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禹州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9月第一...

更新时间:2022-10-30 浏览次数:5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 1. (2022高三上·成都月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

    ①叙述视角即叙述者观察和叙述故事的角度,传统上小说的叙述视角主要有: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全知视角、有限视角等。这种分类出发点比较简单,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混淆了“谁说”和“谁看”,导致了研究的混乱。

    ②20世纪以来,不同的叙述视角分类进入小说研究领域,其中热奈特的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的分类被广泛接受。零聚焦即通常所谓的“全知视角”,叙述者如上帝一般全知全能,不仅知道作品中人物的公开言行,而且对人物的内心深处的私密想法、秘而不宣的情绪和不可示人的动机全都了如指掌。对于《巴黎圣母院》而言,零聚焦的叙述视角可以充分体现叙述者主体意识,对于描述宏伟的社会画卷和一个庞大的故事结构而言,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全知全能的叙述手法在小说中占据了主体地位。

    ③一般而言,叙述者在文本中有很多功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叙述者的干预功能。对于作品中的人物而言,零聚焦叙述角度下的叙述者居高临下并全知全能,干预功能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中的一个干预功能就是召唤受述者,即小说的读者,以期引起受述者的注意。例如:“若承蒙看官同意,我们不妨就竭力开动脑筋,想象看官跟我们一道,夹杂在穿着短上衣、半截衫、短袄的嘈杂人群中间,跨进大厅时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文中的“看官”即读者,叙述者直接将受述者引入叙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并产生参与其中之感。

    ④除此之外,叙述者还可以采用评论性的干预。评论干预主要用来对文章的叙述进行补充说明,或是表达叙述者本人对被叙述的事件和人物的态度和观点。例如:“但是,对于可怜的红衣主教来说,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与这般没有教养的人为伴,看来这杯苦酒非饮到底不可了。”这种干预的主要功能就是补充情节,引导受述者的注意力,这不但有助于文章结构的紧凑和完整,也可以使读者顺着作者的思路,被作者“牵着鼻子”走。

    ⑤内聚焦经常被称为内视角,叙述者的视角和作品中某一人物的视角相重合,一般为第三人称视角,叙述者和作品中的某个人物知道的同样多。对于作品中事件的来龙去脉,在作品中的人物未发现之前,叙述者不能向受述者提供任何信息。例如:“这个男人……他穿着教士的服装。当他从人群中跳出来的时候,一直没有注意他的甘果瓦立刻就认出了他。‘真的,’甘果瓦惊呼道,‘这是我那艾尔美斯式的老师堂·克洛德·孚罗洛副主教呀!’”这段话的叙述者还是作者,但是他的视角却和作品中的人物甘果瓦的视角完全一致,受述者从叙述者接收到的信息完全和甘果瓦得到的信息一致。内聚焦叙述角度利用作品中的人物来叙述,自然就会令读者感到亲切和真实。尤其是一些人物内心隐秘的东西,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来袒露比通过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更真实、更可信。

    ⑥总之,《巴黎圣母院》中的各种叙述视角的使用及其完美融合,不仅帮助雨果顺利地完成小说的情节推进和人物塑造,同时文本叙述视角本身就是一大创新,值得我们关注并继续研究。

    (摘编自田华《多种叙述视角的完美融合——〈巴黎圣母院〉中的叙述视角及其功能浅析》)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叙述视角的传统分类,混淆了“谁说”和“谁看”,这导致了相关研究混乱。 B . 在零聚焦叙述视角下,叙述者对人物内心深处的一切想法、情绪和动机了如指掌。 C . 干预功能是叙述者在文本中最主要的功能,干预功能之一是引起小说读者的注意。 D . 当叙述者的视角和作品中某一人物的视角相重合时,叙述者就是作品中某一人物。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①段比较两种视角分类,为论证不同叙述视角运用及其效果奠定基础。 B . 文章第④段先引出评论性干预的作用,再结合具体的事例阐述其作用、意义。 C . 文章第⑤段例举《巴黎圣母院》中的内容,旨在论述内聚焦视角的叙述功能。 D . 文章的论证结构清晰,论述了零聚焦视角和内聚焦视角在小说中的功能价值。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零聚焦视角在《巴黎圣母院》中占据着主体地位,这视角也是作者的最佳选择。 B . 零聚焦角度下的叙述者干预作用明显,既能补充说明,又能引导受述者的注意。 C . 内聚焦角度以作品中人物的见闻来叙述,能够向读者提供叙述者不知道的信息。 D . 《巴黎圣母院》如果采用单一视角,可能会在情节推进和人物塑造上遇到挑战。
  • 2. (2022高一上·禹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汉服的大数据

    材料二:

    汉服为何如此火爆?

    ①2017年国务院宣布要全面复兴传统文化,近几年,国家也在不断加大传统文化推行力度。无论是汉服热还是国学热,都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汉民族的复兴。

    ②现代汉服经过改良,有大量适用于日常生活的款式,如上衣下裤,可以做到与现代常服同样清爽、简便又不失传统韵味,更加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及需求。

    ③随着古装热播剧、古风网游的盛行,穿汉服在年轻人中渐成风潮。不少网红穿着汉服拍短视频、直播,在抖音、B站等平台的推动下,汉服这个“小众爱好”正急速膨胀,吸引追求个性化的年轻群体跟风模仿。

    ④网络上,汉服爱好者互称“同袍”或者“袍子”。“同袍”一词,意为挚友,来自《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他们大都喜欢传统文化,并且主张用汉服来作为他们最为重要的群体认同的符号。他们还展开了各类具体实践,如“汉服文化节”“带着汉服去旅行”等活动,促使汉服文化日益形成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⑤随着汉服越来越受人们欢迎和喜爱,汉服制衣业及周边产业链也在近几年内迅速崛起,带来了不少商机。预计2021年中国汉服市场销售规模将突破百亿元。

    材料三:

    2021年3月7日报道全国人大代表、湘绣非遗传承人成新湘提交《关于设立国家“汉服日”的建议》议案,成新湘认为,中国的汉服作为中国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因它引起的“汉服文化复兴运动”是当代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汉族的文化溯源之旅,最终目的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为此,成新湘建议:拟定每年三月初三定为中国汉服日,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诞辰,也是古代节目上巳。

    (摘自《中国新闻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超过一半的中国汉服消费者认为汉服的设计应保留基本的形制。 B . 社交媒体和影视作品是推动汉服走向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C . 完全排斥现代服饰理念和元素,将不利于汉服产业的长期发展。 D . 汉服制衣业及周边产业链的发展是汉服火爆的主要原因。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原先作为“小众爱好”的汉服正急速膨胀,这与不少网红穿着汉服拍短视频、直播有一定关系。 B . 为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湘绣非遗传承人成新湘提交了《关于设立国家“汉服日”的建议》的议案。 C . 目前,汉服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促使许多汉服爱好者举办“带着汉服去旅行”等活动。 D . 国家不断加大传统文化推行力度有利于汉服产业的发展,相关的从业人员不应该错过机遇。
    3. (3) 有人认为设立“汉服日”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有人持反对意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3. (2022高一上·禹州月考) 现代文阅读

    文本一:

    最美是百合

    那是许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曾有一段日子,我和妻子的生活陷入了困境。那时我的工资收入只有七十二元,妻子没有工作,且已怀孕了八个月。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我们开了一个小书店,还请了一个帮工。

    地叫阿纯,在一所中专读书。此时,她正好放假,主动要来帮忙,而且执意不要工钱,只想借此机会多读一点书。

    妻子说,暂时不拿工钱也行,搬过来和我们一起吃住,多少可以节省一点。

    阿纯想了想,点头答应了。

    阿纯是一个爱笑的女孩,我和妻子都怀疑她的嗓子眼儿里是不是挂了铜铃。

    阿纯爱和妻子背着我说悄悄话。其实,她们的悄悄话大多也只是谈论女人的化妆、穿戴,并没有什么秘密。

    阿纯总对妻子说:“商店里有一种百合花布,你用来做连衣裙一定很好看。”

    妻子看着一天比一天大的肚子,笑着摇摇头。

    阿纯说:“等生完宝宝再穿嘛!”

    阿纯用很美丽的语言形容那些比她的语言还美丽的百合花。

    她说:“不信你去看一看。”

    经不住阿纯的一再诱惑,妻子挺着大肚子去了商店。她看到了那种布,淡黄的布面上那高雅洁白的百合花使她怦然心动。她在柜台前站了许久,但她的手并没有伸进口袋。她低下头,匆匆地离开商店,一言不发地回家了。

    一个下午,妻子也不多说话。

    阿纯好像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不知怎么安慰妻子才好。

    做一身连衣裙的布料价钱,等同于我们一个月的生活费,妻子的选择再简单不过了。

    妻子说:“也许有更好的呢,等孩子生下来再说吧。”

    阿纯看看我,轻轻地转过头去。

    小书店的生意还不错,因为小店附近有两所学校和一个大工程局,来租书看的人还真不少。收入最多的一天,小小的钱盒里装了十七元钱。

    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阿纯要回校上课,妻子也要临产,小书店刚撑起门面,就面临停业了。

    经过盘点,这一个月,我们竟收入了一百八十二元钱!

    我和妻子坚持拿出九十一元钱给阿纯,算她的工钱。阿纯推辞再三,收下了。她小心地把钱装进一个信封,又把信封夹在书里,然后把书放到书包的最里层

    转眼二十多天过去了,妻子住进了妇产医院。有一天,我回家取东西,门卫室的大爷交给我一个小包袱,说是一个女孩送来给我妻子的。

    妻子打开小包袱,里面是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和一个小手铃。

    阿纯在信里说:“大姐,我要去秦皇岛基地实习了,这块百合花布是我用自己的‘工钱’买来的,送给你,希望你收下。天空灰暗的时候,没有人会发现百合花的美丽,但阳光一出来,满坡的百合花最鲜艳!祝你生一个健康的、又白又胖的宝宝!”

    妻子坐在那儿,眼泪一滴一滴地渗入那叠得十分整齐的花布里。

    (选自《中国当代微型小说排行榜》文字有删改)

    文本二:

    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地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上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 , 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作些零碎活。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地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的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的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两张课桌拼起来,就是一张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篇小说选材精巧恰当,篇幅紧凑短小,结构严谨,主题突出,为我们讲述了一对夫妻和一位假期打工女生短暂相遇的故事。 B . 本篇小说情节简单,但是主题非常鲜明,通过对生活的真实刻画,在娓娓道来中引起读者共鸣,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 . 本篇小说中的阿纯是一个热爱读书,热爱生活,乐观开朗,心地善良而美好的女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D . 从文中开书店、为阿纯发工钱、去商店看了百合花布却舍不得买等情节可以看出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勤劳,节俭,善良的人。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3. (3) 试探究文本二中作者安排“多了一枝野菊花”这一情节的意图。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2022高一上·禹州月考) 文言文阅读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嘉祐二年,试礼部。殿试中乙科。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还朝。王安石执政,素其议论异己,以判官告院。时新政日下,轼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元佑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浙江潮自海门东来,势如雷霆,岁败公私船不可胜计。轼议自浙江上流地名石门,并山而东,凿为漕河,引浙江及溪谷诸水二十余里以达于江。又并山为岸,不能十里以达龙山大慈浦,自浦北折抵小岭,凿岭六十五丈以达岭东古河,浚古河数里达于龙山漕河,人以为便。奏闻,有恶轼者,力沮之,功以故不成。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①范滂:东汉官员,因反对宦官乱政,遭晋灵帝下诏抓捕,逐自投案,死狱中。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B .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C .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D .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王安石执政,素其议论异己            恶:憎恶。 B . 武卫营                          诣:往、到 C . 首起戏马台,尾于城                  属:归属。 D . 复得赐度僧牒,米以救饥者            易:换取。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苏轼身先士卒,化解危难。黄河决口,汇流于徐州城下,他身为徐州知州,发动武卫营官兵抗洪,带领他们修筑堤坝,亲自住到堤上,最终保全了州城。 B . 苏轼适时应变,关怀士人。他在代理主管贡举考试时,为了使冻得说不成话的举子们能发挥水平,放宽了禁约,并拒绝侮辱、诬陷举子的宦官巡视考场。 C . 苏轼多管齐下,应对饥疫。他在杭州任上,面对饥荒和瘟疫,先是请求朝廷帮助,后又减价出售官仓的米,做粥和药剂,安排医生治病,建造治病场所。 D . 苏轼积极谋划,谋解潮灾。他为了解决钱塘江的潮水冲毁船只的问题,计划开凿运河,引水入江,沿山修堤,开凿山岭,疏通古河道等,这被人们看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新政日下,轼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②奏闻,有恶轼者,力沮之,功以故不成。

  • 5. (2022高一上·禹州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描写了夏日(夏末秋初)雨后的景象。 B .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C .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 D .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并且这两个字中还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
    2. (2) 请具体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 6. (2022高一上·禹州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不禁提出了“”的问题。
    2. (2) 李商隐在《无题》中设想清冷月光令女子夜不能寐,以至于容颜憔悴的句子是“”。
    3. (3)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中“”两句,以花落归根为喻,抒发了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情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2022高一上·禹州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Ⅰ

    天边草原乌拉盖河畔经过千万年的风吹雨打,这片美丽富饶,得天独厚,水草肥美的草原随着历史的长河顺延着。漫山遍野的山丹花开得火红耀眼,飘香万里。五十多年前,在这片草原上留下了许多兵团知青火热的战斗生活印记,至今     

    清澈见底的乌拉盖河水似一根银色的飘带流向远方;河水两岸火红的山丹花尽情绽放。走进草原深处,奇妙无比的布林泉水日夜不停地流淌着,那么恬静,那么欢畅,似一双明亮的眸子看着美丽富饶的草原喜人的变化。每年的端午节,当地牧民男女老少      , 迎着鲜红的太阳,来到清澈见底的布林泉水旁洗脸、洗眼,泉水好像也为牧民带来      , 美满幸福,布林泉成为祖国各地南来北往的游客游览观赏和洗脸洗眼美容明眸的幸福泉。布林泉的灵性,源于自然。走在泉水边,那种恬淡悠闲的感觉便走进我的心里了。我不想说话,只想静静地坐在清澈明净的泉水边,尽情地设想近千年前,发生在这泉边美丽的传说故事,倍感亲切和熟悉,也似乎得到了真善美心灵的洗礼。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8. (2022高一上·禹州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Ⅱ

    森林是“制造”氧气的“天然工厂”,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每年要吸收4000亿吨二氧化碳,释放2000亿吨氧气,这绝大部分就是森林的“功劳”。      , 都需要靠绿色植物制造的氧气来生存。除此之外,森林还是天然的吸尘器,1亩森林一年能吸附24吨粉尘。森林中有许多树木可以吸收有害气体,杀死空气中的病菌,从而净化大气环境。

    相比森林来说,湿地似乎离我们比较远,它对生态环境的贡献,在过去更是受到较少的关注,所谓湿地,是指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由于长期被水淹没或有大片水区域,从而形成了      。别小看湿地,它可是和森林,海洋并列的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这是因为湿地各种各样的污染物具有很强的分解和净化作用,在地球生态系统中表现着巨大的“解毒”功能。在湿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植物,伴生其中的有各种水生动物以及肉眼不可见却数量大的微生物群体。水流入湿地的各种污染物,或直接被土壤阻截,或被湿地动植物利用,或被湿地微生物分解。整体上看,湿地就像     

    1. (1) 请简述“天然工厂”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作文(60分)
  • 9. (2022高一上·禹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辛夷坞说:“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

    席慕容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雨果说:“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习主席寄语青年学生:“青春不是靠天马行空的幻想,青春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青春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青春是靠在事上打磨的成长,青春是心中永远不凋零的花朵。”

    作为正值青春、风华正茂的高一新生,你是如何理解、体验“青春”的?请至少结合两个人的名言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