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期 | 市舶贸易多“以帅臣领之” |
宋初期 | “州郡兼领”市舶贸易,“以知州为(市舶)使,通判为判官,及转运使司掌其事”,转运使代表皇帝监督州郡,将州郡财赋转运朝廷 |
宋中期 | 罢“州郡兼领”,改转运使兼提举市舶,市舶司直接听命于中央 |
来源 | 内容 |
清廷谕旨(1902年) | 前年近畿之乱,该督保障东南,匡扶大局,厥功甚著,老成硕望,实为国家柱石之臣。 |
梁启超《呜呼刘坤一! 呜呼陶模!》(1902年) | 拳匪之乱,立东南保护之约,不无小功。然自此以往,外国在南方之权力范围,亦愈确立矣。……刘近日所以得保其位置,隆隆日上者,由其媚外政策之日娴熟也。 |
蔡和森《义和团与国民革命》(1924年) | 方镇总督以至地方官……奴颜婢膝宣告,不顾北京形势如何,对于外人条约权利保护不怠,去讨好外国帝国主义。 |
1928-1932年全国新注册工厂数及资本额统计表
工厂数(家) | 资本额(元) | |
1928年 | 250 | 117840000 |
1929年 | 180 | 64020000 |
1930年 | 119 | 44950000 |
1931年 | 117 | 27690000 |
1932年 | 87 | 14590000 |
第一次 | 各地军队以所在解放区命名,如中原解放军、晋冀鲁豫解放军、晋察冀解放军 |
第二次 | 全国主力部队编成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华北五大野战军 |
第三次 | 各地野战军统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服从于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 |
初稿第5条 | 正式稿第5条 |
工人阶级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者,解放区的工人阶级是新中国的主人翁,更加积极地行动起来,更早地实现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 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
法令 | 主要内容 |
1802年《棉纺厂儿童健康和道德调整法案》 | 学徒每天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吃饭时间不计在内 |
1819年《棉纺工厂法案》 | 不得雇佣9岁以下的儿童,9至16岁之间的儿童每天工作不得超过12小时 |
1842年《矿山法》 | 将政府立法保护的范围扩大到棉纺织厂之外,同时首次将妇女列人了保护对象 |
1844年《儿童半时工作日法》 | 13岁以下的儿童一天的工作时间不得超过6个半小时,不得雇佣8岁以下的儿童 |
1847年《十小时工作日法》 | 规定妇女和青少年1天不得工作超过10个小时 |
1958年9月在致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的备忘录中提出组成美英法三国核心领导机构。 1958年11月赴西德与阿登纳会晤,建立巴黎一波恩轴心。 1959年6月拒绝美国在法国领土储存核弹头和在法国建立中程导弹基地。 1963年6月法国从北约撤回大西洋舰队,不再参加北约联合军事演习。 1964年1月中法建交,法国是第一个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西方大国。 1964年走访11个拉丁美洲国家,签订了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协定。 1966年3月正式通知北约盟国,法国结束对北约组织一体化的从属关系。 |
材料一 我国传统礼仪制度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礼记》中的很多篇自对人们起床以及入睡时间、从早到晚不同阶段所应该从事的劳作类型及承担的职责等进行了明示和阐述。自周代起,学校中的学生到了农忙季节就要离开学校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只有在每年冬天的农闲阶段才是进入学校学习的主要时间段。在我国古代社会,一般家庭都具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提倡重视脑力以及体力劳动,并且通过家训家风的形式将这种优秀传统传承和发扬下去。
——摘编自杨玲《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的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马列主义成为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受此影响,教育与轻视劳动人民的“旧时代”、剥削阶级垄断的“旧教育”相揖别。劳动、劳动人民、劳动教育成为“关键词”。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和政府一方面大力普及各级各类教育,另一方面充分联系生产建设的实际需要,引导未升学的学生参加劳动生产。当时主流的教育论述、讲话和研讨都指向劳动教育,并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鉴于学校课程学术性高于实用性,升学性先于就业性,国家将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把“勤工俭学”作为教劳结合的手段,并大力发展“半工半读学校”和“业余学校”。
——摘编自陈南《劳动教育:思想演变与地位流变—兼论开展劳动教育的时空背景》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慈善药房的兴起,为英国城市下层民众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医疗保健服务。药房和志愿医院一样,主要通过捐赠获得资助,并将救济对象与捐赠者的推荐信相挂钩。药房的日常管理及设施、人员配备相对单一,使得其运营成本相对较低。慈善药房通常采用合股公司式的运作方式,其捐赠者不仅被赋予推荐病人的权力,还被赋予选举管理者的投票权。药房则主要提供门诊护理、医疗咨询及家庭探访服务,极大地弥补了医院的不足,使得它们能够照顾范围更广的病人。
——摘编自元鹏成《论近代英国惩善药房的兴起》
材料二 井冈山时期医院经费主要是通过打土豪、从国民党军队中缴获和向老百姓募捐筹集的方式解决的;中央苏区时期成立互济会(类似于今天的合作医疗),互济会成员看病不要钱,区、乡工作人员药费也能报销,红军家属和贫苦民众凭乡村苏维埃政府证明给予免费治疗。医治小病、购买膏药等也不要钱,并将人民的医药问题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中明确规定:对一切雇佣劳动者“实行免费的医药帮助……不论是普通病还是因工致病、遇险受伤、职业病等,都不需要支付医药费,其家属也同样享受免费的医药帮助”。中央苏区各县、区、乡普遍建立药业合作社来保障药品的市场流通。私人捐助药品也成为当时药品大的来源途径之一。
——摘编自曾红、李瑞《论中央苏区时期医药卫生体系》
材料一:
摩崖石刻:“晚甘候”——武夷茶最早的雅名 唐代,孙樵出差来到武夷山,品尝了地方官员招待的武夷茶后,赞叹不已。回京后孙樵将武夷茶与朋友分享,他将武夷茶拟人化为“晚甘候”,意为晚节高尚的贵人。晚甘,也意指武夷茶的“回甘”,回味无穷。 武夷山茶是朱子理学的摇篮。朱熹留下了多处石刻,并创建理学新派系——闽学,成为力学一代宗师。 |
材料二:三教经过争论融合,到了隋唐,佛教实现中国化,倾国奉佛,而主体儒学却奄奄一息,照此发展趋势,中国有成为佛教国家的可能。在这关键时刻,朱熹奋起排佛抑道,深研各种典籍,推倒两汉以来树立起的“五经”在国家上层建筑中的主导地位,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组成“四书”代替“五经”的权威,认为“四书”才真正能体现出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真谛。朱熹把它们联成一体,并精心注释,使之成为新儒学(理学)的思想体系。
——摘编自高令印《朱子学在中华文化史上的价值和作用》
材料三:中国是世界茶叶原产地,茶叶外销有据可查的最早史料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民国出版的《茶叶产销》一书提到:“五世纪后期,土耳其人至蒙古边境,以物易茶,首肇其端。”其后日本、朝鲜、南洋等周边国家虽从中国进口茶叶,但数量还很有限。16世纪中国茶传入西方,亚洲市场变得微不足道,美洲、大洋洲、非洲市场均由荷兰、英国转口输入茶叶。输入茶叶的国家,17世纪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俄国等国,18世纪输入茶叶的国家则增加了法国、普鲁士、丹麦、瑞典、美国、匈牙利、意大利等。19世纪英国独霸茶叶外销市场。茶叶初入欧洲市场被人视为稀罕的舶来品,“茶价异常昂贵”,18世纪上半叶1磅茶要17先令半,18世纪50年代仅8先令。1790年茶价为每磅3先令7便士,1810年减为2先令。清代前茶叶出口以江南茶和绿茶为主,清代以后外销茶产区包括苏、浙、赣、皖、粤、闽、滇、湘、鄂九省。最先出口的是武夷红茶,旋即绿茶压倒红茶,18世纪后半期起出口又以红茶为主,至此奠定了我国外销茶区及茶类的基本框架。
——摘编自陶德臣《简论中国古代茶叶对外贸易的特点》
材料:世界一体化是近代历史发展的一条线索,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出现许许多多不合理、不平等和非正义的规象,带来剧烈的动荡、混乱和各种痛苦。因此,世界近代史中便充满了各种各样反抗奴役压迫、争取自由平等的斗争,这成为世界近代史发展的另一条线索,这些斗争虽然带来了全球性的对抗与分裂,表现为一种与一体化相悖的离心倾向,但它有助于纠正世界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不平等、非正义的现象,从而使世界日趋公平和谐,因此,一体化与合理化这两条主线贯穿于世界近代史,世界历史也因此在这两大板块的互动中循序渐进地向前发展。
——摘编自王玮主编《世界近代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确定两条历史发展线索,就这两条线索之间的联系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所定线索不得与材料重复,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