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三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备考实用性联考(三)试卷

更新时间:2022-10-20 浏览次数:37 类型:月考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 1. (2022高三上·云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道德与法律是古代中国国家和社会治理的两种主要手段。在不同历史时期,二者具有不同的理论表达,对这两种手段的运用方式也各有侧重。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德治法治并重逐渐形成传统。当前,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加需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充分发挥法律和道德共同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 

     德治是对儒家为政以德、以礼治国的一种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法家思想,强调通过严明法令来维护君主统治和社会秩序。许多学者认为,“商周之变”与“秦汉更替”的治理思想变化,对古代中国德治法治并重模式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商周之变”是德法关系的一次大变革。“商周之变”颠覆了商朝“祖先即为天神”的天命观,把天塑造为具有道德人格的主体,确立了天命靡常、与天同心才能以德配天的观念。以德配天要求从内心检视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欲望,从而符合天道的要求。这就使得“礼”这一德的规范化形式在整个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商朝假借天命的刑罚观念也因此受到限制,这为西周提出“明德慎罚”打下了思想基础。以德节制罚、以德引导政令的治理理念逐步形成。“秦汉更替”是德法关系的又一次大变革。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百家争鸣,秦以专任法治而强,实现大一统。代秦而兴的汉朝,经过数十年思想更迭,逐渐接受儒家“为政以德”的理念,确立了“德主刑辅”治理思想。到隋唐时期,“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律疏议》)的德治法治并重模式日趋成熟。 

     古代中国的德治法治并重模式具有鲜明特征。为政以德关乎能否服众,一旦失德,就是有违天命,政令、刑罚就会失去正当性。德治法治并重是一种建立在共同价值取向基础上的秩序追求,即以价值共识、道德教化、礼制规范以及一定的国家强制,实现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的善治秩序。刑罚也是一种维系秩序的重要手段,但在传统价值取向上只是为了“济德礼之穷”,不可以滥用。德治与法治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共同维系国家长治久安。 

     礼法结合、德法共治是中华传统法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德治和法治都认同儒家伦理观念,在内在价值方面具有共同基础。德治法治并重的重要思想,在规范体系和实施体系上都得到充分体现。 

     德治与法治各有其“典”“则”。“典”是指礼法体系的基本经典、基本法则,确定国家治理的主流价值和主要规范。德治之“典”主要是官方倡导学习的一系列儒家经典,这些既是阐释德治义理的经典,包含大量关于礼的基本规则,也为其他社会规范形式提供基本价值原则。法治之“典”主要是历代的刑书与律典。“则”是各种形态的具体规则,规定行为准则、政务标准等。德治之“则”主要散见于各种礼制、民约与规则之中,法治之“则”主要表现为各种政令、条例、事例和司法成案等。这种“德”“法”各“有典有则”的规范体系是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综合为治的。德治法治并重不仅体现在规范体系的融通上,还体现在实施体系的完备上。古代中国把家庭、家族视为个人人格养成的亲属团体。家被赋予一定的自治权,亲属之间的纠纷有些可以在家的内部自行解决。地方政府负责本区域内律典、政令的实施,以强制力保障秩序安定,同时又注重道德教化作用。比如,一些州县和乡里设有彰瘅亭和申明亭,由德高望重的乡绅旌表嘉善、申诫顽劣。国家对大典、大政负责,但也允许乡贤、书院、家族、牙行等团体,以内部章程、规约、自律规则等规范形式实行自治。 

     新时代法治与德治的内涵和方式与古代有很大差异,但在两者结合方式、规范体系融通、组织实施方面,传统治理经验仍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摘编自张生《从德治法治并重传统中汲取治理智慧》)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德配天”的观念是商朝“祖先即为天神”的天命观颠覆后的产物,为周代形成“明德慎罚”“以德制罚”的理念打下了思想基础。 B . 德治和法治有共同的内在价值方面的基础,都认同儒家的伦理观念。德治法治并重的治理模式,历经千年逐渐成为传统。 C . 官方倡导学习的儒家经典主要是阐释德治义理的经典,是礼法体系的基本经典与法则,为其他社会规范形式提供基本价值原则。 D . 当前,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古代德治法治并重的重要思想在规范和实施体系上都值得我们遵照和践行。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主体部分探讨了我国古代国家与社会治理模式中德治法治并重这一重要特征,从历史演变、鲜明特征、规范与实施体系等角度展开论证。 B . 文章第二段引用《唐律疏议》中的文字来说明唐代法律主张在治国方面德治和法治相互配合,德治法治并重,表明了这种治理模式的特征。 C . 文章在论证德治法治相互融通的规范体系时,既指出德治与法治各自的“典”“则”,又在论述中论证它们彼此的关系,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D . 文章开头提出论述对象,接着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了古代中国的德治法治并重模式,结尾点明写作目的。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商周之变”与“秦汉更替”是我国古代治理思想的两次重要变化时期,它们促进了古代中国德治法治并重的治理模式的发展与成熟。 B . 中国古代治理的德法并重是一种建立在共同价值取向基础上的秩序追求,冀望实现以德服人的善治秩序,德治一旦缺失,法治就丧失了推行性。 C . 我国一些朝代的州县和乡里设有彰瘅亭和申明亭,由德高望重的乡绅旌表嘉善、申诫顽劣,这是德治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D . 我国古代德治与法治在组织实施方面,既有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又允许一定范围的自律自治,国家和民间各负其责,提升治理有效性。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2分) 
  • 2. (2022高三上·云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强调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对我们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我们要牢记嘱托,牢固树立“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大力践行“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要坚持农田就是农田、农田必须是良田的发展共识。我们要用“长牙齿”的硬措施进一步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打好种业“翻身仗”,解决好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对标国内外最高水平,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重视发挥种业集团的行业引领龙头作用,要重视推进品种审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与时俱进,形成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引导企业致力于种业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早日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我们还要坚决抵制“舌尖上的浪费”,通过引导餐饮行业提供小份菜、开展形式多样的爱粮节粮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等方式,让“光盘”理念存之于心、践之于行,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 

     (摘编自《南方日报》2022年3月8日《聚焦“国之大者”守护粮食安全》) 

     材料二: 

     近日,国务院宣布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就是要回答农用地土壤质量家底问题。 

     我国分别在新中国成立初和改革开放后进行过两次土壤普查。时隔多年重启这项普查,最重要的推动因素就是粮食安全。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全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我国粮食产量高,同时也是世界第一粮食进口国,国际粮食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因此,中央反复强调,“越是有粮食吃,越要想到没粮食的时候。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我们还需要掌握土壤现状和变化趋势。在人们印象中,江南是鱼米之乡,但目前的真实状况是,耕地持续北移、南方自然条件更佳,雨水充足,粮食作物可以一年二熟甚至三熟,但北方光照和雨水则差了不少,粮食作物多为一年一热,这对耕地产能有很大影响。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我国现有19. 18亿亩耕地,但位于6度以上坡度的耕地占近23%。 

     此外,土壤质量、健康安全是各方关心的大事。我国耕地利用强度比较高,化肥用量相当核人。农业农村部提供的数据显示,40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增加了2.2倍,但化肥用量增加了6.2倍。同时,耕地盐碱化、强酸化都比较严重。因此,土壤污染状况、是否重金属超标等,都就要先盘点清楚。掌握了这些基本情况,如何修复和利用耕地就有了方向。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22年3月2日《做好土壤普查护航粮食安全》) 

     材料三: 

     习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要认识到,农业现代化是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基础,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保障,其关键就在科技进步,核心是通过科技的力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绿色发展水平,使农业产业包含更多的科技含量、更大的就业容量、更好的生态质量。 

     在实际行动中,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要健全稳定的农业科技支撑机制。在这一过程中,要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使其更多投向农业数字技术创新等领域;鼓励和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农业数字技术、农业数字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抵押物的信贷活动,提升农业数字技术创新活动的融资能力;积极探索适合农业数字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税收管理制度,通过设立农业科技金融资助专项经费、对农业科技型企业实施投资补助等,拓宽农业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要保障农业科技行动顺利开展,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持续夯实农村和偏远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要看到,智能终端等设备是农业数据采集、整合、共享、利用的窗口,是查询、了解、掌握农业生产信息、产品供求信息、农业交易信息的载体,要切实加快智能终端设备在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应用普及。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22年8月9日《把握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着力点》) 

    1. (1) 下列对“粮食安全”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B .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根本,必须要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 C . 农业的“芯片”是种子,种源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只有充分依托科技,才能实现种源的自主可控。 D . 虽然我国耕地持续北移,但只要我们充分利用科技,相同面积耕地上的生产效能是不会降低的。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既要关注粮食的生产和储存,又要把好粮食消费的大门,双管齐下,确保粮食安全。 B . 农业现代化是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基础,关键在科技进步。 C . 政府的引导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农业数字技术信贷活动能够健全稳定的农业科技支撑机制。 D . 我国耕地利用强度较高,化肥用量相当大,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土壤污染、肥力下降。
    3. (3) 2022年某一天,我省某地接到有关耕地使用的投诉,如果你是调查组成员,你会从哪些方面展开调查?请结合材料信息加以概括。 
三、文学类阅读-双文本(15分) 
  • 3. (2022高三上·云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余华 

     文本一: 

     阳光从没有一丝裂隙一点小洞的窗玻璃外面窜了进来,那时我赤膊躺在被窝里,右手正在挖右眼角上的眼垢,现在我觉得让它继续搁在那里是不合适的,但是去粗暴地对待它也是没有道理。因此我挖得很文雅。而此刻我的左眼正闲着,所以就打发它去看那裤子。裤子是昨晚睡觉时脱的,此刻它很狼狈地耷拉着,我竟开始怀疑起昨夜睡着时是否像蛇一样脱了一层壳。这时有一丝阳光来到了裤管上,那一点跳跃的光亮看上去像一只金色的跳蚤。于是我身上痒了起来,便让那闲着的左手去搔。有人在敲门了。我想谁会来敲我的门呢?除非是自己,而自己此刻正躺在床上。大概是敲错门了。我就不去搭理,继续搔痒。这时那门像是要倒塌似地剧响起来,随即还来不及容我考虑对策,那门便沉重地跌倒在地,发出的剧响将我的身体弹了几下。 

     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的彪形大汉来到床前,怒气冲冲地朝我吼道:“你的朋友快死了,你还在睡觉。” 

     这个人我从未见过,我对他说:“你是不是找错地方了?”他坚定地回答:“绝对不会错。” 

    他的坚定使我疑惑起来,疑惑自己昨夜是否睡错了地方。我赶紧从床上跳起来,跑到门外去看门牌号码,可我的门牌此刻却躺在屋内,我又重新跑进来,在那倒在地上的门上找了门牌,上面写着——虹桥新村26号3室。

     这就没错了。我对他说:“你肯定是找错地方了。” 

     现在我的坚定使他疑惑了。他朝我瞧了一阵,然后问:“你是不是叫余华?”我说:“是的,可我不认识你。” 

     他听后马上又怒气冲冲地朝我吼了起来:“你的朋友快死了!”“但是我从来就没有什么朋友。”我也吼了起来。 

     “你胡说,你这个卑鄙的小市民。”他横眉竖眼地说。 

     我对他说:“我不是什么小市民,这一点我屋内堆满的书籍可以向你证明。” 

     “可他是你的朋友,你休想赖掉。”他朝我逼近一步,像是要把我一口吞了。 

     “可是他是谁呢?” 

     他说出了一个我从未听到过的名字。 

     “我从来就不认识这个人。”我马上喊了起来。 

     “你这个忘恩负义的小市民。”他伸出像我小腿那么粗的胳膊,想来揪我的头发。 

     我赶紧缩到床角落里,气急败坏地朝他喊:“我不是小市民,我的书籍可以证明。如果你再叫我一声小市民,我就要请你滚出去了。”然后我整个人被他从被窝里提了出来。 

     就是这样,在这个见鬼的中午,这个大汉子一脚踹塌了我的房门,给我送来了一个我根本不想要的朋友,而且还是一个行将死去的朋友。街上的西北风像是吹两片树叶似地把我和大汉吹到了朋友的屋门口。我看到屋门口堆满了花圈,大汉转过脸来无限悲伤地说:“你的朋友死了。” 

     我还来不及细想这结果是值得高兴还是值得发愁,就听到了一片嘹亮的哭声。大汉将我推入这哭声中。 

     于是一群悲痛欲绝的男女围了上来,他们用一种令人感动不已的体贴口气对我说:“你要想得开一点。” 

     而此时我也只能装作悲伤的样子点着头了。我用手轻轻拍着他们的肩膀,轻轻摸着他们的头发,表示我感谢他们的安慰。 

     这时一个老态龙钟的女人走了上来,眼泪汪汪地抓着我的手说:“我的儿子死了。” 我告诉她:“我知道了,我很悲伤,因为这太突然了。” 

     她于是痛哭起来,她尖利的哭声使我毛骨悚然。我对她说:“你要想得开一点。” 

     她点点头,然后说:“我儿子没能等到你来就闭眼了,你不会怪他吧?”“不会的,我不会怪他。”我说。 

     她又哇哇地哭开了,哭了一阵她对我说:“我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可他死了。现在你就是我的儿子了。”她又用我的手去擦眼泪了,她把我的手当成手帕了,她那混浊又滚烫的泪水在我手上一塌糊涂地涂了开来。 

     我使劲将手抽了回来,装作要擦自己的眼泪。我根本没有眼泪。然后我告诉她:“其实很久以来我一直把你当成自己的母亲。” 

     然后她牵着我的手来到一个房间的门前,她对我说:“你进去陪陪我儿子吧。”我推开门走了进去,里面空无一人但却有个死人躺着。死人躺在床上,身上盖着一块白布。旁边有一把椅子,像是为我准备的,于是我就坐了上去。 

     我在死者身旁坐了很久,然后才掀开那白布去看看死者的模样。我看到了一张惨白的脸,在这张脸上很难看出年龄来。这张脸是我从未见到过的。我随即将白布重又盖上。 心里想:这就是我的朋友。我就这样坐在这个刚才看了一眼但又顷刻遗忘的死人身旁。 

     (有删改) 

     文本二: 

     余华多次提到卡夫卡对他的影响,他曾说:“在我想像力和情绪力日益枯竭的时候,卡夫卡解放了我。”卡夫卡小说最突出的叙述特点是真实与虚构复合,具体而言便是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他总是以最平淡的语言叙述着与逻辑和常理相悖的事件,而这事件又发生在用现实主义手法描写的环境和心理框架中,因而其作品表现出的审美趋向常常是悖谬与情理共存、虚构与真实交织。卡夫卡的这一独到之处为余华所借鉴。余华认为,“像卡夫卡这类伟大的荒诞作家,他们作品中的细节都非常真实,这是很重要的。而且细部的真实比情节的真实更重要,情节和结构可以荒诞,但细部一定要非常真实。” 

     (节选自《余华与卡夫卡比较研究》)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的“我”,身份、年龄、职业并没有交代,但由开篇“我”在床上挖眼垢、搔痒等几个细节描写可以看出,在故事发生的那个午后,我正处于无聊闲适的状态。 B . “街上的西北风像是吹两片树叶似地把我和大汉吹到了朋友的屋门口。”这处描写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西北风风势之大,暗示了“我”的身不由己。 C . “我”面对着“去世朋友”母亲的多次哭泣,我被悲伤的气氛裹挟,态度亦由一开始的麻木转变为动容,在同理心力量的驱使下,对老妇人说出“其实很久以来我一直把你当成自己的母亲”。 D . 本篇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叙事,“我”本处在正常的生活逻辑之中,却在一个午后,被莫名地拉入西北风呼啸的室外,莫名地认下一个最好的朋友,承担起为他守灵、替他尽孝的义务。
    2. (2) 余华深受卡夫卡的影响,其多部作品在形式上都表现出荒诞与真实复合的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荒诞与真实在文本一中的体现。 
    3. (3) 余华认为,“小说语言要能做到真切还原作家的个性化体验,使描述对象鲜明的特点得以生动地展现,而不是随意用一个句子敷衍了事”,请结合文本一,具体分析余华在作品中是如何做到语言的生动的。 
四、文言文阅读(19分) 
  • 4. (2022高三上·云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工隶书,父友欧阳询甚重之。太宗尝谓侍中魏征曰:“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征曰:“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尝出御府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 , 当时莫能辩其真伪,遂良备论所出,一无舛误。 

     贞观十五年,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太宗尝问:“卿起居,记录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遂良对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诫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黄门侍郎刘洎曰:“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亦记之矣。”太宗以为然。 

     遂良前后谏奏及陈便宜书数十上,多见采纳。二十三年,太宗寝疾,召遂良及长孙无忌入卧内,谓之曰:“卿等忠烈,简在朕心。昔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诸葛,朕之后事,一以委卿。” 

     永徽六年,高宗将废皇后王氏,立昭仪武氏为皇后,召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及遂良以筹其事。遂良曰:“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娶,伏事先帝,无妇德。先帝不豫 , 执陛下手以语臣曰:‘我好儿好妇,今将付卿。’陛下亲承德音,言犹在耳。皇后自此未闻有愆,恐不可废。臣今不敢曲从,上违先帝之命,特愿再三思审。愚臣上忤圣颜,罪合万死,但愿不负先朝厚恩,何顾性命!”遂良致于殿陛,曰:“还陛下此笏。”乃解巾叩头流血。帝大怒,令引出。长孙无忌曰:“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加刑。”翌日,帝谓李勣曰:“册立武昭仪之事,遂良固执不从。遂良既是受顾命大臣,事若不可,当且止也。”勣对曰:“此乃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帝乃立昭仪为皇后,左迁遂良潭州都督。显庆二年,转桂州都督。未几,又贬为爱州刺史。明年,卒官,年六十三。 

     (选自《旧唐书·褚遂良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诫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 B . 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诫/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 C . 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诫/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 D . 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诫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知,意思是主持、掌管,“知”与《归去来兮辞》“知来者之可追”的“知”含义不同。 B . 愆,意思是违背,“愆”与《窦娥冤》“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的“愆”含义相同。 C . 不豫,天子有疾的讳称,“豫”与《谏太宗十思疏》“可以尽豫游之乐”的“豫”含义不同。 D . 笏,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执笏,供指画和记事,有玉笏、象笏等,如《项脊轩志》“持一象笏至”。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褚遂良学识广博,精通书法。他的隶书,深受欧阳询和魏征看重。对那些难辨真伪的古书墨迹,他都能详细准确地说出它们的源流出处。 B . 褚遂良忠于职守,秉笔直书。在兼知起居事期间,他向唐太宗表示要忠于职责,即使皇帝有不好的言行也会如实记录。 C . 褚遂良忠直刚烈,深受信任。太宗病危时,召褚遂良和长孙无忌入内室托付后事,把他们比作汉代的霍光和蜀汉的诸葛亮。 D . 褚遂良不计个人得失,直言敢谏。高宗召集长孙无忌、李勣和褚遂良商量要废立皇后,褚遂良据理力争,终被贬职。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宗尝出御府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 

       ②遂良前后谏奏及陈便宜书数十上,多见采纳。 

五、古代诗歌阅读(9分) 
  • 5. (2023高三上·红河月考)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梦微之·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夜 

     【唐】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 

     【唐】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白居易是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本诗写作时间与《琵琶行》大致同期。 B . 元稹此时被贬通州,白居易谪居湓水,两地迢迢数千里,通信十分困难,因此元诗开篇就说“山水万重书断绝”。 C . “我今因病魂颠倒”说明元稹是因为生病身体不好,导致记忆力衰退,常常意识恍惚,所以不能梦到友人。 D . “酬”答谢,酬答,这里指以诗词互相赠答唱和。有和诗、依韵、用韵、次韵的唱和方式,元诗为次韵唱和。
    2. (2) “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白居易和元稹两人都写了梦,但写法截然不同。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六、情景默写(6分) 
  • 6. (2022高三上·云南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和司马光常因政见和方法不同而议政事不一致,本不再辩解,但是又因为“”,决定细说缘由,希望司马光原谅他。 
    2. (2) 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述,最初赵国曾与秦国交战五次,战绩是“”,最后却落得亡国结局,对此,作者认为赵国失败的原因是“”。 
    3. (3) 《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两句化用杜牧的《台城曲》诗句,再现当时隋兵已临城下,陈后主却对国事置若罔闻,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的可悲局面。 
七、选择 简答(20分) 
  • 7. (2022高三上·云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处于巨大压力之中,常常会变得健忘,感到____。时间长了压力还会改变大脑的生理状态。越来越多证据表明,持续性压力会改变大脑的化学和物理特性。简单来说,就像电脑后台运行着一个很耗能的软件,眼前的窗口就只能____地加载,一直转圈圈。压力越大,工作中越容易出错,这会使得工作效率越来越低,内耗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我们要学会定期放空大脑,放松自己。很多人越累越忍不住熬夜,但熬夜让人错过了身体自我调节的最佳时机。大脑需要定期放空,就像我们需要定期收拾房间一样,而睡觉对大脑放空具有____的功效。同时,在累这种感觉转化为焦虑之前,我们需要来一次彻底放松。如果你想拥有放松的心态,那就要训练自己的身体具有想放松就能放松。其实,放松疗法和古今中外很多修身养性的方法____,当身体放松下来,呼吸恢复平静,心情也自然而然会平复下来。“累点”变低是日积月累的,需要定期清理身体的疲惫感。学会放空大脑、放松自己,我们才更能感受到生活给予我们的幸福感。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这不叫“内卷”,这叫悄悄的学习,然后惊艳所有人! B .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用影像说明了一个道理:触发写作冲动的往往是“故乡”。 C .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换句话说,就是人民群众有杰出的想象力。 D . 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后,要防止“善意”传播负面信息的人制造新的社会恐慌。
  • 8. (2022高三上·云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野骆驼是隐秘的世外隐居者。它们的外套跟沙漠混在一起,它们自由自在,神出鬼没。它们在浩瀚的腾格里沙漠游荡,裹着风沙奔跑。它们不会冬眠,____,就那么不知疲倦地朝着目标坚定前行。你要问,一群穿越整个腾格里沙漠的野骆驼知道些什么?那要告诉你,____。它们能找到沙漠植物、水源和栖身的沙湾。 

     你以为它们只挑鲜嫩青草吃吗?错啦。我亲眼看见过野骆驼吃又老又硬的沙枣树叶子,还有满身是刺的大蓟。它的舌头卷住大蓟,连刺吞下去,眼神看起来还挺愉快。野骆驼的饥饿感只对某些沙生植物存在,这是它和沙漠的一个古老誓约,不能违背。它们是孤独的,远离尘嚣。____?才不呢。它们在沙漠里游荡,快活着呢。野骆驼是浪漫主义者,遵循它们的原则,只吃祖先留给它们的植物,管它有刺没刺。倘在干旱季节,野骆驼会去哪里呢?没有人知道,只有它们自己知道。它们循着祖先留下的密码,隐秘地出没。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下列各项,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B .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C .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D .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八、材料作文(60分) 
  • 9. (2022高三上·云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取得功名又如何,到头来还不是荒冢一堆;要那些金银又如何,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是《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口中念叨的看似消极的名利观。当今世界,一些人在名利场迷失了自己,有的网红主播偷税漏税,有的官员贪污行贿,最终名利双失,害人害己。 

     结合以上材料给你的启示,你觉得新时代青年应该如何看待“名利”,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