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2-09-27 浏览次数:42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25道,共50分)
  • 1. (2022高三上·稷山月考) 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
    A . 井田制度松动 B . 世袭制度解体 C . 抑商政策弱化 D . 礼乐制度崩坏
  • 2.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 .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 3. (2024高一下·西宁开学考) 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
    A . 促进了政治统一 B . 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 . 冲击了贵族政治 D . 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 4. (2023高三上·万州开学考) 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 . 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 . 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 . 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 . 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 5. (2024高一上·秦皇岛月考)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融合。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是(    )
    A . 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 B . 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C . 确定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道、州、县 D . 设理藩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 6. (2023高二上·开远月考) 元延祐元年(1314年)恢复开科取士,规定凡考经问或明经的人,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由此,科举再次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此举意在(    )
    A . 尊重前朝传统文化信仰 B . 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 C . 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 . 恢复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 7. (2022高三上·稷山月考) 神册六年(921年),耶律阿保机对大臣道:“凡国家庶务,钜细各殊,若宪度不明,则何以为治?群下亦何由知禁”,于是命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这一举措(    )
    A . 打破了农耕和游牧文明的隔阂 B . 基于辽境内政治经济不平衡 C . 反映了儒家成为治国指导思想 D . 旨在完善辽朝法律制度建设
  • 8. 辽在上京设国子监,普遍设立府州县学,“勒石能铭,登高能赋,师旅能誓”者不在少数;西夏设立番学和汉学,官学规模不断扩大;进入官学或私学是金朝士子步入官场的主要通道,“士由科第位至宰辅者接踵"。这表明辽夏金的科举实践(    )
    A . 阻碍了政治制度的转型 B . 推动了经济文化重心的转移 C . 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D . 强化了中华一统的发展格局
  • 9. (2022高三上·稷山月考) 如表为不同史籍中对元朝的相关记载。由此可知,元朝建立初期(    )

    记载

    出处

    “至元元年(1264年……垦中兴.西凉、甘、肃、瓜,沙等州之土为水田若干,于是民之归者户四五万,悉授田种,颁农具”

    宋濂《元史》

    至元十一年(1274年),在泽州有许多因为躲避战乱而没有回家的农民,当地长官主张将他们失去的士地归还之,认为“俟业主至,当析而归之”

    宋濂《元史》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政府曾下令,“凡北方诸色人寓居者亦就籍之”

    吴松弟《中国人口史》

    A . 流民问题有所缓解 B . 政府严格限制土地买卖 C . 百姓负担十分沉重 D . 社会统治秩序渐趋稳定
  • 10. (2023高二下·贺兰月考) 元朝行省内的军队有直接受行省节制的汉军及新附军,还有隶属于枢密院的蒙古军、探马赤军等中央军队。另外,朝廷还根据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把镇戍部队在各行省之间进行调配。这些措施(    )
    A . 增强了地方的军事力量 B . 表明专制皇权得到了加强 C . 降低了地方割据的风险 D .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 11. (2022高三上·稷山月考) 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
    A . 向各省宣达政令 B . 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 . 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 . 掌管蒙古兵马征发
  • 12. (2022高三上·稷山月考) 有学者认为,古代游牧民族大举南下,与气候寒冷有密切关系。读下图,完成下列各小题:

    1. (1) 在图中Ⅰ期,南下进攻的民族是(    )
      A . 山戎 B . 匈奴 C . 突厥 D . 回纥
    2. (2) 在图中Ⅱ期,少数民族两次入主中原。对这两次过程相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 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B . 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C . 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统治 D . 接受汉族文化,推动自身进步
  • 13. (2022高三上·稷山月考)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 .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 .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 .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 14. (2023高二下·临渭期末)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
    A .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 .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 .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 .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 15. (2022高三上·稷山月考) 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异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璃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南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7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泊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
    A . 海上丝绸贸易兴盛 B . 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 . 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 . 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 16. (2024高一下·丰台期末) 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
    A . 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 . 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 . 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 . 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 17. (2022高三上·稷山月考) 元代成书的《丸经》中有“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的记载。宋代捶丸活动的图像资料也有发现(图甲、图乙)。元杂剧中有民间青年男女聚会游戏首选捶丸的情景,元曲中则有官员休闲时进行捶丸的描述。这表明,宋元时期捶丸活动( )

    A . 拥有广泛社会基础 B . 促进了民族交融 C . 影响元曲创作风格 D . 冲击了等级观念
  • 18. (2022高三上·稷山月考) 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弑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
    A . 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 . 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 . 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 . 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 19. (2022高三上·稷山月考)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
    A .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B . 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 . 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 . 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 20. (2022高三上·稷山月考)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 . 经济严重衰退 B . 土地政策调整 C . 坊市制度崩溃 D . 政府管理失控
  • 21. (2024高二上·辛集期末) 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

    A .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 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 . 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 .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 22. (2024高一下·西宁开学考) 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 . 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 . 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 . 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 . 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 23. 北宋仁宗时选用人才多取北人,后“仁宗皇帝照知其弊,公听并视,兼收博采,无南北之异。于是范仲淹起于吴,欧阳修起于楚,蔡襄起于闽,杜衍起于会稽,余靖起于岭南,皆一时名臣……及绍圣(宋哲宗年号)崇宁(宋徽宗年号)间,取南人更多,而北方士大夫有沉抑之叹。”这反映了宋代(    )
    A . 经济重心南移 B . 政治中心南移 C . 取士人数增多 D . 文官地位提高
二、材料分析题
  • 24. (2022高三上·稷山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明清时期,在江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经济作物棉、麻、桑、烟草、花生、花卉等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很多农民在种植经济作物时还往往进行初级加工,或建议相关副业获取更多的收入。经营地主出现,与收地租的传统地主不同,他们对农业进行农场式管理,亲自参与生产过程,注重集约经营,改良土壤、水利,进行认真细致的经济核算,注意改善劳动者待遇,以提高生产效率。其所经营,已不是单一的粮食生产,而包括了许多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相关的副业、牧业、渔业,与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南宋农业种植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农业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 25. (2022高三上·稷山月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约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南海的技术,改良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公元1世纪,阿拉伯商人将精美的细棉布带入欧洲。15世纪,英格兰出现棉花种植,随后被英国殖民者带到了英属北美殖民地。棉织品的魅力渐渐征服了欧洲人,对棉织品的需求与日俱增。18世纪中叶,棉纺织业率先出现了机器生产,英国工业革命由此开始。工业化生产扩大了对棉花的需求。英属北美殖民地南部因其自然条件适宜,棉花种植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英国的棉花主要供应地。创造了所谓“棉花王国”的神话。美国的南方种植园主千方百计向中西部地区扩展棉花种植园,并且认为“人们不敢向棉花开战,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敢于向棉花开战,因为棉花就是王。”

    ——摘编自[法]埃里克·奥森纳《棉花国之旅》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明时期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原料的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棉花种植业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