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新时代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4-07-29 浏览次数:3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2高一上·鄢陵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艺术的发展与人类整个发展进程紧密相关,这方面,科技也是如此。科技和艺术的发展也一直如影随形,比如,达·芬奇的绘画里就涉及解剖学,他用一种美术的概念让人们对解剖学获得认知;照相机的出现导致了印象派的出现,印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雷诺阿,他的很多创作都参考了照片。这也导致西方的绘画在某一段时期内,一直跟科技的东西有一种反向思维,艺术家们希望绘画艺术离照片尽可能远一些,画家在创作时更多的是从照片里找到他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但形成的绘画作品还是希望寻找艺术本体的价值。

    AI的出现无疑会给人类发展带来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需要对其进行重新认知。艺术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受到非常明显的影响,甚至会是颠覆性的。事实上,每一次新科技的出现,都会颠覆人类原来的认知方式。未来AI在艺术创作方面会不会超越人类?精神的东西能不能和人本身分离开?艺术创作和精神到底是什么关系?在我看来,艺术创作和精神是不能分离的,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目前我们了解到的AI的创作实际上都是把不同艺术家的风格进行数据输入和分析,最后呈现出一件新的“艺术作品”。这件新的“艺术作品”其实分享的还是人类艺术家的经验和知识。AI的“创作”经验和知识的更新,也必须经由人类对它们的数据更新来完成。

    AI时代的艺术创作有没有边界?我觉得艺术跟别的领域一样,它的边界也是处于不断地被提出和不断地被打破的过程中。所以,今天我们关于“AI时代的艺术边界”的讨论其实是一个无限的讨论,艺术与科技的相互影响还会继续发展,我们的认知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新的提升。

    (摘编自张子康《艺术发展的边界在不断拓展》)

    材料二:

    艺术与科学,都深入现实,源于现实,超越现实,反映客观世界及其真实性、唯一性。艺术、艺术品、艺术家的概念有着本质区别,同样,科学、技术、科学家的概念也有着本质区别。

    艺术是“提炼”的“神似”,而AI“艺术品”是“模仿”的“形似”,“提炼”与“模仿”有着本质区别。“提炼”是有生命力的,而“模仿”没有生命力。

    人乃万物之灵,有与生俱来的直觉、灵感、感情与智慧。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独创的拥有最高智慧的艺术品,因此都具有唯一性。如无唯一性,我们的“人脸识别”技术便无法应用。如此说来,AI颠覆艺术的可能性便不存在,包括生物学上的克隆人,也不是真正的人类。在我看来,凡可被AI取代者,均不能称之为艺术。如今的AI也只是技术上的应用创新,而非科学创新,如今的智能机器人科学理论仍然是上世纪90年代之前提出的。诚然,智能机器人会淘汰大部分工作,其中包括大量简单重复的、高危的工作。但智能作诗机器人的出现,只会淘汰无独创性的、应制的、与时代脱节的诗作,高水平的、独创性的、蕴含诗人丰富情感的、紧跟时代甚至超越时代的诗作仍然会存在,而且生命力会很强。同样,智能绘画机器人的出现,只会淘汰无独创性的、应制的、与时代脱节的画作,具有独创性的、蕴含人类创作者丰富情感的画作永远有生命力。纵观艺术史,历史对艺术作品的自然淘汰不也是如此吗?我们能读到的经典诗作、画作,必是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诗作、画作,而大部分普通的诗作、画作被历史淘汰了,当然这个淘汰的时间很长。因此,AI的出现,也可以认为是人类主动应用自己的智慧,把自然淘汰的时间缩短。

    我相信,未来,艺术会借助科技的手段,放射出更耀眼的光芒,科技手段可以开拓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同样,艺术家的想象力也会推动科学的不断发展。

    (摘编自韩倚云《AI时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材料三:

    近年来,随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为代表的科技高速发展,更多的新技术和新应用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周边,同时,这些科技也逐步与艺术融合,作为艺术的辅助手段,供给艺术的需要。AI时代的艺术供给,较传统手段更加多样灵活,贯穿艺术产生的全过程,它能为艺术创作、收藏、传播、展示等提供更多元的形式和手段,激发各类主体的艺术创新活力,创造出更多艺术和科技融合的创新性成果。

    AI时代,艺术供给焕发了新活力,也诞生了新形式。包括京东方在内的不少科技企业都在持续探索科技与艺术结合如何为艺术供给带来更多可能性。他们依托各自的技术积累以及在人工智能、艺术大数据领域的应用探索,构建数字艺术物联网生态,打造了一些和传统体验完全不一样的数字艺术欣赏与交易平台,并通过与传统艺术机构和艺术创作者合作,提供优质艺术及衍生品的产品与服务,这些AI时代的艺术供给让大众能随时随地接受艺术和美学的熏陶,甚至欣赏到一些原本遥不可及的艺术品,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当然,AI时代,数字化艺术品标准也亟待确立。数字化艺术品标准的确立,有助于使未来艺术呈现的形式更加丰富,也有助于更多数字艺术馆的打造。让大众的艺术欣赏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美术馆、博物馆中的艺术品可通过标准化的数字化形式呈现,借助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

    (摘编自罗娇《科技为高质量艺术供给提供支撑》)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认为,科技对艺术的影响一直存在并发展,我们的认知会不断提升,AI时代艺术发展的边界将无限拓展。 B . 材料二认为,艺术能助力科学,科技手段也能开拓艺术家的创作思路,目前艺术借助科技手段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 C . 材料三认为,科技与艺术结合能创造更多创新成果,同时数字化艺术品标准也亟待确立,以期出现更多元的艺术呈现形式。 D . 三则材料都认为,AI不可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它创作的“艺术作品”其实呈现的是人类艺术家的经验和知识。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艺术体系无疑会受到AI时代非常明显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但艺术自有其产生机制,不会被AI取代。 B . 材料一所说的“反向思维”,是指某一时期西方绘画希望能尽量远离科技的影响,而追求艺术本体的价值。 C . 艺术与科学都能反映客观世界,但他们也有着本质区别,艺术有生命力,而AI“艺术品”则没有生命力。 D . 智能机器人只会淘汰掉那些无独创性、感情贫乏、脱离了时代的艺术作品,他并不会影响艺术史的自然淘汰。
    3.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 .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都需要超乎寻常地去观察、去发现、去捕捉,去挖掘有价值的瞬间和现象。 B . 当今的艺术早已不仅仅承载于纸上、布上或墙上,它还存在于屏幕之中、光电之中、虚拟现实之中。 C . 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不仅使得科技有了伦理考量,而且也让科技发现和创新成为无限可能。 D . 如果AI艺术突破了既有的艺术边界,那也不是AI艺术的突破,而是人类运用AI的突破与延伸。
    4.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5) 请根据材料三的内容,给AI时代的“艺术供给”下一个定义。
  • 2. (2022高一上·鄢陵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奔马图

    陈继明

    身为这座城市的一个居民,我常有义务带外地来的朋友去看桥。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连接香港、澳门、珠海三地,大湾区越来越热闹。

    关于大桥我不想说太多了。我真正要说的,其实是一匹马。大桥边的一匹马。假如是一个我认为可以不必凑热闹的人,我会谨慎地向对方建议,去看一匹马。或者说,去一个有马的地点看桥。我觉得那才是看桥的最佳位置。

    那是一匹退役的军马。至于马的品种——奥登堡马,我是很晚才知道的。一开始我们只认为它是一匹过于长寿的军马,至少有六十岁了。

    那个中午好晴美,在一个小海湾,看见一匹马,正背对着大海和大桥,在吃草。显然不是普通的马,身形伟岸,线条流畅,全身放松又暗含警觉,鬃毛和尾巴是黑色的,前腿的两个膝盖也是黑色的,其余部位全是白色的,令整个小海湾变得有些凉爽了。臀部左侧烫着一个代号:Z23。

    此刻越野车压出的两条车辙还在,老马冲着边缘地带的这一条车辙,打算一路吃进去,听见我的脚步声,静静抬起头,尖了尖耳朵。

    奇怪的是,只见马,不见人。

    我走向巨石筑起的长堤边,看见一个老人坐在较低处。

    “是军马吧?”我大声问。

    戴着黑色渔夫帽的老人回头看看我,没出声。我走下去,想和他聊几句。在南方,在一座管理系统很完善的海滨城市,遇见一匹马并不容易,又是一匹军马。我相信这个老人和这匹马一定来历不凡,后面一定藏着故事。

    “您当过兵吧?”我又问。

    他还是不说话,不过,他摇了摇头,长长的白胡子一抖一抖。

    我问:“您老今年有没有七十?”

    他狠着声说:“八十了!”

    “马呢?马也八十了?”

    他说:“差不多,在我家就五十年了。”

    我很难相信,马能活这么久。

    他猜出我不相信,说:“我家在火车站旁边,1978年夏天,我们生产队买了两车皮马,都是军马,多一半带着伤,瘸腿的,瞎眼的,缺耳朵的……”

    他笑了笑,说:“隔了一年,就分产到户了,地分了,牲口也分了,瞎马没人要,我家要了。”

    这时瞎马恰好嘶鸣一声,高昂,英烈,只是声音的边沿明显有残破感。

    之后我和他就一同上岸了。

    又隔了一天,又是因为晚上有事,我提前在中午跑步。果然,在小海湾又碰见了老人和他的瞎马。这一次还有老人的孙子,中学生小可。小可在淇澳岛上一所贵族学校读书,午休时间偷偷溜出来和爷爷见面,顺便骑骑马。

    小可留着中分的头,小圆脸,厚嘴唇,脸色偏黑,眼神里有稚气,也有老成。他首先告诉我。他是如何从学校溜出来的:先从校园里爬上一棵荔枝树,再跳到校园外的一棵芒果树上,然后骑着共享单车越过淇澳大桥,来到小海湾。他还主动讲了他的爸爸和妈妈。

    他说:“我五岁那年,爸爸和妈妈吵了一架,妈妈跑了,再也没回来。”

    他又说:“我爸爸是做假发的,生意特别好,产品远销欧美。爸爸后来再婚了,生的是女儿。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

    据小可说,他发现爷爷后来得了抑郁症。回到珠海后,小可把爷爷得抑郁症的情况给爸爸说了。爸爸特别孝顺父母,听了小可的话,马上就坐立不安,泪流满面,当时就买了回家的机票,回去没几天,父子二人同乘一趟飞机回来了。万万想不到,又隔了几天,瞎马也来了。爸爸花了几万元,雇了一辆东风车,把瞎马从祖国的西北端运到祖国的东南端,整个车厢里,只有一匹马和一堆草,爸爸还紧急在淇澳岛租了几亩地和几间农房,让爷爷专门养马、种菜。爷爷种菜,还是不用任何化肥和农药的。爷爷种的菜,看上去没别人家的菜好看,但吃起来味道大不一样。家里人吃不完就随便送给路人。

    再一次见到瞎马,是从微信朋友圈和一些直播平台上,少年小可老练地骑着瞎马,在车流滚滚的大街上高速奔跑。看得出,方向很明确,直冲市中心而去。不知是小可故意,还是瞎马受惊了,反正那种姿态是极为任性接近失控的模样。在若干险急的弯道处,小可和瞎马的身姿看上去令人揪心,有跌进大海、撞向楼房或踩踏人群的可能,可是,每一次都化险为夷,继续前行。飞离地面的瞬间,壁画般静在空中,一动不动,小可和瞎马经过之处,交通相继陷入瘫痪,司机们全都任性地按着喇叭。从沥青路面上弹起的马蹄声好听极了,秒杀了种种闹市的噪音,包括尖锐的喇叭声,在一座现代化域市里出现了一匹马,可以想象,惊叹之余,人们如何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再迅速用自媒体发布出去,瞎马和少年小可瞬间成了网红。

    成为网红后,有人认出了瞎马的血统,奥登堡马,产自欧洲,温血马,十分名责。瞎马刚好具备奥登堡马的两大特点,一是高大,二是长寿,但能活到三四十岁已经很不容易,瞎马六十岁了还活得好好的,实属罕见。六十岁的马,相当于人的一百八十岁。这样的一匹马,肯定能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于是有人愿意收购它,出价三十万,甚至还可以再商量。如果是壮年的奥登堡马,至少值一百万,不过,无论如何老人是不可能动心的。老人想和瞎马一起做大湾区发展的见证者。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写“连接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的“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也点明了小说的时代背景。 B .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故事,显得真实亲切,容易拉近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但内容局限于“我”的所见所闻。 C . 小说采用插叙方式,通过小可的讲述交代有关内容:老人患了抑郁症,小可的爸爸得知后就买了回家的机票,还把瞎马也运到了大湾区。 D . 小说中的马是一匹瞎了眼的军马,它已经六十岁了,相当于人的一百八十岁,又一举成了网红,这使得有人愿意出高价来购买它。
    2. (2) 关于文中小可在闹市区扬鞭策马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可为了成为网红,偷偷溜出校园,不顾自己和行人的安全在闹市区纵马狂奔。 B . 小可老练地骑着瞎马,直奔市中心而去,那是一种极为任性而接近失控的状态。 C . 在骑行途中,小可和瞎马多次有跌进大海、撞向楼房等危险,最后都化险为夷。 D . 小可骑马狂奔,瞎马壮美的英姿,甚至弹起的马蹄声,都令司机和路人惊叹。
    3. (3) “一匹马(瞎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 (4) 有评论认为“小说构思巧妙,小可的爸爸始终没有出场,但小说又让读者常常感受到他的存在”,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评论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35分)
  • 3. (2022高一上·鄢陵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有诬人也。”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颜回问于孔子曰:“臧文仲、武仲孰贤?”孔子曰:“武仲贤哉!”颜回曰:“武仲世称圣人,而身不免于罪,是智不足称也。好言兵讨,而挫锐于邾,是智不足名也。夫文仲,其身虽殁,而言不朽,恶有未贤?”孔子曰:“身殁言立,所以为文仲也。然犹有不仁者三,不智者三,是则不及武仲也。”回曰:“可得闻乎?”孔子曰:“下展禽,置六关,妾织蒲,三不仁;设虚器,纵逆祀,祠海鸟,三不智。武仲在齐,齐将有祸,不受其田,以避其难,是智之难也。”颜回问朋友之际如何。孔子曰:“君子之于朋友也,心必有非焉而弗能,谓吾不知其仁人也,不忘久德,不思久怨,仁矣夫。”

    (节选自《孔子家语·颜回》)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B . 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C . 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D . 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左右,文中是身边的人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左和右两方面或表示约数。 B . “君子固有诬人也”与“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固”字含义相同。 C . 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鲁定公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D . “臣以此知之”与“知者不惑”(《<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知”字含义不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面对鲁定公对东野毕驭马驾车技能的询问,颜回表达了自己的不同看法,鲁定公对此很不高兴,认为颜回诬蔑他人。 B . 颜回认为,驭马时不要用尽马力,使民时不要用尽民力,用尽马力则马会逃跑,用尽民力则会让自己处于危险之中。 C . 鲁定公从颜回对东野毕驭马方法的分析上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并将此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认为颜回是多此一举。 D . 颜回曾向孔子询问臧文仲、臧武仲这二人谁更贤能一事,孔子认为臧武仲更加贤能些,并向颜回阐述了自己的理由。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

      ②夫文仲,其身虽殁,而言不朽,恶有未贤?

    5. (5) 孔子是如何看待朋友之间的关系的?请简要概括说明。
  • 4. (2022高一上·鄢陵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沙际”点明送客的地点在水边,接着写竹林、溪流环绕田舍,自然环境清新可喜。 B . 颔联描写送别时的景象,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描绘了静谧安详的自然景象,写出了秋季时令特征和生活趣味。 C . 颔联上下句运用列锦的修辞,枫林、鼓声、茅屋、鸡鸣等构成名词性意象组合,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D . 颈联中作者观察视角聚焦在送别环境,突出田野中富有生机的一面,围绕题目中的“秋日”选择意象,营造了送客将别时的环境。
    2. (2) 请从写景角度简要赏析本诗颈联。
  • 5. (2022高一上·鄢陵月考) 补写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 (1) 曹操《短歌行》中“”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2. (2) 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集中描写诗人做官时难以自由舒展的心情。
    3. (3) 《沁园春·长沙》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
三、 语言文字应用(20分)
  • 6. (2022高一上·鄢陵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当下的相声渐渐回归市场运行的轨道,从表面上看似乎恢复了传统,但传统并不意味着“做旧”,坚持传统并不意味着                 。我们被唤醒的文化记忆绝不等同于曾被否定的糟粕,我们决不允许相声一夜之间退回旧时代。遗憾的是在一些节目中,明星导师在引导年轻相声演员时,以低俗代替通俗,以欲望代替希望,以感官刺激代替娱乐享受。相声病了,病在对相声的优良传统视而不见,却对糟粕                   。低俗的语言和笑料使我们的生活愈加鄙俗化,傻子般的“愚乐”降低了观众的欣赏水平,腐化糜烂的表演使观众陷入感官刺激的泥沼不能自拔。观众正在用不满的、质疑的目光                着相声。

    (      )?相声和其他传统艺术一样深深                 于中国传统文化,不讲继承,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要固本强基,就要盘点反映优秀价值观的相声经典,学习经典的精华,向经典致敬;对于腐朽落后的价值观及其派生的浊物,我们要增强文化批判意识。只要汲取传统之精髓,不断加强相声的审美品位,增加其韵味,创作出接地气的无愧于伟大时代的艺术精品,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抱残守缺    前赴后继    审查    来源 B . 因循守旧    趋之若鹜    审视    来源 C . 抱残守缺    趋之若鹜    审视    植根 D . 因循守旧    前赴后继    审查    植根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相声该如何去做,才能改变广大观众的质疑呢 B . 面对着广大观众的质疑,我们该怎么改变相声的现状呢 C . 广大观众对相声的质疑,让相声该何去何从 D . 面对广大观众的质疑,相声该何去何从
    3. (3) 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只要汲取传统之精髓,不断提高相声的审美品位,增加其韵味,创作出接地气的无愧于伟大时代的艺术精品,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B . 只有汲取传统之精髓,不断提高相声的审美品位,增加其韵味,创作出接地气的无愧于伟大时代的艺术精品,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C . 只有汲取传统之精髓,不断加强相声的审美品位,增加其韵味,创作出接地气的无愧于伟大时代的艺术精品,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D . 只要汲取传统之精髓,不断提高相声的审美品位,增加其韵味,创作出接地气的无愧于伟大时代的艺术精品,就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
  • 7. (2022高一上·鄢陵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长津湖战役中,朱彦夫所在连队冒着严寒,与装备精良的敌人血战三天三夜。想到战友的牺牲,朱彦夫决定将生命投入到他们未竟的事业中。使命在肩,哪里都是光荣的阵地。25年间,为了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朱彦夫一直坚守在张家泉村这个“阵地”。张家泉村的每一寸土地上,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

    “人活着,就得奋斗;奋斗着,就是幸福;奋斗不止,幸福就不断。”秉持这样的信念,朱彦夫从未停止奋斗的脚步。卸任村支书后,他有了新的目标:把战友们英勇奋战的事迹写下来,传给后人。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凭借朱彦夫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写就了自己的“极限人生”,也把牺牲战友们的故事为更多人熟知。

    在子女眼中,这种顽强、不服输的个性贯穿于父亲一生的每个阶段: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无畏地痛击敌人,在田间地头与贫穷作斗争,在书桌案头与身体的残缺作斗争。朱彦夫自己则说,一辈子只做了3件事——枪杆子、锄杆子、笔杆子。每一件事都历经百般磨难,每一段人生都洋溢着不屈的精神意志和不竭的冲劲闯劲。

    1.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第一段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钟杨也渴望成为那样的“英雄”。 B . 梁头做成“挑尖梁头”或“蚂蚱头”。 C . “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D . 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 写作(60分)
  • 8. (2022高一上·鄢陵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格局要求写作。

    小镇上来了一个马戏团,想在当地招临时工做杂务。做三小时可得到一张外场的票,做六小时就可进到内场,如干一整天,就可以得到一张最前排、最中间位置的票。

    有一对小兄弟想要最前排的票,于是开始了辛苦的工作。从太阳升起到落下,他们一刻不停地干活,虽然十分疲惫,但是能坐到最前排、最中间的位置看马戏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到了晚上,兄弟俩终于在艰辛的劳动后迎来了演出。他们筋疲力尽地坐在第一排,满身尘土,手上还有豆子一样大的水泡。

    主持人出场的时候,大家都热烈地鼓掌,而这两个可怜的孩子,却在掌声里,沉沉地睡去……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