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美国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的纪实著作《红星照耀中国》问世85周年。2022年9月12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主办,新华网承办的“红星何以照耀中国”网络国际传播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活动邀请外籍嘉宾讲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展现国际社会对党的二十大和中国未来发展的关注和期待。沧海桑田,埃德加·斯诺当年在陕甘宁苏区看见并记录的红星,如今在中国、在世界依然烁烁闪亮,而且愈加璀璨夺目。
一批新时代的“埃德加·斯诺”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法国作家马克西姆·维瓦斯用4年时间实地考察新疆,写下《维吾尔族假新闻的终结》一书;格鲁吉亚的桃漫作为“网红博主”,通过拍摄短视频,用新的角度了解中国,记录中国的经历;哥伦比亚籍时政评论员高飞通过分享疫情下,他和哥伦比亚家人的故事,表达了他对“动态清零”总方针、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解和认同……真实的中国故事、动听的中国声音在世界传播。
今天的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好了解中国。越来越多的“埃德加·斯诺”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将一个国富民强,团结友爱、担当作为、与世界共赢的中国形象展示在世界人民面前,让中国“好声音”唱响世界。
(选自中国徐州网《彭城e评》栏目 2022年09月17日,有删改)
一片 聚焦 时代 传播 千钧 关国事 妙笔 丹心 著华章 党音
上联:,
下联:,
人物在书中描述 |
人物形象 |
a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腼腆、个人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是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 |
① |
b被国民政府报刊称之为“劣迹昭著”;一直忠于党,从来没有违背过政治纪律。总期待他人进行批评,留意倾听意见。 |
② |
A.天性温和,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能跟战士共同生活,喜欢跟普通战打成一片。
B.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从小就表现出突出的文学天赋。
C.大个子,像老虎一样强壮有力,性格急躁,但是却很谦虚,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
D.大公无私,乐观,豁达、勇敢,他身体健康,动作敏捷,同时又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自非亭午夜分
沿溯阻绝
属引凄异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乙】
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①。为谕德②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遇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③以实言之。”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帝诘④之,宗道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尝以语太后。太后临朝,遂大用之。
(选自《宋史》)
[注释]①不为小谨:不注意细枝末节。②谕德:官名。③第:只。④诘:诘问。
尝微行就饮肆中
宗道谢曰
饮 酒 人 之 常 情 欺 君 臣 子 之 大 罪 也
材料一:人民日报时评:美育是一种刚需
美好的事物人人向往,若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它也容易被遮蔽。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孩子的答案,耐人寻味。如何擦亮发现美的眼睛,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去回答的课题。
众所周知,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
然而,如何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赋予美育应有的位置,以更有力的抓手、更具体的评价机制,去培养和提升每一个公民的审美能力,却长期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或许是因为,社会上并没有形成对审美能力的饥渴感。在人生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美感的存在。美术馆内,许多人驻足于一幅名画前,凝神欣赏;音乐厅内,观众为一首乐曲微笑、颔首、动心;街头驻足,白发苍苍的老人,衣着得体、妆容精致地在你身边神采奕奕地走过,这些都是美的窗口。可是,肯定也有不少人认为,美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养家糊口,不懂审美也没什么大不了。
只是,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我们每个人身处相同的世界,但是对于美的理解不同,打量世界的视角不同,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不同。难怪有人说,“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对社会而言,审美能力也是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如今,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出国后选择去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玛雅美术馆参观,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却不在少数;尽管城市中的雕塑越来越多,但真正走入市民精神生活的却寥寥无几;艺术品市场繁荣火爆,但泡沫也不小,个别收藏者连作者都不了解就举牌,一转身又投向下一场拍卖。可见,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内在追求,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也很难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不断提升现代文明的水位。
从这些意义上讲,美育是一种刚需。从现在起,全社会真正行动起来,支持美育发展,建立科学的美育评价制度,为时不晚。尤其是学校教育,要把美育课的开展真正重视起来,不断完善相关课程,配备充足的教师,探索科学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彻底从只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轻视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的功利式教育中解放出来,注重引导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好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很多时候,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
材料二
未来网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李盈盈)“美术课不就是画画吗?我们学校差不多一周一次美术或者音乐课,有的音乐课都上自习或开班会了。”一位偏远乡镇的初中学生向记者讲述了她们的艺术课。她非常羡慕北京的中小学生每周都可以上艺术课,还有课后三点半的“城宫计划”活动。
面对艺术课常常被挤占的问题,开齐开足美育课成为乡村孩子的美好愿望。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中小学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义务教育阶段在开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开设舞蹈、戏刷、影视等艺术课程。
而且,要推进评价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并积极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据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介绍,目前全国已经有4个省开展美育中考计分,同时还有6个省、12个地市已经开始了中考美育的计分,分值在10分到40分之间。力争2022年全面实行美育中考。
材料三
《意见》指出,美育要科学定位课程目标,不同学段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其中,学前教育阶段应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的心灵和懂得珍惜美好事物的品质。
义务教育阶段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
高中阶段则是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开阔人文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文化观。
职业教育强化艺术实践,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增强文化创新意识。
高等教育阶段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老街和索桥
①每个周末,我都会从邻县回到故乡沙县,待上两天。如果你看到我在故乡行走、拍摄,或者站在某个地方发呆,那一定是我正在与故乡互相打量、窃窃私语。
②我的祖先选择了沙县,在此撒下一颗种子,落地、生根、发芽,长成枝繁叶茂的树。我的曾祖父有一套江南式的别院,里面有花园、池塘以及菜地。早在三十年前,祖父旧居拆迁,正好就在如今滨河路和建国路的交会点。
③我隐隐记得,那时的路面由小石板砖铺成,只有现在的一半宽。两旁是木质自建房,祖父家对面是粮站,旁边是沿河的小水门。每年端午前后,赛龙舟的划手从小水门入河,河岸边聚集着黑压压的人群,连沿街叫卖的商贩也挑着担子,停下来围观。担子一头是木制灶台,依靠炭盆加热。另一头挑着矮柜,柜面摆放调料,下面两三个抽屉,盛着未入锅的扁肉、面条等食材。这就是沙县小吃在城区最早的经营方式。谁也没有想到,这些不起眼的担上之物,有朝一日竟会走向各地,甚至走出国门。
④几年前,儿子还小,我牵着他,两人一高一低地在这里散步。如今,儿子长高了,我喜欢将手臂搭在他的肩上,走过通往滨河路的清水巷。与周边的池尾巷、田公巷相比,清水巷更加宽阔明亮。有时,我也会带他走走池尾巷,这是自然形成的小吃一条街,经营着沙县最地道、品种繁多的小吃。四方桌一张挨一张,填满巷口,桌子上盛着各种小吃的碟子、碗盆,吸引着游人的目光。
⑤田公巷,我们来的次数虽少,我却最喜欢对儿子讲述这里的故事:“巷头有个修鞋摊,师傅原是鞋厂工人,手艺极好。他下岗后在这儿创业,生意一度红火,大家修双鞋子要排上好几天……”
⑥ “你见过墙缝里的芒萁吗?侏罗纪时代就有的植物,至今依然生长在阴暗潮湿的林地角落。你喜欢的腕龙、雷龙、三角龙肯定记得它的滋味……你别摘它,我记得小时候曾在这躲避擦肩而过的自行车,幸好有芒萁,免我撞上锋利的角石……”
⑦儿子终究还小,他可能无法完全体味我对老街的那种特殊的情感。老街于我,当属一种融进血液里的魂牵梦绕,可对他而言,沙溪河及其上的索桥似乎更能让他心驰神往,这也难怪,小家伙曾经凭借他的一张得意之作——《沙溪夜景》在其校园收获了不少溢美之词。
⑧沙溪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有一座建于宋绍圣四年的木质桥梁连接南北,当地居民习惯称之为“浮桥”。浮桥几毁几建,到父亲儿时,桥面大约一米多宽,由两块木板并排铺设,刚好供来往的行人擦肩而过。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东大桥、西大桥、索桥等陆续建成,取代了简陋的浮桥。
⑨我是看着索桥一天天建成的。最初,它只建有中间的桥墩,随后在南北岸搭建工程台,吊装铁索、铺设桥面、装饰夜景。索桥中间有观景台,火箭造型,十分新奇。索桥通车的时候,正是我升小学四年级的那个暑假。那天,我趴在窗边听闻一串长达五分钟的鞭炮声,又见几十辆戴着红花的小轿车排成了上百米的长队,像迎亲的队伍,从北至南,缓缓通行,热闹极了。此后,索桥正式承担起连接南北两岸的使命。
⑩那个夏天,索桥成了县城居民散步纳凉的最佳去处。有一天,我正在桥上漫步,享受拂面的清风,意外发现满载货物的小型货车从桥上经过时,桥面在微微地颤抖。小小年纪的我担忧超载通行会影响桥梁的寿命,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竟然给当时的县委领导写信提建议!没想到的是,这个建议竟然被采纳——桥的两端多了四个铁柱加固!后来,这座桥不断拓宽改造,在紧靠旧桥的下游新建同桥型的索桥,新旧两桥在中间相连,实现了双向通行。
⑪如今,我和儿子走在沙溪南岸、凤凰山旁,夕阳退于淘金山之巅,构成一道悠远深邃的风景。如烁金岁月,又似斑斓年华。眼前的一切,勾起了我对于生活的无限思绪:街在变长,桥在变宽,城市在长大……
(选自2022年09月12日《人民日报》 有改动)
跨越了胆怯的台阶,自信之花必定悄然绽放;跨越了挫折的沟坎,坚韧之籽自然破土萌芽;跨越了严冬,野百合也会有春天。跨越,是成长的历练;跨越,是梦想的演绎。不断跨越,成长之路铺向远方;不断跨越,自会拥有更好的明天!
请结合以上材料带给你的感触和思考,以“跨越”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题目自拟;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及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