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月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2-10-26 浏览次数:43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 1. 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的生活化特征突出,风格活泼愉快;青铜时代,以饕餮纹为代表的青铜纹饰凶猛庄严,凸显出神秘和威严。这从侧面反映了(   )
    A . 纹饰的用途发生根本转变 B . 统治权威的加强成为需求 C . 民众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D . 古代手工业技术不断提高
  • 2. (2022高三上·深圳期中) 如图是反映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观点的一幅漫画。与该漫画主旨最相符的观点是(   )

    A . “无为而治’ B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 “隆礼重法” D . “为政以德”
  • 3. (2022高三上·辽宁月考) 西汉农学经典《氾胜之书》是以关中地区作为试验区的农书,代表东汉农学最高成就《四民月令》记述的则是以洛阳地区为主要对象的农耕生活规范。这折射出两汉时期(   )
    A . 土地耕作方式的重大变革 B . 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增强 C . 土地占有形式的根本变化 D . 政治中心东移的历史变化
  • 4. (2023高三上·洛宁月考) 西汉前期,流民多为豪族商人所用,是谓“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汉武帝后期,“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上”,流民与日俱增,以致“田地日荒,城郭空虚”之事频繁发生。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 . 社会救济与优抚机制的失灵 B . 国家专营政策存在一定弊端 C . 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 D . 人地矛盾加剧导致流民增多
  • 5. (2022高三上·辽宁月考) 有一本著作,记录了我国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涉及畜牧业等。它的内容中“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对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产生了一定影响。该书作者为(    )
    A . 王祯 B . 贾思勰 C . 徐光启 D . 沈括
  • 6. (2022高一上·肥东月考) 西晋武帝时期,晋廷规定贵族官僚可按照官品高低确定荫占亲族为佃客的数量;东晋更是实行更加优惠的给客制度,即一品、二品荫佃客40户,三品35户,四品30…….以此类推。这些做法(    )
    A . 承认了私人依附人口的做法 B . 消除了威胁皇权的潜在因素 C . 有利于政府官员素质的提高 D . 实现了官僚阶层的均衡发展
  • 7. (2022高三上·辽宁月考) 如图是学者阎步克对南北朝时期新兴的政治文化的比较。这反映出(   )

    A . 南朝政治文化的成熟 B . 南北实力的此消彼长 C . 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D . 北朝政治文化的优势
  • 8. (2022高三上·思南月考) “任土作贡”(依据土地具体情况,制定贡赋的品种和数量)现象古已有之,汉代形成制度。唐代法律明文严格规定土贡征收数量、种类、时间及运输、库存、支用;唐后期地方官员间馈赠礼物中有许多当地土贡物产,土贡流动距离近至同一州、同一道,远至跨州连郡。唐后期这一现象(   )
    A . 主导区域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B . 为地方割据奠定了经济基础 C . 表明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 D . 说明政府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 9. (2022高三上·辽宁月考) 读图,在①②③④处填写对应的内容,正确的是(   )

    A . 道——府州军监——郡守——转运司 B . 路——府州军监——转运司——通判 C . 路——参知政事——郡守——节度使 D . 省——参知政事——节度使——巡抚
  • 10. (2024高二下·库车月考) 下图为我国古代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模式一下民族关系一直紧张,战争频繁 B . 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加速汉化,国家统一 C . 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内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 . 模式三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加强
  • 11. (2022高三上·辽宁月考) 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对元朝的相关记载。由此可知,元朝建立初期(   )

    记载

    出处

    “至元元年(1264年)……中兴、西凉、甘、肃、瓜、沙等州之土为水田若干,于是民之归者户四五万,悉授田种,颁农具”

    宋濂《元史》

    至元十一年(1274年),在泽州有许多因为躲避战乱而没有回家的农民,当地长官主张将他们失去的土地归还之,认为“侯业主至,当析而归之”

    宋濂《元史》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政府曾下令,“凡北方诸色人寓居者亦就籍之”

    吴松弟《中国人口史》

    A . 流民问题有所缓解 B . 政府严格限制土地买卖 C . 百姓负担十分沉重 D . 社会统治秩序渐趋稳定
  • 12. (2022高三上·辽宁月考) 明初,湖南洞庭湖区棉花、葛、丝麻、蚕桑等作物产量大增,且大多“市卖长(沙)、衡(阳)”,清初,岳阳棉纺织业、湘潭麻纺织业发展成为独立的小手工业作坊。清中叶,“浏阳、湘乡、攸县,茶陵皆出苎布,世称浏阳最佳”,这反映出明清时期湖南(   )
    A . 民营手工业占主导 B . 商品经济显著发展 C . 纺织业领先于全国 D . 区域合作不断深化
  • 13.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设立都察院,下设监察御史若干人,分巡全国各省,称十二道监察御史。每道有监察御史三至五人,范围大体为一省。但监察御史都驻在京师,有事出巡,事毕回京述职。朱元璋这一举措(    )
    A . 强化了特务机构职能 B . 发展了中央监察体系 C . 创新了地方管理体制 D . 扩大了监察御史权力
  • 14. (2022高三上·辽宁月考) 黄宗羲早年在《留书》中,斥责清朝为伪朝,后期所作的《明夷待访录》中取消了对清人的责骂,晚年时称清朝为“国朝”。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黄宗羲跻身统治者行列 B . 满汉民族矛盾的消除 C . 清政府统治政策的调整 D . “康乾盛世”的出现
  • 15. (2024·肇庆模拟) 1689 年《尼布楚条约》签订之时,清朝有一些加强东北边防、设立中俄界碑、绘制实测舆图等边界观念。之后,议政王大臣等将中俄平等的划界订约修饰成清朝对俄国的一种恩惠;乾隆要求沙皇对其臣服,对俄政策重回“朝贡礼”路线。这表明(   )
    A . 传统边界因中俄订约划界而动摇 B . 天下观念的持续稳固与强化 C . 中国近代国界观念的形成受制约 D . 清朝疆土频遭割让藩属丧失
  • 16. (2024高三下·河北模拟) 官卷之设始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科会试,“凡系大臣子弟,另编字号”,其录取须依定额,不得挤占民卷。有记载称:“江南乡试,俗名第十九名为官元,以官卷中式最高名数以第十九名为止。”据此可知,官卷之法的推行(   )
    A . 维护了官僚特权 B . 提高了官员素质 C . 有利于取士公平 D . 保证了吏治清明
二、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 17. (2022高三上·辽宁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陲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的同时,还鼓励内地百姓外迁至边疆谋生与开垦。

    ——摘编自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

    材料二:在清朝的前 150年,领土较明帝国增加了一倍多,并大部分遗留给20世纪的后继者,被视为今日中国的疆域。中国自身历史的一些产物,被积极地移植到边疆地域,而作为文明人类社会的典范。

    ——摘编自[加]卜正民等《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在边疆治理上的贡献。
  • 18. (2022高三上·辽宁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简介

    耕织图,就是有关“耕”与“织”的图像资料。南宋楼璹《耕织图》,是我国现今有确切证据并有摹本留存下来的第一幅体系化耕织图。从宋至清,我国至少问世了数十套系统化的耕织图像,这些图像往往因皇帝或中央政令的形式而被提倡、刊刻与推广。出于各自的不同目的,中国古人创作了《耕织图》等诸多与农事生产相关的图像。那这些图像又是为谁而作呢?创作出来之后它们又发挥了何种实际功效或影响力呢?

    ——摘编自王加华《教化与象征:中国古代耕织图意义探释》

    观点

    图与诗的结合提供农民仿效操作的范例,其目的是发展农业生产服务,是一种社会化、大众化的科普著作。南宋楼璹《耕织图》就被称为“我国第一部图文并茂的农学著作”。

    ——摘编自臧军《楼璹<耕织图>与耕织技术发展》

    宋高宗既即位江南,乃下劝农之诏,郡国翕然,思有以灵承上意。四明楼璹,字寿玉,时为杭之於潜令,乃绘作《耕织图》。

    ——摘编自[明]宋濂《题织图卷后》等

    楼璹将《耕织图》的创作完成与楼的“以课最闻”并述,应是以《耕织图》证其劝课农桑之绩。《耕织图》的创作,也确实为楼璹后来的一系列升迁打下了坚实基础,“初除行在审计司,后历广闽舶使,漕湖北、湖南、淮东,摄长沙,帅维扬,麾节十有余载,所至多著声绩,实基于此”。

    ——摘编自张万刚《楼璹<耕织图诗>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耕织图》创作的目的或功效,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19. (2022高三上·辽宁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张载曾说“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士大夫们表明自己的一种面向未来、治理现在的气概,一种家国天下的责任。他们通过发现和提出与过去不同的解释形成了新思想,比如《尚书•洪范》中,到唐为止一直以来的儒教认为是表现天帝赐王天命的句子,被解释成从尧到舜、从舜到禹的王者之间的王权转让。不论是王安石还是程颐,都拼命向皇帝进言,要以尧舜为榜样治国。他们强调经书中所要求的诚意、正心、修身等德目是皇帝和士大夫都应该具备的,换言之,皇帝成为与士大夫同样的存在,被要求具有同样的伦理道德。士人的人生理想当时是以优异成绩科举合格,然后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国家。他们主张自下而上,也就是通过家庭和地方组成社会秩序的基础,来促使王朝统治体系的安定。

    ——摘编自[日]小岛毅《宋朝: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

    材料二: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1483-1541)出身灶丁,早年以商贩为生,三十八岁始就学于王阳明门下。王艮虽然继承了王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命题,但他在学习过程中,“时时不满其师说”,提出一些颇具独创性的看法。王艮认为“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将神圣性的“道”与百姓的穿衣吃饭等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王艮的“格物”是以“安身立本”为核心,他指出:“物格,知本也。”在此基础上,他还进一步提出“尊身”的观点:“身与道原是一件。至尊者此道,至尊者此身。须道尊身尊,才是至善。”这种思想包含着维护个体生存权利和人性尊严的意义,对明朝中后期思想文化影响甚巨。

    ——摘编自王天有、高寿仙《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

    1. (1) 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士大夫群体表现出的价值取向,概括他们参与治理的主要方式。
    2. (2) 据材料二,指出王艮心学思想独创性的表现并分析导致这些表现的原因。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宋明儒学。
  • 20. (2022高三上·辽宁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及祝文”(如图),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拓跋鲜卑旧墟石室,很早就见于古代文献。但因没有明确记载和实证,石室的具体位置久无定论。1980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一个山洞——嘎仙洞石室内的石刻祝文。其文字内容不仅与《魏书•礼志》中记载的北魏皇帝此次祭祖的祝文文字基本相同,且多出78字。由此得以确证嘎仙洞即传世文献记载中的北魏拓跋鲜卑族石室祖庙,由此证实了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就是拓跋族鲜卑部的发祥地。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9页

    材料二:公元 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和劳动者之间的分离,保证了每个劳动者都拥有了运用其劳动力所必需的土地。在此基础上,北魏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具体规定是: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未结婚的男子四人,奴婢八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出产麻布的地区,可以布代帛缴纳。以丁夫计征的租调制具有一定的均赋意义。虽然奴婢和耕牛的租调大大低于一般丁男丁女,但大地主占有大量奴婢和耕牛毕竟必须承担纳税义务,那些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大地主家族强占的大批劳动力也必须承担赋税,从而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户调制的弊端。

    ——摘编自张守军《魏晋南北朝的租调制》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嘎仙洞石室祝文的史料价值,并说明材料中用到的历史研究方法有何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赋税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北魏孝文帝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