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原阳县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2-10-29 浏览次数:4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2高一上·原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在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目标,即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坚持因地制宜,在精神层面和现实层面多措并举。

    劳动教育是充分发挥劳动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其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是一切成就的基础。一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都需要充足的物质基础,而劳动教育就是创造物质生活的巨大“物质力量”。为此,劳动教育应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和条件、创新内容和形式,通过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让学生知劳动、会劳动。另一方面,劳动教育引领创造充盈的精神财富。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使青年一代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坚定实干兴邦的决心意志。

    开展劳动教育,要找准着力点,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和机制创新,使其落地生根。小学阶段应注重培养劳动意识,使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体会劳动光荣,初步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中学阶段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理解劳动创造价值,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使之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大学阶段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积累职业经验,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提高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具体回应了劳动教育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等问题,并明确了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4个途径。其一,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中小学校、职业院校、高等教育院校分别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提高相应阶段劳动教育课程的课时,深入强化大中小学学生的实践体验。其二,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中小学校在学科中纳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的内容;职业院校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础课程;高等教育院校将劳动教育有机纳入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其三,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劳动体验,提高劳动能力,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其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通过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通过宣传劳动榜样人物事迹,让师生近距离直观感受并领悟劳动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摘编自唐卓《以劳动教育锻造时代新人》)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劳动教育对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B .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目标就是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C . 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弘扬时代精神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 D . 中学阶段劳动教育应培养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的情怀,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首段先指出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然后引出新时代如何开展劳动教育这一话题。 B . 第二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目标,并提出实现这一目标的举措。 C . 第三段从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两方面阐述了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 D . 第五段论述劳动教育可通过课程设置、学科渗透、课外实践和文化建设等途径实现。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劳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和成就的基础,发挥劳动的作用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B . 要搞好劳动教育,大中小学不仅要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并提高课时,还要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础课程中。 C . 开展劳动教育,要统筹好大中小学三个阶段,找准着力点,推进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和机制创新,使其落地生根。 D . 只要严格执行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就能解决好劳动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 2. (2022高一上·原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全国职业教育大会4月13日在京落下帷幕,职业教育发展迎来又一个春天。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功不可没,已为各行各业累计培养输送2亿多高素质劳动者。但由于缺乏清晰合理的分类标准,职业教育一直被视为普通教育的“衍生品”和“附属品”。在一些人心中,职业教育“低人一等”。针对这些问题,各项改革举措不断出台。特别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但同时必须看到,我国教育仍然面临结构性矛盾,相对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仍是我国教育领域的短板。

    此次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对于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瓶颈”问题,助力其进一步改革发展,释放了积极信号。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发展职业教育,是一场教育变革,关乎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需要得到全社会的重视。

    (摘编自胡浩、翟永冠《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释放了哪些信号?》)

    材料二:

    总书记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推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必然要求。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对于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据显示,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每年培养毕业生约1000万人。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在全国超2亿的技能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仅有5000多万人。解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供需结构性矛盾,亟须职业教育向更高水平迈进。

    与其他类型的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对外部因素的依赖性更大。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形成合力,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各地各部门应从根本上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宏观统筹,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摘编自丁雅诵《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材料三:

    有数据表明,职业教育招生数占比每提高1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比重就相应上升约0.5个百分点。无论是从国际环境还是国内发展来看,中国都需要一支庞大、稳定的职业技术人才队伍,以适应未来综合国力竞争需要,同时对接国内就业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推动创业创新和工业化发展的关键一环。

    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对社会而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一招,也是解决“技工荒”、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等问题的重要方法。职业教育在稳就业保民生、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个人而言,职业教育开拓了成长成才的路径,在高等教育之外,为个体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应有的作用,要加快完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职业学校要坚持德技并修、育训结合,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不断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鼓励职业院校更多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紧缺专业,提升职业教育就业对口率。

    (摘编自陈立鹏《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使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上提质培优的快车道,职业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 B . 职业教育不是普通教育的“附属品”,其发展面临一定的“瓶颈”,与其他类型的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对外部因素依赖性大。 C .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 D .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紧密,发展职业院校要对接产业,更多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紧缺专业。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教育面临结构性矛盾,职业教育是短板,发展职业教育能促使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B . 技术技能人才都来自职业院校,他们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C . 随着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职业教育的作用凸显,其地位将超过普通教育。 D . 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能解决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也能解决技工荒的问题,还能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3. (3) 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3. (2022高一上·原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女兵十八岁

    刘泷

    十八岁的女兵,是花儿一样的年龄。她和她一个来自东北辽西。一个来自江南水乡,同年入伍。她们是卫生员,在军区医院接受培训后,就进藏去边防的一个哨所巡诊。她们是随着一车进藏的老兵奔赴边防的。

    十八岁,身着国防绿,就像亭亭玉立的一竿绿竹,窈窕,娟秀,青春。她们的到来,即刻让清一色男人的军营有了别样的温情与韵味。

    其实,她们到基层来,是对哨所的支援,也是对自身的一次锻炼与考验。在离开军区医院时,一位首长语重心长地对她们二人说;米兰,梁菊,你们不要辜负花儿一样的名字和花儿一样的年华。要下去好好锻炼,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增长知识和才干。一年后,我去哨所考核,你们谁进步快,就推荐谁来医院专门进修,以后就可以当医师,当专家,甚至还可以当教授呢!

    米兰是江南人,梁菊是东北人,一个纤细,一个丰腴,名如其人。两人都知道,她们既是朝夕相处、风雨同舟的同龄战友,又是此消彼长、争先恐后的竞争对手。

    米兰比梁菊大一些,也文静沉稳一些。梁菊比米兰小一些,但要比米兰活泼开朗一些。梁菊话多,她总是说;米兰姐姐,我们一定要好好表现,不能让别人说咱们比男兵差! 米兰就说:梁菊妹妹放心,我们就是要成为万马军中的奇葩!

    米兰知道,梁菊要比自己成长得快一些。是啊,这些老兵都像她们爸爸一样的年龄,可是大家都乖乖地听梁菊的。有老兵说,她是我们老兵的保护神,她手中的银针和红十字包里的药能保证每个老兵无病无灾地跨越世界屋脊。

    米兰有些艳羡,但却没有嫉恨。

    在死神面前,梁菊的无畏让大家包括米兰都肃然起敬,刮目相看。

    巡逻途中,有位老兵猝然摔倒在雪地,瞳孔扩散,面色青紫,奄奄一息。在人们手足无措、焦急万分的关键时刻,梁菊赶上来抱住了老兵。因高山缺氧和维生素补充不足,老兵的脸色俨然衰败的蘑菇,黧黑、皲裂。梁菊毫不犹豫就为老兵做起了人工呼吸。待老兵有了一丝气息,她又迅疾拿出银针在他的嘴巴上、手指上和后颈处扎了下去。后来,在人们的搀扶下,老兵终于站了起来。

    由于气候等作祟,战士们有时会患上严重的疟疾。一次,一位老兵发病,浑身发抖,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怪味扑鼻。战友们特意为他搭了帐篷,但却没有人能够坚持下来陪伴他。米兰在帐篷里坚持不到半小时就呕吐,折腾得小脸苍白、泪眼婆娑。梁菊说;不用你们啦,你们在外面打下手吧!就我自己来吧,算是陪护自己的父亲、自己的哥哥了!她戴着大口罩,为老兵擦脸、搓身子、接大小便、输液、服药,一直在帐篷里忙活了七天。待老兵可以从病床爬起来时,梁菊长出了一口气,来到久违的帐篷外面,她竟然像一片飘零的树叶一般栽倒了。

    梁菊总是无忧无虑地在营房、哨所间穿梭。她唱歌时像快活的山雀,只有在下令让老兵吃药时,那稚气的脸才严肃得像个司令:不行,像牦牛一样的身体也得吃药!

    一个寒冷的秋天,米兰和梁菊为守卫哨所的战友送药。一伙叛匪躲藏在哨所对面的高山上,双方在对峙着。行进中,蓦地听到上面的战友喊道:卧倒,子弹!在流弹咝咝的死亡气息中,米兰傻了,竟然怔怔地呆立在那里。梁菊高喊一声:米兰姐姐!就飞了过去,挡在了她的身边。

    梁菊倒地了。米兰奋力去抱住她。梁菊喃喃地说:再有三天,我就满十八周岁了。她再没有一句话,只是脸上的笑容没有消失。那是她唱歌时的表情,是她和老兵逗乐时的神态。所有的欢乐都完美无缺,所有的痛楚都隐藏在光明的阴影里。

    五十年过去了,梁菊就是带着这样的笑容一直孤零零地躺在昆仑山下。坟前的那块汉白玉墓碑在这里可以说绝无仅有。这是后来转业回江南当了市委书记的战友米兰在退休后专门为她而立的。那天立好墓碑,白发苍苍的女书记面对她的坟墓说:好妹妹,我已经老了,你还是那么年轻,永远的十八岁!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选材详略得当,详写了梁菊面对“死神”的几次经历,让我们感受到边防战士们生活环境的艰难和危险。 B . 小说中以老兵对梁菊的高度评价,表现了梁菊对职业的热爱,突出其形象的高大和在边防战土心中的地位。 C . 开头介绍梁菊和米兰既是战友又是竞争对手的关系,表现二人对于梦想的憧憬,也暗示出下文两人不同的结局。 D . 结尾写米兰专门为梁菊立墓碑的事情,表现出米兰对梁菊的感恩,突出了两位女战士情同手足的真挚情感。
    2. (2) 文中说梁菊“所有的欢乐都完美无缺,所有的痛楚都隐藏在光明的阴影里”,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 (3) 小说内容多次强调“十八岁”,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4. (2022高一上·原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文信侯①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②?”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③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有删改)

    【注】①文信侯:吕不韦。②武安君:白起。③应侯:范雎,曾任秦国相国。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燕者必于赵             径:经 B . 攻城邑,不知其数      堕:摧毁 C . 令库车,厩具马        具:具有 D . 今王臣五城以广河间    赍:送给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B . 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C . 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D . 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信侯不相信甘罗能让张唐去燕国做相国,甘罗不亢不卑,用项橐七岁时就可做孔子老师的事例,表明自己能有所作为。 B . 甘罗劝说张唐,引导张唐将历史教训与现实情况进行比较,使张唐警醒过来。为了前途命运。张唐立即同意出任燕相。 C . 甘罗通过分析形势发展,迫使赵王就范,让赵王割五城给秦国,又唆使赵国去攻打燕国,主要是为了弥补赵国的损失。 D . 本文语言简明,通过甘罗与文信侯、张唐、赵王的对话,塑造了甘罗年少聪慧、能言善辩、胆识过人的少年英雄形象。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

      ②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

  • 5. (2022高一上·原阳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悯农

    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注】①分:料定。②更堪:更哪堪,更不堪。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运用比喻,写稻田远望如云,却因无雨天旱,大片稻田丰收已经无望。 B . 第二句承接首句,写荞麦因遭霜而只开空花,意味着麦收又落空,灾上加灾。 C . 后两句写灾民度日如年,“已分”“更堪”突出了灾民的无可奈何和苦不堪言。 D . 前两句写天灾不断,后两句写人祸无情,揭露了广大农民遭受苦难的根源。
    2. (2) 杨万里在这首诗和《插秧歌》中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概括说明。
  • 6. (2022高一上·原阳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
    2. (2) 白居易《观刈麦》中“”两句,写出在南冈收麦的丁壮在烈日下忍受着炙烤的艰辛。
    3. (3)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两句,运用比喻和用典的手法写出将军在战斗中的勇武。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 7. (2022高一上·原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毛泽东一生饱读诗书,成就了他的风雅。他的风雅不是________,而是真本性、纯天然的风雅,更是大气度、雄万端的风雅。他创作诗词百余首,既有“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浪漫,又有“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慨叹;既有“我失娇杨君失柳”的柔肠,又有“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豪情。每一段浪漫、慨叹、柔肠、豪情无不透露出他的风雅。人们最为叫绝的词作《沁园春·雪》,以其撼动山河、摇曳历史的气势,不但打赢了国共两党的文坛政治大战,而且成为中华诗词宝库中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千古绝唱。在井冈山革命处于低潮时,当行军打仗________,许多人悲观失望时,毛泽东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并用诗一样的浪漫语言预言革命高潮的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________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毛泽东不但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文,而且留下了许多墨宝,近现代登上狂草高峰的第一人。

    毛泽东的风雅来自于他的文学功底和浪漫情怀,(    )。这种风雅是黑暗岁月里民众看到的天边朝霞,是________中人们嗅到的战地黄花。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矫揉造作 人困马乏 喷薄欲出 枪林弹雨 B . 惺惺作态 丢盔弃甲 奔涌而出 枪林弹雨 C . 矫揉造作 丢盔弃甲 喷薄欲出 狂风暴雨 D . 惺惺作态 人困马乏 奔涌而出 狂风暴雨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还有他的高度自信和家国情怀 B . 高度自信和家国情怀也影响了他的风雅 C . 也被他的高度自信和家国情怀影响 D . 更来自于他的高度自信和家国情怀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毛泽东一生不但创作了大量诗文,而且留下了许多墨宝,近现代登上狂草高峰的第一人。 B . 毛泽东不但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文,而且留下了许多墨宝,在近现代第一个登上狂草的高峰。 C . 毛泽东一生不但创作了大量诗文,而且留下了许多墨宝,是近现代登上狂草高峰的第一人。 D . 毛泽东一生不但创作了大量诗文,而且留下了许多墨宝,在近现代登上狂草高峰的第一人。
  • 8. (2022高一上·原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工匠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工匠精神首先是①________。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同时也为个人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和空间,故而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劳动、专注劳动、以劳动为荣的精神。其次,工匠精神是②________。千百年来工匠以技艺为立身之本,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的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再次,工匠精神是③________。我国古代工匠制造的无数精美工艺品,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工匠对细节完美追求的体现。现代机械工业尤其是智能工业更是对细节和精度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

    现代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技艺的创新。在现代工业条件下,机械制造尤其是智能制造对技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娴熟的技能,而且要求技术创新。每一个产品的开发,每一项技术的革新,每一道工艺的更新,都需要有工匠的创新技艺参与其中。《大国工匠》纪录片中的那些卓越工匠,不仅具有高超的技艺,而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是对现有的生产技艺的大胆革新,能给行业技艺带来突破性贡献,能促进生产技艺水平提升,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请对第二段内容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2022高一上·郑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沁园春•长沙》,抒发了青年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闻一多的《红烛》借“蜡烛”赞扬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表达年轻一代的心声。《峨日朵雪峰之侧》营造了凝重而壮美的氛围,展现了青春之时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哦,香雪》展现了当“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时,年轻人所迸发出的用知识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

    以上四则材料给了你关于“青春价值”怎样的触动?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触动和思考写一篇文章。写成记叙文(请注意叙事与细节描写);写成议论文,写出你的青春价值的观念。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