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青海省西宁市北外新华联附高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2-10-09 浏览次数:38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 1. (2022高三上·西宁开学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

    文学文本是一种立体结构,至少由三个层次组成。

    第一个层次,即表层的意象群落。在显性的表层意象中,情感价值渗透并将之同化,这就构成了审美意象。意象派代表人物庞德所定义的意象是“在一刹那的时间里表现出一个理智和情绪复合物的东西”。表层的意象是一望而知的,但却是肤浅的,甚至是假象,其潜在的情志才是精神所在。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如果把“钓雪”解读为“钓鱼”,就是为显性的感知所遮蔽,消解了隐性的审智价值。其实,诗人营造的是一种不但对寒冷没有感觉,没有压力,而且对钓鱼也没有欲望,并不在乎是否能够钓到鱼的境界。是主体的情志为之定性,甚至使之发生变异的,此诗表层的形而下的钓鱼,为深层的形而上的精神境界所改变。前两句是对生命绝灭和寒冷外界严寒的超越,后两句是对内心欲望的消解。

    意象不是孤立的而是群落的有机组合,其间有隐约相连的情志脉络。这是文本的第二个层次,可以叫做意脉(或者叫情志脉)。其特点为:第一,以潜在的情志同化表层意象;第二,使表层的意象群落在形态和性质上和谐地贯通;第三,意脉贯通所遵循的逻辑,不是实用理性逻辑,而是超越实用理性的情感逻辑。这在中国古典诗话中叫做“无理而妙”;第四,具体作品中,不管是小型的绝句,还是大型的长篇,情感的脉络都以“变”和“动”为特点。

    意脉是潜在的,可意会而难以言传。要把这种意味解读出来,需要微观的具体分析,还要以原创性的话语对之冠以精致命名。缺乏话语原创性的自觉,往往不由自主地被文本以外的占优势的实用价值和现成话语所遮蔽。看到“独钓”,就自动化把现成的“钓鱼”覆盖上去,从而把从钓鱼升华为钓雪的精神境界抹杀了。

    在这个层次里,最重要的是真善美价值的分化——和世俗生活中真善美的统一不同,乃是真善美的“错位”。其实孔夫子早就意识到了,在《论语·八佾》中孔子有言: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韶”(舜时的乐曲名)是尽善尽美的,而在“武”(周武王时的乐曲名)中,美与善是“错位”的。当然,这种错位也并不是绝对的,在这种情况下,错位幅度越大,审美价值越高;三者完全重合或完全脱离,审美价值则趋近于零。

    文本结构的第三层次乃是文学形式。形式对于文学解读来说,极其关键。在解读过程中,最大的误解,就是以为只要读懂了内容,就读懂了艺术,以为形式是一望而知的。其实,文本解读之所以难以到位,就是因为对于文学的规范形式的漠视。例如,上海世博会,为了中国馆中的《清明上河图》,人们排队长达八九个小时,只为了那十几分钟的一睹为快。成千上万的观众为目睹宋代汴梁的市井繁荣而兴高采烈,其实只是看到了这幅杰作的表层结构。其第二层的意脉,则为北宋盛世的颂歌。在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危机之中,这样的艺术只是一种抒情。第三层次,艺术形式和风格的特点是最为隐秘的,能够欣赏这种特殊规范形式的可能凤毛麟角。首先,他在国画中,属于界画,属于工笔,而且是长卷。也就是说,和西洋画一眼全收的焦点透视不同,它把中国特有的散点透视发挥到极致,视点可以顺序移动,但又不是杂乱无章、平铺直叙的。根据吴冠中先生分析,其中的人物、房舍、车马、桥梁、楼台、田野、山水,舒落有致,又以桥为高潮。这三个层次都以共时样式呈现于观众视觉之中,但对于第三个层次,绝大多数观众是感而不觉,只有于中国国画有修养者,才有某种内心图式的预期,才有可能解读出形式风格的奥秘来。

    (摘编自孙绍振《形象的三维结构:文学文本解读学的立体建构》)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江雪》中,柳宗元营造的是一种对抗寒冷、孤寂和欲望的人生境界。 B . 具体文学作品,虽篇幅规模不同,其情感脉络都是以“变”“动”为特点的。 C . 意脉贯通的逻辑是非理性、非实用性的情感逻辑、艺术创作逻辑。 D . 《清明上河图》反映出的市井繁荣的表层现象背后,是作者对宋代真正强大的期待。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分别从“意象群落”“意脉”“形式”三个层次剖析了文学文本的立体结构。 B . 文章阐述“意脉”时,逐层递进,深入探讨了意脉的特点、解读方法及要领。 C . 文章援引庞德、孔子、吴冠中的语句或分析作为事实论据,论据经典权威,论证充分有力。 D . 文章举《清明上河图》的例子,论证了对文本规范形式的漠视会导致文本阅读难以到位的观点。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表层的意象群落是显性的,肤浅甚至虚假的,其隐含在最深层次的情志才是文本阅读的全部。 B . 文本的表层意象是形而下的,它决定了形而上的更深层次的情志内容以及文本外在的具体形式。 C . 对文本意味进行微观的具体分析,并以原创性的话语对其冠以精致的命名,就能把握文本潜隐的意脉。 D . 文本阅读中“真善美”错位幅度的大小和审美价值成正相关,但三者不能完全重合或脱离,否侧审美价值几近取消。
  • 2. (2022高三上·西宁开学考)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遍应用,构筑了一个数字化的信息空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社交、娱乐、购物到出行,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各种网络平台。这一变化在赋能数字产业、释放科技创新红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容忽视的挑战,短视频沉迷现象就是其中一种。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需要提升数字素养,运用数字化时代的伦理智慧加以调适。

    近年来,数字伦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所谓数字伦理,是指立足以人为本,在数字技术的开发、利用和管理等方面应该遵循的要求和准则,涉及数字化时代人与人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比如,在社会层面,如何弥补“数字鸿沟”,让数字技术的发展更加公平可持续;在企业层面,怎样避免技术滥用、不当采集用户数据,以正向社会价值创造为目标;在个人层面,应该怎样区分现实与虚拟,化解网络成瘾、短视频沉迷等困扰,解决注意力缺失、知识碎片化等问题。正确应对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挑战,才能让人们成为数字化时代的主人,而不是被数字和算法驱使。

    短视频沉迷等现象成为很多人的困扰,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科技加速创新,而观念、伦理和法律等相对滞后造成的。对此,应该充分运用系统思维,在创新发展与社会公平正义之间寻求动态平衡。一方面,对那些明显不正当的企业行为和严重的侵权行为,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监管,比如最近对平台垄断、侵害用户权益等行为开展治理;另一方面,应通过价值观、伦理规范等柔性调节,促使社会、企业和个人等多元主体更加重视数字伦理、提升数字素养,实现数字化时代的协同治理,迈向更加美好的数字生活。其中的关键,是明确造福人类、可持续发展、公众利益优先、共享科技红利等科技伦理原则,并通过制度安排、产品设计和服务规范,嵌入数字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各个环节。

    对于生活在数字化时代的个体而言,数字素养意味着如何更好面对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数字化。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独自面对各种电子屏幕和数字界面,每个人的注意力和行为数据也成为数字技术持续获取的目标。这一趋势不仅产生了隐私保护,信息茧房、大数据杀熟,算法歧视与陷阱等问题,还造成了注意力缺失、游戏与短视频成瘾等心理与行为失调。改变的关键,在于个体能够在数字生活实践中反思数字技术对人的认知与行为的影响,学会自我调造适度节制,让自己掌握信息获取和遨游数字世界的主动权,而不是被碎片信息所淹没,甚至沉溺于数字娱乐不能自拔。要让数字娱乐和虚拟生活成为现实生活的补充,进而借助虚拟生活改善现实生活的质量,让数字技术服务于现实所需。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让科技造福社会和人民,需要全社会提升数字素养,让科技成为自我实现与追求美好生活的阶梯。

    (摘编自段伟文《数字化时代需要“数字素养”》,《人民日报》2021年6月7日)

    材料二:

    特斯拉女车主在上海车展维权的事件在网络世界不断发酵,成为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公共议题。事关财产安全、人身安全和公共安全,在大众追问的情绪因素以外,我们更需要理性地检视特斯拉事件折射的诸多数据治理问题。

    从历史上看,我国高度重视数据主体的权益保护,从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到2017年6月1日实施的网络安全法,从刑法到民法典,现行法律法规都要求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满足用户围绕其数据的安全可信利益。一方面,应当保障用户对数据可控,产品或服务提供者不应该利用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便利条件非法获取用户重要数据,损害用户对自己数据的控制权;另一方面,应当保障用户对系统可控,产品或服务提供者不应通过网络非法控制和操纵用户设备,损害用户对自己系统的控制权;此外,保障用户的选择权,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应利用用户对其产品和服务的依赖性,损害用户的数据安全和利益。

    在数据流转利用的过程中,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扮演着重要的生态角色,他们担负义务的实现程度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数字生态的法治水平。目前各界从业单位纷纷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全面建设数据合规风控体系,自觉以实际行动遵从法律法规要求,满足民众的各项数据权益诉求,提升自身的能力建设与品牌形象。事实上,在当下实践层面,企业等各类主体依法根据个人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愿、明确做出同意,开展数据采集、处理以及披露等活动,已经成为普遍的业务共识。而除非取得个人单独同意,企业等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公开披露处理的个人信息,更是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二审稿的明文要求。

    (摘编自吴沈括《“特斯拉维权”背后是数据法治化命题》,《光明日报》2021年5月13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式,是网络成瘾等现象出现的唯一原因。 B . 数字伦理是人们在开发、利用和管理数字技术时遵循的要求和准则,是关于人和技术关系的行为规范。 C . 若在科技加速创新的同时,观念、伦理和法律等也得到相应发展,那么短视频沉迷等现象就有可能避免。 D . 自2012年以来,我国的刑法和民法,都高度重视对数据主体的权益保护,确保用户利益不受侵犯。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确可持续发展等科技伦理原则,是柔性调节创新发展与社会公平正义之间动态平衡的关键。 B . 只要科技加速创新,就会催生隐私保护、大数据杀熟等问题,造成个体沉溺于数字娱乐不能自拔。 C . 个体若能在数字生活实践中学会反思,学会自我调适、适度节制,就可能避免心理与行为的失调。 D . 特斯拉女车主在上海车展维权的事件,引起人们对此事件所折射出的数据治理等问题的广泛关注。
    3. (3) 大数据时代,如何才能保护好个体数据权益?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3. (2022高三上·西宁开学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

    石门阵

    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阁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鸟雀无声。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一路上——

    “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

    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

    “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

    “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

    “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

    “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

    延安1938年秋

    1. (1)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战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B . 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 C . 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 . 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2. (2) 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3. (3)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 4. (2022高三上·西宁开学考) 文言文阅读

    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使官员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玄龄等由是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术逾侪辈者,只可特赐钱帛,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令诸衣冠以为耻。”

    贞观二年,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对曰:“臣愚,岂敢不尽情,但今未见有奇才异能。”太宗曰:“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岂得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政乎?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德彝惭赧而退。

    贞观三年,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如晦对曰:“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太宗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辟召 , 会功臣等将行世封事,遂止。

    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表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太宗谓曰:“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竟不许。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太平后必有大乱,大乱后必有太平。大乱之后,即是太平之运也。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公等既不知贤,朕又不可遍识,日复一日,无得人之理。今欲令人自举,于事何如?”魏征对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

    (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 B . 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 C . 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 D . 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君主时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B . 衣冠,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此用“衣冠”指士以上的服装,文中指士大夫。 C . 吏部,为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 . 辟召,亦称“辟”,“辟”是指由皇帝下诏征聘或由公府、州郡长官等向朝廷推荐。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太宗认为如果官员们能“各当所任”,国家可以实现“无为而治”;在音乐杂艺方面才华突出者,不可越级授予他们官职爵位。 B . 唐太宗批评封德彝关于未发现特别优秀人才的推脱,认为古代明君都是取当世之才而治天下,没有到其他朝代借用人才的道理。 C . 唐太宗准备采纳杜如晦的意见,在当朝推行汉代州郡推荐官员的方法,但因为正逢功臣上书反对这种做法,这件事就停止了。 D . 唐太宗不愿把自己的文章结集。他认为君主“不朽”要靠益于百姓的政事,梁武帝陈后主等人虽有文集传世却多为不法而亡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

      ②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

  • 5. (2022高三上·西宁开学考) 古代诗歌阅读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 .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 .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 .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 (2)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1. (1) 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
    2. (2) 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自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3. (3) 《庄子·逍遥游》指出“”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 7. (2022高三上·西宁开学考) 语言文字运用Ⅰ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创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和现实生活。作为“晚辈”的戏剧艺术,在东西方至少已有千年的历史。

    中国戏剧强调抒情、传神、整体美,其      的艺术风格,使观众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使艺术美得到最完美的体现。西方戏剧传统基本上就是一种文人传统,剧中主人公的思想与言行都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是理想化的人物,不仅性格开朗,富于才情,而且勇敢热情,富有时代特色。当然,戏剧艺术的实现不可能独往独来,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一方面,它需要剧作家、导演、演员与观众的      创造。另一方面,戏剧要想超越时空的限制,则需要后来人的不断改编;新时代的戏剧若想征服观众,则必须突出戏剧的时代精神。这一过程的实现,最为关键的是调整戏剧主题精神与人们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的关系,这是戏剧艺术价值提升的过程。因此,戏剧必须时时改革,时时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3. (3)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晚辈”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窦娥冤》属于元杂剧中的“本色派”作品,说白凝练而又生动流畅,唱词优美而又节奏鲜明。 B . 《雷雨》通过展现周家这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所暗藏的污浊和腐朽,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 C . 哈姆莱特登台念“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台词时,奥菲利娅一直待在舞台上装作正在读书。 D . 然而,就那么几秒钟,当我把它放回池水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便突然冒了出来。
  • 8. (2022高三上·西宁开学考) 语言文字运用Ⅱ
    1.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就现有技术而言,移民火星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能否确保旅途安全,而是能否确保。他们会因失重而导致肌肉萎缩、骨质疏松,易因更多宇宙射线的辐射而引发癌症,可能因长时间居于狭窄空间而产生心理疾病等。此外,,如何建立永续基地也是巨大的挑战。由于移民人数有限,大部分劳动要依赖机器人;除了播种作物、发掘水源,最迫切的一个问题是,保证呼吸。

    2. (2) 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最吸引人之处,首先在于“好看”。演出一开场,就以一种由舞美、灯光、音效、多媒体和演员状态共同营造出的,如同电影大片和谍战剧一般的时尚质感和紧张气氛将人深深吸引。报馆职员、栽缝、女工、黄包车夫、卖花女………9个各自带有双重身份的角色一步一步从历史的暗夜中朝观众走来;漫天的雨丝,行色匆匆的黑雨伞,恢宏壮阔的交响音乐,把人们瞬间带回到新中国成立前夕那个风声鹤唳、鱼龙混杂的旧上海,一个复杂险恶的斗争环境、一个史诗般的大时代。之后,舞台上的每一秒钟也都让人聚精会神,不愿错过。虽然是一出舞剧,却充满了戏剧的冲突和张力。烈士李白的真实故事和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被艺术性地融入了老上海的旧日时光、步步惊心的谍战氛围、感人至深的浪漫情怀,以及燃烧着荡气回肠的爱与信仰的激情岁月。

四、作文(共60分)
  • 9. (2022高三上·西宁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灼灼年华,熠熠成就,无数青春之约,共同引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无不凝聚着英烈们的巨大牺牲,浸透着前辈们的艰辛打拼。

    和平年代,战火硝烟早已远去。从“芯片上虽然没有印国旗,但芯片是有国籍的”,到“青春不只是眼前的潇洒,也有家国与边关”,爱国与奉献依然是无数中华儿女心中的守望。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的伟业,从来也没有风和日丽的通途;没有崇高品质的托待举,我们必定难以抵达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爱国主义精神,是安邦定国的宝贵财富,每一个伟大的民族,无不从爱国主义中寻找精神的给养。

      读了以上材料,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