频率,从而减少了对血液的依赖,脑脊液便可趁机进入大脑,开始清理工作。睡眠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为大脑打扫卫生的。
⑧路易斯博士的这项研究成果发表于2019年1月1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她相信,如果未来的科学家们能够掌握控制脑脊液流动的方法,就能动员起人体自身的清洁工,把脑部产生的所有废物全部清理出去,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健康。
⑨当然,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我们也可以自救,方法就是好好睡觉,别老熬夜了。
(选自《大众健康》,有删改)
链接材料:新冠肺炎疫情对身体素质的大考,让一样人人皆有的武器备受瞩目——那就是免疫力。就像机器用一段时间需要检修一样,睡眠就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维护”时间。如果总是贪黑、熬夜,健康防线很容易被病毒攻破。
(节选自《读者》)
①这说明不睡觉造成的损伤似乎并不是永久性的,很容易恢复。
②睡眠的主要作用可能就是清除脑神经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
古代塑料原来是它
半城
①“如胶似漆”这个成语我们耳熟能详。实际上,“胶”和“漆”这两种物质的发现也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在此,我们以“漆”为例探讨古人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与应用。
②《庄子》中有“漆可用,故割之”,这是中国采割生漆的最早记录。天然漆,又名大漆、生漆,从漆树皮内流出时呈乳白色,凝固后变为棕红,长久放置后氧化变黑,“漆黑”一词正是来源于此。在添加了古代最常见的朱砂颜料后,就变成红漆。所以中国历史上的漆器,大多以黑、红两色为主。
③作为一种油溶性树脂,漆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漆酚、漆酶,它们极易引起皮肤过敏。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漆酶能催化漆酚的氧化作用而生成半醌(kūn),经过半醌的催聚,使漆酚多聚成链;再经过过氧交联,使链交织成片状漆膜;如果与麻布、纸片复合,则可交集成为体状的高分子复合材料,这种漆膜的固化反应过程就是高分子化学反应过程。
④生漆本身就是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也是目前人类所知最早使用的天然涂料。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漆器修复师用半凝固的生漆涂抹在器物表面,使得器物表面干燥后,形成了一层坚牢、光亮的薄膜,此举不仅保护木材,而且明亮美观,还具有一定的耐热、耐酸碱的能力。
⑤古人用“胶”和“漆”这两种物质作比,显然在当时已经开始使用胶和漆,并且对其特性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我国考古学家曾在浙江宁波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发现过一只漆木碗。史料记载,在古人早期的生活用具中,木器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为了保护木器,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涂上一层漆,因此木胎漆器获得了很快的发展。商代贵族拥有大量的漆器已不是一件稀罕事。1950年,在河南安阳市武官村的商代贵族墓葬中发现了很多雕花的朱漆木器。1972年,在河北藁(gǎo)城台西村的商代遗址中,出土了多种漆器。有的胎已腐朽,而漆壳尚可辨识,它们都是朱地黑漆,有精美的花纹图案。这些都足以证明商代的漆器制作工艺已具有一定水平。此后,从春秋战国到汉代,漆器工艺迅速发展,小到发簪、餐具、乐器,大到桌案、御座,也都是由漆器制成。
⑥《齐民要术》中有专章论述漆器的制造。怎样可以延长漆膜的耐久性?贾思勰认为,“盐醋浸润,气彻则皱,器便坏矣”。此外,朱砂亲油性好,用朱砂调和,既变成了红漆,也具有耐久性。环境潮湿容易发霉怎么办?“一曝使干”,即利用日光中的紫外线杀菌,减少发霉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漆工们还发现,漆膜的干燥速度和漆膜的质量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密不可分。虽然基于当时的条件,他们可能并未意识到这就是漆酶的氧化作用,但是却在实践中创造了“荫屋”——为漆器的干燥固化创造了一个温度、湿度适宜又无灰尘污染的环境。
⑦中国古代漆器具有着轻便、防水、美观、不怕摔、易塑形等特点,在世界范围享有盛誉,更被称为“古代塑料”。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1986年时曾说:“漆器可能是人类所知最古老的工业塑料。”
⑧漆器的辉煌成就是中华文明史和历代经济生活繁荣发展的标志,大量出土的漆器文物历经几千年仍完好如初,它们所显示的耐久性和光泽度都是现代合成高分子材料所无法比拟的。
《庄子》中有“漆可用,故割之”,这是中国采割生漆的最早记录。
什么样的外衣让“嫦娥”比钻石还刚
①嫦娥五号返回地球时,进入大气层后高速摩擦将使探测器表面温度高达3000℃以上,而这样的温度下几乎连金刚石都会熔化,如果高温被传导到返回器内部,将对携带的月球“土特产”产生影响。为此,科学家们设计了一系列措施保证嫦娥五号返回器平安回家。因各部位防热需求不同而穿“拼接款”
②航天器在飞行过程中也会与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从而在航天器表面产生超高温,如果不使用防热材料,在高温作用下,航天器表面材料很快就会出现变形、熔化和消失的现象(也称烧蚀后退),最后像流星一样消失在天际。
③防热材料,顾名思义,作用就是防止产品内部的结构被外界的高温所熔化,航天器的防热材料需要在耐高温的同时发挥其结构承载性能,是航天器的“骨骼”。据介绍,由于航天器不同的部位对防热材料的需求不同,需要选择不同耐热温度的材料。比如,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可耐受120℃左右的温度,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可以应用于火箭整流罩、卫星结构件等;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可以耐受200℃以上的温度,主要应用于火箭防热底板、仪器舱舱段等;而聚酰亚胺基复合材料则可耐受500℃左右的高温,可应用于火箭及航天器的耐高温部件。
④对于高速穿越大气层的航天器来说,轻装上阵能飞得更远,例如火箭末级每减轻1千克重量,就能增加1千克的有效载荷,或是增加15千米左右的射程。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专项主任工程师梁馨说,降低材料密度本身并不很难,但要让材料的密度低,同时又能耐高温、强隔热,难度就非常大了。
⑤为减轻航天器载重负担,科研人员要确保嫦娥五号返回器防热材料每1克重量都用在刀刃上,最终他们根据各部位受热情况的不同,在大底迎风面、大底背风面、大底拐弯角环、侧壁迎风面、侧壁背风面、侧壁舱盖与边缘防热环、稳定翼七大部位分别应用了7种不同成分的防热烧蚀材料。比如,气动加热最严重的大底结构,采用的是新型轻质低密度烧蚀防热材料,其密度约为每立方厘米0.5克,每平方米可承受6兆瓦的热流环境。这7种材料相互配合、和谐相处,防热减重两不误。防热外衣要扛住“大火爆炒”和“小火慢炖”。
⑥此次嫦娥五号返回器采用的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再入模式:半弹道跳跃式再入,形象地说就是打水漂式返回。让返回器先高速进入大气层,随后借助大气层提供的升力“跳”起来,再以第一宇宙速度重新进入大气层返回地面。
⑦具体来说,在进入返回轨道时,返回器一开始是以第二宇宙速度,即每秒11.2千米的速度进入大气层,以这个速度从北京到上海耗时不到100秒。当以第二宇宙速度移动时,材料温度将达到3000℃以上。
⑧进入大气层后没多久,为了减速,返回器会向上跳跃回到太空,这时外部温度是-120℃。接着又以每秒7.8千米的第一宇宙速度进入大气层,这时材料表面温度约为1800℃。
⑨如果把返回器比喻成一口锅,那么上述过程相当于锅先经大火爆炒,然后被放进冰块里,再被从冰块里拿出来经历小火慢炖。因此,这次的防热材料不但要经历冷热交变,更要同时经受“大火爆炒”和“小火慢炖”的双重考验,对最外层的防热材料提出了极高的高温烧蚀强度要求。团队开展了集中攻关,最终创新性地研制了以碳为主的材料体系,并顺利解决了烧蚀后退等问题。
⑩据了解,之前国际上最好的防热材料是改进后的Avcoat5026,这是阿波罗飞船所用的防热材料,也是此前唯一经历载人登月返回特殊严酷热环境的防热材料,改进后的Avcoat5026密度为每立方厘米0.56克左右。
⑪但是这种防热材料的制造工艺复杂、周期非常长,以猎户座飞船大底为例,其防热材料需要整整6个月才能完成制造。而嫦娥五号探测器的防热材料密度为每立方厘米0.5克,成型周期是猎户座飞船大底的1/25。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①比如,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可耐受120℃左右的温度。(“左右”能否删去?为什么?)
②这次的防热材料不但要经历冷热交变,更要同时经受“大火爆炒”和“小火慢炖”的双重考验。(指出加点词“大火爆炒”在文中的含义)
[链接材料一]
嫦娥五号完成了落月采样,收集了1731克月壤,并送回了地球。它带回的全新样品,对于研究月球表面的风化作用、火山作用和区域地质背景、区域地质演化都很有意义。科学家在美国采回的月壤中发现了氮等放射性物质,发现月球上存在大量的氦-3,而氦-3是一种可长期使用、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聚变燃料。
[链接材料二]
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征程,美国宇航员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巴兹·奥尔德林、迈克尔·柯林斯驾驶着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跨过38万千米的征程,承载着全人类的梦想踏上了月球表面。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
李慧占
①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②由土与火淬①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③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坯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④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笔触如刀刻。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或浮或木,更遑论②韵味、趣味。
⑤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竞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有藏家细赏之下赞叹,徐仲南手书洒脱秀逸,苍润俊朗;何许人行笔稳健,顿挫变化明显,转折圆浑,字与字之间少连笔,却有绵延直下、一气呵成之势;毕伯涛笔法俊逸秀挺,丰润灵活,颇有唐寅之气韵……晚清“浅绛彩瓷四大家”之一的王凤池,有传世瓷板画作品《昌江日对黄山图》,画得精致而文气十足,颇得文人山水画之神韵。瓷板上的题诗写得灵动而呈才情,书法自然飘逸,布局和结字,以及每一笔的书写,都做到了裹藏恰好、肥瘦适宜、疏密得当、简繁有度的程度,给人一种沉着超逸的视觉美感。
⑥古诗有七绝咏青花瓷之美:“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china。瓷,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这种优美的传统技艺,更需在其中糅入书心、文心。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有删改)
【注】①淬(cuì):铸造刀剑时,把刀剑烧红浸入水中,使之坚韧。②遑(huáng)论:不必论及。
①瓷板上的中国书画经历了一个由“三国时期古陶瓷上的文字”“”“”到“清中期瓷板画的兴盛”的演变过程。
②文章介绍“珠山八友”瓷板画是从“画”与“”两方面具体说明的,而介绍《昌江日对黄山图》则是从“画”“”与“书法”三方面具体说明的。
③文中最能概括瓷板书画特点的语句是“”。
昆明“扶荔宫”带你穿越植物王国
张勇
①春光如海,盛世如花,西汉元鼎六年,武帝破南越起扶荔宫,宫以荔枝得名,以植所得奇草异木。时光飞逝,千年之后,汉代“扶荔宫”也穿越而来。“扶荔宫”是世界上较早有文字记载的温室之一 , 汉武帝时期曾建于上林苑中,用于栽种南方佳果和奇花异木。1986年昆明植物园在建设温室群时,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就借用此典故给新建的整个温室群命名,故大家方可在此一睹当代“扶荔宫”风采。
②自汉代至今,“扶荔宫”自古便是奇花异卉的聚集地,珍稀奇异植物都放入宫内栽植。昆明植物园的扶荔宫也不例外,所养护的植物也不寻常。走进云南昆明北郊的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扶荔宫”,便置身于神奇的植物世界,穿越于热带雨林、沙漠植物、深谷幽兰之间,这里有“见血封喉”的毒木之王,有触目惊心的绞杀树,有能吞噬老鼠的猪笼草……令人称奇不已,流连忘返。另外,以“扶荔宫”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体验园形成错落有致、功能完备的温室群。
③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大会)期间,“扶荔宫”成为cop15大会室外主题展区。
④主体温室是扶荔宫中最雄伟壮丽的温室,占地面积4200平方,由热带水生区、热带水果区、热带雨林区、热带荒漠区组成,独特的螺旋结构表达了生命构成的核心。整个温室曲径通幽,有奇妙的热带水果和水生植物,如神秘果、太空香蕉、王莲、露兜树等;有奇特的热带雨林特色景观,如独木成林、绞杀、板根、老茎生花、空中花园、淌水叶尖等;有奇异的热带荒漠植物,如生长于干热河谷、澳洲内陆、非洲萨瓦纳和美洲荒漠的植物。整个展览温室由低到高、盘旋式上升到最高处的29.9米。
⑤食虫植物馆是扶荔宫中最奇特的温室,食虫植物是具有捕食小动物能力的植物统称。该馆集植物、科学、艺术、文化为一体,保育展示食虫植物达680个分类单元,其中原生种有378种。有猪笼草、茅膏菜、捕虫树等,为全国植物园之冠。
⑥兰花馆是最清新淡雅的温室,兰花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具有较高的药用、观赏和研究价值。该馆以塑石、溪流、廊道等园艺元素,还原兰花的自然生长环境和生态群落模式。馆内收藏有地生和附生兰科植物接近600余种,其中附生的石斛属植物400余种;还收集保育暖地杓兰、针叶石斛等珍稀兰科植物。
⑦隐花植物馆是扶荔宫中最低调的温室,由蕨类植物馆和苔藓地衣馆组成,以岩石、古木、小桥、溪流等手法,模拟隐花植物原始古老的生态环境。蕨类植物馆内保育鹿角蕨等130余种蕨类植物;苔藓地衣馆内收集泥炭藓等60余种苔藓植物。
⑧草木百兼馆是扶荔宫中最有纪念意义的科普馆,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字“百兼”,本馆取名“草木百兼”是为纪念吴征镒先生并体现植物的多样性之意。此栋建筑是研究所内重要的科普场馆,包含了种子博物馆、科普体验区、科学教室等。
⑨这是一所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科普与公众认知为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来魅力春城,让“扶荔宫”带你穿越植物王国!
(2021年11月《光明日报》有改动)
汉代“扶荔宫”也穿越而来,“扶荔宫”是世界上较早有文字记载的温室之一。
中国的古亭
①亭是体现中国建筑特征的一种代表形式。它造型丰富,玲珑多姿,富有诗情画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亭就是中国古典建筑意匠(即表现方法及手段)的一个缩影,融入中国文化血液,千百年来兴盛不表,其功用也在不断地发展。
②夏商及西周,亭的基本形制或许还不十分成熟。据考,"亭"这个汉字,也大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彼时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地的小堡垒,称为亭障、亭燧,为"望敌之所"。秦汉中央集权政府把它推广到各地,成了维持地方治安的基层行政单位,同时也是职司的所在地。《日知录》中记载∶"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汉高祖刘邦最初曾任泗水亭亭长,掌管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
③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纵情山水、投身自然成为时尚,亭的性质也逐渐跟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供人游览和观赏的亭。例如著名的会稽山阴兰亭,最初是一座带有邮驿性质的路亭。为了能够更好的观赏四周的湖光山色,它曾被太守移到了湖滨,后又被起筑在山藏,以便极高尽眺。这样兰亭由实用性的亭转向了观赏性的亭。
④隋唐以后,亭便成了因林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按《大业杂记》中记载,隋场帝榆林行宫的上建有"翠微亭"等十二座山亭,纵广均二丈有余。在唐代的一些宫苑中,亭不仅是苑中的重要景观建筑,而且在数量上也远远超过了其他类型的建筑。《长安志》中记载∶"禁范在宫城之北,苑中宫亭凡二十四所。"其中亭就十八座之多,占全苑列名建筑的百分之七土五,可谓历史上大量以亭入园之始。唐代官吏、士大夫于宅邸、别业中筑亭的也有很多人。例如诗人王维的相川别业中的"临湖亭",白居易家中的"琴亭"和"中岛亭"等等。
⑤到了宋代,亭的建造更为普遍,功能和用途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宋史·地理志》中可以知道,宋徽宗在良岳中说"叠石为山,凿池为海,作石梁以升山亭,筑土岗以植杏林"。利用景龙江水在平地上挖湖堆山,人工造园,园中置亭颇多,并运用"对景"、"借景"等手法,把亭和人工山池相结合。由此可见此间筑亭,已经不再是晋唐那样纯粹的因借自然山水形胜,而是把人的主观意念,把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纳入到建亭的构思之中,开始寻求寓情于物的人工景观的组织了。
⑥亭发展到明清时期,在建筑艺术与技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甚至达到了炉火纯青、臻于完善的境地,进入了中国古典亭栅发展的鼎盛时期。造型上极尽变化,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屋顶精华,即便是同一平面形式,由于建筑意匠和处理手法的不同,也必得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和风貌。对建亭位置的选择,以及与周围环境配置上,也都十分讲究,非常注意亭与其它建筑之间的关系,而且在风景区和园林中,亭对意境的创造,已成为刻意追求的目标。从欣赏美学角度上,人们运用各种艺术手段,移情入境,寓情于物,把主观的情感融汇在客观的筑亭造景之中。
⑦亭是建筑领域里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希望在新时代它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节选自《浅谈中国亭建筑》文/王盛 有删改)
①引出说明对象的主体——中国的古亭。
②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供人游览和观赏的亭。
④
⑤宋代筑亭更普遍,并融入自然美,求寓情于物。
⑥明清时期,中国古典亭榭多方面都已臻于鼎盛。
第⑥段运用了从到的逻辑顺序。
说明顺序∶
沙漠的另一面
①沙漠中有着非常奇特的生物群落,能在此生存的生物都具有适应沙漠极端生存环境的超能力,比如为了避免水分流失,沙漠中的植物大多都化叶为刺;为了散热,耳廓狐长着大大的耳朵;为了咀嚼刺嘴的仙人掌,沙漠中的野猪进化出了坚硬的嘴和专门的消化系统。
②沙漠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矿藏,不仅拥有大量的钢、黄金和钻石等,还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石油储藏库之一,拥有世界上75%的已知石油储量。
③沙漠是世界上最干燥的生态系统之一,对矿物而言,人类难以忍受的干燥气候却是它们形成和聚集的有利条件。在沙漠中,当携带矿物质的地下水蒸发后,许多化学物质就会积聚,经过长时间的沉积、浓缩,形成大规模的矿床。不过,沙漠中的石油并非因为干燥气候而形成,而是这些地区在变成沙漠之前,曾经是浅海区域,拥有大量海底植物的尸体,当这些尸体被微生物无氧分解后,经过漫长的演化,就变成了石油。
④“炙热”是沙漠的代名词,因为沙漠区域上空的云量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可以直接到达地面。太阳能是最清洁且用之不竭的能源,于是,人类在沙漠中设置了许多太阳能电池板,收集太阳能。广袤无垠的沙漠有着数万平方千米的空间,可以用来安置太阳能电池板。科学家表示,如果利用现有的技术,仅需撒哈拉沙漠10%的面积就能为全世界提供所需的电力,这一项目正在计划过程中。
⑤一直以来,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奇迹都是在沙漠中出现的,比如木乃伊、金字塔和敦煌壁画等等。原因在于,干燥的沙漠气候提供了十分有利的保存条件,使这些遗散或文物不受水的浸泡,也免遭微生物侵蚀。
⑥在地球上,除了森林,沙漠也是一个重要的碳汇场所。与森林固碳的方式不同,生存在沙漠含水层和沙土中的细菌可以从空气中收集和储存二氧化碳。世界上所有沙漠中的含水层可能含有约1万亿吨碳,这比陆地上植物所储存的破含量还要多1/4。我们都知道,当森林遭遇大火时,生物中储存的碳又会被释放到大气中,加剧温室效应。不过,溶解在地下含水层中的碳却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因为当它们随着地下水进入沙漠深处后,就会在那里存留数千年,很难再逃逸回大气层。
⑦照这么说来,沙漠就是一个大宝贝,那么,为什么人类还要一直倡导将沙漠变为绿洲呢?因为沙漠在风的携带下不会停止扩张的脚步,而沙漠的进一步扩张很可能会直接影响全球的平均温度,并使邻近地区的水分蒸发得更多。对于人类而言,沙漠生存环境恶劣,沙漠农业的质量和产量也都较低,为了进一步扩大人类的居住区域,需要改造沙漠。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减
验证码到底有什么用
①年底的网络售票高峰中,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的“12306图形验证码系统”让很多购票者“吐槽”:在较低画质下分辨橘子、橙子;鱿鱼、章鱼以及明星照片等,有一些确实难以分辨。对此人们不禁要问,那么复杂的验证码系统,到底有什么用?
②要回答这个问题,必先弄明白何为验证码。
③验证码实际上是一种Web自动程序。它有一个充满科学气息的名字——“全自动区分电脑和人类的图灵测试”,这是由机器来向操作者提问,从而鉴别操作者是人还是机器的一种测试。这种测试目前主要分四类:
④图形验证码:又叫主流验证码,开始只提供静态的图片,比较容易被某些软件识别;后来变成动态的验证码图片,使得识别器不容易辨识哪一个图层才是真正的验证码图片。这种验证码的防垃圾注入几乎可以达到100%,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验证码创新模式;同时它的动画效果可以多达百种,所以还可以增强网站页面的美观效果。而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的验证码就属于这种类型。
⑤手机短信验证码:是通过发送验证码到手机,用以验证客户的真实性。大型网站尤其是购物网站,都提供这种功能,这就可以比较准确和安全地保证购物的安全性。
⑥手机语音验证码:验证码实现自动语音播报,同时短信也能发送到客户手机上,确保万无一失。如果有拨通失败的,系统还能自动重播,确保不漏掉任何一个,这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网站用户收不到验证码的问题。
⑦视频验证码:是验证码中的新秀。这种由随机数字、字母和中文组合成的验证码动态嵌入到MP4等视频中,增大了破解难度。视频中的验证码字母、数字组合,字体的形状、大小、速度快慢,显示效果和轨迹的动态变换,增加了恶意抓屏破解的难度,其安全度远远高于普通验证码,而且这种验证码使得用户不会感觉枯燥,同时又降低了用户识别的难度,使得用户更容易辨认。但目前这种验证码因技术难度太高,还没得到推广。
⑧大家弄明白了什么是验证码以及主要类型,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它的作用。
⑨验证码的主要作用是拦截不合理的入侵。比方说若要进入一个页面,就必须通过验证,这时操作者就要依次输入数字、字母或者有时还要加上来自互联网文档中无法被计算机辨识、但用户可以肉眼识别的文字图像(就如12306图形验证码);而操作者只有通过了验证才可以顺利打开网页,否则不行。它在防恶破解密码、防论坛灌水、防刷票等方面的使用原理都是这样。
⑩就拿12306验证码来说,它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区分在页面上进行操作的是人还是自动化软件,从而可以有效阻止黄牛恶性囤票。而它的“进化史”其实也是一部不断与黄牛和抢票软件“斗智斗勇”的历史:从一开始的简单数字、字母、加减法,到闪烁变形字母、干扰线变形字母再到现在的图形验证。
⑪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验证码设计也越来越复杂,程序员正在与破解者进行着一场仿佛没有终点的“拉锯战”。但无论如何,验证码仍然是各网站反黑客恶意操作之必不可少的一项保障系统,就如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的12306图片验证码一样,目前还是会继续使用下去的,直到被另一种全新的、功能更好的反黑客软件所取代。
胡喜荣
①“斑马线,白花花,行人过街走过它。公共汽车小轿车,见了行人刹一刹。电动车,你急啥?礼让行人快停下。斑马线上见礼仪,交通安全靠大家。”这歌谣唱出车辆在斑马线上应该礼让行人,行人才能安全通过。交通管理部门设置了醒目的标示线和提示语,却没有阻止车辆在斑马线上“任我行”的现象。近日,加拿大蒙特利尔惊现一种弹出式斑马线,它会从地上弹起来,阻挡车辆通行,保护行人安全过马路。
②凯特琳·戈拉是加拿大魁北克省创意设计机构Lg2的总监。2019年秋,她接到了这个棘手的策划案。原来,魁北克社会保障汽车协会想设计一种特殊的斑马线,提醒司机礼让行人,确保行人安全过马路。
③接到任务后,凯特琳迅速成立了一个策划团队。他们来到街头,调查车辆、行人经过斑马线的情况。大街上车水马龙,每隔350米左右就有一个醒目的白色斑马线,提醒司机减速或者停车,让行人安全通过。但是司机们经过斑马线时,却不为行人停车,而是驾驶车辆在行人身边擦过。行人在车丛中左躲右闪,像惊涛骇浪中的一条小鱼。凯特琳看得心惊胆颤,心想:司机不礼让行人,导致全球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高达130万人,有3000万到5000万人遭受非致命交通伤害而终生残疾。
④回到公司,每个人心里都像灌了铅一样,沉甸甸的。大家都埋头工作,希望早日设计出新的斑马线,来制止悲剧继续发生。过了几天,他们召开讨论会,一名策划师出了一个主意:“用白、蓝、黄三种颜色填充斑马线,让斑马线看起来有立体感,就像路障一样,提醒司机礼让行人。”另一名女策划师马上否决:“就算有了这种斑马线,还是挡不住那些不守规则的司机。哎,要是斑马线能够阻挡汽车前进,就好了。”
⑤画在地上的斑马线怎么能够阻挡汽车前进呢?大家冥思苦想,却始终没有一个理想的方案。这时,有人给凯特琳送来一个神秘的礼物。凯特琳拆开包装袋,里面是一个木盒子。她一打开盒子,就弹出来一个怪物,蓬头散发,眼冒绿光,龇着獠牙,她吓了一大跳。过了一会儿,她镇定下来,看到盒子里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亲爱的妈妈,生日快乐!“竟然是整蛊礼物‘吓一跳’,小家伙真调皮!”惊吓过后,凯特琳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最近忙这个策划案,她太紧张了。
⑥把玩着木盒,凯特琳忽然有了灵感:要是我们模仿“吓一跳”,设计一种能弹出来的斑马线,迫使司机停车,让行人过去以后再放下来,这样不就可以100%确保行人的安全了吗?
⑦大家都觉得这个方案可行,于是开始讨论如何实施:斑马线怎么制作,采用什么材质,如何控制……等到所有细节都考虑周全了,大家就开始分头行动,很快就制作出第一个弹出式斑马线,并安装在蒙特利尔一条街道的拐角处。
⑧这个斑马线究竟能不能发挥作用呢?凯特琳心中有点忐忑。她站在马路边观察。一位大婶想过马路,斑马线迅速感应,整个黄色斑马线唰的一下弹起来,7块长3米,宽0.5米的钢板,组成一堵墙,挡住了汽车前进的道路。司机吓了一跳,连忙停车,怔怔地看着第四根斑马线上的提示语:正在保护行人,感谢你停车配合。大婶也吓了一跳,而后笑着安全通过马路。之后斑马线自动复原,看起来跟普通的斑马线一样,司机开车继续前进。
⑨看到这一幕,凯特琳松了一口气,这正是她想要的效果。很快,这款弹出式斑马线就传遍网络,人们交口称赞:这是史上最安全、最霸气的斑马线。
⑩凯特琳用最霸气的方式,解决了行人安全过马路的问题。其实,霸气的背后,是对规则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
谈古建筑之微州派建设的特色
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
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州村落的选址大多严格遵循中国传统风水规则进行,山水环抱,山明水秀,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山水意境,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受传统风水"水为财源”观念的影响,徽州人尤其重视村落的“水口”,建构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水口园林。徽式宅第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合形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黥白墙,色泽典雅大方。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堪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形式。村皆有祠,祠一般均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而散缀各地的各式牌坊,则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徽派古建筑以砖、木、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徽派建筑以祠堂、牌坊、民宅最具特色,号称“古建三绝”。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类型,建筑方面有严格的区分,不能随心所欲。一般都富丽堂皇,气势恢宏。
牌坊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有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多种式样,造型雅致。根据功用可分为旌表坊和题名坊两类。旌表坊必须经朝廷颁旨才能兴建,只有官绩显赫、孝行义举突出的人以及贞女烈妇,才有资格享受。题名坊一般建在府邸、书院、祠堂、墓门道前,作为庄重、权威的标志。
民宅的形式一般俗称为“三间屋”,有明三间、暗三间、回廊三间之别。
徽州是复杂的一它亦动亦静、亦俗亦雅。行商坐贾囊中银两的碰击声,交织着乡儒学究的吟哦;精工细作的木雕窗棂,映衬出自然的山水如画。徽州留给后人的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遗产,实为一巨大宝藏。它有太多的智慧、启示、经验、鉴戒,值得我们去发掘、提炼、思考、总结。
句中加点词能否删掉?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