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城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

更新时间:2022-11-06 浏览次数:6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综合题(15分)
  • 1. (2022九上·龙岗月考) 某学校初三年级组织同学们开展“自强不息好少年”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在认识“自强不息”内涵的环节,一组同学整理了下面的材料。

    清华园内,历史风物随处可见。一座雕塑、一片树林、一栋建筑如粒粒明珠散落,又如星辰璀璨生辉。意味悠长的风景旧物,见证了清华园的变迁与发展。

    先人的①言中总有育才之法。A.1914年11月的一天,梁启超先生来到清华,以“君子”为题发表演讲。演讲过程中,他借用《周易》的两个象辞激励学子,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们的意思是:“天”的运行康泰良好,君子应像天一样,力求进步, , 发奋图强;“地”的形势取法坤相,君子应该效仿大地, , 增厚美德,丙 。B.自那时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成为了清华校训。 这一校训激励广大学子以宽厚的道德担负历史重任,用不屈的意志力求自我进步。它让一批又一批②kè shǒu本心的清华学子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不息。

     

    1. (1) 请在①处为加点字注音,在②处按拼音写汉字。

                      ②kè shǒu          

    2. (2) 请上文结合语境,将正确选项写到相应的横线上。

      A.容载万物       B.刚毅坚卓       C. 厚实和顺

      甲:       乙:      丙:   

    3. (3) 上面材料中划横线A句为            复句(请判断复句类型)。
    4. (4) 上面材料中划横线B句的主语为               
    5. (5)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后将正确的句子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 2. (2022九上·龙岗月考) 请根据下面材料,补写对联。

        黄大年,地球物理学家。2009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到祖国,赤胆忠心,殚精竭虑,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推动了我国的“深探”(地球深层探测)事业,用5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20年的道路,项目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研发实现弯道超车,完成了跨代飞跃,书写了在地球深层探测领域的传奇,展示了归国科学家至诚报国的风采。2017年1月,他不幸因病去世,年仅58岁。

    上联:忆往昔,邓稼先鞠躬尽瘁“两弹”扬国威。

    下联:             

二、古诗文默写(12分)
    1. (1) 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其一))
    2. (2)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 (3) 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4. (4) ?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 (5) ,枳花明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6. (6) 鸟下绿芜秦苑夕,。(许浑《咸阳城东楼》)
    7. (7) 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无题》)
    8. (8) ,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9. (9) 《醉翁亭记》中表现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 4. (2022九上·龙岗月考) 请简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
三、阅读(45分)
  • 5. (2022九上·龙岗月考) 古文阅读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

           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不妆散粉,点点糁原宪之羹。飞霰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茗饮之景,拥炉煨芋, 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选自《小窗幽记》)

    【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láo):浊酒,汁渣混合的酒。

    1. (1) 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 . 上下白/林尽水源,便得山(《桃花源记》) B . 画冒雪出云势/览物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C . 日更定矣/斯陋室(《陋室铭》) D . 回风竹/斗蛇行(《小石潭记》)
    2. (2) 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②徘徊凝览,以发奇思。

    3. (3) 选出下列各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   )
      A . 甲文作者一开始心境是孤独寂寞的,且有着淡淡的愁绪。 B . “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生动表现乙文作者沉醉雪景,流连观赏。 C . “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断句正确。 D . 甲文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4. (4) 【甲】【乙】两文作者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加以分析。
  • 6. (2022九上·龙岗月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2004年,画家张中和办起了深圳梧桐山第一所私塾,取名“蒙正学堂”。他是梧桐山私塾教育的肇始者。后来,在他的拉动下,小学教师、餐馆老板,也在梧桐山开办了自己的私塾。数年间,越来越多的国学爱好者汇聚这里,租民房,挂上学堂的匾额。梧桐山从一个寂寂无名的山村,一跃成为民间国学教育的重镇。

         张中和喜欢南怀瑾描绘的读书画面——“一群乌鸦噪晚风,诸生喊破好喉咙”。培养这个时代的圣贤之人,是张中和的理想:“我的教育理想十年来都没改变。”梧桐山最辉煌的时候,一所所学堂像雨后的蘑菇般纷纷生长,堂主们互相鼓励:“以后梧桐山的圣贤,得一卡车一卡车地往外拉啦。”

          鼎盛时,近千名孩子放弃了体制内的学校教育,在梧桐山读经诵典。《论语》《大学》《中庸》《老子》……学生们朗朗而读,喁喁而诵,在一遍遍地记诵中,将圣贤之言装进脑子。

         自2004年第一间私塾开办,这场投注无数人心血的教育实验,已经持续十年。在京、沪、浙,乃至全国各地,私垫、学堂、读经联谊会等已超过3000所,影响了上千上万的家长和孩子。

         但是,今年,张中和的学生只有最多时的一半。出现同样状况的私塾不在少数。原本期望的教学效果没有出现。从小读经的孩子,可以将经典读得烂熟,但五六年后,家长却发现他们中的一部分认字都有问题。而那些曾经引以为傲,将整本《大学》《诗经》《易经》一口气吐出唇边的文字,也早就忘得一干二净,若想重温,只剩吞吞吐吐和自找难堪。这是因为,学生从小只是跟着老师一遍遍复读,就和唱歌一样,听熟了就能唱,但既不认识音符,也不了解意思。

           很难说之前没有人察觉,这更像是一个终于耗尽耐心的故事。“当时家长就‘反’了。”在某一家学堂,十几个家长,接走了自己的孩子。

           对私塾的失望,迅速演变成一场金融危机。失去了每个学生5万到10万不等的学费,这一年倒闭的私塾就有十来所。

         【材料二】传统文化的回归,在如今却以“变味儿”的形式继承。有学者忧虑地指出,如今的孩童齐背古书,不过是填鸭教育的翻版,而高收费的国学班试图隔绝外部环境,将学生们置于一个“仿古”的时代,对恢复传统文化的精粹没有任何作用,相反,“国学热”背后隐藏的相关机构的急功好利,才将社会的“浮躁”又推动了一把。

          【材料三】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

           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确乎不怎么客气。固然,传统文化有不容回避的缺陷,有让人诟病的糟粕,它的封建专制思想,纲常名教和等级尊卑观念,它的保守拘泥,僵化固执,不善开拓,应该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承担责任。但话说回来,世界上有哪个民族的文化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又有哪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鞭挞、摧残得如此绝情?相反,我们恰恰到处可见人家对传统的爱惜与保护,包括一片街区、一栋楼宇、一所殿堂、一座故居,都尽可能保存其原有的风貌,尽可能给后人留下曾经的情感记忆。

           有缺点不是不可以批评,我们一贯的主张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也不是不能变,我们一直强调立足时代,推陈出新。只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应当非常慎重,应秉持一种庄严与神圣的感觉,致力于挖掘其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弘扬其高贵的精神品格,以此丰富我们的时代精神,突显民族个性。那些打着“创意”、“文化”的旗号对古人的所谓“开发”,除了急功近利的、赤裸裸的商业的利用之外,还能给人什么样的启示与教益呢?一个不尊古人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康的民族,也不可能赢得尊重。在全球化背景下,不着力爱护、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也有被他国“抢走”的可能。

           实际上,彻底否定传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庞朴认为:“传统不是可以逐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除非谁打算自戕或自焚。”既然不能像包袱一样一丢了之,就不如好好地对待它,改造它,变化它,更新它,注入新的精神与血液,让它焕发神采,激发它的活力,清理、挖掘、弘扬其中有价值的因素为现代化服务。

           文化是灿烂的,也是脆弱的,它需要精心的照料和培育。全球化时代,民族传统文化已经和正在遭受严峻挑战,但致命的伤害往往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文明传承者的随意亵渎与践踏。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12月4日,有删节)

    1. (1) 结合以上材料,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国学私塾那种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出现了危机,而且高收费的国学班也是社会浮躁的一种表现。 B . 《论语》《大学》《中庸》等国学经典并不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我们要好好地对待它,改造它,变化它,更新它,给它注入新的精神与血液。 C .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 D . 很多搭车“国学热”的机构并没有达到最初声明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效果。
    2. (2) 材料一是一则长篇新闻报道的节选,请你给它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3. (3) 材料三,划线句子属于什么论据,有什么作用?
    4. (4) 结合材料三,说说传统文化正在遭受哪些挑战,你认为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挑战?
  • 7. (2022九上·龙岗月考) 文学作品阅读

    父子快递里的深情

    ①自从故乡的小镇上有了快递网点后,我隔三差五就会给老家的父亲邮寄一些物品回去。起初的时候,父亲闻听需要凭借手机取件码才能取出快递,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思想保守的他,最怕接触“鲜事物”。 父亲平日里从不“捣鼓”手机,他生怕一不小心,就把银行卡里的养老钱“捣鼓”没了,所以给他买的智能手机,也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

    ②父亲的忧惧丝毫阻挡不了我往家里邮寄东西的频率,每次收到取件短信通知后,他都不得不硬着头皮骑上电动三轮车,去距家8里路之遥的集镇上取件。一段时间过后,取的快递多了,父亲便不再惧怕其中的“深奥”与“繁琐”,以至于再收到取件短信通知时,都会喜不自胜地直奔集镇。而快递,也成了我们父子之间紧密联系的温情纽带。

     ③一个平淡如水的周末,我打电话告诉父亲说,我准备再给家里邮寄一点东西回去。父亲忙不迭地一口回绝:“家里什么都有,千万别乱花钱!”我说东西都已打包,明早就能发出。父亲一听“木已成舟”,也就不再作无谓的争辩了,他放低声音问我这回又寄了什么?我说有给奶奶的保健品,给你的茶叶,给小侄女小侄子的烧鸡,还有一些山野干货。我还想特意告诉父亲,包裹里面还有一个信封,信封里装了2000块钱,但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因为我怕父亲会再度冲我发火,但凡提到钱的话题,他总是极其敏感多疑。

    ④两天之后,收到包裹的父亲来电将我训斥一番:“东西买了寄回来也就算了,为啥还寄那么多钱?家里又不缺钱!”我说我一年到头很少回家,这钱就当是我孝敬你和奶奶的,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你们想吃什么就买什么,用完了我再给你寄。父亲在电话那端又噼里啪啦地“教训”了我几句后,便“嗯”了一声挂了电话。其实我给父亲寄钱实属无奈,因为对年近七旬的他而言,银行转账和手机汇款都是“不太靠谱”的做法,邮寄现金才是最为放心安全、妥帖直观的方式。我最怕父亲收到钱后,会将其直接存到银行卡里——他是一位花钱比挣钱还难百倍的倔老头。

    ⑤后来的日子里,我经常出其不意地给家里寄东西,父亲每次收到快递后,都会打电话将我训斥一番,且每次“训斥”的时长都在一刻钟以上。父亲的训斥蕴含一个规律——先是将我“骂”得狗血喷头,后又对我关怀备至。不管父亲多么怒火中烧,我的心里都会灿如春花,因为从他那声情并茂的“训斥”里,我能够感受到父亲很是享受在乡亲们的见证下,频频收到儿子寄来的“孝心包裹”的自豪感,即便他怕我为此胡乱花钱,以致给生活带来负担。父亲只想成为我们迈向美好生活的助推器,不想沦为通往幸福之路的绊脚石。但对我来说,能够时常在电话里聆听到父亲“声嘶力竭”的“训斥”亦是十分开心的事,至少可以说明,声如洪钟的父亲,身体依然康健,精气神依旧十足。

    ⑥一个春日的下午,我突然收到一份发自老家的快递,拆开一看顿时泪目,里面是一双父亲做的布鞋,这也是他老人家给我寄的第一份快递。我依稀记得曾在无意间和他说过,我特别喜欢穿他做的布鞋,没想到随口说的一句话,父亲竟然记在了心里,并重拾起搁置了多年的手艺给我做了这双布鞋。父亲的视力虽大不如前,体力也每况愈下,但针线活的功夫依旧不减当年。那一针一线犹如他那鬓角的白发,洗尽了平凡岁月的铅华,凝结着血浓于水的真爱。捧着那双布鞋,我再度潸然泪下。

     ⑦渐渐地感受到了快递带给生活的便利后,父亲也开始频繁地给我邮寄东西,只是他寄的物品大都非常经济实惠。比如,春天他会给我寄香椿和野菜,夏天寄瓜果和蔬菜,秋天寄玉米和黄豆,冬天寄冬瓜和红薯,自家地里一年四季产的粮菜果蔬,他都会第一时间给我寄来让我尝鲜,以致后来他每次给我打电话的结束语,都变成了“缺啥少啥和我说,我给你快递寄过去”。

    ⑧快递,让相隔两地的父子,忘却了地理和时空上的距离。我们频繁地给彼此邮寄的东西,并非都是对方真正所需之物,我们邮寄的,其实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期盼、祝福和牵念。我在多少个无眠的夜晚,看着父亲寄来的包裹泣不成声已不自知,但我希望父亲不要像我这样伤感。我期盼自己寄出去的每一份快递,都是一剂疏解思念之苦的灵丹妙药,更祈愿这一份份蕴含在快递里的绵绵真情,会馨香恒远、历久弥坚。

    摘自《中国青年》2020年第19期

    1. (1) 根据选文内容,在横线处依次填上恰当的内容。

      时间

      起初

      平淡如水的周末

      后来的日子         

      春日的下午          

      父亲对待快递的态度或情感

      接受

      享受

    2. (2) 请赏析第⑥段划线句。

      那一针一线犹如他那鬓角的白发,洗尽了平凡岁月的铅华,凝结着血浓于水的真爱。

    3. (3) 第④段中父亲训斥我时有个规律——“先是将我‘骂’得狗血喷头,后又对我关怀备至”,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4. (4) 通读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有哪些作用?
    5. (5) 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你有没有在自己父亲身上看到相似之处?请结合生活实例说一说。
    1. (1) 关于《艾青诗选》,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艾青的诗歌有着丰富的时代文化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B . 艾青在长诗《光的赞歌》中,赞美“光”这神奇的物质,赞美“光”带来的社会文明,以及“像光一样坚强”的社会正义。 C . 艾青的诗歌感情真挚、语言朴素,不注重押韵,比以往某些自由体更自由。 D .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诗中,诗人赞美了祖国的美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2. (2) 完成填空。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这首诗的题目是,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有

  • 9. (2022九上·南山期中) 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镜子

    艾青

    仅只是一个平面

    却又是深不可测

    它最爱真实

    决不隐瞒缺点

    它忠于寻找它的人

    谁都从它发现自己

    或是醉后酡颜

    或是鬓如霜雪

    有人喜欢它

    因为自己美

    有人躲避它

    因为它直率

    甚至会有人

    恨不得把它打碎

    该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四、作文(共45分+3分书写)
  • 10. (2022九上·龙岗月考) 生活中总有可爱的人儿、可亲的物件、值得驻足的景致,为我们驱散心中的寒意,带来温暖、力量和勇气,启迪和引领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请以“你,是我的冬日暖阳”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字数不少于600,鼓励超过800字;不可抄袭试卷上的阅读文段,工整书写,不出现涂改;文中不得出现可能泄露考生信息的任何内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